無忌論壇 - 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就是一台7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

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就是一台7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五句題外話0、為什麼起這個題目——原來題目叫做《人眼與相機》,一位朋友看了,說,還是改個名字吧,要不沒人看。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吸引眼球的題目——不過,本來就是寫「眼球」的文章,用題目來吸引一下「眼球」,也不算過分吧?

1、為什麼攝影者需要研究人眼——這個就不解釋了,如果您認為人眼睛與攝影無關,可以不看此文,大家都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2、為什麼發在數碼相機論壇里——沒別的,就是因為數碼相機和人眼的確是非常地像,下面有論證,不信您瞧瞧兒?3、本貼不歡迎無關的爭論,不歡迎「為了反駁而反駁」的發言。4、因為我個人知識層面的局限性,首貼內容僅起拋磚引玉作用,歡迎批評指正。-------------------------------------------------------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20mm定焦鏡頭,自動對焦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快門速度固定,自動調節光圈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黑白/彩色可以切換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可以自動提高或者降低感光度(ISO值)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使用Mosaic方式獲取圖像和演算法得到圖像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使用專家系統來校正像場變形的相機。如果人眼是台相機,那麼,它是一台7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從相機的角度來評估人眼,人眼的指標應該是這樣的:焦距:大約20mm左右。人的眼睛的直徑20mm。前後大約25mm,以此推算,焦距應該在大約20mm。光圈:瞳孔直徑2mm - 8mm,相當於四檔光圈,可無級縮放鏡頭結構:1組X1片,有1片非球面鏡鏡片:折光率:1.36彩色感光器件:700萬個(像素),可獨立感受光線(一個視錐細胞接到一條視神經上),有效像素700萬。黑白感光器件:13000個(像素),不可獨立感受光線,每幾十個並聯,成為一個可感受光線的單位(每幾十個視桿細胞接到同一條視神經上)。有效像素300-600萬。色彩模式:明亮環境下可以感受彩色,黑暗環境下只能感受黑白圖像彩色模式感光度:可變,範圍較小黑白模式感光度:可變,範圍極大圖1:眼球的構造

圖1的說明:眼球的前極稍突出,前後直徑約25mm,橫向直徑約20mm,眼球包括屈光系統與感光系統兩部分,如圖1所示,在眼球的後極偏向內側有神經與大腦連接。眼球與視覺天成緊密相關的部分是眼球壁、屈光裝置、視網膜。眼球壁的外層是纖維膜,由前後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角膜和鞏膜。角膜約佔外層膜前部的1/6,無色透明,其折射率為1.336,角膜厚約0.8-1.1mm,具有屈光功能,光線經角膜發生屈折進入眼內。鞏膜約佔外層膜後部的5/6,厚度約0.4-1.1mm,是一層堅固的白色不透明膜體,起保護眼球的作用。眼球壁的中層是血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色素細胞。它又分為三部分1)脈絡膜。它的範圍最廣,緊貼在鞏膜的內表面,厚約0.4mm,含有豐富的色素細胞,呈現黑色。它能吸收外來的雜散光,消除光線在眼球內的溫反射。2)睫狀體,在鞏膜和角膜交界處的後方,由脈絡膜增厚形成,內含平滑肌,稱為睫狀肌(平滑肌不受人的意識的直接控制,受人的意識的直接控制的是骨骼肌)。它的作用是支持晶狀體的位置,調節晶狀體的曲度。3)虹膜:是睫狀體向中央伸展形成的環形膜,它將角膜與晶大辯論體之間的空隙分隔成兩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後房。虹膜的內緣形成瞳孔。虹膜的收縮和伸展,可以改變瞳孔的大小。眼球壁的內層是視網膜,它貼在脈絡膜的內表面。位於眼球的最裡層,是眼球的感光部分,為一透明薄膜,其厚度約0.1-0.5mm。其中有視覺感光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在眼球後極的中央部分,視網膜上有一細胞特別密集的區域,其顏色為黃色,稱黃斑,直徑約2-3mm。黃斑中央有一小凹坑,叫做中央凹,該處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黃斑跟鼻側約4mm處,有一圓盤狀物為視神經乳頭,由於它沒有感光細胞,也沒有感光能力,稱為盲點。由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線通過角膜、房水、晶狀體及玻璃體的拆射,聚焦成像於人眼感光器件——視網膜上。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眼相當於單鏡片鏡頭,那麼,視網膜上的像應該是倒立的,但是我們並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呢?其實這又是人有大腦「搞的鬼」。某些書藉中介紹過有這類的試驗,將志願者或心理學家自己的一隻眼睛遮擋起來,另一隻眼睛前面固定一個鏡筒,鏡筒中有兩片短焦距凸透鏡,通過透鏡的幫助,使視網膜上成的像變成正像,但此時,試驗者看上去的一切東西都是反的和倒的,肢體很難做出正確的反應。經過了一周多的訓練後,就慢慢適應了。不過,等到再摘下這個鏡筒時,又會變得不適應,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這種現象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出視網膜上的倒像的原因——經過訓練的大腦適應了這種倒像。視網膜主要由三層細胞構成。最外層是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它們是構成視覺通路的第一級神經元。中間層為雙極細胞層,可分為三種:侏儒型、桿狀型和扁平型雙極細胞層,雙極細胞的兩極突起,一極與視細胞相連接,而另一極與神經細胞相連接。在中間層還有少數水平細胞和無足細胞。最內層靠近玻璃體的細胞為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分為兩種,即侏儒型和彌散型,它們是視覺通路的第三級神經元,神經節細胞的軸突組成視神經,穿過眼球後壁進入大腦。圖2: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

視錐細胞的大小與其在視網膜上的位置有關係,在中央凹處,直徑約為2微米,在視網膜周圍則為4.5-7微米,平均長度為35微米左右。兩個視錐細胞間的平均距離為6微米。視錐細胞的數目約為700萬個,主要分布在視網膜中心區和黃斑區。每個視錐細胞最終一對一地連接到視神經上視桿細胞一般長約為60-80微米,直徑約為1.8-2微米。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含有三種對光敏感的色素物質:感紅、感藍和感綠色素。視桿細胞只有一種,含有對光敏感的色素。主要分布在視錐細胞外的更廣範圍中。視桿細胞的數目大約為13000萬個。大約幾十個視桿細胞共同連接到同一條視神經上,按50個計算,那麼,視桿細胞的產生的有效像素數目為260萬個(黑白像素)。無論是神錐細胞還是視桿細胞,單獨某一種都不能型成彩色視覺。根據人眼色彩重現的三色學說,外來光線在視網膜上成像後,三種視錐細胞上傳入的單色信號組合起來,經過大腦的計算,就還原成了彩色的圖像。(此三色學說已被現代醫學解剖實驗所證明,但此處略去階段說和四色說的相關內容,感興趣的泡菜可以去查閱資料)圖3:三種視錐細胞的色覺感應曲線

圖3的說明:三種視錐細胞對可見光的全部範圍都有響應,並不是90度角截止的那種。因為峰值的不同,所以,不同顏色在三種視錐細胞上產生的電流就不一樣,通過高級視神經和人腦的「計算」,就可以從三種單色信息中還原出彩色的圖像。這種演算法,從原理上講,和相機內置的將Mosaic的CCD上的電平值轉換成圖像值的演算法是一樣的。所以說,人眼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台7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其實應該說數碼相機是人眼的最好模仿)為什麼不比喻成膠片相機呢?因為人眼的成像過程是多次的,是一個物理變化。而膠片的成像過程是一次性的,是化學變化。而且,從Mosaic和人腦對像素的後期處理這個角度上來說,也和數碼相機的工作原理更為接近。只有在外界光線明亮的情況下,視錐細胞才能工作,人腦感受到的色彩與圖像皆來自視錐細胞的信息。此時,視桿細胞處於飽和狀態(和CCD/CMOS的「飽合」是一回事,都是光電反應),對成像不起任何作用。這種視覺方式稱為「明視覺」當外界光線的強度減小到一定程度之時,視錐細胞就不再起作用。而此時視桿細胞則開始退出飽合狀態,在視網膜上會慢慢形成一種叫作「視紫紅」的物質,視紫紅能提高感光度。這種視覺方式稱為「暗視覺」。從明視覺向暗視覺的轉變其過程一開始很快,然後漸漸放慢,達到完全的暗視覺需要30-45分鐘。從暗視覺向明視覺的轉變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在暗視覺下,人眼相當於一台幾百萬像素的高感光度黑白相機,視紫紅的形成過程,就是感光度的提高過程。介紹兩個關於眼睛的指標:視角和視力。視角是指人眼在觀察物體時,物體的大小對眼睛形成的張角,如圖中的a。同一物體,離人越近,視角越大,離人越遠,視角越小。參見下圖。

由tan(a/2) = A/D,得出a = A/D如果一個高度為1米的物體,距離人10米,則視角為: a = 1/4 = 0.25弧度(1度=1.044弧度)不同物理在跟人眼相同距離時,物體越大,則視角越大,物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像越大。視力又稱視覺敏銳度,其值等於視角的倒數。V=1/a平時我們說的視力1.0,就是說,在規定的距離下,人的眼睛能夠分辯角度為1/60度(1『)的物體的細節。因為人眼的視錐細胞間的距離為6微米,所以,我們的眼睛的分辯能力並不怎樣強的。這一點和主觀感覺上有不小差異。上面談了許多有關人眼睛的基礎知識,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眼睛的弱點:顏色適應與顏色記憶無論在白熾燈下,和熒光燈下,或者在太陽光下,我們都感覺到白紙是白色的,但是,如果我們使用標準的發光體來比較(比如5000K恆定的觀片器),那麼,就會發現,有時紙是偏黃的,有時紙是偏藍的。再比如,多數人的顯示器設置成了9300K的色溫,如果這時使用標準的6500K的D65光源給他看,他會認為這光源偏紅或者偏黃。但堅持適應一段時間後,再去看9300K色溫下的顯示器,就會覺得那是偏藍的了。說點題外話,許多顯示器的出廠設置是9300K,並且有偏高的趨勢,不少顯示器的色溫常常比標定值高800-1000K(個人經驗,Eye-OneDisplay測試)。這樣的顯示器並不適於照片的處理與顯示,建議大家把顯示器調整到6500K色溫以接近標準的D65光源。這種光源的刺激值未發生變化,但視覺上改變的現象稱之為「顏色適應」。這與人們對顏色的主觀印象還有關係,比如我們一般認為紙是白的,花是紅的,樹是綠的,正午的天空是藍的……最常見的一些物體的顏色給了人的大腦很深的記憶,在產生視覺的時候,就會主動地通過記憶中的顏色去分析和適應。這種現象叫做「顏色記憶」。所以,人眼的主觀視覺不能做為顏色評判標準,準確地測量顏色,需要使用色度計和光度計等儀器。閃光盲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在受到強光刺激後暫時失明的現象。用攝影中的名詞來講,叫「嚴重過曝」

色盲和色弱這個不多說了。不過對色盲類型的研究可以推翻傳統的三色學說,比如紅綠色盲還能感受到白色,這與傳統的三色學說的理論是矛盾的。經過分析與研究,提出了後來的三色-四色階段學說,才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顏色對比有兩種顏色對比能產生錯覺,下圖表現了第一種的顏色對比錯覺。圖4:人眼的顏色對比錯覺1

左面的灰色看起來比較深,右面的灰色看起來比較淺。實際上,它們都是同樣的灰色:RGB(80H,80H,80H)。紅花綠草也有此種對比錯覺,會讓人覺得紅花更紅,綠草更綠。長時間地看一種顏色後,再迅速地改看另一種顏色,就會產生錯覺。比如看很長時間的純綠色後,再改成看白色,這時看到的白色會有淺紅色的感覺。這是因為,在長時間看綠色時,綠色的視錐細胞長時間興奮導致了疲勞,而另外的兩種視錐細胞則仍然工作在常態下,所以,當轉為看其它需要三種細胞「同時工作」才能得到正確顏色的物體的時候,如果仍然按照感綠視錐細胞正常工作時的演算法去還原,則會產生與其補色相近的顏色。要重現這種顏色錯覺,可以將較長時間觀察下面的綠色圖,然後迅速滾動到白色圖上面,此時在眼前會有一瞬間的粉紅色感覺(很短,視眼睛的不同有些差異,建立不要反覆做這項測試)圖5:人眼的顏色對比錯覺2-1

圖5:人眼的顏色對比錯覺2-2

顏色錯覺圖4:明視覺與暗視覺

未完待續[kenny_yuan 編輯於 2005-01-14 22:06]


推薦閱讀:

原來永諾YN43 WiFi相機是這個樣子滴
相機越貴畫質越好?聊聊CMOS設計
數碼相機的曝光補償
全畫幅與非全畫幅(APS-C)數碼相機釋疑
如何設置數碼相機拍攝在運動中的事物的參數

TAG:相機 | 數碼相機 | 數碼 | 人眼 | 像素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