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中的中秋習俗
文學經典中的中秋習俗2016年09月16日10:23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合肥)綜合
中秋節在歷代文人墨客的描述中可謂流光溢彩,在詩詞歌賦之外,讀者還能從文學戲曲作品中覓得中秋蹤跡。除了借古喻今、借月抒懷,其中更是涉及很多民俗風情的描述。
賞月
殘月如鉤,銀河倒瀉,中庭無人,有徘徊凄涼露下者乎?朝噶初上,其色渾黃,樹露未乾,清芬猶吐,俯首閑步,抵得春來惜花朝起也。
一友忽笑曰:「愈言愈無火藥味矣,今日寧可作此想?」又一友曰:「即作此想,是江南,不是西蜀也,實類於夢囈! 」最後一友笑曰:「君不憶抬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之句乎?日唯貧病是談,片時作一個清風明月夢也不得,何自苦乃爾? 」於是相向大笑。
——節選自張恨水《月下談秋》
抗戰時期,張恨水蟄居重慶郊外山村,創作小說之餘,為《新民報》副刊寫了40多篇小品文。戰時文人的片刻遐思,浸透了傳統文人的氣質和趣味,表現出超脫塵俗的意境。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但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或洒脫,或感懷,此後,兩種對月亮的文學塑造手法延續下來。在傳世的大部分文學戲劇作品中,月亮已經成為了傳統意義里對於故鄉情感的一個被模式化了的象徵意義符號。值得一提的是,到了近現代,魯迅的小說中大量寫及月亮,其對月亮賦予冷峻的生命力,達到了以此思考社會人生的一個高峰。
摸秋
【鬥鵪鶉】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只合低唱淺斟,莫待他花殘月缺。見了的珍奇,不治的咱說,則這魚鱗甲鮮滋味別。這魚不宜那水煮油煎,則是那薄批細切。
【得勝令】呀,請你個楊衙內少埋冤。 (衙內雲)這一位夫人,好面熟也。 (李稍雲)兀的不是張二嫂?(衙內雲)嗨!夫人,你使的好見識,直被你瞞過小官也! (正旦唱)唬的他半晌只茫然;又無那八棒十枷罪,止不過三交兩句言。這一隻魚船,只費得半夜工夫纏;俺兩口兒今年,做一個中秋人月圓!
——節選自關漢卿《望江亭》
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節俗和民俗原型的滲透。
「摸秋」流行於江蘇、湖南、安徽、貴州、四川和台灣等地。無論男女老少,到別人家的地里偷一個瓜或是果來吃了,就叫「摸秋」。比如在宣城一帶,摸秋不能帶照明器具,只能在黑夜裡用手摸,摸得到是運氣,摸不到自認晦氣。因為摸秋要慢慢摸,進度慢,所以常有人埋怨對方做事慢就說:「看你像摸秋一樣! 」難道中秋夜除了欣賞滿月、團聚親友、品嘗月餅、踏歌會曲等「好事」外,還允許人在月明輝清的中秋夜,「光明正大」地「偷月亮菜」,做點「壞事」?這其實是一種節日狂歡,一種人類物質、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短暫「出格」,蘊含著戲謔精神。
送節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節選自老舍《四世同堂》。
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各色人等榮辱浮沉、衚衕街巷世態灰暗。但適逢中秋,熱鬧的氣氛與斑斕的色彩暫時遮蓋了灰暗的時局,「色彩」正是體現在對人們給親友送節禮的描述上。
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八月節禮則是中秋節或提前幾天,主禮是月餅,也有鴨子、魚等。兒、女離開時,父母也要回送一些禮物。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時值豐收時節,中秋節是一年當中僅次於年節的饋贈大節,蘊含漢民族注重回饋、孝道、親情的主題。
耍兔兒爺
【第九場】(兔兒爺抱杵臼上。 )兔兒爺(唱)道地藥材連飲片,炮製丸散與膏丹。兔兒爺(白)吾乃搗葯仙翁兔兒爺是也。每日在這月府之中,搗煉仙丹妙藥。因為我每日搗葯,所以大家都稱我為藥鋪里掌柜的。今日閑暇無事,不免搗葯一回便了。兔兒爺(唱)人間到處瞎胡扯,不信真來偏信邪。八月十五中秋節,家家供我兔兒爺。
——梅蘭芳編演《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曾是戲劇大師梅蘭芳編演的一出古裝歌舞戲,在第六場中有兔兒爺兔兒奶奶上場,歸醜行應工。兔兒夫婦在劇中插科打諢,以長耳朵三瓣嘴為題諷刺舊社會的人情習俗,頗耐尋味。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經過數代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這是傳統佳節對於民間手工藝的饋贈。如今,在北方地區,兔兒爺的玩偶依然是孩童們喜愛的傳統玩具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