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誤解了正面管教,面對孩子,我們也可以這樣表達情緒

前幾天,小川的小夥伴DD來我家玩。一開始,兩人玩的挺好。後來,因為一個玩具,倆人爭執起來。DD想馬上玩,小川覺得他不會,非要幫助他。

幾個來回,DD不耐煩了,硬搶,抬手還要打小川。看到這狀況,我把小川拉到一邊,用身體把倆人隔開。

DD媽媽也把他拉到一邊,想跟他講道理。誰知,他把沒搶到玩具、沒打到小川的怒氣全發泄在媽媽身上,拳打腳踢、完全失控了。

即使這樣,他的媽媽依然保持微笑,耐心地開解他:「冷靜、冷靜。這是小川的玩具,你想玩的話,要經過他的同意。你不能亂髮脾氣......」

勸了很久,DD絲毫不買賬,還是大哭大鬧,他媽媽沒辦法只好把他領回家了。

事後,我很好奇問她:「你脾氣真好,DD這樣鬧,你還能這麼冷靜,一點都不生氣。」

她苦笑著說:「我當然生氣啊,可不是要正面管教孩子嗎?當媽的哪能發脾氣啊?」

聽她這麼說,我心裡直嘀咕:「親,你真的誤解了正面管教......」

誠然,正面管教是建議,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威脅、吼叫和打罵孩子,應該以和善的態度對待孩子;不應該用懲罰的方式強制孩子的「服從」,應鼓勵為主、要尊重孩子......

當然,這些都沒有錯。

但是,別忘了,我們身為父母之前,首先我們是人,不是神,沒吃去除七情六慾的「仙丹」。

雖然,有了孩子,我們開始肩負神聖的責任感,但這不應成為我們無條件容忍孩子、抑制自己情感和情緒的理由。

我們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從小在父母的嚴厲管教、甚至棍棒教育下長大,「深受其害」。自己成為父母后,特別擔心會走父母的老路,所以會嚴格控制情緒,要求自己時刻溫柔。

只是,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真的就是更好的選擇嗎?從來沒有情緒波動、從不犯錯的父母,在孩子眼中,到底是種幸福,還是無形的壓力?

我想,孩子更願意自己的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希望我們有感情、有情緒,也會犯錯誤,但是知錯能改.......

如果我們一味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苦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無原則的溫柔之下,孩子很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不去修正自己的行為。

那麼,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釋放自我,同時不傷害孩子,還能修正他錯誤的行為?

在數次跟孩子發火、內疚後悔的循環之後(不好意思,我也是個妥妥的急脾氣??),開始痛定思痛尋找徹底的解決方案,從理論到實踐摸索了一段時間後,總結了這幾點經驗,供親們參考。

1. 忘記所謂的「要冷靜」,描述不被接納的行為並大聲喊出來。

有時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說出不好聽的話,或做出不可接納的事,很容易耗光我們的耐心,「成功」激怒我們。這時候,我們自然不能失去控制,大呼小叫、言語辱罵、拳打腳踢孩子,但也不一定非要保持「冷靜」,剋制負面情緒,該出口就出口,大聲明確地告訴孩子:你說這話、做這樣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比如:

「玩具怎麼又扔的到處都是!」

「怎麼現在還沒做作業!」

「我剛收拾好的衣櫥,現在又亂成一團!」

「有人又忘記關緊水龍頭了!」

2. 有時候,簡短的一個詞語表達態度更有力

有時候,跟孩子掰飭長篇大論,還比不上一個簡短的詞語,效果來的直截了當,充分表達我們對他們行為的不滿。

「小川,起來!」

「小川,洗手!」

「練琴!」

3. 說出你不喜歡的,還要加上你想要怎麼樣或期待怎麼樣

光描述我們不能接受的行為還不夠,還必須告訴孩子,我們想要他怎麼樣或期待他怎麼樣,為他修正行為指明方向。

「我不喜歡有人霸佔所有的零食,應該分享給每個人。」

「我不喜歡有人說不禮貌的話,應該懂得尊重別人。」

「我不喜歡有人說謊話,應該誠實。」

4. 陳述規則,給出選擇

還有,不管我們怎麼「發脾氣」,千萬別忘了堅定地跟孩子重申他必須遵守的規則。如果他拒絕遵守或者不知道怎麼做,就直接提供幾個選項供他選擇。

吃飯的時候,小川經常上躥下跳,老不能安靜地坐著。

每次,我會先跟他強調吃飯的基本規則:「小川,吃飯的時候要坐好,不要亂動。」

他要是還不聽,我就會明確提供幾個選擇給他:「小川,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老實坐著把飯吃完,再去玩;二是,不吃了,現在就離開餐桌去玩。你選擇吧。」

5. 必要的時候,採取行動

極端時候,光說、光叨叨起不到效果,該動手時就得動手。不是說打孩子,而是採取行動,促使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

延續上面的例子 ,如果小川還是我行我素,亂跑亂動不好好吃飯,我會立馬「動手」請他離開餐桌,「既然你不想吃飯,想玩,那現在就去玩吧。」

餓了幾次之後,他終於老實一點了。

6. 注意「你」這個詞,儘可能用「我」來代替「你」

雖然,我同意可以向孩子表達負面情緒,但我也提醒大家必須注意方式方法。人憤怒的時候,總有衝動攻擊別人,總有「戰勝」別人的想法,往往脫口而出「你......」類似傷人的話。

「你怎麼又這樣了!」

「你怎麼回事!」

「你老是這樣......」

這些充滿指責、批評味道的「你你你」,會像針一樣扎在孩子身上,他很容易一點就著、原地爆炸。這時,他不會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如何改正,而是集中精力想如何自我防衛、如何反擊。

相比之下,使用「我」來表達看法或感受,可以更好地釋放情緒,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意思和態度。可以從下面的兩種表達中清楚地體會「你」和「我」之間的差別。

「你」——「你怎麼又把書、玩具扔的到處都是!」

「我」——「我工作一整天回家,看到滿地的書和玩具,心情一下子不好了,什麼也不想幹了。」

7. 萬一脾氣最終還是爆發了,儘快想辦法挽回

總有時候,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面對孩子還是失去控制,對孩子發脾氣,以至於說出後悔的話、或做出後悔的舉動。

我們懊惱、自責的同時,更需要做的是,儘快挽回親子關係,找到避免再次發生類似情形的解決方法。

一定要找個機會和孩子談談之前的事情,平心靜氣地告訴他,我們當時的感受,為什麼態度不友善,並共同協商出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情形的解決方案。這才是徹底解決我們負面情緒問題的根本。

當被一些父母問及如何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不發脾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海姆· 吉諾特博士說:「你的表現可能會比你的感受更好一點,但不會好太多。」

所以,我們真的不用一味壓抑自己對孩子的不滿和負面情緒,辛苦裝出「和善」面孔,應該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不讓負面情緒傷害孩子;在堅持規則的基本原則下,幫助孩子修正行為。

正面與孩子之間的衝突,積極處理負面情緒,這才是真正的正面管教。


推薦閱讀:

死刑臨頭,葯家鑫給張家寫了這樣一封信
爆笑GIF:這樣的媳婦你們敢要嗎
耳朵形狀各異 這樣的形狀能旺財
.太准啦!每個人的QQ里都有一個這樣的人!
如何睡得沉、睡得深,試試可以這樣做

TAG:孩子 | 情緒 | 表達 | 面對 | 正面管教 | 這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