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人打了不還手,只知道哭,家長應該怎麼教育他?

半個知己 11-30 16:58 93贊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大家說的都比較有道理。這個問題確實也是現在很多家長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僅是幼兒園,即便是上了小學的孩子,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感覺家長都很在乎的就是,孩子有沒有被打?孩子有沒有把別人的孩子打壞?但是卻沒有家長關注到孩子當時的感受。

一個孩子在學校無論是打了別人,還是被別人打,總會是事出有因,但當事情出生後,家長只顧著去解決問題,那麼只能說這個問題只解決了一半!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梳理。比如說孩子打了別人,很多家長會說,怎麼和別人打架了?你怎麼能動手打別人呢?你這麼做是錯的,你這就是一個壞孩子的行為!不管什麼原因,你也不能打別人啊!他打了你,你可以去找老師,你看看,你現在把人家打了,人家告到學校了,怎麼辦?!學校不讓你上學了,你怎麼辦?!……請大家想一想,一個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的孩子,這個時候真的聽得進去這些理論嗎?他的情緒是不是很難過?!很氣憤?!可是沒有人看到他的這些情緒,他只聽到了家長對他的指責。試問,孩子會記住自己打架是錯誤的嗎?不會!孩子的內心只會更傷心!

如果孩子是被打了,家長可能會說:疼嗎?沒事兒吧?你怎麼這麼笨?!不是告訴過你,誰要是敢打你,你就使勁打回去!現在讓人家給你打成這樣,你真笨!活該被打!請問,一個處在被打後的委屈的孩子,聽到這些話,他會記著家長最開始問他是不是疼的問題嗎?不會!他會感激家長嗎?不會!他只會更委屈,也許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孩子會選擇不再和家長說了,會選擇自己去解決問題,或者去找一些社會上能幫助到自己的人,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那麼,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那就是先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說出孩子當時的感受,同理孩子,讓孩子感到家長是理解自己的,當孩子被理解的時候,他才會願意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家長才有機會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過:好的感受才會引發好的行為!行為的背後一定都隱藏著需求和感受,請家長先去同理感受,再解決問題。

19評論

說一說生活事 02-12 08:39 92贊

有的孩子生活範圍很小,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的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見生人就躲藏,如果到新的環境,適應比較慢。

而且在家應該是所有人疼愛的焦點,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寵愛,讓著他,所以他在家願意表現,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壞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會像家人那樣寵他讓他,他會覺得有反差,不適應,焦慮,因此就在外面就顯得膽子小也不叫人了

晨晨是個性格內向,比較慢熱的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需要一段時間的接觸和適應,慢慢的才能和小朋友們熟絡起來;在老師眼中她既不操心也不費心,但是也不會讓老師特別留意這個孩子,因為她不是那種能引起老師注意的孩子,說白了,在一個班裡就是那種可有可無的角色。甚至有時她沒去幼兒園老師都不會注意到。

有一段時間晨晨總做噩夢,很不願意去幼兒園,晨晨媽媽問為什麼?她說怕被老師罵。後來晨晨媽媽也從別的家長口中得知,老師在班裡就喜歡那麼幾個孩子,其他的小朋友稍不留神就會被老師大吼一頓。所以膽小的孩子總怕做錯了什麼被老師吼叫。

晨晨媽媽為了了解她不喜歡去幼兒園的真正原因,刻意請假送了一次,剛走到幼兒園就碰到安安,安安和晨晨是鄰居並在一個幼兒園的同一個班裡,安安是個男孩兒,非常調皮,但是很會討老師喜歡;他們就一起進到了班級,班長老師看到安安立馬跑過來抱著他,一邊親一邊對安安的媽媽說我們可喜歡他了,真是個小可愛。但是當晨晨進到教室的時候,還喊了一聲老師早上好,老師像沒看到一樣理都沒理,晨晨的媽媽當時心裡感覺真的不舒服,何況是一個特別希望得到別人關注的孩子。

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寶貝,一個那麼乖巧懂事的孩子,老師給予的態度的確是很冷,但是畢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給老師說什麼,就刻意很把老師叫出來,問問晨晨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用了一句我們都不討厭這個孩子做了一個最簡短的評價。

晨晨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從來都不會去傷害別人,相反,卻總是被別人弄傷或推倒,很多時候晨晨並不是哭鼻子,默默的承受小朋友的攻擊,一開始晨媽很是擔心這一點,但是她看了一些書籍,晨晨這種「懦弱」行為是正常的,因為晨晨沒有哭是因為她還沒有傷害別人的意識,所以也並不會覺得對方是要故意傷害自己,再加上也不是特別的疼,所以她也沒有大哭或者反擊。當別人做出晨晨不喜歡的行為,例如抓著她的手拉著她去不喜歡的地方,晨晨就會將對方的手掰開或甩開,這說明咱們並不是懦弱的不是嗎?

晨晨的性格是內向,但也從不做讓老師和小朋友討厭的事情,就得受到這樣不公平的待遇嗎?晨晨的媽媽經過深思熟慮後去和幼兒園的園長暢談了一次,經過園長的干預,後來情況稍稍得到了一點改善,至少晨晨不再做噩夢了,再後來就聽說那個老師被調走了,原因就是不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的工作。

此事,算是解決了,可是,這不是晨晨媽媽想要的初衷。以後,乃至小學、初中,關於此類的事情還是要發生,而每一次,不可能都是她去找

校長

解決,並且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老師的積極響應,並且以後,不可能是大人、老師跟隨孩子一輩子,是吧?老實說,每個家長都知道該適當的放手,也知道讓孩子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讓孩子鍛煉一下,可是,好說歹說也沒用,哎!孩子啊,你什麼可以變得大膽些,什麼時候可以變得不再這麼「懦弱」呢?

晨晨每晚會去小區的小廣場玩,她很喜歡玩那種爬梯,她能爬到最高的一層,站在上面看風景,但是經常會有大孩子在晨晨玩的時候也去爬,其實爬梯很寬,但是大孩子往上爬往下爬不管不顧,經常能踩到晨晨的手,媽媽只要看到有大孩子不考慮別人的時候,晨晨媽媽就會說:「咱們玩的時間挺長了,讓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好嗎?」晨晨從來都不會拒絕,跟著媽媽離開爬梯。

晨媽剛開始擔心孩子這樣會吃虧,但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相信了一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事情都是雙面性的,外人看起來的懦弱性格也不見得就是不好,相反,這樣的好

性格晨晨

媽卻覺得應該好好保持,只要在能忍受的範圍內,忍讓一下對方不是很好嗎?每個人都讓一小步,世界還會不和諧嗎?

其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在成長中少受點委屈,多一些自信,能在同學和老師眼裡都是那個受人關注的香餑餑;能夠在受到委屈的時候爭取屬於自己應得的權利;但是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是這樣,家長們只能順其自然的教育,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固有的性格中有最好的發展,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加以引導和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心,不管是張揚還是保守,性格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所以清清並不贊同徹底的改變,而是適當的改善自己的不足,保留自己最真實的初衷。

26評論

恪守公誠禮信 11-28 23:43 491贊

講個故事:聽一日本朋友說他孩子幼兒園班裡有個小孩,性格有點弱,不太愛說話,別的孩子拿他的玩具,他就哭,慢慢的其他孩子習慣惹他哭,老師也沒太多精力一直哄他。孩子爸爸人很高大和善,知道自己孩子被欺負的事後,一次到學校跟老師說,給其他家長帶個話,讓其他孩子離他孩子遠點,如果做不到,他會讓那些孩子離他們父母遠點。之後他孩子一個人玩再沒人欺負。後來聽說孩子爸爸說,他其實是黑社會成員,他崇尚哪怕自己孩子在外面把別人打破頭,他掏醫藥費,給人家賠禮道歉,也比被別人欺負,接受別人道歉好。有點跑題,意思只有一個,打和被打,二者之能擇一的時候,選擇打,後果大人承擔,讓孩子沒有心理負擔,以後孩子就有勇氣面對一切。當然大人承擔後果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和平衡,而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出手。

51評論

夏末秋涼_淡摸了誰的年華 11-29 08:08 407贊

我家孩子現在也上幼兒園,剛開始上時,我整天提醒吊膽,因為我家孩子膽小,我怕受欺負。每次回來後,我都會問她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欺負你嘛?起初都是一些搶東西的事,後來有監控視頻後,我發現有的小朋友會故意料事,在我女兒面前故意惹我女兒,剛開始我女兒都是說他,後來不行,就退他,再後來那個男生就打了我家女兒,我女兒哭了,老師吵了男孩兩句,哄了哄我女兒,就結束了。這樣的事例不是一次兩次。後來我就教她,如果有小朋友欺負你,你說他,他不聽的,他繼續欺負你的情況下,你就還手,你就打他。剛開始,我女兒不會,說了好多次後,就會了。但她不會主動去惹別的小孩。說了半天,針對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建議是,有人欺負就還手,但是不能主動欺負人家。我不欺負人家,我也不能讓人家欺負我家孩子。

41評論

美鳥捕魚 12-30 00:02 107贊

我想講個真實的故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都上大學了。初中時 這孩子曾經想退學,爺爺問了原因,原來是班裡幾個同學經常在路上截住他 揍他;告訴老師 老師也是應付 。爺爺說:孩子別怕 你儘管去上學 帶上一塊磚頭 路上再被打 誰打就拍誰的腦袋 往死里拍 。結果下午爺爺接到電話通知去學校了。

班主任大發雷霆,…爺爺道出事情原委 前前後後;結果老師說了什麼呢:人家怎麼不打別人 怎麼專打你孫子!?

—有你這麼說話的嗎?你還是老師?!我也是干教育出身(退休教師),我看你最該挨揍了!!!

……

之後孩子陽光明媚了許多 他說我像重生了一樣;即使老師不喜歡 那有什麼要緊 我學我的她教她的 。

之後孩子的成績蹭蹭的漲 最後考上重點高中 曾經的一切結束了 高中一切祥和

所以 所以 真的不想說了 自己領悟吧

25評論

天下為公100100111 12小時前 7贊

我家孩子3歲了,那天我帶他去門口的廣場玩。在廣場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比較調皮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一個勁的挑逗我家孩子;他活潑好動,繞著他媽媽踏、踏、踏跑一圈,過來就打一下我孩子,打完後跑開,然後又重複這樣的動作。而我家寶寶卻沒有做出任何回應或者反擊,並且在被打第二次的時候哭了但還是一動不動的站在原地,只知道可憐兮兮的看著我。我當時看到那個小男孩不停的打我家孩子以及那囂張的表情我很氣憤,再看看我家孩子那沒出息的樣子,我就更來氣了,可大人都在跟前又不好說什麼,我只能簡單的哄了哄孩子;之後就拉著他回家了。回到家以後,我是越想越來氣,最後指著孩子破口大罵:「你這個笨慫,沒一點心眼,就知道尼瑪哭,哭你個臉啊,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啊!」哈哈,,,我就是這麼教育他的!

4評論

落葉無聲new 11-29 11:38 99贊

作為家長都有這樣的心理,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寶貝被別的熊孩子欺負,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下,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眼中欺負人的「熊孩子」。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負了嗎?

先來看一個故事。莉莉和小靜,是兩個幼兒園的小女孩,平時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靜的媽媽去幼兒園接她放學時,卻遠遠的看見莉莉和小靜吵嘴了,爭執中,莉莉一下把小靜推到了地上扭頭就走了。平時女兒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靜媽媽親眼看見女兒居然被小朋友欺負,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衝過去抱起女兒,問她:「剛才莉莉推你,你怎麼不還手啊!她這麼欺負你,你還跟她做什麼朋友啊!以後再也別跟她一塊玩了!」小靜從媽媽的懷裡掙開,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聲哭了起來……   

我們喜歡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去對待孩子們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其實很大程度上卻取決於我們教他們怎麼來看待。他們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經常前一秒還相互推搡打來打去,下一秒就已經擦乾眼淚重新手拉手去追來追去。莉莉和小靜,也許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間再正常不過的鬧情緒,可是在小靜媽媽看來,卻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負。媽媽要求小靜應該「還手打回去」、「別跟她玩了」,對孩子是一種「對方在欺負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們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讓小靜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難受。這種暗示的結果,也許小靜以後真的受了欺負,卻也再不願意告訴媽媽。

永遠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當我們的孩子還很弱小,不能保護自己時,家長的這些語言和行為,反而是一種對孩子的心理引導,讓他們變得越來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沒有「受到欺負」,不應該由我們來判斷,而應該交回給孩子自己。如果對方孩子並沒有用武力來達到目的並樂在其中的主觀故意,我們的孩子也並沒有在被打後產生委屈、恐懼、憤怒的情緒,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主動去引導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不能因為總害怕自家孩子吃虧,就不惜扼殺孩子們單純的友誼和快樂。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嗎?

大部分對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認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現實往往會、要複雜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間的打打鬧鬧之外,真正動不動就動手打人的,多半也不會因為對方還擊就善罷甘休。孩子們並不懂得去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沒想過,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對方本來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還手,興許只會招來更大的傷害。

另一方面,因為孩子本身對交往就有畏縮心理,萬一動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壓力只會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

孩子如果沒有打回去,以後會變得懦弱嗎?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對於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擾,皆來自於如果孩子不會還手,會不會以後因此而變得懦弱。其實還是那句話,孩子是一張白紙,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於大人的畫筆在上面如何的塗寫。   

有娛樂圈毒舌之稱的金星,曾經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她的兒子在超市裡被一個搶玩具的孩子無緣無故打了一巴掌,她讓兒子打回去。兒子捂住被打紅的臉,說:「不!他打我,是因為他的媽媽沒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樣!」這句話讓金星震驚,也深感安慰。

學會化解內心的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課。人與人相處的平等和尊嚴,有很多種方式來表達和實現,並不只有「被打就還手」這一種。找到如何與人和平共處的方法,不僅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現,還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他人著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至於這個是不是懦弱,關鍵還在於看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沒有打回去,並不是因為我們害怕,而是應該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另一方面,那種吃不得一點虧,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來的所謂強者,真的就快樂了嗎?比肢體侵害要更難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強大到誰也不敢惹,但那種真正誰都害怕,大家都敬而遠之的孩子,內心深處絕對要比受了一點肢體傷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並不是什麼好辦法。與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讓孩子學會怎麼樣有效的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應該怎麼做?

終於回到了這個問題的本身。我們不建議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並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負,就該在「寬容」的道德綁架中,一味的退縮忍讓,默默不語。 

那麼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應該教孩子怎麼做呢?  

1.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2. 其次,如果對方繼續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剝離,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有進一步的傷害。  

3. 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可以是老師、家長,或者管理員。不一定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求助於外力,但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力量。  

4.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我們並沒有引導,孩子被打以後,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在面對暴力時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當家長的,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指責、呵斥,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傷心,「我受了欺負,媽媽卻幫別人說話」,而把爸爸媽媽劃入到了對立面。而是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回擊別人欺負時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負停止了,你的回擊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動的攻擊和傷害」。  

5. 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體之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6. 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告訴家長。很多孩子長大以後被別人欺負時一聲不吭,不敢告訴家長,就是因為在他們曾經的經歷中,告訴了家長之後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責備。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灣,不管事情的結果如何,做父母的都應該嘗試著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讓孩子敢於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而不是壓在心裡。  

畢竟,孩子們心理的健康和陽光,才是我們最大的希冀!對嗎?

11評論

嵐棋媽 11-30 15:47 16贊

我家女兒三歲多,去上幼兒園以前很少跟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打架更沒有,在幼兒園老師會教不可以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所以是真的從來不跟其他小朋友打架,這個月初我妹妹帶著她兒子(兩歲)來我們家小住,我妹妹的兒子之前老跟他們鄰居哥哥打架的,來了我們家動不動就打給女兒,我女兒每次只有哭的份,也不躲開,我也想讓我女兒打回去,但又不能打回去啊。哎呀,我女兒哭了一個星期我鬧心了一個星期,後來想到一招,我跟我女兒訓練打架,主要是訓練她的回擊反應速度和逃跑的速度,當遊戲玩,還真有點效果,第三天就知道立馬跑開了,一周後就知道還手了,但是我從來不讓她主動大人,我女兒還是比較講道理的。現在半個月過去了,弟弟不敢打姐姐了,所以兩個孩子也很少打架了。

4評論

寶貝多多lyx 11-29 22:55 24贊

我兒子今年九月份剛上幼兒園,上學第二周就被同班小朋友抓了,臉被抓了兩道印,到現在都還有小痕迹留下,又生氣又心疼!

老師給我表達歉意,說兒子被抓了還不哭不鬧也不吭聲,自己玩去了,老師看到臉上流血了才知道他是臉被抓了,哎呀,我就無奈。是我平時教育他無論什麼都沒關係的原因嗎?而且更加生氣的是,老師一直在道歉,而那個小孩的家長確當做是沒聽到若無其事的抱著她家孩子放學走人了,連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太生氣了!

所以我回家後就教育我兒子,別人打你,你就要打回去。不然就這樣被欺負,還打不還手,也不哭不鬧,也不吭聲不告訴老師。哎呀,我越說越鬱悶了!

3評論

藍色風信子22 01-14 07:56 17贊

這個問題,是我孩子第一學期上幼兒園時最頭疼的問題,因為我們做父母的從小都沒教他還手,在小區玩兒對於那些愛動手的小朋友總是敬而遠之,後來上幼兒園,就總被欺負,經常回來,臉被抓了,胳膊被咬了等等,心都碎了,有時候嚴重了老師會打電話道歉,但很多時候就說孩子也沒哭,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欺負了,後來我專門抽時間坐那觀看他在學校一天的視頻,發現總有孩子莫名其妙的突然欺負,他就一再避讓,但那孩子就追著欺負,真是心都碎了,很害怕對孩子性格有影響,那段時間就特別焦慮,糾結要不要教孩子還手。後來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就是說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該不該還手。我覺得那篇文章分析的很好,處理方法也很合理,原文不記得了,大概就是說首先要教孩子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抗拒,如果被欺負了要大聲喊出來,不要欺負我,你這樣是不對的;然後尋求身邊成年人或老師的幫助;再就是敬而遠之。還有啥我忘了。現在孩子已經很少被欺負了,他雖然依然不會還手,但他會大聲喊別欺負我,也會告老師,可能在幼兒園孩子們也是大人那種撿軟柿子捏的心理吧。所以說當孩子被欺負,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是最重要的。

1評論
推薦閱讀:

找工作,重要的不是做過什麼,而是知道HR和老闆們都在想什麼!
?關於茶葉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你知道吻的真正含義嗎?(男女都要看)
UC頭條:看了梅婷上節目帶倆娃, 才知道教育半點馬虎不得!
你知道肩關節穩定性訓練的四神器嗎?

TAG:教育 | 孩子 | 怎麼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