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第十三

移精,是指轉移精神;變氣,就是改變氣血運行的狀態。移精變氣即運用心理療法調節病人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故篇名為「移精變氣論」。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黃帝問道:我聽說遠古時候治病,只要使用精神安慰,用一些祝由的方法就可以了(可能是一種古代的精神療法,有精神安慰的意思)。而當今的時代,用內服的葯從內治療,同時又用針刺、砭石疏通經絡而從外部治療,即使這樣還是有的病癒有的就不行,這是為什麼?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岐伯回答道:遠古時候的人們,生活在飛禽走獸之間,天氣冷了就活動身體,產生陽氣(釋放能量)以驅散寒冷,天氣熱了就走到陰涼的地方,躲避暑氣。既沒有眷戀思慕等情志來耗散精神,也不會追逐名利而使身體過度疲勞。人們生活在一種安閑清靜,沒有爭名奪利的時代里,(自然會精神充沛,氣血充實)所以外邪時很難深入體內的。(因為得的病都病情輕微)因此,治療時不用內服藥物,外用砭石,只要精神安慰之類的祝由方法即可治癒。

這也說明動物為什麼可以盡享天年。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現在的人們就不是這樣了,憂愁思慮和患得患失每天都折磨他們的精神,艱苦的勞役時時傷害者他們的身體,人們又不根據四時的陰陽變化來調整自己生活規律,往往違背寒暑季節的養生規律。(因為身體差)早晚或者四時的氣候變化稍微大一些,對於它們來說就是致病的邪氣。一旦被邪氣擊中,往往邪氣很快就向內滲入五臟骨髓,向外傷害空竅和肌膚,所以小病也會發展為大病,大病就九死一生。這樣,用簡單的祝由的方法當然就不能治癒了。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黃帝答道:講的好,我想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能夠認識到病人病情的輕重和預後的吉凶,治療時不致於疑慮重重,我想掌握看病的要領,以便看病時心中就象日月的光明那樣明明白白。你可以把這樣的診斷方法告訴我嗎?

岐伯回答道:觀察面部的顏色和診脈的診斷方法,這是遠古帝王所重視的,它是由我的老師傳授給我的。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上古的時候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僦貸季,他致力於研究人體面部顏色和脈象的規律,他把面部顏色、脈象和五行、四時、八方、六合相互配合起來,因為這些自然現象的盛衰更迭都有一定的規律,通過觀察五行、四時、八方、六合與面部顏色和脈象的微妙變化的關係,從而抓住其中的要領。所以,要想預測疾病的生死,看病時不至於疑慮重重,就必須了解色脈的理論。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總的來說,人面部的色澤就和太陽類似,有明亮和晦暗的變化;脈象同月亮類似都有盈虧的變化。常常探求色脈的要領,那麼就可以得到這些要領。(關鍵是把面部顏色與脈象和五行、四時、八方、六合配合起來,長期實踐對比)面部的顏色變化和四時脈象息息相關的理論,這些是古代帝王所重視的。了解了這些理論就可以治療疾病遠離死亡;用來指導養生,就可以健康長壽,所以遠古的帝王被稱為聖王。(因為,他叫僦貸季研究了這些理論)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到了中古時代,疾病一發生就及時給予治療。治療的方法是:首先口服五穀煎煮成的湯藥十天,以便去除「八分」、「五痹」之類的疾病。如果十天還沒有病癒,再用草藥治療。草藥有的用葉子,有的用莖、有用根的。根據病情合理選用藥物,醫生明白病人的身體是根本,醫生和藥物是標的道理。醫生能夠掌握病情的變化,處理得當,因而病人也就治癒了。

人體的生物鐘指揮人體,調節內部狀態,提前做準備以適應即將到來的氣候變化。氣候雖然在大的方面有規律但是局部還是經常變化的,當人體的內部狀態和外部氣候不一致的時候,就會得病,如果存在制約關係則會病情加劇,如果一致則病情減輕,所以就有「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這是祖先對疾病產生的原因解釋。那麼這一解釋是否正確呢?這需要中醫進行疾病流行統計研究,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每當氣候急劇變化的時候,就是醫院人滿為患的時候,這時大家的病症都差不多,所以祖先的解釋總體是正確的。前面我們解釋天人合一的時候對其合理性也做了分析,這裡面肯定是有其科學性的,只是需要大規模的更具體疾病調查研究來驗證這一理論,這是一個重大的醫學課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師傅李陽波說:中藥開的就是時間的理論依據。

●暮世之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後來的醫生就不是這樣了,他們診斷和治療疾病時不根據四時陰陽消長和日月盈虧對人體的影響,不能辨別什麼樣的色澤、和脈象是順,什麼樣的色澤和脈象是逆證,不知道早期干預的重要性,等到疾病已經發展到嚴重的程度才開始用微針從外面治療,用湯藥內服治療,如果再遇到一個醫術淺薄、作風草率的醫生,不加詳細診斷,不了解病人的虛實,就盲目地使用攻瀉的方法,因而要不對症,不但舊病未愈,新的問題反而出現了。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黃帝問道:我想聽聽治療疾病的要領。岐伯回答道:治療疾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望色和診脈,能夠熟練地運用望色和診脈的理論和技術,就可以不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這就是治病的重要法則。(若不遵守這個治療法則,就可能)在診斷疾病時把順證和逆證弄反了,採取的治療措施當然就不能符合疾病的實際情況了。把疾病的標和本弄顛倒了,當然會使病人亡神而死。所以說在,診治疾病時一定要拋棄粗俗不科學的就方法,而不斷創造和學習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成為醫術高明的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黃帝問道:我已經從您那裡知道了診治疾病的要領,您說診治疾病的要領就是病人面部的顏色和脈象,這些我已經知道了。

岐伯答道:其實、診治疾病的根本只有一個。

黃帝問道:一是指什麼?

岐伯回答道:就是了解病人是「得神」還是「失神」。

黃帝問道:那具體如何操作?

岐伯回答道:關好門窗,保持室內安靜。醫生全神貫注地、詳細且耐心地反覆詢問與疾病有關的情況。還有要注意,問診是應該順著病人的心意,讓他們盡情暢談,而不要強硬制止,也不要按照醫生的主觀想法加以誘導。經過問診之後,再參考脈象,如果病人面色潤澤,脈象平和,這就叫得神(應該就是心臟以及微血管的搏動功能還好就是得神)就會預後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枯暗無華,脈象與四時不協調,這就叫失神(應該是心臟和微血管搏動的功能已經衰退了)九死一生。

黃帝回答道:講得好。

-----------------------

神是祖先對心具有的功能機制的解釋,祖先的神既包括心臟還包括微血管循環。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素問(4)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十黃帝素問
(1)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轉]
黃帝素問直解
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五藏別論)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