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24節氣申遺成功!攝影師、詩人、美食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不同?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古人把五天稱為微,把十五天稱為著,五天多又稱為一候,十五天則是一節氣,見微知著,觀候知節,是古代中國人感應自然的美好傳統。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

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一、攝影師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圖文來源:攝影幫

二、詩人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在四季輪迴流淌,不曾虛度。一期一會,映刻每一日的美與妙,不曾辜負。匆匆過客,且駐足去觸摸,詩意地生活。

立春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偶成》張栻

雨水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雨過山村》王建

驚蟄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觀田家》韋應物

春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

——《春分日》徐鉉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黃庭堅《清明》

穀雨

春山穀雨前,並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謝中上人寄茶》齊己

立夏

綠陰鋪野換新光,薰風初晝長。

小荷貼水點橫塘,蝶衣曬粉忙。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阮郎歸·立夏》張大烈

小滿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畫蟬》 戴叔倫

芒種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

——《北固晚眺》 竇常

夏至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

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思歸(時初為校書郎)》白居易

小暑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小暑六月節》 元稹

大暑

照通黃卷字,輕輕化出綠蕪叢。

欲知應候何時節,六月初迎大暑風。

——《螢》 徐夤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劉翰

處暑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處暑後風雨》仇遠

白露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白露》杜甫

秋分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晚晴》杜甫

寒露

草色多寒露,蟲聲似故鄉。

清秋無限恨,殘菊過重陽。

——《早發》 李郢

霜降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

——《水調歌頭》葉夢得

立冬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李白

小雪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戴叔倫

大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雪》 白居易

冬至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

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

——《水調歌頭·冬至》汪宗臣

小寒

晡後氣殊濁,黃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過,便覺小寒生。

——《微雨》陸遊

大寒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鍾乳。

——《大寒吟》邵雍

圖 | 林帝浣

● 作者 :

中山大學教師,人文旅遊攝影師,拍點好看的,畫點好玩的,寫點開心的。

三、廚師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上千年的時間過去了,它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節氣始終跟美食聯繫在一起,享受了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季節的變化。但是,現在很多節氣美食已經消失了,或者只有農村地區有。中國插畫師林caroline畫下了《24節氣美食圖》,為大家展示了最正宗的中國風味。

1

立春·咬春

立春了,

到郊外摘下最鮮嫩的野菜,

經過廚師的巧手,

其貌不揚的野菜,

變成了季節最時尚的美味,

咬一口,

就像咬住了春天。

2

雨水·罐罐肉

雨水之際,

一壇罐罐肉,

即便是愛美的女生,

也抵擋不了香氣的誘惑。

不是吃貨的錯,

是廚師做得太好吃了。

3

驚蟄·炒蟲

驚蟄雷動,

百蟲「驚而出走」,

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

或炒豆子、炒米穀,

實際上是希望能夠趕走蟲子。

4

春分·春湯

驚蟄之後,

春天正式到來,

即為春分。

一把野菜切碎煮成湯,

就是最鮮的春湯。

5

清明·青團

如今的大城市中,

已經很少能見到青團。

離家的人,

或許只有在小時候的記憶中,

才能翻出青團的味道。

6

穀雨·穀雨茶

若說採茶時節,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

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因此,穀雨茶最好,

也適合在穀雨的時候喝茶品茶。

7

立夏·立夏飯

民間很多地方有吃「立夏飯」的習俗,

在米飯中放入蠶豆、毛筍等作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燜煮,

香噴噴的立夏飯出鍋,

寓意著一年到頭身體健康。

8

小滿·苦苦菜

小滿寓意是豐收的到來,

夏收作物已經結果,

但是還沒有成熟,

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所以叫「小滿」。

這個時候,

很多人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

俗話說「多吃苦,防中暑」,

漫山遍野的苦菜,

就是對付「熱症」的最佳選擇。

9

芒種·煮梅

所謂「芒種」,

象徵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

此時,由於氣候更加炎熱,

為了適應這個特點,

人們在飲食上會以清補為主。

在南方,五六月間恰逢梅子成熟,

青梅營養成分豐富,

但由於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

人們會將其加工後食用,

這道工序便是「煮梅」。

10

夏至·涼麵

俗話說:「長到夏至,短到冬至」,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過了夏至,真正的夏天就到了。

高溫季節,胃納不佳,飲食宜清淡,

冷拌面,可以加些香醋、辣子,

來調節胃口,是夏令食品的首選。

11

小暑·食藕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藕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

以及鉀、磷等多種礦物質,

生吃口感甜脆、爽口,熟食糯軟香甜,

堪稱老幼皆宜的夏季食品。

12

大暑·米糟

大暑吃米糟,

解熱又解饞。

13

立秋·蒸茄脯

立秋必須吃的要緊的食物就是「蒸茄脯」:

紫茄子切條,撒鹽,隔水蒸,

熟軟後起鍋冷卻,

以醋、醬油、花椒油、蒜末調和成佐料,

蒸茄脯沾佐料食用。

14

處暑·百合鴨

此時暑氣雖然結束,

但氣溫並未真正秋涼,

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此時飲食應遵從潤肺健脾的原則,

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老鴨味甘性涼,

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

15

白露·白露酒

此時天氣已涼,

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白色的露珠,

所以叫白露。

白露時節開始收穫,

諺語云:「處暑高粱白露谷」。

江蘇浙江一帶鄉間,

每年白露一到,

家家皆用穀物釀酒,用以待客,

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售賣。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

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16

秋分·食蟹

秋分宜吃蟹,

清蒸,最原汁原味。

17

寒露·芝麻酥

18

霜降·蘿蔔肉

19

立冬·四物雞

20

小雪·糍粑

21

大雪·腌肉

22

冬至·餃子

23

小寒·吃菜飯

24

大寒·八寶飯

圖文來源:餐飲俱樂部

附: 中醫說二十四節氣

  小寒(公曆 1 月 5~7 日)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曆 1 月 20~21 日)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曆 2 月 3~5 日)助陽生髮「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鬱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髮。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曆 2 月 18~20 日)《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曆 3 月 5~7 日)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曆 3 月 20~21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複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曆 4 月 4~6 日)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榖雨(公曆 4 月 19~21 日)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曆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彆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曆 5 月 20~22 日)除濕正當時人憑藉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曆 6 月 5~7 日)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曆 6 月 21~22 日)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曆 7 月 6~8 日)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曆 7 月 22~24 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曆 8 月 7~8 日)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曆 8 月 22~24 日)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曆 9 月 7~9 日)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曆 9 月 22~24 日)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曆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曆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湧泉、足三里、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曆 10 月 23~24 日)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曆 11 月 7~8 日)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曆 11 月 22~23 日)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裡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曆 12 月 7~8 日)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曆 12 月 21~23 日)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推薦閱讀:

學會這一種草莓罐頭做法,其他水果做法也就會了
Oyster · World 帶你認識澳洲塔斯馬尼亞生蚝
全球唯一米二星川菜:回鍋肉沒有燈盞窩 水煮魚並非活殺 麻婆豆腐擔擔麵都不正宗……
??吃貨,饕客,美食家 | 波特蘭美食三月又來了
Oyster · World 世界上有多少生蚝品種?

TAG:美食 | 攝影 | 美食家 | 成功 | 攝影師 | 詩人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