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家長就哄,專家提醒這種做法反而害了孩子

心理學研究認為:愛哭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書或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志要堅定得多。會哭的人並不代表不幸福,反而,不會哭的人其實是一些不幸的人。

嬰兒哭通常代表了什麼?

啼哭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嬰兒期,哭聲是寶寶表達需要的最主要方式,當寶寶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往往就會破涕而笑。有經驗的媽媽通過哭聲就能了解寶寶的需求。

飢餓或口渴:寶寶的哭聲洪亮,音調高,而且有規律,同時頭部左右轉動,口唇出現吸吮並伴隨伸舌和吞咽的動作。此時試探性的用奶頭碰觸寶寶的嘴唇,如果寶寶立刻含住並吸吮起來,則給予餵奶。

感覺熱:哭聲響亮有力,皮膚潮紅,前額輕度出汗。此時要將包裹的小被子松解,出汗多的話則需擦汗換衣。

感覺冷:哭聲低沉,皮膚蒼白,乾燥,全身蜷縮,動作減少。此時要給寶寶加蓋小被子。

吃奶不順:寶寶在吸奶過程中,如果出現啼哭,哭幾聲後再吃,反反覆復。此時應適當將奶嘴開口開大,以擠壓後奶汁流出順暢為宜。

發燒:哭聲和平時不同,哭聲時輕時重,哭聲間隔也和平時不同,會縮短很多,有時會有面部潮紅的現象。

疼痛:突然的尖叫啼哭,此時應檢查寶寶身體有無碰到尖銳物體,或前往醫院檢查寶寶是否患了病。

尿濕:哭聲常突然出現,有時會很急,下肢活動增多,此時要趕快更換尿布,以防尿濕疹。

這些是小寶寶哭聲的常見表達,但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已經會說話了的孩子他們的哭聲表達往往是一種情緒的宣洩,這種哭聲最是家長容易忽視或者是去制止的一種哭聲。

愛孩子是允許孩子哭泣

孩子哭,大多數父母都會坐立不安,焦慮糾結,難以接受,所以千方百計想讓孩子停止哭,但其實,一再壓抑孩子的情緒不讓他哭,會給他帶來很多危害!

1、 內心恐慌,失去安全感,變得退縮、封閉。

2、 情緒越積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會以父母不可預知的更具破壞力的方式爆發。

3、 從父母身上學到同樣粗暴的處理情緒的辦法,對他人及自身情緒缺乏了解,無法敏銳地察覺他人感受,或漠視他人的感受。

4、迫於壓力,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隱忍,試圖以此搏得父母歡心。一旦脫離父母,遇到合適的機會,則將負面情緒發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攻擊小夥伴,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現得蠻橫不講理等。

5、 壓抑自己情緒,習慣以「剛強」的假面具示人。當遭遇無法承受的挫折時,反而更缺乏韌性。

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釋放壞情緒的機會。接納而後釋放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實在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比起只想看孩子笑臉而一再制止孩子哭泣,允許孩子哭泣是愛孩子更正確的打開方式。

寶寶哭時該怎麼做?

1、襁褓法:有人認為緊緊包裹起來會讓寶寶哭得更厲害,其實不然。因為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是被緊緊包裹著的,所以一旦胳膊被包裹起來,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做法:襁褓包裹寶寶也有技巧,不要把寶寶全身垂直包住,包成「蠟燭包」。應該盡量把寶寶的手臂裹緊,而把腿放鬆,否則會影響寶寶髖部發育。

2、側卧法:寶寶哭鬧時,許多父母習慣把寶寶仰抱,但仰著會讓寶寶有一種往下掉的感覺。

做法:安撫寶寶時,不要讓寶寶的臉對著媽媽的胸口,聞到母乳的味道會讓他更容易哭鬧。正確的方法是讓他臉朝外,側卧,讓寶寶回到在母體中時最傳統的姿勢。

3、噓聲法: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9個月,無時無刻都存在著聲音———媽媽的心跳聲,腸胃蠕動的聲音,血液流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還有來自外界的各種各樣豐富的聲音。

做法:在寶寶耳邊不斷地發出「噓」聲,寶寶哭得多大聲就噓得多大,這同樣能讓寶寶迅速安靜下來。在寶寶的語言里,噓聲就表示「我愛你」。

4、搖晃法:寶寶在充滿羊水的子宮裡時,其實一直都在晃動著,無論媽媽是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1天24小時都在晃動著。

做法:有節奏的晃動對新生寶寶非常管用,會讓寶寶感覺非常舒服和放鬆。家長在搖晃寶寶時注意強度要適當,不能過於激烈,特別要小心寶寶的頭部。

5、吮吸法: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手指了。吮吸不僅能緩解寶寶的飢餓感,更重要的是會激活大腦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層次的鬆弛狀態。

做法:要提醒年輕媽媽的是,給孩子吮吸奶嘴時,不要把奶嘴掛在寶寶脖子上,以免傷到寶寶,也不要在奶嘴上沾糖


推薦閱讀:

現在青少年孩子動不動就不歸該注意什麼
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對症下藥才有效
如何教孩子從小寫一手好字?
一波擅長挑釁家長的熊孩子
你的夫妻關係,才是你教育孩子的起點

TAG:孩子 | 專家 | 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