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知識最當時 | 夏天的養生之道

三伏知識最當時 | 夏天的養生之道 原創 2017-07-11 熙和堂中醫門診部 上海熙和堂中醫門診部

夏至、小暑、三伏天……

接二連三的節氣提醒著我們,

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就在此時!

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黃帝內經》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按照中醫理論,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炎熱而生機旺盛,即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最旺盛的時候。眾所周知,夏季因為炎熱,很多人用空調冷飲來消暑,但過分貪涼會傷害體內的陽氣。中醫常說「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烈日炎炎--汗出過多,喜涼愛冰

疫癘猖獗--臟腑虛弱,邪氣入侵

濕熱蒸騰--濕熱蘊脾,水濕不化

【夏·養心】

《內經》中提到:心應夏氣,夏天是心經當令的時刻。按照中醫理論,季節和五行五臟是有所對應的: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養心成為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但夏養心的「心」不僅是養護人的君主之官--「心臟」,而且還有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若「心」沒調養好,容易造成心陽不足:表現為神疲乏力、胸悶氣喘、血壓高、失眠、心悸等癥狀;心陽上亢:表現為胸悶氣喘、脾氣急躁、面紅目赤、失眠、頭暈眼花等情況。

【夏·三伏祛邪】

「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覆發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三伏天養生,最重要的就是「祛邪」了。

這40天時間,請不要食冰鎮的水、飲料和食物,會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手腳涼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導致,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請堅持在伏天喝熱水,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一年一度的伏天請對身體且行且珍惜!

三伏天切注意

頸椎最怕吹

天氣熱自然很多家庭都長時間開著空調,頸椎對著空調吹,周圍的軟組織會產生病變,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症,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後果。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5攝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如果溫度不能自行調節,可以在肩上搭個披肩,晚上洗個熱水澡。

喝水最怕快

由於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眼睛最怕曬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專家提醒,眼睛喜涼怕熱,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並引發各類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帽子或打遮陽傘。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淡綠色防紫外線效果最佳;可以多吃點養眼的食物,比如桂圓、山藥、胡蘿蔔、紅棗等;夏天細菌繁殖快,盡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臉,可減少眼睛疾病。

晨練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園去晨練。清晨,植物經過一夜的新陳代謝,吸收氧氣,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樹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研究表明,夏季早晨6點前,燒煤和汽車尾氣排放等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這些污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夏季晨練時間不宜早於6點。

家裡最怕灰

夏天悶熱、濕度大,使得灰塵更容易附著在空氣里,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由於肉眼很難發現,人們常常疏於清理,它們長期漂浮在空氣中,並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為空氣中塵蟎及黴菌孢子的棲身地。這些髒東西會趁機進入呼吸系統,進而引發哮喘、鼻炎等多種疾病。建議夏天應增加清潔的次數,兩三天打掃一次。

腸胃最怕涼

夏天,冰淇淋、冷飲、冰凍水果,吃起來那叫個爽!但夏季也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專家建議,這個季節少吃太涼的東西,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為了及時給腸胃保暖,吃涼拌食物時,不妨加點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殺菌。


食之有道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乾淨、補水養生。

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很多熱衷於養生的老百姓都知道,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節,而這其中三伏貼便是頗受推崇的一種診治方式。


夏季養生

冬病夏治

中醫認為:寒邪潛伏體內,至冬季外寒襲來,便鑽出體外,裡應外合,故即發病。

夏季最熱時節「三伏」,寒邪潛藏臟腑不出。

以特製藥膏敷貼於背部輸穴,經由經絡將潛藏於臟腑中的寒邪逼出來!

此即「冬病夏治」「三伏貼」的中醫理論。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源自清代.張璐《張氏醫通》中記載的白芥子塗法,是將藥物敷貼到人體相應穴位,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綜合干預外治方法。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皮膚,徹於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其治療效果與貼敷方葯的配伍、炮製、製劑工藝、貼治穴位、貼治時間,以及皮膚反應等有一定的關係。

2017年三伏貼的最佳時間

初伏 :7月12號----7月21號

中伏 :7月22號----8月10號

末伏 :8月11號-----8月20號

貼敷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患者的皮膚反應、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因貼敷的藥物(如白芥子等)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藥物在皮膚留置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成人2~6小時,兒童為1~2小時為宜。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簡稱「三伏貼」)是根據中醫理論,選用溫熱性質的優質中藥材製作成敷貼膏藥,在人體的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貼敷,達到治病、防病目的,屬於中醫外治療法的一種,更是中醫「治未病」的特色治療手段。

由於此療法避免了因服用過多藥物導致對肝腎功能損害的疑慮,更因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患者接受度高,近十年來被廣大群眾接受與肯定。

熙和堂談璞醫師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 藥物沿用《張氏醫通》記載處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為基本方,結合臨床經驗進行適當加減。防治其他病症的藥物依疾病而各有不同。

此次夏季「三伏貼」治療,由熙和堂談璞醫師專開,如有意,請致電熙和堂預約!

電話:021-50550560


推薦閱讀:

90後佛系養生,6月這樣做,不禿頂不爆痘!
怎樣修鍊道家靜坐法門> 道家養生
大雪:養生記住三句話
【養生專題】甲亢病患者的飲食_甲亢病患者不能吃什麼
睾丸皮癢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TAG:知識 | 養生 | 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