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師:佛陀的叮嚀 如何安頓身心
印度總理莫迪說:「如果沒有佛陀,21世紀不會是亞洲的世紀。」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百千萬劫難遭難遇之法,我們有緣有幸見聞受持,信受奉行,我們學習的話就能夠受用和受持。怎麼樣才能得到受用和受持呢,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理解佛陀如來真實的用意。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當年佛陀來到人間就是為了完成一件大事,什麼大事呢?
《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以佛陀說盡一切因緣,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悟入佛的知見,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我們得到清凈,這就是佛出世的一大因緣。所以佛陀四十九年孜孜不倦地宣說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心得到清凈。因為我們的心常不清凈,有諸多貪愛染污,所以佛教的根本,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安頓身心」的道理,讓眾生得到身心的健康、快樂,直至靈性的解脫。
每當我們面對開心的事,快樂的事,我們會很高興;但是我們往往遇到問題就不開心,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學會去面對,要轉念,轉煩惱成菩提,不是說我們學佛就沒有了煩惱,其實是掌握住了把它轉化成智慧。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面發現到了事物的真相。就比如剝芭蕉樹的公案,我們一層一層地剝,剝到最後發現樹是空心的。人生也是這樣,我們總期待一個結果,但是有些東西沒有結果,所以我們就看不開、放不下、想不開就不快樂起來。學佛之後能夠讓大家像撥雲見日一樣,能在佛法之中找回迷失的自己。所以學佛的目的也就是離苦得樂四個字,遠離痛苦得到真正真實的快樂。沒有了財色名食睡,你還能一樣的快樂,就需要我們的訓練,就像我們面對幸福的事一樣,如果遇到不幸的事還能去面對的話那就是有智慧了,所以要學會照見五蘊皆空,學會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災難、苦難。
人不快樂的根源在哪兒呢,明白就好辦了,都是貪念利慾一手造就的內心的焦慮不安。我們常說安下心來好藏身,人是否能感覺到幸福還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尤其是今天的人擁有這麼多,我們的物質太豐富了,但我們的精神一樣豐富么?所以我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更加要注重內心的東西,精神層面的東西。關鍵要學會轉念,遇到了煩惱並不可怕,導致的是遇到之後你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就像念佛一樣,我們的心很亂,一句佛號來了之後讓我們的亂心就清凈了,有所謂「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念佛是個辦法,參禪也是個辦法,聽課也是辦法。
佛陀告訴我們怎麼去安頓。佛陀告訴我們,世界就是緣起性空,就像我們說剝芭蕉樹,是沒有心的,我們把假有當真了,要借假修真。佛陀對我們昭示了緣起性空、苦集滅道的原理,而經由修行,經由八正道等方法,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優化自己的生命,走向更清明、開闊、幸福的人生。
今天我將從兩個方面,與大家來分享佛陀的教法,這也是佛陀最初成道後告訴五比丘的。
第一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走出安頓身心的誤區。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身心安頓好呢?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能走到太空中去了,然而我們對我們的自己內心了解多少啊,認識多少啊,我們不知道。我們對我們的身體、心靈都不夠了解。現在人身體生病的幾率越來越高,越來越趨近於年輕化,心理問題也是這樣,越來越趨於年輕化,有些高中生就出了問題,越來越多的問題,怎麼辦呢?第一篇我們要告訴大家要熄滅貪嗔痴,要走出兩種誤區,一種是放縱自己的慾望,一種是無益的苦行。避免付出太多的代價,學著走在中道上的智慧人生。走出誤區的辦法在哪裡呢,就是第二篇,八正道,人還是要有正能量,現在是負能量把我們正能量擊垮了,現在好多人身體出問題了,這還問題不大。關鍵精神出問題了怎麼辦呢,那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要善待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要修八正道。
走出安頓身心的誤區
身心不快樂的原因在哪裡呢?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煩惱源於三個字,貪嗔痴。
人心的慾念、貪婪。我們被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根牽著鼻子走,還得意地很。不僅是貪,嗔恨心又重,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怨恨別人;看到別人比我強,就憎恨別人而非讚歎別人。所以說痴是很愚蠢的想法,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因為我們的貪念和嗔恨起了很大作用,但我們不覺察,沒有覺醒。不知熄滅貪成痴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勤學戒定慧三學,信仰佛法僧三寶。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佛經里告訴我們啊,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貪婪,仇恨,報復,憤怒,嫉妒……我們追求物質利益,也許在聽經的時候還在想著外面的股市是不是跌了。佛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指出我們人有這麼多劣根性,醜陋的一面。六祖曾云:「思想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又云:「一悟即至佛地」,一個人能不能重生,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情;一個人能不能復活,如敲擊鍵盤激活人生一樣,這才是生命的精彩。
人啊,一念要麼是天堂要麼是地獄,所以我們要善用其心,不然的話就成罪孽了。人的一生就是正能量與慾望邪惡相較量的一生,就看是正能量戰勝負能量,還是負能量戰勝正能量。所以淺層次的修行就像石頭壓草,草要是長起來就是煩惱,這不是究竟之法,我們修行往往就像石頭壓草一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我們要從心開始修行。
《普賢行願品》中有這麼一句偈頌,也是我們常常念誦的: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們所造的種種惡的行為,都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念、我們的憎恨、我們的愚痴造成的。貪嗔痴三毒從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意念表現。所以修行從哪裡開始?從身口意三業的清凈開始。清凈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內心。有人說修行是出家人的事,跟我沒關係,甚至說是居士的事,我不信佛,跟我沒關係。其實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是說你信佛的人才有因果,不信的人就沒有因果。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僅是觀察到真相告訴我們罷了,這就是事實真相。你做好事就有好報,就像你對一個人好他就會對你好,就這麼簡單,反之如果你對一個人不好,他會對你好么?他肯定對你不好,所以說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要醒悟啊,像凈慧老和尚說的,要覺悟人生。覺悟之後還不夠,還要奉獻人生。
我們要從源頭熄滅自己的貪嗔痴,修身,修口,修心。
如何才能達到身心的安樂呢?
安頓身心,就是要滿足所有的慾望嗎?安頓身心,就是要禁止所有的慾望嗎?
在最初的開示,佛陀說避免走到兩者極端。不能貪圖感官享受,也不能什麼都不要。兩個極端都是要規避的。
第一,放縱自己感官上的享受。這會讓人沉淪世間的聲色慾樂,於人無益。現代人認為吃喝玩樂就是快樂,佛陀說過於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會讓人墮落,這對做人修行都是不利的。所以《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苦的根源就是因為想法太多,慾望太多。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感到很累啊,生死疲勞,因為我們的貪慾太重了。所以人到一定境界之後,有些東西就成了束縛,成了多餘的,其實擁有更多並不等同於快樂。很多人不明白,所以我們要學佛,從佛法中找到人生真諦。不能放縱自己。
第二呢,堅持苦行。這會讓人極端受苦,於人無益。《四十二章經》里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沙門,晚間誦持迦葉佛留下的《遺教經》,他的聲音悲慟而緊張,覺得很慚愧,想退縮不修行了。佛就問他,你在家時,做什麼職業?這個沙門對佛說,愛彈琴。
佛對他說:「琴弦要是鬆緩了,會怎麼樣呢?」這個沙門就對佛說,「不鳴矣」,就彈不響了,沒有音聲。佛又問他:「弦如果太緊了,又會怎樣呢?」他回答說: 「一彈弦就斷了,聲音就沒有了。」佛又問,如果不急也不緩,急緩相當,又怎樣呢?沙門對佛說,這樣音樂就奏得普遍都響了,和諧悅耳。
佛就告訴他,沙門學習道業也要這樣,心要調適,不緊也不慢,也不要著急,也不要懶惰,就可以得道了。在修道的時候,如果很暴躁,很著急的話,一有火氣,身體很容易就疲倦。如果身體繼續疲勞,意念就會生起煩惱來。意念要是生了煩惱,修行就會退步了。修行退步,罪過就增加了。如果心清凈安樂,道就不會失掉,一定會得道的。
學道應該好好地調身、調心,不要令身心太緊張。現在很多人一出家一學佛就說什麼都不要,也什麼都不顧。反而給人覺得很不自然,甚至讓人覺得很做作,讓人對學佛的人產生了排斥之心,有的居士家庭也出了問題,家人覺得學佛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而容易誹謗三寶。而且一開始非常精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不能堅持,時間久了反而很煩惱。有的人打坐打久了,脾氣也很大,他不知道不能綳得太緊,太緊會出問題的。如果產生煩惱的話,修行反而容易退化。有的人不明白,為什麼煩惱這麼大呢,跟他的修行不合理有關。
所以修行要走中道,不能走極端,不能偏激。古人告訴我們:事緩則圓,欲速則不達之說。心不平氣不和,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個時代總有人容易極端,容易偏激,就是因為跟心態浮躁有關。所以說急不成佛,打不成佛,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佛陀說,兩個方面不能走極端,一個是不能放縱自己,第二個不能過分的苦行,不能一學佛就什麼都不管不顧,要走中道。不能走極端,必須悟到中道實相,才算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儒家文化講中庸,中庸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度。你怎麼樣去把握這樣一個度,過猶不及都是問題,不是好好先生,不是鄉愿,就是把握這個度。所以有了佛法的指導,就像茫茫長夜之中有一盞明燈一樣,能夠照亮人生,不然的話你很容易失足。
所以安頓身心,就是要滿足所有的慾望嗎?現代人擁有這麼多,你就快樂么?
安頓身心,就是要禁止所有的慾望嗎?是不是我一無所有,才能安頓身心么?這些都不對,就像修苦行一樣,所以說怎麼樣找到安頓身心方法,這兩種誤區都要走出來。
以八正道指導人生
佛陀提示我們不要走入修行的誤區,除去了這兩種極端的方法後,又告訴了我們修行的正確方法,一條可以導向涅槃的中道,說簡單一點就是八正道。有的人修學佛法墮入到神秘玄虛中,總是希望馬上開悟什麼的,其實佛法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去行持,去斷惡修善,去清凈自己心靈中一切骯髒污濁的東西。八正道,就是佛陀給我們指明的非常具體的修行之道,在我們的意念、語言、行為方面,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佛教有部經叫《吉祥經》,《吉祥經》里有一句話:「自治凈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自治凈生活,我們自己要以清清凈凈的生活去主導,人清凈了就快樂了,人清凈了這個人氣質就好了,有些人你看到他就感覺很著急,看到他你覺得自己都煩惱起來了。所以,要自治凈生活,領悟八正道,這個領悟要從心底里去領悟,要有底氣的領悟,你說出來的話你自己都不相信,你怎麼能領悟呢,那就是口頭禪,說出的話對自己都沒用,對別人更沒有用。所以要領悟八正道,要從內心去領受,去感悟,並在行為上去踐行,才能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所以說我們經常會祝福大家吉祥如意,佛教是一個吉祥的文化,祈福的文化,讓人得到幸福和安樂的文化。通過修行八正道,我們就會得到幸福吉祥,要潔凈心源。「識心見性,自成佛道」(慧能語)
那麼怎麼修行八正道呢?
第一是要正見,知見要正,要正信正行。什麼叫正見,就是如實地看待世界人生,我們有時聽人講話很極端、偏執,故以要正見,首先知見要正確,對還是不對。有些人說話可能你很不舒服,話很不中聽,但他是對的,你還是要聽,他正確的你就接受,不能說別人明明說的是哄著你的假話,有的人也知道不對,但他聽得舒服。有個叫麗日比丘,曾有日記說,真話不願意講,假話又不想講,講了傷感情。二十年前我看的這條日記,說的蠻真實,真話有的時候沒人聽,明明是假的他願意聽。所以人要有正知、正見、正信、正行才好。
第二正思維心態要正,思想要正。正思維,正確地觀察、思考。所以胡適先生說,人要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這是最可貴的東西。其實這就是我們說的正思維,就是說你有獨立思考,獨立正確觀察事物的能力,所以我們說什麼叫禪,正思維就叫禪。正確地思考問題,印度話叫禪那。
第三說話要正,正語。正語,什麼叫正語,說真實的話,《心經》上告訴我們,「真實不虛」,我寫了這四個字送很多人,我就寫「真實不虛」四個字,人活了一輩子,想想這幾十年,覺得自己是比較真實的一個人,我覺得你的人生就沒有白活。所以《心經》上我看到「真實不虛」我覺得蠻親切。正語,我覺得這就是正語。說真實的話,不要說假話。其實人要真實,說真實語,利益語,能夠對別人有用的話,愛語,說讓別人歡喜的話,這是我們大家都要去學習的一個方面。說話要有正氣,要給人力量,不要說一些讓人覺得失望的話,就像現在一些孩子說話說的家長都沒信心了,我們要正語,要說讓人溫暖的話。
第四是正業,就是我們身口意行為勤修十善,遠離十惡。因為我們不做善事,就是十惡,常說十惡不赦。人生的道路你選擇並不是很多,要麼是善,要麼是惡,所以要選擇好,要珍惜。
第五是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資生事業。選擇好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好之後還要做好,「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現在很多人總是不安心,其實做什麼都要堅持。我們現在為什麼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呢?我們出家三十年吶,就是這個時間讓我們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我們始終在學佛,在寺廟學習佛法,才有了這麼點成績。
還有正精進,做人要打起精神,要精進不懈。精進,是對善法的好樂之心。我們對待命運,對待自己,要正能量。人還是要勇猛精進,精進於善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心態要好,努力奮鬥,精勤修學,要修要學。愛因斯坦有句話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就是人要感恩,不能忘記這些人,你才會更加努力,因為你做的太少,你才會知道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就願意付出,就願意心甘情願地正精進,只要是好的事就願意做,不會去太計較,我們現在就是太精明,太計較了。
再有正念,正念就是憶念正法,念頭專註、清明。人的一生這麼長的時間,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成功的人,就是成就了自己,你總想把什麼事都做好,最終什麼事都做不好,所以念頭要專註清明,不能雜念太多,我們就是雜念太多,私心太多。念上面是個今字,下面是個心字,就是當下,現在你心裡想什麼,你的念頭是正的還是不正的。我們要時常關注自己的念頭,保持善念。
第八是正定,要攝諸散亂,身心寂靜,真正能有定力。這個時代人的心就像牆上的草一樣,風吹兩邊倒,沒有自己的主見,往往就是定力不夠,我們要修鍊正定的能力。正定就是能把亂心收回來,沒有雜念,內心能夠寂靜能夠獨處,待一天能呆得住么,七天能呆得住么,能寂靜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正定,現在人沒有定力啊,看到別人發財了自己著急啊,定不下來啊,所以都是積累,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定能生慧啊定才可能有發力。
我們剛才說的方法就是八正道,大家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啊,但往往最簡單的也就是最難的,所以說在平凡的崗位做出最不平凡的事情是最難的。修行修到最後,平常心是道,這麼一句話,這誰做不到呢,可我修行修了幾十年就是做不到啊。所以我們做人就是要這樣,平平常常,從從容容,簡簡單單。我們通過八正道用四聖諦來印證自己所學所修是否是正確的。
人要走正道,正道有時候堅持很難,所以要努力學習、踐行佛法來堅持。佛教界這些年也出現過一些道風的問題,這都跟自己的修行偏離了正軌有關係。要做一個笑到最後的人,而不是一時得勢得意。這並不是很難,難在等人回過頭來回顧自己的人生,覺得無愧於心,無愧於世,無愧於自己。還是要走正道,所以說心要正,道要正。有句話叫人間正道是滄桑。堅持是要付出的,也是要捨得的,可能會放棄很多付出很多,但這都是值得的。所以佛陀要以八正道指導我們的人生。
修行就是提起正念
人常常覺得過得很累很辛苦,也有人覺得過得好快,說明過得好幸福,度日如年才不好過,這說明我們現在生活好了,生活好了,那其實要珍惜。再就是要感恩,最平實的話就是最管用的話,就是要懂得珍惜。為什麼啊,因為人生太短暫了。我就想起我出家的那天,已經三十年前的事,就跟昨天一樣,歷歷在目,一晃三十年了,人生太短暫了,要珍惜的的事太多了。那我們就要好好珍惜,只有珍惜你才會快樂,只有懂得感恩才會幸福。你不懂得感恩,你得到的太容易了,那失去的也就太快了,等失去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沒有珍惜,沒有懂得去感恩,所以把幸福搞丟了,把快樂也搞丟了。所以這就是人的悟性,我們擁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珍惜,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可貴。
我們修行就是修四個字,正念,提起正念,八正道就是這麼個道理,就是要提得起來,既然擁有這麼幸福的生活,就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等我們失去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傻呢,所以我們要走出這個誤區,就像凈慧老方丈提出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已故著名的佛學家湯用彤先生在他晚年也曾經講出「雖將遲暮供多病,還必涓埃答聖民。」
修行,需要我們提起時時正念。金剛經說「善自護念」,其實就是這樣,我們要保護自己,就像穿防彈服似的。我們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就像現在的反腐一樣,好多人覺得很冤枉,但是你當時的念頭有問題,導致現在的結果出問題了,為什麼,當初沒有堅持原則啊。所以就需要有智慧啊,在紅塵中很多事情需要有智慧去分辨。
我們在沒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前,往往把自己當成工具,這種修行正確與否不知道,但是往往這種功夫做了很多,走了很多冤枉路。佛陀也是經過六年苦修,才發現沒用。修行就像做學問,有的人付出了很多,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有的人呢,掌握了方法,也許付出這麼辛苦,但結果很好,所以大家要注重方法。修行的方法很重要,講經說法,大家聽課很重要。
佛陀首先證悟之後,想到的還是他們這幾個追隨他的人。所以修行要有智慧,善知識很重要,親近身邊的人很重要,最近幾年佛教界出現的事往往跟身邊的人有很大關係。所以說佛祖很有智慧,他選擇放棄苦行,也就告訴我們我們對弟子的修行也要這樣,對於無益的東西,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不要去計較,我們往往在一件事上鑽牛角尖,是不對的。人的認識都是有一個過程,即使一個人了解一個人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虛雲老和尚說,「走遍天涯尋知己,未識若個是知音。」走遍了天下找一個可以交心的人,一個談得來的人,都沒有找到,很難很難。何況修行呢?更需要去修學真理,並親自實踐,達到證悟,要學會做減法,簡單最難了。
佛陀的弟子,這五比丘看到佛陀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就醒悟了,所以說「覺悟人生」非常重要。自己要覺醒,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什麼是智慧啊,智慧就是覺知的能力,是鑒別的能力,能分辨出來這就是對的,那就是錯的。覺悟了之後呢,就要依教奉行,才能真正實證解脫。
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對治我們貪嗔痴的辦法在哪裡呢,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習總書記告誡縣委書記這一級的領導要心中有戒。戒就是自我防範自我保護,就像你穿了防彈衣,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防禦的能力,碰到這些問題你抵禦得了。我們往往缺乏正念,我們的煩惱源於貪嗔痴,我們叫它三毒,毒害我們的身體,我們精神。我們內心的東西,我們不能忽略它們,要勤修戒定慧三學,用三學對抗三毒。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啊,我們天天都在念,天天都在學,但我們是不是天天都在用呢?所以修行要體驗,宗教不同於哲學也是在這裡,宗教要你身體力行,自己去體驗,一是要講經,光講經還不行,還要修行。只有修行,你說出來的話別人才聽得進去,只有修行,你講東西,才會有底氣,沒有底氣,你講的東西就是口頭禪了。
今天,我們就如何安頓身心的話題,重溫了佛陀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誨——八正道,告訴大家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也是希望大家能熄滅自己的煩惱,能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做人要明白最好,隨緣最好。
修行,就是通過佛法找到真正的自己,平心靜氣地安下心來,從而「行住坐卧體安然」。哪怕就是在一起喝一杯水,大家很開心,這也是件很幸福的事。就一杯清茶,也喝得有滋有味。雖然距今一千多年過去了,但仍然說些這段大白話的公案,依然是那麼的親切,不俗氣!我們前些日子在柏林禪寺舉行了吃茶去的茶會。這麼多人就為了一片樹葉而來,就是為了一杯茶而來,所以人有時候要的並不是很多,所以人要明白自己真正要什麼人生,要過怎麼樣的生活。佛陀告訴我們緣起性空,要隨遇而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不是隨波逐流,我們就能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不能明白緣起性空,我們處處都是障礙,就像前面有一堵牆越不了一樣,我們內心的煩惱也是這樣,跨越不過去,所以我們要學佛陀緣起性空,苦集滅道,學八正道,就能優化,找到我們真正幸福的人生。
推薦閱讀:
※你能讓很多的人接受你 把你裝在他們的心中很難忘你
※佛陀傳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27)佛的壽命
※不要企圖和佛陀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