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導演的《柴科夫斯基對話布魯克納》即將上演!
柴科夫斯基對話布魯克納
——慕尼黑愛樂與捷傑耶夫導演的音樂碰撞
王宇(Classical626,編者注,大家知道626是什麼意思嗎?歡迎文末留言),愛樂者,「愛樂·愛人」微信樂迷群創始人,「楊團」樂迷群主要成員,國家大劇院殿堂之友會員,郎園薈讀書館「薈讀愛樂沙龍」領讀人。2001年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曾任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志願者,中山公園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音樂節志願者,為國家大劇院微信公眾號「愛樂者說」欄目撰稿多篇,為國家大劇院參觀講解詞修改提供建議,部分文章、短評發表於北京日報、國家大劇院院刊、Harmonia合唱團微信公眾號。曾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廣播站錄製15期逾450分鐘的古典音樂普及節目,並多次在郎園薈讀書館、北京職工服務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政法職業學院、706青年空間開展線下普及分享活動。王宇老師目前北京郎園Vintage5號樓薈讀書館定期召開讀書會,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柴科夫斯基與布魯克納,這兩位分居「俄」「德」系巔峰的偉大作曲家,即將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前所未有的音樂碰撞。導演者,將是「百年老店」慕尼黑愛樂樂團與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瓦萊里·捷傑耶夫(Valery Gergiev,樂迷一般稱呼「姐夫」)。——西本智實丨中國首演丨交響夢情人丨凡爾賽玫瑰丨穆辛弟子丨捷傑耶夫師妹
這將會是一場怎樣的對話呢?性格不同,作品風格迥異的他們,又會帶給今天的觀眾以怎樣的啟示呢?
柴科夫斯基
悲愴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天鵝之歌」。這部作品雖有標題,但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標題音樂。其所要表現的「悲愴」,已由老柴自己的人生悲劇升華到了全人類、全世界一切悲劇性命運的總和。
第一樂章是一個結構略奇特的奏鳴曲式。
筆者認為它沒有明顯的「再現部」,而是在極具戲劇衝突的發展部之後直接進入尾聲,或許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柴作品在結構上的缺陷。
引子是緩慢、沉重的,在低音弦樂背景上由大管吹出壓抑、痛苦的旋律,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調。解讀俄羅斯音樂的權威、指揮家張國勇曾說過,在這個地方,任何優秀的指揮家都不會有「捋頭髮」等附加動作,而只會完全沉浸在對這極度痛苦情感的詮釋中。
呈示部第一主題由一個標誌性的「嘆息」動機開始,之後經過發展呈現出一個煩躁、不安而焦慮的高潮。高潮平息後接入第二主題,弦樂奏出的如歌旋律中飽含哀傷與無奈,也閃現出對未來的一絲憧憬與希望。這兩個主題有著極度鮮明的形象對比,觀眾無需費力便可以捕捉到。
進入發展部前,樂曲歸於平靜,低音單簧管用極弱的力度為呈示部划上句號,而這也是這件樂器在整部作品中的唯一一次發聲。這時突然一聲驚雷般的強奏,發展部就此進入,音樂瞬間改變了面貌,猶如人經過片刻、短暫的安寧後投入到命運的漩渦之中。高潮迭起的這一部分中,嘆息動機始終居於統治性地位,最終一切又回到樂曲開始時極度壓抑、痛苦的氣氛中去。
第二樂章是一個較少見的五拍子圓舞曲,大致為經典的ABA三段體結構。
柴科夫斯基喜愛圓舞曲是人盡皆知的,這在他的第四、第五交響曲中均有體現。這裡的圓舞曲主題終於在劇烈的衝突過後給了作曲家一個暫時得以逃避殘酷現實的小天地。然而好景不長,樂章中段又出現了嘆息般的主題,其間似乎可以聽到頻遭命運打擊的人們無奈而又無力的喘息聲與心臟跳動般的感覺。最後圓舞曲主題重現,優美的舞蹈性旋律與辛酸的嘆息交織在一起,樂章在難以言狀的情感中結束。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類似於AB的二段體,但其內部結構要略複雜些。
A主題在前半部分出現,是一個充滿了恍惚、跳躍感的快速諧謔曲主題,有人認為具有塔蘭泰拉舞曲的風格。B主題在A之後出現並在後半部分居於統治地位,是一個進行曲性質的悲壯主題。兩個主題先是交替了一下,形成局部的ABA,之後完全由B負責推動,形成為愛樂者所津津樂道的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最為壯麗、輝煌的高潮。進行曲主題排山倒海般的襲來,它不是勝利的凱旋,而是痛苦的最猛烈迸發,任何人都會被這段音樂所不自覺的感動。音樂以怒不可遏的狂躁態勢沖向黑暗、毀滅般的終點,在定音鼓的劇烈、持續敲擊中殘暴的結束。
此時,很多觀眾會有鼓掌、喝彩的衝動,但結合作品的整體表現內容,還是應當特別加以克制,努力保持安靜,繼續將全場交給老柴的偉大音樂。
第四樂章是悲慟的終曲,老柴以一個少見的慢樂章為全曲收關。
凄涼到極點的主題由弦樂奏出,與第三樂章尾聲的情緒形成劇烈的對比,幾次最後的希望都被無情的撕碎。有人認為終曲的內容就是死亡,也有人認為這只是意味著人與命運的鬥爭還將繼續下去……
全曲在低音提琴奏出的持續主題上消失,此時的觀眾應當繼續保持安靜10秒鐘及以上,一切在此曲結束時過早的掌聲、歡呼都是缺乏人情的表現。
*Valery Gergiev 指揮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
布魯克納
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三交響曲》上演的頻率極低,此次現場聆聽的機會無疑是不容錯過的。
筆者無力在此就這部作品做任何解析。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作品屬於「純音樂」範疇,沒有什麼標題性質,對它的任何解析,似乎應當嚴謹、客觀的基於專業的樂譜、樂理來進行。
蒂勒曼指揮布魯克納《第三交響曲》
筆者只就外行欣賞布魯克納交響曲的方法談幾點建議:
聽布魯克納的開始。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關鍵在於開頭和結尾。「布魯克納的開始」是他具有標誌性、代表性的音樂創作手法和表現效果,一般認為來源於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在弦樂持續震顫的背景之下逐步呈現主題,最終形成壯麗的高潮,主題也如藏在雲彩背後的太陽一般完全被揭露出來,有人稱此為「雲狀音群」。筆者認為,這種開始的方法更有利於呈現大部頭的管弦樂作品,布魯克納無愧為「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對貝九的這一開啟方式予以了全盤繼承,並毫無保留的用在了自己的全部交響曲作品中。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集中聽一下布魯克納所有交響曲作品的開頭部分,一定會有別樣的體驗。
聽諧謔曲樂章的經典三段體與充滿神性的連德勒舞曲主題。布魯克納的所有諧謔曲樂章(位置可能是三也可能是二)都是標準的ABA三段體,嚴格繼承了維也納古典時期定下的傳統。因此,布魯克納交響曲的諧謔曲樂章是毫無欣賞阻力的,任何喜歡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朋友都不會對此感到絲毫陌生與困難。而馬勒迷們也不難從中找尋到老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雖然馬勒就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完全予以了突破,但在諧謔曲樂章中仍然保留了這樣的經典德奧模板。
布魯克納的音樂表現是巴赫、貝多芬、舒伯特和瓦格納的集合體。講這話的是著名音樂學家愛因斯坦,他稱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散發出一種宇宙的精神。這其中的巴赫因素,來源於布魯克納作品中的「管風琴屬性」和樸素而強烈的宗教性;貝多芬因素不僅來自前述「布魯克納的開始」,更與其對純音樂的執著堅守和9部宏大的交響曲作品將浪漫主義晚期之前的音樂元素予以集中呈現相關;舒伯特因素則可以從其旋律的源源不斷,寬廣的曲式中有所反映,特別是在一些樂章中第二主題居於核心地位的表現手法;瓦格納因素則是盡人皆知——布魯克納的作品中大量運用瓦格納式的「動機」「片段」與和聲手法,這部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便是獻給瓦格納的。
那麼問題來了,柴科夫斯基對話布魯克納,都可能說些什麼呢?
據性格分析,布魯克納或許不太會對老柴說太多話,他的話,一般只對上帝、瓦格納和馬勒說……——往期布魯克納:1、朱偉:布魯克納的交響曲;2、約胡姆:以巴赫做墓志銘的布魯克納信徒;3、哲人維特根斯坦論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與布魯克納;4、古典大咖對布魯克納的評論;5、《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約胡姆/柏林愛樂);6、Georg Tintner :布魯克納《第一交響曲》;7、布魯克納最後完成的交響曲:第一交響曲(維也納版);8、布魯諾·瓦爾特: 布魯克納與馬勒;9、勃拉姆斯是面向過去的,布魯克納是面向未來的!10、傾聽切利比達克丨他曾說:「音樂不是聲音,音樂是『無』。音樂是在某種條件下,能夠從聲音中得以產生的東西。」11、布魯克納給指揮家漢斯·里希特小費丨「拿去,為我的健康喝上一杯啤酒吧!」;12、忘卻上帝的時代,布魯克納將希望寄托在音樂中。
柴科夫斯基恐怕很難對布魯克納有什麼好評,事實上除了莫扎特之外,未見老柴好評過誰,這甚至包括晚期的貝多芬……——往期老柴:1、從交響標題音樂看柴可夫斯基的情感世界丨他曾說:「能像全身心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是巨大的幸福,我的頭腦里永遠忙於種種音樂想像」;2、老柴論音樂丨「天堂沒有音樂,我們生活在地上好了!」3、聽他如何將俄國的《四季》變化寫入音樂!4、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鄭石生講解視頻;5、「強力集團」和柴科夫斯基鋼琴藝術的異同丨他們「對民族化音樂創作道路都是堅定不移的。」6、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悲愴與激情」丨斯特拉文斯基說:「他是我們所有人中最徹底的俄羅斯人」;7、柴科夫斯基音樂的民族情結丨他從不標榜自己是位民族主義者,但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祖國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
這兩個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人,創作出了截然不同的樂曲。一個活在真實的人間,一個則是半鄉巴佬半先知的神一般的人。某種意義上說,這二者的對話,總不過是人之間的平等對話,不應有任何高下、貴賤之分。由捷傑耶夫與慕尼黑愛樂樂團所導演的這場對話,其本身形式上的意義,或許才是最為重要而寶貴的。
瓦萊里·捷傑耶夫指揮勃拉姆斯和穆索爾斯基
西方古典音樂入
推薦閱讀:
※候猛 · 蘇力:關於問題意識的對話 ︱ 中法評
※與智者對話」系列—問題2——為什麼三天晚上做同樣的夢?
※港府與學聯代表對話實錄全文
※一位妻子與「第三者」的對話【經典回放/值得一讀】
※經典君臣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