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普陀山]信步普陀山,隨順菩提界
一,行程
9.18 上海
上海吳淞碼頭——普陀山碼頭,21:30夜班船開往普陀山,次日9:30抵達普陀山。
9.19(中秋)普陀山
9:45下船,10:00購票。註:以下皆為抵達各景點的時間。
普濟寺11:00,普濟寺-法雨寺(步行約20分鐘)
法雨寺12:08,祥慧凈院13:29,梵音洞13:55,法雨寺15:00,佛頂山15:50,慧濟寺16:01,千步沙17:13
9.20 普陀山
磬陀庵(公安局,風管委)9:04,息耒禪院(素齋館)9:15,楊枝庵9:50,雙泉禪院10:27,法雨寺10:55,伴山禪院12:15,龍壽禪院12:32,長生禪林(素齋館)12:37,香林凈院12:45,大乘庵13:45,悅嶺庵14:08,仙人井14:43,六觀亭14:48,朝陽閣14:59,回到仙人井15:20,隱秀庵15:48,普濟寺17:05,心字石17:54,梅福庵18:12,回到西天社區18:38,海印池19:45,百步沙20:00
9.21 普陀山
珞珈山8:00乘船,慈雲禪寺10:39,南海觀音11:38,普陀山博物館13:20,沈家門15:48
二,費用
1,門票:普陀山門票160元,珞珈山船+景64元。
2,交通:上海-普陀山客輪4A139元,普陀山-沈家門快艇28元,舟山-上海巴士138元,普陀山內公交共25元。
3,住宿:兩晚客棧共480元
4,飲食:100元內
三,攻略貼士
1,外部交通
普陀山是海島,遠離大陸本土,建議在乘坐客輪時好好欣賞一下海洋風光。如果是上海方向來的遊客,可以選擇客輪去,汽車回,既經濟快捷,又能賞景。「蓮洋午渡」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非乘船不能體會。
選擇乘船出行時,注意盡量避免初一十五,這時潮水大漲,影響行程。本人即在上海吳淞碼頭因此晚出發了一個半小時。
上海吳淞碼頭——普陀山碼頭:每晚20:00有夜班船開往普陀山,中途停靠岱山,次日8:30抵達普陀山。每周五19:00加開一班,次日7:00直達普陀山。票價從60元(散席)~300元(貴賓艙)不等。吳淞客運碼頭購票處電話:021-56575500。
上海蘆潮港碼頭——普陀山碼頭:每天三班,分別為9:30、10:00、15:30從上海出發,行程約2.5小時,票價160元。到蘆潮港乘高速班船,可在南浦大橋下的公交集散點(外馬路1588號)內購票,然後乘免費班車送至蘆潮港,班車行程1小時左右,提前1.5小時從南浦大橋開出。
2,內部交通
普陀山景區內的公交車並非是網上流傳的那樣招手即停,而是嚴格停靠站點;重大節假日時一般延長半個小時下班。好在相鄰的兩個景點之間不是太遠,可以步行,而且這樣還能遊覽那些公交車不停靠的寺院和景點。
3,碼頭
普陀山有兩個碼頭,一個是普陀山碼頭,出售票大廳後左轉,出門左轉可見,售賣普陀山至江浙等港口城市的船票;另一個是短姑碼頭,出售票大廳後右轉,步行3分鐘,只出售至珞珈山的船票。千萬不要混淆了。
另外,普陀山碼頭至沈家門碼頭的快艇票是人到售票,甚至不能提前半日預訂,很奇怪,可能是因為潮水的原因(慢船不受影響)。所以你不必提前買票,但是必須掌握好當天的行程。
普陀山短姑碼頭有開往洛迦山景區的遊船,輪船一天有三班,分別為7:008:0013:00三班船,航行時間約為30分鐘,在洛迦山上停留時間為1.5小時,需坐同班船返回。
普陀山碼頭航船信息:
2012年9月24日起的船期,普陀山到沈家門、普陀山至朱家尖快艇時間調整如下:
普陀山——沈家門(半升洞碼頭):6:50——17:00,票價28元 2元保險(保險可不買)。
普陀山——朱家尖(蜈蚣峙碼頭):7:00——17:00,高峰期船滿即開。常規客輪30分鐘一班,22元,快艇10分鐘一班,24元。
夜間航班調整如下:
朱家尖開,17:10、17:45、18:30、19:30、20:30、21:50
普陀山開,17:35、18:10:19:00、20:00、21:00、22:10
4,物價
A,普陀山景區內的物價比外界平均貴3-4倍,建議買好飲料和巧克力、牛肉乾等熱量食物再進景區。
B,根據個人經驗,特別提供島上幾個稍稍便宜的商店和社區:一是在從景區大門至普濟寺途中的普濟路上,有一家小店的飲料維持正常價格,一瓶500毫升的冰糖雪梨為3.5元(其餘攤點商店為6-8元);另一處為西山社區內,因為是居民自家開的客棧和餐廳,價格僅為外界的1.5倍左右。
C,另外,普濟寺公交站點旁,法雨寺到楊枝禪院路中,千步沙的一處廁所前,都有免費的飲水處。
D,三大寺向外客提供早中晚三餐,基本在8-10元(慧濟寺不對外提供晚餐),一菜一飯,吃飽為止。如果你是窮游族,不計較吃喝的話,不妨進寺廟用餐,就算加上香花券錢總共也不過20元,比外界餐館動輒百元的高價消費要划算多了。
5,住宿
島上住宿在雙休日和節假日成倍上漲。推薦西天社區,全是居民自家居室改建的旅館,不但離西天景區近,而且物價便宜,還有居民自己開的餐館。
6,行程安排與景點推薦(本條僅供驢友和窮游兒參考。)
A,如果你是普通的還願香客,一天內即可逛完三大寺。如果你想游遍島上所有景點,三個全天完全可以,——路程節點可見樓主上述行程。
B,普陀山的寺廟是四大名山中最少的,只有30座左右,建築價值也乏善可陳(除了三大寺之外基本都是8,90年代新建),但海景和山島風光獨具特色。除三大寺和千步沙、百步沙外,每座寺廟的特色所在均詳細記錄在遊記正文中。另外,特別推薦以下幾處景點:楊枝庵,雙泉禪院,香林凈院,朝陽閣。如果你喜歡「高大全」,南海觀音大像也可以看看。雙泉禪院和香林凈院一個花園式,一個臨近大海,是非常適合靜修的地方。
C,島上雖有公交車,但是只停靠主要的寺廟和景點,如果想去其它地方,還是需要步行。推薦步行路線:1,碼頭到普濟寺有兩條路線,一是普濟山路,一是海邊的海棧道;2,法雨寺到慧濟寺的山路。
D,洛迦山景色平平,寺廟全是新建,沒什麼特色,除了燒香拜佛外,我以為可以不用去了。如果要去,請注意參觀竅門:很多香客都是沿著唯一的路線依次進廟燒香,因此,如果你想觀賞寺廟和攝影的話,建議先到山島盡頭,反方向遊覽,這樣就可以避開擁擠不堪的人群了。
E,普陀山上雖然有交通和景點指示牌,但並非囊括了全部,許多寺廟需要你提前了解才知道它的價值和方位。
續寫——發表於 2013-10-21 21:21
序
那日,佛住王舍城內,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為諸菩薩講說《妙法蓮花經》,乃論諸法實相,眾生皆有佛性,譬喻明白,義理曉暢,一時四眾八部歡喜無限。席中有無盡意菩薩從座上起,合掌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為之解告:世間眾生受千般罪,萬般苦,只需念念不忘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菩薩得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憐憫眾生,慈悲無量,有持菩薩名號者,入火,火不能燒;入水,水不能淹。如若不幸出海迷途,飄落羅剎鬼國,只需稱呼菩薩名號,立時解脫羅剎苦難。如若不幸為人陷害,刀杖枷鎖加於其身,只需稱呼菩薩名號,刀杖寸寸斷裂,枷鎖片片裂損。
念菩薩名號,淫慾者離欲,嗔恚者離嗔,愚痴者離愚。婦人如要生養,只需念菩薩名號,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觀世音菩薩有如此大德法力,怎不叫世人一心供奉,頂禮愛敬!
須彌山頂住諸天,佛掌如何現大千。
海影盡含空外色,潮音不雜定中禪。
金沙灘上僧歸月,紫竹林間鳥破煙。
只辦直心皈大道,無煩寶閥渡迷川。
——明金諤《游補陀詩》
續寫——發表於 2013-10-21 21:26
9.18 (農曆八月十四)上海
東海夜航
明天就是中秋佳節,雖然與佛教無關,和菩薩無涉,但因為有三天假期,所以上海吳淞碼頭的候船大廳內亮如白晝,人聲鼎沸。每晚八點開往普陀山的夜班船,只怕從來沒有這樣擁擠過,——那肩挎包,手提袋的,包袋內滿滿都是香火煙燭,只等第二天早晨一上岸,就撲進寺廟,燃香祈禱。
船出碼頭後,便行駛在江海交匯的三岔口上,此後先朝東,再向南,直直向浙江舟山群島奔去。12個小時後,於次日早晨抵達群島中一個小島—普陀山。在這漫長的黢黑半夜,游輪穿島過礁,始終飄蕩於茫茫東海,與大陸絕塵。
因為是半夜行船,所以人人一張床位以便休息。但天時還早,人們不願悶在船艙內,寧可出外看海,——雖然海面一片漆黑,空空如也。
今天是農曆十四,正當月半海潮大漲。海面縱然開闊,禁不住風推浪起,潮聲不絕,惹得遊客紛紛駐足。但船身巨大,開得又穩,所以絲毫不覺移動;回頭看岸,岸上燈光璀璨,靜靜如一。人燈相對,倆倆相望,就彷彿在平地上對坐論道,但低頭一看,才發現水浪起伏,把條巨船推得急速前進。
海風拂散了人心,眼望岸上燈火,一時心潮起伏,一時清澈無塵。又不知多少時後,才發現燈光突然黯淡,光環已然縮小,於此長長靜默之間,竟而更加醒悟船身快速行動,早已遠離岸陸——真比低頭看水推舟還要見得真切——只是世間紛擾離亂,世人追名逐利,又有幾個靜得下心來!
此岸已離,彼岸在即,漫漫長夜只在一剎那間,一閉眼,一睜眼,陡然便能登上菩薩凈土。
珞珈山浸海波中,大士西來彼岸通。
不是世人迷苦海,肯教說法到天東。
——明宋應昌《寄題補陀詩》
續寫——發表於 2013-10-21 21:59
9.19(農曆癸巳年中秋)普陀山
蓮洋午渡
儘管遊船行駛穩當,但因為是潮水大幅漲落的日子,所以清晨進入舟山群島域內時,仍然頻繁地晃動起來。上到第三層的甲板,放眼四周,滿目皆山,猶如一塊塊碧玉浮在海面上,頓時迷惑不解:究竟是船晃,是山晃?
而穿過岱山縣,離了秀山島,貼著舟山本島南行,一路便進入了蓮花洋。1100年前的後梁,日本僧慧鍔來華求法,遍訪名山大川,在五台山求得觀音像一尊,於寧波揚帆出海,意圖供奉本國。誰想來到蓮花洋里,平靜的海面上忽然煙霧繚繞,不辨東西,朵朵鐵色蓮花不知有幾千萬許,上下翻騰,困住了船隻。慧鍔只得返航回岸,次日出行,又是如此。如是者三日,心有所悟,知道觀音不願離開中國故土遠渡日本,於是向天禱告: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言畢,煙雲消散,鐵蓮隱去,慧鍔便在就近的海島建立了觀音禪院,供奉菩薩,不但蓮花洋名由此而來,這座無名海島——普陀山也從此成了觀音的應化道場。
月亮引潮,在子午時分最大,現在雖然還不到正午,但晨光照徹萬里,渾黃的海水在遊船攪動下泛起雪白的泡沫,遠遠拖出無數道白練。放眼四周,山島蒼蒼,左右環抱,藍天白雲籠蓋天地。因此,雖不見蓮花浮現,卻依然叫人心緒起伏。
普陀山島明明近在咫尺,但人們左顧右盼,只見身邊群山萬壑,卻不辨虛實真假,不知哪個才是「海天佛國」?一夜苦渡心無所怨,臨近佛土反而迷亂,那是為了什麼?
扶桑日出曉蒼茫,淼淼行空一葦杭。
誰劈銀濤開寶界,直扶鰲柱駕金梁。
僧歸雲水袈裟濕,佛散天花殿宇香。
悟得無邊先及岸,了知東土是西方。
——明屠隆《游補陀詩其六》
一登上碼頭,立刻買票進山,準備投宿廟內,誰知這裡與九華山的規矩差之千里——非做法事放焰口的不得借宿。從普濟寺到法雨寺,奔波了一個上午,原本眠叢林聽誦經看竹影移牆的願望落空,只得打電話在西天社區預訂了房間,老老實實住進民宅。
自古香客遊人來普陀,自覺不自覺地都要按景點順序次第拜山:下船就是短姑道頭,穿過海岸牌坊,就近東拐進紫竹林,訪不肯去觀音院,然後一路向北登上普濟寺,西上磬陀石,折回普濟路,到法雨寺、千步沙看海戲水,攀高佛頂山,終臨慧濟寺。
可這次投宿不成,來回一折騰打亂了計劃,原先這般隨大流的想法自然徹底捨棄,三天內的行程因而前後顛倒,卻能亂而不錯,竟然隨遇而安。因果相續,福禍依伏,如果執著以往,不能隨物變通,許多光景就要一一錯過。
蓮花妙勝
從碼頭到普濟寺緩緩步行,喝杯水的功夫就見兩塊石板樹立路旁,板面刻有對聯一副,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正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題字。原碑久已不存,這只是現代新刻。由這幅對聯起首,向後就是一條開闢在山腰間的石路,——普濟路,古稱妙莊嚴路,全長約1.5公里,由石板鋪成,寬闊平坦,更有趣的是路邊古樟遮天蔽日,彷彿一下子就到了傍晚。細看投在石板上的枝葉樹影,忽然便發現一朵朵精美的荷花雕刻其上:有花有葉,有藕有蓬,或正面或側面,或單枝或叢生,居然沒有一塊重複。
我佛誕生之際,皇宮御苑中即現八種瑞相,不但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宮內池塘中有大如車輪的白蓮花浮現水面,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而釋迦牟尼甫一降生,在舌根中閃出千道金光,每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趺,足心向上的菩薩。荷有四義,恰如佛有四德,在泥不染,自性開發,佛國凈土就在這妙莊嚴路上一步步展開。
刻有荷花的石板並不多,在整條山路中只佔了一成不到,似乎還都是百年的遺物,而穿過正趣亭,就全是現代新造的水泥石路了。正趣亭是普濟路上第一個建築物,四角單檐,橫亘在石路中央。《華嚴經》中記載,觀音為弟子說法,有正趣菩薩從空中來,娑婆世界為之震動;光明照處,一切眾生免受災害,煩惱不起。而行走山路疲累的話,正好進正趣亭歇腳,涼風習習,一切睏乏頓時消失。
循著普濟路,便入普濟寺,可未入普濟寺,先看到的卻是多寶塔和海印池,也是普陀山上的兩處名勝——早被四面八方來的信眾遊客擠得水泄不通,更別說普濟寺內摩肩接踵。因為只有做佛事才能入住,便打算去法雨寺碰碰運氣。寺廟不能留宿,卻有素食齋飯供應,這時正是午餐時間,草草吃完後,不及參觀便立刻上路。順便說一句,無論是普濟寺還是後來的法雨寺,都是一菜一飯,比起九華山祗城寺的素齋「豪宴」,實在不可以道里計。
到了法雨寺時,已是正午12點,一樣被拒之門外。於是改變計劃,就便從這座名聞遐邇的「後寺」前進,開啟了三天的行程。
天花法雨
法雨寺俗稱「後寺」,建造時間晚於普濟寺,也因為位於整座普陀山的後山而得名,和普濟寺、慧濟寺一同被列為普陀山三大佛寺。相較於普濟寺位於交通要道、慧濟寺高居山頂,法雨寺則緊鄰海灘,山下便是千步金沙。禮佛參禪,耳聽海浪濤聲,法雨寺動靜相宜,遠近皆景,最是能啟人遐想的地方。
明萬曆八年(1580年)時,法雨寺還僅僅是一座小小不起眼的海潮庵,十四年後擴建為寺,其後屢經興廢,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時由皇帝親自賜匾「天花法雨」,因為是朝廷出資興建,頓時成為一座擁有348間殿閣廟堂的宏大寺廟。全寺依山而建,天王殿、玉佛殿、圓通殿(九龍殿)、玉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六重殿宇逐級升高,其間古柏巨松處處可見,一棵棵高接霄漢,令人嘆為觀止。
漫不說寺前12.5米長的九龍青石雕壁,漫不說由北京永樂宮請來的1.3米高白玉佛像,漫不說康熙帝欽賜的珠寶觀音大士,法雨寺內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圓通寶殿,也即俗稱的九龍殿。這是康熙三十八年皇家擴建時,諭旨將南京明故宮拆下,千里迢迢穿山過海移遷而來。
朱明皇室的故宮大殿,豈是尋常可比!48根廊柱,22米的殿高,撐開了整座大殿。而殿內最稱絕妙的就是正中的九龍藻井,按九龍戲珠圖案雕刻而成:中間高懸一個巨大珠球,一龍盤頂,環繞珠球,周圍八龍緊貼垂柱,昂首飛舞,九龍戲珠,栩栩如生。
尋常人進殿,不過燒香禮佛,卻統統忽視了九龍殿外,殿台前的三面石欄板上刻著的二十四行孝圖,是明代石刻浮雕中的精品,雖然歲月漫逝了六百年,圖案依然清晰可辨,藝術的價值融合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彌久逾新。法雨寺的九龍殿,也因此被譽為普陀三寶之一。
漫說當前一寺紅,凌雲樓閣兩相同。
九龍殿已偕山老,五鳳門尤對海雄。
佛古尚能施法雨,僧勤竟少出家風。
廊回楹繞疑無路,只聽鐘聲打半空。」
——清金士奎《法雨寺》
出法雨寺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繼續向北登山,直上白華山頂的慧濟寺,一是往東下行,看海邊的梵音洞。要知道,慧濟寺的大殿屋瓦以五彩琉璃製成,最適合夕陽落日下觀賞,因此決定先去梵音洞,再拜慧濟寺。
從法雨寺到梵音洞,一路步行在海濱棧道上,這是景區為步行遊客設置的人行路,全部以木板製成,沿著海灘自南向北連接了紫竹林和梵音洞;探身一看,下面就是有名的千步沙,但現在正是下午最熱的時候,於是遠遠望過,繼續前行。後山寺廟稀少,只有一座供奉西方三聖的祥慧凈院為現代重新修建,由此前行約半個小時後,就來到了梵音洞頂。
兩洞潮聲之梵音洞
普陀山是海島,岩巒有陵谷之變,礁石有海水侵蝕,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許多奇石怪洞,後山的梵音洞和前山的潮音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兩洞共稱為普陀山的十景之一:「兩洞潮聲」。
梵音洞就在兩座山峰的夾角處,海水和歲月的不斷洗刷,將這個夾角向內慢慢推進,逐漸形成了一個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的天然洞窟。海水晝夜拍岸,水浪層層撲進石洞,高低錯落,激起白色的水沫;水聲更是龍吟虎嘯,聲震十里,雖然是遠遠站在洞窟上方,仍然叫人心驚不已。但鑽進石洞最裡面,卻又是另一方光景:這裡一片幽靜昏暗,只有洞窟上方有一條光線徐徐灑下,隨著日色早晚掃在石壁上,反而襯得石洞更加幽深。
洞外磅薄的氣勢與洞內奇幻的光影,叫人心神不定,目光恍惚,於是數百年來漸漸就傳出了觀音大士頻繁現身洞內的傳說:「當夫皓月虛懸,水光蕩漾,大士之顏如玉也;旭日初升,朝霞吞吐,大士之唇如朱也」。更有甚者,傳說蒙古南侵,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哈喇元帥非要到梵音洞前觀看菩薩顯身,來了幾次未逢機緣,漸漸發起火來就要遷怒他人,當家方丈苦思一夜,次日叫兩個小沙彌扮作羅漢,在洞內隱約一現,故意讓哈喇看了個大概。哈喇久等觀音不出,只看了個「羅漢」片影,氣往上沖,朝洞內狠狠射了一箭。方丈大驚失色,說觀音現身,自然有羅漢先行,如今射走了羅漢,菩薩必然降罪。哈喇不服,回到廟裡,卻見觀音佛像的手裡早已攥住了那隻弓箭,嚇得他狼狽離山。
觀音本無相,傳說終是妄。唯一看得真切的是石洞,聽得真切的是海潮。佛有梵音五種,應了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五種清凈相,常聽常聞,叫人清凈覺醒,煩惱不起。石洞嵌在懸崖下,海潮生生不息,水聲日日不絕,如煩惱苦漏循環交替,不能根絕。如能把這高低長短的「潮音」聽得平淡無奇,甚至聽而不聞,才真是照見了真如實相。這也是自古以來僧人們在石崖上結蓬苦修的原因,也是梵音洞名稱的真正義趣。
高崖絕磴勢穹嶐,峭壁平分浩渺中。
色相儼然波接引,灑來花雨化長虹。
——清劉廷謨《題梵音洞》
由梵音洞乘車回法雨寺時正好3點,沿著法雨寺後的山路向上攀登,又花了1個小時才來到了佛頂山。後山景色幽幽,因為古樹成林,最適合閑庭信步。拐過題有明代抗倭將領侯繼高所書的「海天佛國」崖,就是「佛頂山」的石坊,穿過石坊,一條長長的小巷導向慧濟寺。
佛頂山也名白華山,秋冬季時,雲霧繚繞,如仙如幻,普陀十景之一的「華頂雲濤」就是指這裡。但人們更願意稱之為佛頂山,慧濟寺也稱佛頂山寺,寺門側面的照壁上,四個顏體大字正是「佛頂頂佛」。1962年郭沫若登普陀山,在這裡觸景生情,出了個「佛頂山頂佛」的奇聯,同行中有人以寧波名勝天一閣對「天一閣一天」,雖算工整,但未切題,倒是本地一社員就地對出了「雲扶石扶雲」的下聯。雲扶石在哪裡,上山時我一直沒有瞧見,直到下山時回「海天佛國」崖,才注意到巨崖頂上還有一塊方形的石頭,側面題著「雲浮石」三個大字。石上壘石,危而不墜,正應了「雲浮」的妙趣。
金頂慧濟
同是普陀山的三大寺,慧濟寺高居白華山頂,海拔最高,修造最難,所以起建最晚。傳說明末山下的悅嶺庵,有一個小和尚慧圓,常上佛頂山砍柴,見山頂視野開闊,正好建寺,但山高路遠,木料難尋,而且財力有限。但他願力堅定,四處化緣,三年後從福建化來無數木材,遠渡重洋來到普陀山的後沙岱,不巧這時風雨交加,巨浪滔天,船隻無法靠岸。眾人正在驚慌無措時,觀音菩薩撥開海浪,又派了十八名力士協助搬運木材,這才成就了寶剎的今天。
其實,明代僧人慧圓創建的,也只是一座狹小的慧濟庵,但他眼光獨到:這裡高踞山巔,視野開闊,四下海疆萬里,所以此後不斷增修,至清乾隆五十八年時,擴庵為寺,建了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
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主供觀音不同,慧濟寺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觀音及千手觀音木雕像。而後寺的觀音殿,兩側壁上滿滿掛了123副石刻觀音像,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僧或俗,或民或官,站卧坐躺,姿態各異,幻化無端,令人大開眼界。那是1989年新建大殿時,因南通費姓居士將家中所藏的歷代觀音畫像獻出,由此雕刻而成,堪稱海內罕有。
慧濟寺縱有如許莊嚴寶像,最使人們震撼的,卻是大雄寶殿的奇特屋頂:全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七彩絢爛,艷麗非常。但隨著歲月變遷,去舊更新,琉璃瓦中漸漸以鵝黃色居多,恰這時夕陽高掛天邊,金色餘暉漫撒殿頂,上下相映,照得天井內光芒交錯,以致無論智愚迷悟,人人眼前一片極樂凈土,似有香花開遍,沁人心脾,又有百鳥嚶嚶,繞樑不絕,——叫人久觀不厭,心神俱醉。
五色中以黃為尊,要說金輝黃影,小小慧濟寺怎比得了北京故宮三大殿?但紫禁城縱然壯闊,卻是千人千面,尊卑有別:帝王見之自傲,臣民望而卻步,——那又怎比得上佛家慈悲,如甘霖遍灑人間?正所謂「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
天將落日,落日前的慧濟寺大殿,便這樣挽留住了有情界中的妙勝法相,使人心生歡喜,進而清澈寧靜。
金頂慧濟,佛光普照,果然名不虛傳。
為憐凈土出天涯,幾度相從泛遠槎。
龍洞應窺曾到客,法台重雨舊時花。
天邊慧日懸祗樹,不盡慈雲接洛迦。
更有寶光金色麗,令人滌慮問三車。
——明程時望《再游補陀詩》
從慧濟寺出來,自然是要看那顆奇樹的,但附近卻沒有任何一塊指示牌,以致錯走了方向。重新打聽到準確位置,在「佛頂山」石坊旁的小路一直向西,就來到了慧濟寺的後(西)門,一片平台下的山石叢中,幾顆參天大樹擠擠挨挨,其中一顆從樹根處分出枝椏,樹榦兩人合圍,樹皮上斑駁凹凸,青苔密布,枝葉伸向四方,正是普陀三寶之一的「普陀鵝耳櫪」,世界上僅存的一株野生鵝耳櫪樹。
千步金沙
沿著慧濟寺的山路下來,到了法雨寺時,漸漸便覺雷聲隱隱,若斷若續,這時天色將黑,烏雲漫天,想是大雨將至?但越往下走,滴雨未下,而「雷聲」翻滾,彷彿就在耳邊,忽地抬頭一望,千步沙遙遙在望。
「雷聲」自遠及近,從天落地,從來沒有聽得這般真切,莫非就在腳下?循著聲音步步向前,目不旁視,自然而然就來到了千步金沙。
南起幾寶嶺,北至望海亭,綿綿山脈彷彿一彎新月,攏下了一片海灘,海灘中間凸出一段山崖,崖尖便是朝陽閣,朝陽閣把海灘分出南北兩段,北段長,南段短,長的叫千步沙,短的稱百步沙。千步沙全長1270米,彎彎海灘,寸寸金沙,正是普陀山第一等看海嬉水的勝地!但如今,金沙灘上驚濤駭浪,怒潮狂涌。
曾記得那年邀請同學回家鄉觀賞江景,那二位都是北方人,平生與水絕緣,初臨長江,眼見江水輕漾,沒過腳面,無不嚇得退避三舍。那時還笑他們膽寒心微,誰知今天現世報應,才知道河伯見海,望洋興嘆的感慨:
平常人說,大海無邊,與天相連,海天相接處就是海平線。可今天卻是連海平線也是看不見的,因為中秋月潮,在這裡竟不分子午,——這傍晚時分的海浪已然重重疊疊,躍高躥低,猶如一堵堵巨牆前仆後繼地壓向沙灘。因而眼前所見,只有千萬隻銀獅雪狼,吼聲如雷,不斷變幻著姿勢,屢屢要吞噬岸上的人群,哪裡還能望到遠方?所幸沙灘寬廣,這水中巨獸們盡自身高力大,奔到人們面前時已然是強弩之末,只化作一片片白沫,在腳跟上輕輕打出水滴。饒是如此,每當浪潮撲來,人群都不禁嚇得後退幾步,——大海無情,水浪無常,誰又能保證這野馬不會脫韁?
由前而後,千步沙分成三段,地勢最高、臨近陸岸的最乾燥,也最為鬆軟;漸傾向下,中間一段半干不濕,稍可立足;到了海灘前沿,與海水短兵相接處,則一片濡濕,可最奇怪的是,反是這裡的沙灘受了弱水砸拍,堅硬如鐵,猶如鏡面一般,雙腳踩上去不陷不倒,好似行走在平地上。走得久了,竟然又發現:海浪起初越是迅猛,褪勢越快;倒是那不高不快的潮頭,悄沒聲地撲上來,反能打到膝蓋。
遊人們囿於常理,遠遠躲在後方,不敢近前;只有一兩個膽大的,捲起褲管,張開雙臂,與狂風直面相照,看巨浪褪成流水,緩緩消逝在身後。其歡喜覺悟、無限樂趣,又豈是遠離「險地」之人所能享受?
入煩惱,斷煩惱;行貪慾,離貪慾;現涅槃,無生死。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能滋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珠寶;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那日維摩詰居士,原為金粟如來化身,為教化眾生,方便示疾,與前來探望的文殊菩薩互闡佛理,講出了這番大乘佛教煩惱即菩提,入世亦出世的修行思想,惹得一干隨行佛弟子歡喜讚歎,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千步金沙上,海浪晝夜不息,習禪證道,真是無上寶地。
碧海無風鏡面平,潮來忽作雪山傾。
金橋化出三千丈,閑把松枝引鶴行。
——宋陸遊《千步沙觀潮》
午夜波濤去復臨,幾番淘汰見真心。
恆河無數雖雲闊,不及滄涯步步金。
——清李起龍《千步沙》
看夠了千步沙,乘車回到普濟寺已是晚上六點多了。夜色朦朧,圓月高掛,路過普濟寺門前的海印池時,依然人流如潮。今天正是癸巳年中秋,海印池的「蓮池夜月」位列普陀十景,但一天的奔波後已是全身疲憊,兩腳酸軟,再無閑情賞景,何況俗語有云:十五月亮十六圓,也許明天收穫更多?
續寫——發表於 2013-10-21 22:52
9.20 (農曆八月十六)普陀山
早起,天光大亮。雖然清晨時陰霾一片,但很快就被日光刺破。江南的八月雖說過了白露節氣,但依然炎熱濕悶,更何況這還是在海島?所幸一天晴熱,沒有雨下,於是興緻勃勃,就近掃蕩前山和西天景區的景點。
從客棧所在的西天社區出來,一路向東,走不了十分鐘就看到一方半畝大的放生池,水藻滿池,碧綠如油,按常理推斷,池後當有寺庵。果然拐過水池,幾棵蒼天古樟掩蓋了一道小小入口,踏過青石板磚,便來到了水池的前端,看門前題字,正是磬陀庵,但兩旁掛的卻是普陀山公安局和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的牌子。原來,這座百年寺廟早已不存。
普陀山號稱「海天佛國」,寺廟叢林原是遍布海島,據我手頭這本民國十三年(1924年)印光法師刻印的《普陀山志》記載,那時除了三大寺,還有精藍88,茅篷128,廢庵173座,只是歷來受外地侵擾,尤其是文革破壞,絕大多數寺廟或廢棄或佔用,眼前的這座磬陀庵就是一例。
再往前去,普濟寺的西側隔壁,息耒禪院原是起建於300年前的大殿,專供康熙皇帝的長生牌位,如今也已成了一座豪華的素齋館,只有一進天井中的三株百年古樟,遮天蔽日,亭亭如蓋,彰顯著寺廟原先不平凡的地位。
途徑普濟寺,雖過而不入,因為這時遊客如雲,而今天的重點則是楊枝禪院。禪院就在法雨寺西側後方,掩映於一片羅漢松群中,和三大寺人頭涌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楊枝禪院內靜寂安寧,倒真成了「世外桃源」。人們多半不知,就在這小小庵院中,卻藏了一方無價之寶。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時,駐防定海的抗倭將領侯繼高將歷年珍藏的吳道子和閻立本真跡刻石樹碑於此,可惜歷經兵燹戰亂,石碑多已不存。20年後,有人訪得閻立本的繪畫拓本,重新刻勒了一方觀音石碑,留在了楊枝禪院里。吳道子和閻立本是國史上的繪畫聖手,但至今留存的真跡屈指可數,這一方觀音碑石雖然是根據拓本摹刻,但仍然可見一千年前初唐名家的風範(從觀音的左手邊慢慢走到右手邊,你將會發現觀音的雙足會跟著你的眼睛轉動)。這尊楊枝觀音像便與慧濟寺後的普陀鵝耳櫪、普濟寺前的多寶塔合稱「普陀山三寶」。
出了楊枝禪院,院後是一座新修的法雨普同塔,塔身雕刻還算不錯,而塔外兩株古樟相對而立,皆是濃蔭蔽天,高入雲表。更有趣的是,兩樹各有一條長長的側枝張牙舞爪,成犄角之勢刺向對方,猶如兩條虯龍相鬥空中,煞是好看。
游完楊枝禪院,便算是把後山覽盡。沿著法雨寺前的馬路往回走,首先看到的就是雙泉禪院。
穿過一道刻有禪院名稱的石坊之後,還不能立刻入內,一條精緻的石路緩緩向後延伸,把你引向前方,石路兩旁高樹參天,濃密的灌木枝葉如傘如蓋,紛紛越過石欄,投影在石級上,頓時就讓人體會到大自然的不羈與肆意。登上石階盡頭,一方銅牌掛在門前的牆壁上,寫著「花園式綠化先進單位」。此時還不知這名號的意義,直到穿堂過屋,在寺內走了一圈,才恍然大悟,——這是我在島上見過的最為精美的園林寺廟!
堂前屋後,枝葉婆娑;檐下窗外,花木妖嬈。既有數百年的松柏古樟,又有新生上盆的嫩綠新葉。大殿後側居然還有一方池塘,水中石塊重疊,立著一尊石刻觀音。圍繞著池塘的,有綠的芭蕉,紅的楓樹,高的桂花,低的梔子,一叢野生金銀花,正若無其事地抽枝吐芽;幾桿翠竹倚在忘機軒下,腳下白石鋪面,說不盡地風流雅緻。想月夜推窗,窗外生機無限,禪意濃濃,叫人觀之不足。
三大寺縱然殿閣重重,寶象莊嚴,那比得上雙泉禪院靜謐嫻雅,留人駐足?真好一方修行地!
出了禪院快到11點,算算時間,正是臨近的法雨寺開中午飯的時候,於是二入法雨寺,草草用了一頓齋飯,根據寺外一塊指示牌指引,來到了伴山庵。伴山庵是座尼庵,在象王峰東麓,法雨寺西南的一處山坳間,青石連綿,若斷若續,如此形成的山路就把伴山庵托到了山腰間,站在庵前眼望四周,青山環繞,年年月月陪伴著庵院。所以伴山庵既無高堂大殿,也無宏偉佛像,卻因這諧音雙關的庵名獨樹一幟。庵前寫有一聯:伴山庵月伴青山山伴月,無色界空乃絕色色乃空。融景入情,以景證法,想來應是萬曆年間,起建這座庵院時就有的絕妙對聯。
沿著庵前公路向南,過了緊閉大門的龍壽禪院就是長生禪林,——一座規模宏大的素齋餐館,斜側過街則是香林凈院,此間便徒步在海濱棧道的木板路上。山間盛午,陽氣充盈,緩步在棧道中間,那兩旁茂密肥大的枝葉擠滿了空間,蒸郁出陣陣的植物清香,幾欲熏醉了遊人!
香林凈院,就在這清香品茗之後,現出了一角黃牆。凈院不大,卻十分素雅;院內無人,都在午休。走了幾間僧房,發現住的都是外界信客,看來和雙泉禪院一樣,這也是一座提供禪修的地方。微有區別的是,凈院緊貼海濱,門外濤聲隱隱,長風撲面。臨海聽潮,動靜相宜。這時身疲神乏,因為喜歡寺院的界境,於是屈腿抱膝,在廊下小寐了半個時辰。一覺醒來,門內養殖的睡蓮早將盛開的花瓣悄悄合攏了起來。
出了香林禪院再過街,穿過一條擺滿貨攤的街道就是大乘庵。大乘庵正在重修寺門,但後面殿堂照常開放,主殿所供水月觀音像似乎在國內並不多見,雖然是現代新造,但寶象金碧輝煌,姿態優雅,背後襯著一輪圓月,以應菩薩一心觀水的法身描述。寶象後面供的是地藏菩薩,如此設置也算少有,但最叫人稱奇的是,最後一進卧佛殿,殿門窗框上雕滿了《西遊記》故事,一窗一幅,每幅分別對應了小說中的一個情節。連殿門對聯也寫成:法流東土廣令群萌登彼岸,佛應西乾化度圓滿歸寂光。那時殿內殿外,信眾香客只知燒香叩頭,事畢掉頭而去,哪個還留心這稀有的藝術作品?恰如佛為眾生捨身飼虎,而眾生迷惘,貪慾沉淪。
再往前走了一刻鐘,悅嶺庵的大門顯現在一個三岔口旁。這庵院正是上文所述慧濟寺開建者小和尚慧圓的住寺。悅嶺庵自然也是個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廟,庵前一方青石欄圍成的水池就是印證。但使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一道小門上的門額題刻:離垢地。
離了悅嶺庵,遠遠海灘上凸出長長的一角山崖,直直深入到海水中,正是千步沙和百步沙的分界線,而山崖盡頭便是著名的朝陽閣。但這一走,堪堪半個多小時才來到了山崖的叢林之中。密密山林中難尋道路,首先卻在入口處看到了仙人井,是傳說中秦代安期生,漢代梅子真,東晉葛洪的煉丹地。井在石洞內,幽深玄奧;泉出古井中,水甘味美,沁人心脾。仙人井離大海只有百餘步,海水苦澀,而井水清甜,可見井水不犯海水;也唯有深入地底,才能採得甘美水質。
5分鐘後來到一處斷崖邊上,斷崖上立有一座六觀亭,三面傍山,一面臨海,正是絕佳的觀海場所。探身亭外,百步沙赫然在下,茫茫滄海盡在眼前。站在亭內,海風拂面,吹起衣襟;海浪聲聲,永無止息,叫人胸懷大暢,一時忘卻無邊煩惱。而亭聯寫,六觀俱開方知海闊天空,千載勝負無非浪赴潮落。入情入景,發人深省。
朝陽涌日
由六觀亭下的山間小路緩緩向北,一口水的功夫卻是陡然間怪石叢生,無數圓桌大的巨岩層層疊疊,不但打亂了山路,也把地勢又抬高了十幾米,走路時不得不低頭抬腳,小心翼翼,再一抬頭時,朝陽閣就矗立在眼前。樓閣往東再無一物,茫茫太平洋自此畢現無遺。
但凡觀賞海景,必然登高,登高可望遠,欣賞日出日落也是如此,而朝陽閣正是這樣一個二者齊備的地方。
江河湖海,跌宕升降,日月星辰,起起落落,要是縮在屋內牆角,哪能領略得到這跌宕胸徑的人間奇觀?若不跋山涉水,攀高險絕,又怎知鬼斧神工、造化神奇?此刻未時已過,雖還沒有到夕陽入海的絕佳時分,但金陽高掛,海水反射,上上下下無數道光線漫撒在巨岩之巔的樓閣身上,如虛如幻,叫人不敢直視;回過身去,眼前無遮無礙,碧波萬里。遙想清晨傍晚,日出日落又不知是怎樣一番奇幻景色?
朝陽閣似實還虛,日光雖假實真,虛實真假,恰如人生機遇:認它作真實,攀緣執著,往往一無所獲;瞧它是虛假,無牽無掛,自然水到渠成。
萬頃潮光擁日光,天吳送景出扶桑。
山鍾扣醒塵間夢,海客燒回洞口香。
黛色未分籠宿霧,曙暉先已到朝陽。
漁舟釣罷揚帆去,一曲清歌引興長。
——清釋能侖
20分鐘後回到仙人井,仍舊往南步行,在昨日穿過的正趣亭旁走上另一條山路,將近半小時後才看到了深藏在一片茶葉林中的隱秀庵。普陀山歷經千劫萬難,無數寶剎消逝在歷史煙雲中,近來財力雄厚,紛紛重建,因文革拆毀的隱秀庵也不例外。和其它景區不同,此處山深林密,方圓幾里之內只有這一家寺廟,鐘聲幽幽,十分寂靜。
5點鐘時回到了普濟寺前的公交車站,於是三望多寶塔(寶塔所在的博物館已關門),二入普濟寺。這時遊人明顯縮少,正好入內。
普濟禪寺
普陀山三大寺,公認是普濟寺第一,是為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剎,原為第一座寺廟「不肯去觀音院」的前身,自宋神宗時移址在此,宋元明清以來,不斷由帝王皇室撥款修建,所以雖經荷蘭、日本侵擾焚毀,反而越來越大,寺內樓閣殿宇重重疊疊,琉頂黃牆炫人眼目,數百年來為東南第一寶剎。別的不說,光寺門之外,就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等附屬建(構)築物,彷彿御苑園林一般。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主殿兩旁還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共計10殿、12樓、7堂、7軒,23l間房。我兩入普濟寺,食堂也就找尋了兩次。
寺內的主殿是圓通寶殿,空間廣大,號稱「活大殿」,據說可容數千人,但細細看來,未免有誇張之嫌,至少就我所見,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為中國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無不在它之上。
雖這麼說,大殿自有它的獨到之處,那就是近來新塑的觀音三十二應身像,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上自天龍八部,下自凡夫俗子,男女老幼,官宦布衣,姿態各異,算是這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她們是: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寒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邊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神身。再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像身,共33身。)
但大殿縱然寬敞,佛像縱然優美,普濟寺要想在海島眾廟中領袖群倫,卻非有海印池襯托不可。按照中華規制,一般寺廟都在門前砌有放生池,或大或小,或方或圓,多不過應景而制,唯有普濟寺門前的放生池——海印池別出機杼,以致奪了本寺的風頭,以「蓮池夜月」的稱號列在普陀山十景之中。究竟這池塘有何特色?這時寺外池邊,遊人絡繹不絕,況且顧名思義,應當在月夜觀賞,於是別了池水,先來到了西天景區。
直為探奇過上方,居然台殿水中央。
到知海岸真孤絕,遙望瀛洲亦渺茫。
石洞寒潮鳴梵唄,竹林明月放圓光。
鯨波一洗烽煙息,仰見慈雲遍八荒。
——明黃猷吉《游寶陀寺》
游完普濟寺,已過了島上的班車時間,無奈只好步行。西天景區在全島的最西邊,以多怪石著稱。這時夜幕緩緩降臨,越往上去,天色越黑,直至到了山頂,已是漆黑一片,而山下的金銀街卻是華燈璀璨,人聲鼎沸,與山上的寂寥寧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似僧俗兩界,互不相礙,各享其趣。
磬陀夕照
游西天,最好在傍晚,夕陽掛在崖外枝頭,分外入畫;而此時已然入夜,卻也別有一番意趣。雖然心字石依稀可辨,梅福庵緊閉大門,西天門難覓蹤跡,但人煙絕跡,林鳥偶鳴,正是靜思參禪的時分。果然到了山頂,說法台石(傳說為觀世音說法處)上便有三五信眾圍著一老僧,打坐唱經。但見一燈如拳,橘紅成暈,照出了一方狹小天地,僧俗眾人便在燈光下反覆唱誦,虔誠到了十二分。陪伴他們的,只有台上的磬陀石,——自開天闢地以來,不知迎送了多少世人?
見說磬陀著地靈,普門曾此坐談經。
二龜何事翻成石,想是當年不解聽。
——清何辰生《磬陀石》
回客棧稍作休息,草草吃了一頓飯,便重新回到了普濟寺門前。兩天來奔波勞累,雙腿酸脹,雙腳僵硬,走起路來趔趔趄趄,卻依然遊興不減。今天是農曆八月十六,正在中秋佳節當兒,蟾宮如玉,素月流天,加上樹影婆娑,普濟寺前的街道雖然人流穿梭,卻被月光照出一番嫻雅清幽的氛圍。
蓮池夜月
四臨海印池,正在清風明月夜。普濟寺名聲雖盛,盛不過海印池;而遊人求佛心切,總也緣木求魚,相見不識。
海印池與寺廟同建於明代,廣約15畝,僅就面積而言,算是海內罕有。池上築橋三座,東西各有一座,中間一條平橋貼水而建,與普濟寺的中軸線連成一線。平橋正中是八角亭,飛檐翹角,黃牆金頂,雖在夜中依然炫目奪人。八角亭南面是御碑亭,內供清雍正帝御書的漢白玉石碑;北面原也是一亭,已改作普濟寺的山門。平橋隔水向東是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還留有當時的40座石獅橋柱,雖多漫漶不清,但更顯古樸。平橋隔水向西是瑤池橋,雕有石刻龍頭,昂首向天,氣宇軒昂。
三橋三亭,就是海印池的全部建築,因為空間布置得當,加之周圍群山映襯,古樟點綴,猶如一座小型貼水園林,說不盡的清幽雅緻。若在其它季節已然如此,何況是在今天?
今天是八月十六,正是月亮最圓的時分。今天是八月十六,也是荷花盛開之季。
那日我佛誕生,下地便能行走,每踏一步,步步生蓮,此後諸佛菩薩也多以蓮花為座。佛座稱為「蓮台」,結跏稱為「蓮坐」,廟宇稱為「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是「蓮花佛國」!
荷花生於淤泥,淤泥猶同垢塵濁世,誘人起欲,苦惱無限;世人應似蓮花,本性清凈,離諸染污。所以《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
蓮花既然與佛教有如許淵源,而觀音正是「蓮花部主」,因此放眼海印池,雖然是在夜晚,依然可見滿池的荷葉傘蓋,重重疊疊不知有幾千萬許,遮滿了水面。菊香太野,牡丹太艷,唯有蓮香素凈,清新宜人。有風拂來,荷蕊飄香;無風靜謐,那蓮葉自然就有一絲淡淡的清氣,若有若無地游散在池面上空。你要有意,反而不能聞得,只有無心之際,才在鼻端偶爾嗅到。
這時人煙漸漸稀少,便安坐在永壽橋西邊的欄杆上,看水賞荷聽風。抬頭東望,滿塘荷葉的延伸盡頭就是多寶塔,順著多寶塔再往上,一輪滿月停在半空,萬里無雲,就連圓月邊上也是一絲纖塵不染,純潔素雅到了極致。一時心癢,就想摘它下來,可哪裡能夠?獃獃看得久了,起身踱步,緩緩來到池邊,忽然就見荷葉空隙里,月盤分明沉在水底,不知何時更顯得玲瓏潔白?正待伸手,一束微風吹過,池水蕩漾,月盤散亂,或成了玉帶,或變了珍珠,好不可惜!
明明是假,認它作真;身在幻境,自悟自證。
據說,佛得三昧,即印一切相;佛智如海,能印一切法,是池就叫海印池。明月夜,滿池蓮,蓮池夜月可說是普陀山第一勝景。
一鑒池開十畝蓮,亭亭翠蓋擁群仙。
賞心最是湧泉滴,清耳無如天籟宣。
好句吟成花亦笑,禪機悟到月初圓。
歸來兩袖沾香露,猶是依依不肯眠。
——清釋能侖《海印池》
依依離了海印池,往東下去的海灘就是百步沙。走得越近,海浪聲越大,走到海灘前面的高地上,濤聲狂嘯,嚇住了遊人。原來今晚漲潮,景區管理員拿鐵絲圍成一線,阻止遊人下水——哪裡管他!
百步金沙
此時此刻遊興正濃,揀了一處缺口,跨過鐵絲,跌跌撞撞就來到了海灘上,就像白天一樣直面海浪。深夜的潮勢顯然比傍晚的又大了許多,雖然沒有狂風助陣,自然的引力已然把海水捲起無盡的巨浪,反覆不停地拍打在沙灘之上。白天還好,看得清潮頭就敢跨步向前,黑夜茫茫,誰能越雷池一步?再一抬頭,海印池上的嬌月彷彿換了脾氣,不過幾步之內就變得陰冷森然:那一片清光打在海面上,經過海水的跌宕起伏,化成無數銀蛇急速遊動,個個都要撲上岸邊,咬噬遊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八月中旬的百步沙,百步沙上的漲潮奇景,不斷把大自然的奇幻玄妙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由不得我捲起褲管,將襪子塞在鞋裡一併脫下,一個人遊盪在沙灘上,在風浪聲中自南向北來回漫步,直到管理員打出警示燈,遠遠投射過來,才不情願地走上高地。
就算遠離了海灘,仍然不願穿上鞋襪,乾脆赤足在磚路上趔趄緩步,復歸自然,豈不快哉?只是泥塊碎石漸漸多了起來,不得不著鞋穿襪,——卻發現空鞋在手,襪子無蹤。這時滿心快樂,隨順任意,也不願返身尋找,硬是把腳塞了進去,走不了幾步,發覺右腳趾前頭似乎團著東西,以致鞋子空間變小,一邊猜一邊走,突然醒悟,哈哈一笑,把襪子拿了出來,重新穿上,走回了客棧。
誰把珠沙布得成,傳聞佛步此中行。
卷將浪影千尋白,鋪就潮痕一片清。
不管晴陰雷慣吼,才交子丑日光生。
想來凈土貪痴凈,滿地黃金卻不爭。
——清釋通順《百步沙》
續寫——發表於 2013-10-21 23:06
9.21 (農曆八月十七)普陀山-舟山-上海
最後一天,要看的是珞珈山和南天門景區。
普陀山原來梵文音譯為普陀珞珈,後來好事者一拆兩半,主島稱為普陀,而將東邊最近的這座礁石小島稱作珞珈山。傳說觀音大士自海上東來,先至珞珈山,而後一躍,才登上了普陀山。所以舊日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的說法。
珞珈問法
如果站在朝陽閣等高處東望,便可以看到珞珈山好似一尊大佛仰卧在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腳均清晰可辯。而這「海上卧佛」島中,原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蓬,文革中悉數被毀,今天全部再造,一線排開在島上的山路上,無不殿宇輝煌,而花費800萬元修建的妙湛塔(五百羅漢塔)更是窮盡奇妙。那塔高不過30米,塔身上下卻是雕滿了佛像:塔座有四尊大力士金剛托頂,東南西三面各有30尊護法神,全塔共雕有各種姿態羅漢518尊,還有四海龍王,朝聖六種不同的觀音大士。由不得就想起去年在九華山看到的萬佛銅塔,以九千萬的巨資建成,高則高矣,大則大矣,反不如這妙湛塔多彩多姿。
但無論是萬佛塔,還是妙湛塔,氣象縱然宏偉,技藝縱然精湛,都是空耗財力,徒使人頂禮膜拜而已。對比西方宗教,總是將信徒捐資用來辦校興學、扶弱助孤等社會慈善事業,而佛法本為濟世渡眾,在根本上與西方相同。想釋尊當年衣褐衣,赤雙足,樹下避雨,盤腿而坐,何曾居住過高樓廣廈,享用過錦衣玉食?如果要像魏唐時期那樣重新走上勞民傷財、空耗國庫的老路,便是南轅北轍,自取滅亡罷了。
洛伽岩外水悠悠,大士蓮台自一洲。
佛火三摩傳不夜,鐘聲萬里徹清秋。
天澄虛白遙連壑,山凈空青下滿樓。
剩得禪心同漭盪,何須消息問泥牛。
——明邵輔忠《游補陀詩》
由珞珈山乘船返回,停靠的是短姑道頭碼頭,這裡也就是舊日拜訪普陀山的起點。今天遊客來訪,也多在此開始,逐一登山進廟。傳說有姑嫂兩人朝山,小姑正好月經來潮,舊日陋俗視作對佛不敬,所以嫂嫂「短(埋怨)之」。小姑害羞不敢上山,獨自一人留在船上,中午時又飢又渴,觀音憐憫,化身成一老婦踏著石板送來水飯。短姑道頭因此成了普陀山第一處勝跡。
短姑道頭後面是民國年間修成的海岸牌坊,牌坊後面是回瀾亭,亭子西側是山島路上的第一座寺廟慈雲禪寺。穿過路、坊、亭、寺,乘車一站路就來到了普陀山最南端的南天門景區。
那日慧諤禪師乘船東渡受阻,將佛像供在普陀山,因此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就是「不肯去觀音院」,歲月流逝,古寺早已煙消雲散,直至80年代才重新修建,寺旁的紫竹林也乘機植上紫竹,以附和傳說中觀音居住場所的描述;1997年還耗銅70餘噸,鑄就了一尊18米高的觀音金像;觀音像東鄰的海灘上,礁石成林,其中一石四四方方,巨如小屋,就是觀音大士從珞珈山一躍而來留下的腳印,後取名「觀音跳」。
當然,最值得一看還是潮音洞。
兩洞潮聲之潮音洞
「兩洞潮音」是普陀山十景之一,梵音洞在北,潮音洞在南,南北相對,都以海擊石洞,潮聲不絕聞名。雖然都是由岩石侵蝕後形成的夾角,相較於梵音洞的高大深遠,潮音洞則要低矮得多,而且埋沒於礁石群中不易發現。但如果你沿著海灘礁石步步前進,就會知道潮音洞之深長曲折,又在梵音洞之上。
潮水由海上岸,由低向高,起先還能如龍似虎,橫衝直撞,漸漸地就只剩下涓涓細流,流淌於岩石之間。而如雷的潮音逐漸消逝,全是拜岩石曲折悠長所賜。
大乘修行,有六度之說,即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無論渡人渡己,必身勤意堅,心心相續,乃得離欲去苦,證無上菩提佛果。舊日不知何時泛起濫說,以為火燃手指便得見菩薩真身,無數痴人就此自殘,所以當地鎮守官員在附近立了一方「禁止捨身燃指碑」,告誡世人。那執迷不悟的,真該細看潮音洞。
無端絕壁起雷霆,倏爾神兵戰鼓臨。
黥吼一聲震谷響,鰲翻千里浪譚深。
灑來石穴紛紛雨,激向岩中點點金。
欲說此間靈異處,競傳大士聽潮音。
——清釋悅參《潮音洞》
離開南天門時正是中午,在附近小攤上吃完午飯,剩下的時間正好去普陀山博物館。博物館就在普濟寺東邊,普陀三寶之一的多寶塔也矗立在館內。
三天來頻繁經過普濟寺,因此這一次站在塔下,已是五臨寶塔。寶塔建於元元統年間(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到江南時,見姑蘇盛產美石,便立志建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四角五層,高32米,從台基到石欄,從柱端到塔身,雕有無數蓮花、螭首、蟠龍、力士,極為精緻細巧。
下午三點時,乘坐游輪渡洋過海,在沈家門碼頭上岸,返回上海。
作於2013.9.23-10.20
推薦閱讀:
※浙江經濟這麼牛(紹興人均GDP竟然和北京一樣)
※放過西湖、烏鎮!浙江這座清靜小城,處處驚艷,能玩一個月!
※對於浙江滑檔大學的看法?
※小鎮影院故事多 浙江日報
※浙江「掃黃」地圖來啦!
TAG: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