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時,有一位無盡意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有何因緣來歷?」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嶮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這裡的文字,很容易讓人在理解上產生偏差,我們要特別注意。首先,佛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我們就要仔細想一想,這個「解脫」,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理解為痛苦的消滅,這是可以的,但這個消滅不一定是一般人以為的那樣——痛苦一下子完全消失不見。

佛接著說:「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如果有人真的一邊念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邊往火堆里走,你覺得會怎樣?火真的不會燒到他嗎?在大多數情況下,他的五陰身可能還是會被燒傷。前面也講過:如果一味地以為只要念了佛菩薩的名號,或者修持了《法華經》,碰到危險時就不會有事,即使遇到了大火、大水,色身也都安然無恙,這種觀念就違背了「諸行無常」的事實,不是正見。所以,這裡說的火不能燒,和禪宗公案里的一樣,都是在講眾生的第八識——這個不生不滅的常住法。而且,「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個「觀世音菩薩」不一定就是指大家所熟知的那位菩薩。前面也講過:眾生的第八識具足一切功德,觀世音菩薩的無量神通力,其實也都是第八識成就的。所以,可以說這個菩薩就是我們的第八識、我們的自性如來,它能了眾生心行,並即時施行救護。

這裡不適合解釋成「只要念了菩薩的名號,水火就不能侵害他的身體」的原因,除了與事實相背以外,還有一點:我們不能把佛教理解、宣傳為過度強調神通的宗教,一旦這樣做,就會有人利用它來蠱惑人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一段說的感應,可能在某種情況下,佛菩薩確實能在你業力允許的範圍內,用神通來救護你的五陰身。也就是說,當你的業力和福德允許你得救時,觀世音菩薩可能真的能救護你脫離險境;不允許的話,佛菩薩就算有再大的神通力,也不會違背事實規則來維護這個本身就是無常的五陰身。《大般若經》說「讀誦般若,兵刃不傷」,《大智度論》解釋:只要有時救得了,就不能說經文是空話。[2]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說稱念「觀世音菩薩」對保護五陰身完全沒有效果,但也不能執著地以為每次都能救到,否則,就違背了因果法則和五陰無常的道理,跟外道法沒差別了。我們在解釋下面的經文時,就不多講這種層面的意思了,盡量都從第八識的角度去說明。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如果你被水淹了,稱念菩薩的名號,就會到達安全的地方。從第八識的角度看,這也都說得通:就算你被水淹死,總會再投胎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佛教定義的「解脫」,一般是指永離諸苦,這裡是指暫時離開某一種痛苦煩惱。可能這些人最後全都死了,但他們也離開了這些痛苦。我們換一種角度看,無論眾生遇到了怎樣的痛苦,當惡業報完後,痛苦一定會結束。很多時候,人死了也是一種解脫。比如,有的人病得很重,沒幾天就死了,這也是解脫於病苦之難,總比在病痛里一直熬著好。所以,如果有病人念了觀世音菩薩之後,很快就死了,也可以說他已經解脫了病苦之難。少數的情形,眾生是憑藉諸佛菩薩的威神力逃離險境、得到解脫;但多數情況下,眾生都是在自性如來的運作下,一次次離開痛苦、暫得解脫;不僅如此,將來他們也一定會在自性如來的加持和護佑之下,入於佛道,成就究竟的解脫。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也就是說,這個觀世音菩薩名字的由來,是祂普遍地觀察世間的有情,如果有人念誦他的名號、有所祈願,祂就會來實現這些願望。從這個定義來看,第八識特別能擔當起「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每一個有情都有一個第八識,它隨時隨地都在了別這個眾生的需求,會在業力允許的範圍內用各種辦法來滿足他的願望、解除他的痛苦。這跟前面講的「能救一切眾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在時間上,有的願望能馬上實現,有的要經過很漫長的年歲,比如成佛的菩提願。其實,人間的大部分煩惱都是它可以立刻解決的,只有少部分沒辦法。再往深處說,一切眾生的苦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截止?度一切法到彼岸的時候。能到彼岸,就是涅槃,就是解脫了一切痛苦。而涅槃也就是第八識的自住境界,所以眾生的解脫,都是依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而達成。我們一心受持、修習第八識的法義,也相當於在稱念它,依於它的功德力而解脫於一切痛苦和煩惱。所以,說它是「觀世音菩薩」,完全不為過。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刀杖再怎麼堅固,也是會壞滅的色法,即使在剎那剎那中,也一樣不離無常相,所以是「段段壞」。「而得解脫」,砍死了,痛苦也就結束了。大家一樣都是五陰,五陰一定是受人宰割、不得自在。但是,你的第八識永遠自在,不受苦樂。所以,在有大智慧的人看來,法身本來就不生不滅,五陰身被砍死了也無所謂。如果你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在智慧上得到了解脫。我們不能拘泥於字面上的意思。如果有人被判了死刑,他在刑場上拚命念「觀世音菩薩」,難道就會刀槍不入了嗎?中國古代的僧肇法師,是翻譯這部《法華經》的鳩摩羅什的高徒。據《景德傳燈錄》記載,他是被後秦的皇帝姚秦處刑而死的,臨刑前,他說了一個偈:「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非常有氣魄,這正是有智之人的自在解脫境界。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這也是一樣,有智慧的人知道,整個世間就是一個夢境。就算有人用惡言惡語咒罵他,他還是可以說「根本就沒有罵到我」。有人拿刀把他捅死了,他臨死前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人能殺得了我」。所以,這裡的「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都是符合正理的,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惡眼看你、加害你這些事相,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自然是不能成立的。後面的內容也一樣,就不一一解釋了。

宋孝宗看到觀世音菩薩手裡捻著數珠,問瞎堂慧遠禪師:「眾生有難時,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念的又是誰?」禪師回答:「還是一樣念『觀世音菩薩』。求人不如求己。」這個公案就能跟這一品的法義對應上。有大智慧的人一定知道這段經文是在講第八識的神通力和功德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有情的名號,包括「觀世音菩薩」,也就是第八識的別名。眾生念「觀世音菩薩」,也等於在念第八識,這只是經教所施設的方便,並非究竟了義的法門。懂得了義佛法的人,別說不稱念名號,甚至不念一切的相![3]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在表相上絕對不稱念佛菩薩名號,而是說他們明白一切法皆是第八識的顯示,不需要刻意去念,即使他們稱念佛菩薩名號,也不會落入取相分別。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佛繼續說:「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就是這樣深遠廣大。如果有眾生貪婬的煩惱重,常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得以離欲。瞋恚和愚痴的煩惱也都一樣。」

這種「常念……便得……」的說法,也是因中說果。現在很多人在念觀世音菩薩,大概是除阿彌陀佛以外念得最多的。但是,這些人能不能在這一世就離貪、離瞋、離痴?大部分都不行。所以,這裡跟「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是一樣的道理——你念觀世音菩薩,就跟菩薩結下了善緣,祂一定會想盡辦法來幫你斷掉貪瞋痴,但不一定這一世就能馬上達成。現在很多修行人都太急躁了,他們會覺得:「我已經把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念了幾百萬遍了,怎麼還沒有斷?」假設一個人,一天能念十萬遍,一年就是三千多萬遍,十年是三億多遍。但是,我們要知道,就算他這樣精進地念,也很難在一世里就把貪瞋痴全都斷掉,因為這不是直接有效的途徑。如果他想斷貪瞋痴,應該從學習法義、思惟法義這方面入手,可以按解脫道的次第,先斷見所斷煩惱,再斷修所斷煩惱,這樣就能很快地離斷三毒的煩惱。這種修證方法是最穩固的,是修行的正因,但凡智力正常、沒有嚴重遮障的人,都可以成就。如果只念菩薩的名號,而不懂佛法的義理,斷貪瞋痴就會變得很慢。

不過,佛菩薩之所以要施設這個法門,是因為很多眾生沒有機會聽聞正確的經法,或者聽了也聽不懂,甚至還會起不歡喜的心。對於這些人,就要用這個法門來度,讓他們一直念到因緣具足。所以,這些都是前方便,我們不能毀謗這個法門。但如果是見道位的人來修這個法門,他不會死抱著這個名號念,而是會住在「觀世音菩薩」的真實義里,這才是真正與經義相應的修行。不過,那些稱念名號的人,也總有一天能夠得入真實義,他會體察到:如果說有誰能隨時隨地與眾生相應、解除他們的痛苦,那就只有第八識才能擔得起這個名號。佛菩薩再怎麼有本事,也不可能周全完善地照顧好每一個眾生;只有第八識,才能和每一個有情相應,隨時解除他們的痛苦和煩惱。

所以,如果你覺得念了很多遍佛號都沒斷掉貪瞋痴,那是你自己理解錯了,經典本身並沒有過咎。我們要知道,痴的斷除一定要通過法相的觀行,如果只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佛菩薩也不可能用一個神通就讓你立刻得到智慧、離開貪瞋痴。他們通常的作法,是派遣善知識或自己變化成善知識來教化你,讓你通過自己的思惟和抉擇來斷掉無明。所以,如果你念菩薩的名號,但有善知識來接近你、告訴你正確的法義,你卻拒不接受,觀世音菩薩也拿你沒辦法。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佛繼續說:「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所以眾生應該經常心念,一定會有感通。有女人如果想生兒生女,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具有福德智慧、相貌端正的可愛兒女。」

這裡也一樣,不一定馬上就能生男生女,或許這個因緣要到未來的某一世才能成熟。但你不要因為這一輩子沒有如願,就怪菩薩不靈驗。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佛繼續說:「所有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的眾生,都一定會有大福報,所以眾生都應該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然後,佛又打了一個比方:一個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甚至只是一時禮拜、供養的人,他所成就的福德,跟一個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號,又畢生廣行四事供養的人完全相等,都是百千萬億劫都不會窮盡的大福報。可見,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大福德。所以,眾生都應該這樣做。

「觀世音」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其實它就是在顯示第八識的功德妙用。當初一定是有佛或菩薩,覺得這個名號能讓眾生種下將來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的善因,所以用了這個名號,可以說它也是一個總持的陀羅尼。既然如此,大家受持這個名號,當然都會得到大利益。大家都知道《心經》里,玄奘的翻譯是「觀自在」菩薩,但鳩摩羅什翻譯為「觀世音」菩薩。有人說鳩摩羅什翻得不對,也有人說鳩師用的底本原文就是「觀世音」。如果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會知道,比起這種文字上的小差別,真正的重點是要了悟「觀世音」的真實義。你知道後,就能看懂《心經》、契合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而如果不知道真實義,就算你把梵文學得再好,也一定不知道《心經》的真正道理,更不用說實證般若智慧了。

你可能又會問:「有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心中起念,不一定有語言文字相,這樣也能說是『觀世音』嗎?」這個「音」並不局限於語言文字。以自性如來的角度講,第八識察覺心中起念也是「觀世音」。甚至從廣義來說,「觀世音」可以指第八識了別、集起種子的所有功能體性,包括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所有種子。而如果從救苦救難的狹義層面來說,它便偏向指第八識的圓成實性。在這種情況下,它與七轉識的受、想、思心所尤其相應,特別是思心所。總之,它會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滿足七轉識的一切需求。回到剛才的問題,《阿含經》里「口行」的定義是:「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也就是說,你很清楚地了解一個法相,比如你知道自己被蚊子咬了,癢得不得了,這就是有覺有觀的口行,有想陰相,也有受陰相。這時,就算你沒有語言相生起,觀世音菩薩(第八識)也能知道,而來幫助你,只是一般人不能察覺到,若是能夠察覺到,他就破參開悟了。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菩薩又問:「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是以怎樣的方便善巧來教化眾生?」佛的回答,跟剛才描述妙音菩薩的基本一樣,還是「現一切色身三昧」,這裡就不多解釋了。最後的「執金剛身」,可能是指金剛神。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繼續說:觀世音菩薩以種種身形,在諸佛國土中普度眾生,所以大家都應該一心供養。祂也能在眾生遇到危難時廣施無畏,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又稱祂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無盡意菩薩聽到佛這麼說,非常歡喜,立刻解下頸上所戴價值百千金的寶珠瓔珞,遞獻給觀世音菩薩,說:「仁者,請接受這法施珍寶瓔珞。」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又懇請道:「仁者,請愍恤我們,接受這些瓔珞!」佛也勸觀世音菩薩,要愍恤無盡意菩薩和四眾、天龍八部的恭敬心,接受他們的供養。觀世音菩薩就接過了瓔珞,分成兩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供養多寶佛塔。釋尊在最後,又強調了一遍觀世音菩薩的自在神力。

這裡,無盡意菩薩說的是「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也就是說,他的這個供養不是一般的財供養,而是法供養。道理在前面的〈藥王菩薩本事品〉里仔細講過,這裡就不多講了。我們看,無盡意菩薩是有大智慧的菩薩,他知道要供養觀世音菩薩,最好的當然是法供養。如果你是修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人,就一定要知道:你能行的最好供養,只有法供養,別的財物供養都完全比不上。只稱名念菩薩,卻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不是真正的法供養。你應該盡量隨學法義,增上自己的智慧,來成就真正的法供養。

有的人希望念菩薩名來斷掉貪瞋痴,卻對學習法義沒興趣。但他沒有想到,如果菩薩真的來度他,還是要通過說法才能讓他了解。他如果不聽,就是「不觀世音」,這樣能說是觀世音菩薩的正信奉者嗎?所以,你要知道,每一個來接近你的人,都有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為祂有現一切色身三昧。你在外面,會遇到童男童女、長者、婦女等各種各樣的人,這時你該怎麼辦?只要他講的話有道理,你就應該聽;如果沒道理,你就不聽。總之,不要拘泥於身相,不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設置障礙。如果你以為真正的法師一定是年紀很大的出家人,菩薩可能會像經文講的那樣,用你希望的身相來度你。但是,這也會讓你越來越著相。當你看到菩薩化現成別的身相,比如用優婆塞、優婆夷的形相,為其他能信受的眾生說法時,你就不會去聽,可能還會隨口說一句:「他是什麼人,聽都沒聽說過,還好意思跟人家說法,講的肯定不對!」這樣一來,你不僅錯失了聽法的良機,更是毀謗了菩薩。所以,如果你有智慧,就要知道不能著相,只要是能增上你的善知識,都應該隨學,這樣你的成就才會快,而且不容易走彎路。

下面是無盡意菩薩概括的重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凈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這就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有大誓願,從久遠劫以來,供養侍奉數千億佛,教化度脫無量眾生。

「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只要眾生聽過菩薩的名號、見過菩薩身,在他心中留下的善因就能讓他解脫於三界有為法的各種煩惱和痛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這裡是具體的舉例,比經文講的還要詳細,大家可以自己看。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凈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凈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凈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觀世音菩薩能在十方國土中隨意現身。「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這就可以佐證剛才的解釋:眾生斷煩惱的過程是漸進的,不是念了菩薩的名號,菩薩就在某個時刻突然作個法,把他的煩惱一下全都斷掉。如果這麼容易,佛菩薩度眾生也就不會這麼辛苦了。這一部分重頌主要讚歎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和方便,很多地方也和第八識自性如來相通,比如「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等等。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品基本講完了。這時,持地菩薩上前對佛說道:「世尊,如果有眾生能聽聞到這一品的法義,了知菩薩的自在功德和神通妙用,他一定會成就相當大的功德。」

聽完這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會中有八萬四千眾生歡喜踴躍,發起了無等等菩提心。

「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無等等」就在指向唯一佛乘。我們要知道,只要一分等,就容易產生問題。比如分了大乘、小乘,常有人心裡會想:「我是修大乘的菩薩,他是修小乘的聲聞人。」差別計較的心理就出現了。而「無等等」就完全不一樣了,它含有這層意思:「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無論是誰發了菩提願,也都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才是契合於《法華經》經義的真正菩提心。


[1] 釋能會法師,四川江油人,從九三年皈依佛門始,求法學法鍥而不捨,遍游諸方參訪師友,積累了豐富的修學經歷,結合自身的實踐,為學佛者開示佛理、傳授修法、解除疑惑。自2012年8月12日起,每月第二周星期天上午九點至十一點、下午二點至四點,在武漢市花山碧雲寺開講《法華探微》,開示《妙法蓮華經》的義理。經中言:「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信受《法華經》,功德難思量。有意聽講者,請聯繫能會法師,電話+86 18675535940。

[2] 《大智度論》卷57:「問曰:『現有受持、讀誦,入于軍陣,為刀兵所傷,或至失命。又佛說業因緣「非空非海中,無有得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讀誦般若者,入軍陣中兵刃不傷,亦不失命?』答曰:『有二種業因緣:一者、必應受報,二者、不必受報。為必應受報故,《法句》中如是說;此中為不必受報故,說「讀誦般若,兵刃不傷」。譬如大逆重罪應死之人,雖有強力、財寶,不可得免;有人罪輕,雖入死科,理在可救,用力勢、財物,便得濟命,不救則死。善男子亦如是,若無必受報罪,雖有死事來,至讀誦般若波羅蜜,則得濟度;若不讀誦,則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羅蜜無有力勢。」(CBETA, T25, no. 1509, p. 464, a13-26)

[3] 《佛藏經》卷1:「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CBETA, T15, no. 653, p. 785,a25-b9)

(本文摘自佛學雜誌《實證佛教通訊》16期之《法華探微》(13))

《法華探微》由釋能會法師講述,實證佛教中心撰稿,開演《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的義理。全集下載網址:https://yunpan.cn/OcqAzEuBR4tUUm(提取碼:8160)

————————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 下載地址: https://yunpan.cn/OcqAUcxXn5qjFy (提取碼:9528)

2.推薦推薦一本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pan.baidu.com/s/1pJN8FLx(用PDF閱讀軟體打開)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05集
菩薩行(八)
做到這五點,你就是菩薩了!《佛說如來智印經》摘釋
藥師經和文殊菩薩的因緣(如何保住我們的精氣神)

TAG:菩薩 | 觀世音菩薩 | 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