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諧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兼容之學、經世致用之學。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儒學傳統中這一被傳統社會奉為經典準則的「以修身為本」的理論,同樣也適用於現代社會,進而促成和諧社會的形成必將獲得有益的成效。
【關鍵詞】儒學傳統文化和諧思想精神文明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之要義體現的。儒學傳統中這一被傳統社會奉為經典準則的「以修身為本」的理論,同樣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建設起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根本在於每個社會成員的素質狀況。只有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個社會才能達到文明和諧之境。因而每個社會成員的和諧人生乃是組成和諧社會的基礎,而要達到和諧的人生,自然應從「修身」開始。
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學中的體現
1、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2、中國傳統文化是兼容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兼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國傳統是經世致用之學。
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國突出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說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者。
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說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以儒治世「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現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價值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之未來而奮鬥。
三、儒學傳統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係
閱讀了葉金寶的《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書後,清楚的了解到通過對先秦儒家和諧思想的主體精神、思維途徑、認識方法、工具意識等層面的考察,回答和諧究竟是什麼、和諧如何可能、和諧如何實現等基本理論問題,對和諧理論的建構進行初步探索。
書中對「和諧」的深層辨析,儒家認為,若要創建和諧社會須先創建和諧的人生,而若要創建和諧人生,除了重視內在的品德修養之外,還須正確重視並妥善處理一些客觀存在著的矛盾關係,如:(一)「義」與「利」的關係。儒家重「義」亦重「利」,主張「義」與「利」的有機統一。這在理論上表現為倡導「見利思義」、「義然後取利」,反對「見利忘義」、「不義而富且貴」。因為「義」是使功利趨向於合理的規定,從「義」出發,也就是從合理的功利出發;一切有關「義」、「利」關係的論辯,最終無不落腳於所謀取的功利是否合理這樣一個為人之道的問題上。這種觀點和思維方法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故而中國人主張並認同的是「義然後取」,而總是把諸如偷的、搶的、騙的、貪污受賄的東西統稱之為「不義之財」。(二)「理」與「欲」的關係。無論古今中外,在理論上都存在著「縱慾」和「禁慾」兩種偏離中道的極端傾向,而儒家有鑒於此,獨獨主張把人仍慾望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既不「縱慾」又不「禁慾」,而是「寡慾」與「以理節慾」。這是儒學本旨,與後來宋明道學家所謂「存天理、滅人慾」判然有別。這種既肯認自然人慾的正當性、又強調用理智的態度來克制過度縱慾傾向的思想,無疑是很明智、正確的。(三)「德」與「才」的關係。儒家本是「仁」、「智」並重即「德」、「才」並重的。儒家有鑒於此而更強調品德修養,要求「崇德」、「好德」、「修文德」、「為政以德」,反對重才輕德、有才無德。回視歷史而復慎審現實,這種思想是有其合理性的。(四)「言」與「行」的關係。有鑒於現實生活中言常有餘而行常不足,導致「言過其實」的傾向,儒家特彆強調「言顧行,行顧言」,以求達到言行一致,而反對言行不符、表裡不一,「恥其言而過其行」。儒家提出「敏於事而慎於言」作為君子修德之要務,認為只有對行事不足勉以勤勉,而又對有餘之言戒以謹慎,使之言行相符,才能獲得人們的信任。人的行為主要體現在言行上,所以力求言行一致,乃是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然而,在現代工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社會中,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導致人們過分迷戀於對物的佔有和崇拜,這會使人們變得貪心不足,越來越自私。而這種物慾化的傾向又會使不少人的道德異化,人格退化。有的人為了實現自己過分的、不切實際的物質慾望,什麼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乃至一切禮義廉恥全都置諸九霄雲外。於是,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危機遂成為嚴重的現實問題,消解理想、蔑視道德、遠離崇高、排斥正義、擯棄精神境界、逃避社會責任等庸俗化和粗俗化的傾向竟成為時尚,縱慾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大行其道。在這種身心失調而導致人格分裂的危機中,若能取法儒家以品德修養為主的修身之道,對於達致和諧的人生,並進而促成和諧社會的形成必將獲得有益的成效。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由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嚴重失衡導致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出現了嚴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和發展人類的文明成果,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著力注重克制市場經濟固有的物慾與功利的衝動,彰顯人文精神。而儒家關於品德修養的「修身」理論在這方面無疑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深入體會可以發現,它對於協調身心以實現和諧的人生必能發揮巨大作用。
四、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書中對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與規範」的深入講解,可以認識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理念。
1、國家間相處的和諧理念:「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簡而言之是指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從而在本質上達到相近或相似。「和」、「同」兩個概念,都是講同一性的,但內涵卻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認矛盾,不承認差異的同一性,而「和」則是承認有矛盾,有差異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而「和」則是一種辯證的思維。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補互濟;第三,整個局面因之而和諧。在與異民族相處時,儒家把這種「和」的觀念置於具體的民族關係中,出現了「和而不同」的理念,這一點與西方的民族觀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古老的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國際社會發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中國奉行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思想的鮮明體現。所以說,「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理念。
2、國家內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愛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內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的華夏民族和周邊的夷、狄、戎、蠻等諸少數民族進入地緣政治時代。在處理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上,儒家主張修「文德」的對外政策。從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發。顯然,受著如此「仁政」愛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遠影響的中國決不會幹涉別國內政,不會主動發動侵略其它民族、國家的戰爭,更不用說侵佔其它國領土。所以,中國的崛起只會壯大國際社會上的和平力量。
3、國民個人修身的溫和信條:「誠」、「敬」、「信」。
儒家傳統思想非常重視對國民自身進行修身的倫理道德教育。在此問題上,儒家強調「誠」「敬」「信」的和平修身信條,並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對於保障國家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誠即真實無妄,敬即主一無適,信即真誠忠信,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沒有誠、敬、信,人就不能稱其為人,當然,沒有誠信人類也無法和睦相處,更談不上社會的繁榮昌盛。儒家思想主導思想潮流數千年,它所倡導個人要「誠」「敬」「信」的價值觀使得中國民眾自古形成熱愛和平的歷史傳統和心理基礎,也保證了它的崛起只會是「和平崛起」。近年來,由於中國信譽較好,其投資環境也日益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成為吸引外資的大國。中華民族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講求誠信的,都是負責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合理地開掘儒學傳統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將會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
參考文獻:
[1]葉金寶.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M.].廣東人民出版社.
[2]劉蔚華.儒學與未來[M].齊魯書社.2002.
[3]李斌.儒家的人生哲學與理想人格[M].2004.
推薦閱讀: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尚往來」!
※中華姓氏圖騰,大開眼界
※苦張
※僑 — 這新時代
※馬來西亞北馬霹靂州吉輦江夏堂黃氏宗祠2018年新春大團拜聯歡晚宴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儒家 | 關係 |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