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專欄】程言龍老師揭秘陳氏太極拳的「七拳」要領(頭,肩,肘,胯,膝)
太極的愛好者眾多,十一期間,典傳特邀程言龍老師前來講座。程老師對傳統武術的發展、太極的發力以及動作的解析等和大家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享。
精彩專訪
小編私下聯繫到程老師並要到講座的稿子,先分享一部分給大家!
英雄何處尋 太極武人生各位老師、拳友們,大家好!我是江蘇徐州的程言龍。陸功翰老師的入室弟子,也是陳式太極拳的熱愛者。我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十多年了,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同時認識了很多的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自從2016跟隨陸功翰老師練習典傳國術,通過開發關節筋骨,感覺因此對陳氏太極拳的理解以及練習,有了質得的飛躍。下面我就自己對陳氏太極拳的理解,跟各位老師做一個練習心得彙報。以下內容僅是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望各位老師指正。
功夫就是時間和實踐
練習陳式太極拳及其他傳統武術的朋友們,都是武術的摯愛者。剛開始都是為了健身,但經過大家無數個日日夜夜付出的努力,隨著日積月累磨練,追求逐漸的就不一樣了。就有了追求點功夫的想法。功夫這個詞目前大致分為兩個概念:一,實戰的能力就是功夫。二,從練習者自身來說,是花了多少時間練習。身體的運動素質就是指人體運動的能力。從事任何運動所進行的大部分訓練,都是為了增強這種能力。在拳術練習中,提高身體素質被稱作「練功夫」。具備了良好的素質,才能使技術起作用。而技術正是為了發揮素質所採用的方式方法。現代的訓練方式有四輪驅動的特點:動作模式有效性的「動作效率要素」;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的「身體健康要素」;心理意志、願景激勵及其抗壓能力等「心態精神要素」;補水膳食恢復與再生「適時營養要素」。訓練不僅涉及傳統運動訓練理論,也涉及人類基本動作技能、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不僅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協調、靈敏和柔韌等運動素質訓練,還包括運動員損傷預防與康復訓練,以及再生、恢復、營養等健康水平的內容。同時,還包括大腦對外部信息的處理、優化並存儲、對未來的設計、中樞疲勞,以及精神狀態的興奮、願景、抗壓能力、自信心等心理層面的訓練。
中國傳統武術涵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像易經一樣,古易經里沒有陰陽概念。但孔子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孔子寫過《十翼》來注釋《易經》,易經里就加進了陰陽的概念。五行、天干地支的概念也是後來融進去的。中華民族,不是由單一的民族構成,但我們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就表示中華民族不是以血統來區劃的,不是以種族來看的,不是以語言類別來區分的。我們有了易經,就有了一個標準,是不是中華民族,就看有沒有中華文化的素養。我們是把文化當作民族認同的標準。中國傳統武術不下一兩千種,八十年代的時候,中國武協做過一次傳統武術的發掘與整理,根據有系統傳承、有獨立體系的特徵,認可了129個拳種。陳式太極拳就是其中之一。陳式太極拳既然是傳統的中國武術之一,它就有傳統武術所有的共性。傳統武術不僅僅只是含有攻防意義的肢體運動。它是以中國的東方文化、意理為理論基礎,以武術、武功、武藝、武醫為載體,專門研究人的生命和運動的綜合性學科。人體運動形成的基礎是以骨骼為槓桿,以關節為軸,肌肉為動力,在大腦神經的支配下、生命維持系統為支持所完成的。傳統武術的目的是止戈為武,也就是要有足夠的威懾能力讓對手放下武器,以和為貴。所以,武術的最初功能就是具有打擊對手的能力、技術。傳統武術的技術就是根據以下這些結構形成的:破環對方的槓桿結構、破壞關節、破壞肌肉的動力。造成對方主動性動力不足或被動性動力不足。太極推手裡的肘關節下沉45度角是最科學的,假如破壞肘部角度,變成肘往裡走或外撇,馬上就會發不出力來。破壞神經傳導系統,破壞植物神經系統和副植物神經系統。破壞生命維持系統(比如襠里一腳擊中,就會整個腹肌痙攣,人就站不起來了)。科學看待傳統武術,不要神話它,也不要貶低化。
傳統武術三要素:理論、套路和實戰
傳統武術的理論包括三點:1傳武的歷史;2理論基礎;3拳理。套路也稱基本功法。傳統武術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套路來傳承的。因為套路便於演練。套路的組成是實用技術的組合,為了便於練習,前輩們把每一個實用技術連在一起,加上一些過渡動作,就形成了套路。但好多拳友學習套路的時候並沒有學到裡面的每一個動作如何使用。所以很多人練了多年的拳還是不能搏擊。傳統武術不是體操、不是舞蹈,它的靈魂是實戰。丟掉了這個靈魂,就變成了武術操、武術舞蹈。現實社會的隔離把傳統武術牽引到了武舞武操的方向。致使實戰技術跟套路脫節。
掌握一門技藝,並不是越多越複雜就越好。
要知道高深奧妙就存在於那些司空見慣的招法中。訓練,就是使平凡的招法產生不平凡的效果。在訓練中力求簡潔,就像音樂里的樂譜一樣,只是1234567,但它們可以組合成無數精美的樂章。簡單的技術在實戰中組合,可發揮出無窮種新穎的打法。繁瑣與奇特只能在表演中使人耳目一新,簡便與精深才能在實戰中應用自如。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比較好的明證。格鬥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經機能的改善、運動素質的增長、行動技術的熟練
陳式太極拳的練習不外乎頭、肩、胸、腰、胯、膝等關鍵部位的整體協作。所有的武術,都離不開兩腳的移動、重心的轉換、兩手的開合。
頭部
拳論中說的「頂頭懸,虛領頂勁,頂頭之豎」,「提頂、吊頂」等,都是指頭要上頂、又避免頸部用力的意思 如頂勁過大則引起頸部肌肉僵直、失去了靈活性和自然性。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眼睛平視,下顎內收,即可做到虛領頂勁。
松肩
陳氏太極拳的肩部松下來,有三個條件就夠了。
1.含胸(就是胸部自然放鬆);
2.兩臂打開時,不要超過兩肩胛骨和兩臂的生理延長線。兩手自然下垂時,兩手的中指不會在褲縫的位置,因為人兩肩是一個弧形生理狀態,手伸出時,自然在身體的斜前方。(比如上三步、白鶴晾翅、斜行等動作狀態,兩臂都不超過生理延長線);
3.肘自然下垂。肘不可架起來。肘架起來,肩自然就會上聳、緊張。兩肘要自然下垂。(肘的夾角為45度為佳)。
兩肘
1.首要任務就是護肋。在搏擊中,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並中心」的要訣。護肋的主要工具就是雙肘。散打運動中的基本防護式就是兩大臂靠在肋部。
2.肘作為擊打工具。
3.是小臂和手腕的支點。兩手防護身體,左右手各管半邊,手不過中線(即手腕部不過中線)。在推手的時候,手腕部一過中線,就背勁了,手部的支點就沒了。古語「前不露手後不露肘」。肘往後收時,不出後背,出後背就不靈活了。拳往前打的時候,不過腳尖,也有說不過膝蓋的。過了腳尖,肘的支點就沒了,肘就架空了,勁就泄了,肋就暴露出來了。(白鶴晾翅的右手:右手要在自然的生理延長線位置打開,右肘下垂。)陳式太極拳早期練法里有二十四肘法,其中有高挑肘,作為擊打工具的時候,肘的高度超過肩部是例外。就如易經里講的,絕對的事情也有例外之處。總之,肘的要領是,基本上肘要低於肩、腕部連線的。
胸腰
胸腰部位的要領是含胸塌腰,松腰坐臀。含胸,就是放鬆胸部。含胸不是兩肩前裹的結果,而是胸部放鬆的結果是兩肩合。腰部的命門後撐是一個偽命題,原因如下:在練拳的時胸腰摺疊、身弓蓄勁的時候,命門部位是有微後突之意的,但命門後突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整個身法決定的結果。練拳的時候假如後腰部緊張僵硬,在臀部表現出來的就是撅屁股練拳。判斷是否撅屁股練拳了,摸一下命門部位的腰肌,不緊繃,命門處是平的,不內凹,就不是撅屁股練拳。腰部的放鬆是靠臀部往下坐才能放鬆的。
兩胯
我們從兩胯的功能與作用以及兩胯的五字訣聊聊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了解兩胯的功能與作用。注重兩胯的應用,前提是把套路打熟了,去掉了大部分的僵勁。兩胯在陳氏太極拳中的功能可以用虛實開合,起落旋轉來概括。掌握了兩胯虛實開合的要領, 可以預防膝關節疼痛。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練習兩跨旋轉時,要固定膝蓋。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胯關節用的少,關注的也少。只有練習武術的人才會重視胯關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的本質,就是看是否以身帶手。以身帶手的的根本就是兩胯的旋轉虛實。從陳式太極拳的角度看兩胯的功能與作用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胸相的任何改變都是有兩胯交替松沉轉換決定的。松哪一側的胯,身體會往哪個方向轉。兩胯的旋轉怎麼帶動兩腿呢?比如金剛搗碓的上步,左胯旋轉下沉,重心往支撐腿移動,到位以後,中心會壓在左腿的大腿面,再收右步,一次帶動右腿收到左腳處,然後右腳往前探出。2兩胯的第二個功能是兩跨的摺疊。這個功能是把重心調整為前後的中心位置。這個過程是,固定膝蓋,靠兩胯摺疊完成。3兩胯的第三個功能是上下力的傳遞:從上往下傳遞的是自身重力。通過兩胯松沉,傳到兩腳。從下往上傳遞的是腿腳蹬的力。通過旋腰轉胯傳遞到臂、手。圓襠也是兩胯主導的。可以把左邊受的力,通過圓襠形成的腿部物理槓桿原理,傳遞到右側足底。或是前部的力傳遞到後足底。4兩胯的第四個功能是:腰、胯、膝,發動機。陳式太極拳行拳過程中,基本上發力的動作都源於胯膝。胯也被稱為是發動機的開關。蓄勁,就是胯發揮的作用。周身放鬆的根本,也在於兩胯的松。陳式太極拳中的兩胯可以用掖、合、坐、開、沉來概括。掖,腹股溝與小腹貼著,是重心從一側移到另一側,目的是分清虛實。合:小腹與大腿面摺合,把掖的力由壓向一側轉為上下方向。坐:合的狀態時,膝蓋前跪。坐的狀態下,臀紋溝與同側實腿腳後跟一拳處垂直,這個狀態下,會感覺到重力的力量會壓倒大腿面,這個狀態是穩固且不傷膝蓋的。臀紋溝的位置往前了,會跪膝,力量會壓迫到膝蓋,時間久了會造成膝蓋損傷。臀紋溝往後了,力量會聚在髖關節站立會不穩。掖的功能,是把左右的力量分清楚;合,是把左右的重力調正;坐,是把力調整為前後的正中;開,把另一側的胯打開,目的是調平兩胯。沉,胸骨處松沉,目的是上不頂,下不彎。定式以後,虛腿微外翻,實腿微內扣。
膝蓋
很多拳友在練習的過程中,沒刻意注意過這個問題。甚至有些拳友會在練習過程中擰動膝蓋。在醫院裡,我聽說過一個名詞,叫太極膝。患者去就醫,醫生會諮詢患者平常都會有什麼習慣性動作,以此判定致病原因。很多人會說,我天天練習太極拳,怎麼還會有小毛病啊?醫生往往會給一個忠告:別再練太極拳了,好好休息,會減緩膝蓋的疼痛。難道練習太極拳真的會傷膝蓋嗎?我們坐在椅子上,伸直腿,看看咱們的膝蓋外側延長線是不是在腳掌的中心線上?這就是膝蓋應該在的正確位置。假如在練拳的過程中,膝蓋一直保持這個狀態,是不會因為練習太極拳傷膝蓋的。陳式太極拳里的摟膝、六封四閉的定式、金剛搗碓的上步時,固定腿的膝蓋都應該是膝蓋微微內扣,使膝蓋的外側與腳掌的中線基本在一條線上。而不應該膝蓋外盪或內扣角度太多。否則,會隨著鍛煉時間的持續而使膝蓋長期磨損,到一定程度 就會把膝蓋的軟骨磨穿,產生膝蓋疼痛感。陳式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在膝蓋上出現的問題基本上有兩個:第一就是練習者跟本不知道膝蓋應該在哪個位置。二是膝蓋晃動。膝蓋晃動有四個原因:第一個晃動的原因是老師教的時候在移動的過程中,膝蓋要繞八字運行。第二個晃動的原因是重心移動過程中膝蓋外翻。第三個晃動的原因是 膝蓋前跪超過腳尖。第四個晃動的原因是 追求膝蓋不過腳尖,身體垂直地面,膝蓋懸吊著,腳後跟用力,前腳掌飄。膝蓋位置正不正確,自己也可以感覺得到,就是要感覺兩腳均勻著力。膝蓋只能前後屈伸,不能左右扭轉。有些拳友追求膝蓋與腳尖垂直是錯誤的。膝蓋在練拳過程中的位置,無論左右平歩、還是虛實步、前後步,都應該是實腿的膝外側對準實腿的腳掌中心線。陳式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膝有三戒:一、前壓過多(實腿膝蓋超過腳尖)。二 、膝蓋扭轉(左右擰轉)三、虛腿登直(步法不靈)。兩胯旋轉虛實,是解決膝蓋疼痛的根本。虛腿膝蓋不內扣,實腿微內扣。腳掌內側或外側受力多少,在於膝蓋主導;反之,也可以用腳掌踏地是否平實和均勻受力,來檢驗膝蓋的位置是否正確。腳上能否生根,在於兩胯。兩胯只有內收內合(合襠),臀部才能下沉下坐,腰部自然松直,上身的自重才能沉到腳底,腳底才會生根。
推薦閱讀:
※和式太極拳概觀
※太極圖說述解
※太極拳的核心書籍,就是道家的黃庭經
※太極十大捶斟解 【一、搬攔捶】 王志遠
※真元太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