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帝內經順時養生·秋時養生措施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
張廣修 張同遠編著
第二節 秋時養生措施
一、秋時飲食養生
如前所述,秋時氣候,可分為暑熱尚存和典型秋涼兩個階段。兩個階段中的氣候不同,變化不同,對於人體的影響以及相應的飲食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秋時飲食的選材,宜以當時當地的具體氣候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再兼顧體質等特點,選用適宜的食物烹飪食用。具體言之:
(一)暑熱尚存時期的飲食養生。人體心、肺兩臟,關係最為密切。在經脈循行方面,「心手少陰之脈,、、、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靈樞·經脈》),故歸入心經的藥物、食物,皆能歸入肺經。在五行生剋方面,心屬火而肺屬金,肺的功能活動受到心的制約。如果把時間長線比作一條經脈的話,那麼,夏時的伏天暑熱延伸到初秋,是心肺經脈往來的機理在時間上的體現。由於這個原因,在前面「夏時飲食養生」中介紹的「夏熱較盛」時期的飲食養生方案,以及所選用的食物,同樣適用於秋時的暑熱尚存時期。重複言之,這類食物主要有:綠豆、蕎麥、菠菜、黃瓜、番茄、茄子、絲瓜、苦瓜、豆腐、金針菇、紫菜、茶葉、泥螺、螃蟹、西瓜、甜瓜等。這些食物,皆直接或間接入於肺經,其中苦瓜味苦、番茄味酸、茶葉味苦甘,其餘皆以味甘為主,其性皆涼或寒,具有較好的清泄心肺、養陰益氣之功,並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素。初秋暑熱尚存時期據情烹飪食用,可收到較好的養生保健之功。在此特彆強調一點:《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說的「秋冬養陰」中的「秋」時養陰,就是針對此種情況而說的。若不明此理,把這句經文呆板地理解為「秋涼之時宜養陰」,就大錯特錯了。
(二)典型秋涼時期的飲食養生。暑夏時期,暑熱耗陰傷氣,再加上食納較差,一般人多有程度不等的氣陰兩虛,枯夏之人尤為明顯。秋涼時期,天高氣潔,涼爽宜人,人們的食慾較之夏時明顯好轉。此時,正是飲食養生、恢復體質的良好時機。
《靈樞·五音五味》說:「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說明秋時肺臟值班,肺氣與秋氣相通應,故此期的飲食養生,宜從養肺入手。具體法則有兩個:
1、溫補肺陽,以振奮機體陽氣。秋涼之氣,陰多陽少,補益陽氣,為此期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由於食物之性,溫熱為陽;食物之味,「辛甘」「為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此期食物的選擇,以具有溫熱之性,且能歸入肺經,走入肺臟,溫養肺氣,振奮肺陽者為主。肺氣足,肺陽振,機體氣陰自易恢復正常。
2、改善肺臟肅降功能,以促進機體物質代謝。據《素問·經脈別論》記載: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食氣入胃」以後化生的血液,水飲攝入胃中以後「游溢」的「精氣」,都「上歸於肺」,肺臟通過呼吸過程,將其向全身的上下內外散發,將人體生命活動維持在正常狀態。肺臟這種功能特點,《內經》在《靈樞·小針解》、《營氣》等多個篇章中還進行了多次的反覆論述。肺臟這種生理功能,後代醫家將其概括為「宣發」和「肅降」。其中向上向外的散髮狀態稱作「宣發」,向下向內的散髮狀態稱作「肅降」,兩者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
綜上所述,秋時飲食養生,在溫養肺陽而增強其宣發功能的同時,適當加用苦味和酸味之物,強化肺的肅降功能,是必要和重要的。
另外,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人體的營養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和水。前面所說的暑熱所致的氣陰兩傷,其實就是體內這些營養素缺而不足,抓住秋涼的有利進機進行調補,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秋時氣涼,有利於某些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極易引起流感等傳染疾病的發生、流行,稍有不慎,即易犯而為疾。因此,在運用中醫理論選用上述有關食物時,參考現代科學知識,對於富含營養素,以及含有對於某些細菌、病毒有殺滅、抑抗成分的食物,宜優先選用。
具有上述多重功能的食物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糙米、高粱、生薑、洋蔥、辣椒、大蒜、韭菜、南瓜、蘆芛、平菇、香椿、醋、羊肉、雞肉、橘子、荔枝等。上述諸品,皆直接或間接入於肺經;醋味酸苦,其他諸物或辛或甘,其中蘆芛、香椿味還兼苦,橘子、荔枝味還兼酸。諸物氣性皆溫,具有良好溫補肺陽,肅降肺氣,振奮全身功能,促進物質代謝的作用。同時,諸品還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其中生薑、洋蔥、辣椒、大蒜、韭菜、香椿和醋,還有較好的抗細菌、抗病毒作用,對於增強免疫功能、預防某些感染性疾病,也非常有益。
(三)秋燥氣候的飲食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歷代醫家據此經訓,把「燥」作為秋時的「專利」,言燥必關秋,談秋必言燥,秋氣為燥,唯秋有燥,「秋燥」一詞,成了幾乎所有中醫學者的口頭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反過來可以說:「干者則燥」。自然界共有風熱濕燥寒五氣,除了濕與燥對立以外,其他三氣皆可致水分減少而為燥。由於風為五氣之長或曰載體,五氣皆依附於風而存在,故實際能夠化燥的氣,只有熱、寒兩種。由於四時都可有寒熱之氣,故四時皆可有燥象發生。這種實際的天氣情況,筆者在《黃帝內經飲食養生》[1]中曾作了科學分析,並付諸養生實踐,得到了讀者的好評。
由於燥為寒熱之氣所化,而秋時氣候可分為暑熱尚存和典型秋涼兩個階段,故這兩個階段在一定條件下皆可轉化為燥,分別稱之為溫燥或涼燥。現將這兩種燥氣的成燥機理,臨床表現,以及相應的飲食養生方法略作簡介。
1、秋時溫燥的飲食養生。初秋伏天,余暑猶存,熱蒸水少,燥象乃呈。若果再值久晴無雨,則可燥干成旱,釀為災害。此時田土乾裂,塵風時起,草木蒼干,浮煙隱隱,其燥因熱而生,故為溫燥。秋令屬金,通應於人體之肺,故秋之溫燥,肺臟首當其衝,以致皮膚、鼻孔、咽喉等處均有乾燥不適感。由於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肺之經脈繞經胃的上口,故肺臟既燥,極易殃及胃腸,而有口渴喜飲、便干或秘等癥狀發生。據此特點,此時的飲食養生,宜以清肺養陰,滋潤胃腸為大法。上述在「暑熱尚存時期的飲食養生」中所推薦的具有清熱養陰作用的食物,也是治療秋時溫燥的有效食物,參考用之則可。
2、秋時涼燥的飲食養生。仲秋、季秋,天氣清涼,氣溫較低,水分蒸發較少。空氣中缺少水分,故易形成燥象。此種之燥,因涼而生,故名涼燥。涼燥有一個顯著特點:空氣中水分缺少而天燥較重,地土中水分未被較多蒸發,故地燥不甚明顯。此時的宇宙,天空高遠,氣潔瑩明;風聲急切,草木凋零;地氣藏津,秋芽蘊萌;河深潭澈,蝦游魚翔。在人體,肺臟居高為天,故涼氣之燥,肺臟應之。人值此時,多有皮干而裂,鼻干而癢,喉干而燥等肺系組織器官的乾燥表現。由於脾胃屬土而應地,地土燥情不重,脾胃未殃,故多口和而不渴、便暢而不結。據此氣候、生理特點,其飲食養生,應以溫潤肺臟為主,佐以平補脾胃,助土生金,較為有益。上述在「典型秋涼時期的飲食養生」中所推薦的具有溫補肺陽,肅降肺氣作用的食物,也是治療秋時涼燥的有效食物,參考用之則可。在此特彆強調一點:秋時氣候,以涼為主,秋初余暑,為時短暫。秋時飲食養生,最忌不審涼溫地一味應用涼潤食物。近些年來,這種弊端常有出現,極宜正之。
二、秋時服飾養生
民間有句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句中「八月」,可理解為農曆仲秋八月,也可理解為代詞,指整個秋時。「亂」者「換」也,秋時天氣乍寒還熱,或冷或熱,冷熱變化較快,衣服時添時減,日換多次,所以說「亂穿衣」。
秋時換穿衣服,有個原則:要換而不亂,不能真的亂了套,這樣才有利於養生。具體換法,筆者總結為四句話:
(一)該換之時及時換,緊跟感覺走。秋時天氣,時冷時熱,冷熱變化較快,日夜溫差較大。因此,必須隨時根據氣溫升降情況而靈活調整衣服穿著,才能使人體陰陽不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動態保持在有益於健康的「陰平陽秘」狀態。否則,氣溫下降時不增衣服或過遲增加衣服,以致寒邪襲體而凝滯經脈氣血;或氣溫升高時不減衣服或過遲減衣服,以致體熱散不出去而耗液傷陰,皆可誘發某些疾病。
那麼,氣溫多高時添衣服,多高時減衣服呢?據此,有的人制定一個衣服增減溫度表,規定多少度時要增加這類衣服,多少度時要減少那類衣服。筆者認為,這樣的標準,是坐在辦分室里編寫出來的,若拿到人群裡面去,恐怕很難通過。因為同一個氣溫,張三感覺較冷,很不舒適;李四覺得較熱,也不舒服;而王二麻子覺得,這樣的氣溫,不冷不熱,很舒適。記得今年春天有一次早飯後,我穿著一件小棉襖,老伴穿著一個夾背心,兒子穿著一件白襯衫,都準備出發辦事。我對兒子說:「天氣這麼冷,怎麼還穿單衣?」兒子說:「不冷,正好。」結果,三個人穿的衣服懸殊很大,卻都感覺「正好」,都起到了較好的養生保健效果。因此我得出一個科學結論:秋時衣服的增和減,「自我感覺」是個金標準。緊跟感覺走,忌看溫度計,因為溫度計記的是外界的溫度,個體的感覺成分沒有計算在內,若果依它來增減衣服,「依仗草鞋戳了腳」,必致誤事,老人或病者尤其如此,不可不知。
2、上下兼顧配套換,頭頸是要點。秋時更換衣服時,要上下兼顧,配套進行。若上身穿個棉衣,下身穿個短褲;或下身穿條棉褲,上身穿件汗衫,不但有失美觀,而且照顧不周,寒氣偏從衣薄處侵入體內,同樣不可收到理想的保健效果。有人說,寒從底來,下身保暖最重要。其實,秋時保暖,上部最重要。因為秋風肅殺,是從上往下吹的,頭頸之處,秋風先到,而且人體的六條陽經,皆上行到頭面部。身上衣服雖然穿的不少,但若敞頭赤脖頸,寒風從陽經貫入體內,立馬感冒生疾。
3、注意得體時尚美,但忌造作美。在前面總論中曾經述及,穿著一套得體的時尚服裝,不便美及自已,而且美及他人,可收到心身兩健的良好效果。因此,秋時更換衣服,要盡量選用即得體又時尚的服裝。但是這種時尚美要建築在「感覺舒適」的基礎上,不可為美而造美。據筆者觀察,近幾年來,有不少時尚女子為了表現身材美,雖仲秋或季秋而冷風刺骨,亦冷而不懼,上穿露臍裝,下穿低腰褲,腳穿涼拖鞋,蕭灑走大街。結果,有的美出了關節炎,有的美出了月經痛。
4、不可盲從古諺語,秋凍不可取。民間流傳有一條衛生諺語:「春捂秋凍」。其中「秋凍」的意思是說,立秋以後,天氣逐漸由涼變寒,處此季節轉換之際,人體也要跟著適應,不要怕冷,盡量不要多穿衣服,把身子凍一凍,就能與季節適應了。有的人盲從此諺,真的以身試凍,結果凍出了病。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秋凍」這個養生方法,有五類人不能用:一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患者,這類人員血管本來就不好,再經冷空氣一刺激,血管劇烈收縮,能誘發致命性併發症。二是老年人,這類人陽氣多虛,且易患某些老年病,再挨冷愛凍,則如雪上加霜。三是小兒,古有小兒為純陽之體的說法,小兒正值生長發育之期,陽氣較盛。若以冷傷陽,摧殘生長之氣,極易引生疾病,即使不病也會防礙其生長發育。四是婦女,一般認為男屬陽,女屬陰。寒氣為陰,以陰從陰,陰氣過盛,陰陽失去了平秘狀態,對健康是不可能有利的。五是一般健康人,《靈樞·百病始生》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寒冷,是一種最重要的致病因子,我國古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飽暖不足,凍餓有餘,因 患傷寒而死者不計其數。以身試凍,實即以身試病。不過,話說回來,「秋凍」之法,年青體壯之人,可以試試,但要隨著氣溫的下降而逐漸加添衣服,只要能夠達到盡量少穿衣服而不感覺冷,就可以了。在試凍過程中,當出現耐受不住情況時,要及時添衣保暖,不要無病招病。
三、秋時睡眠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秋刑」一詞。所謂「秋刑」,指秋氣肅殺,摧折萬物。夏時萬物繁茂,華麗秀美,入秋後被秋氣一刑,就變得草木凋零,景象蕭條了。這種秋氣刑及人體時,可使人們本來旺盛的機體活動變得低下,表現為疲乏、睏倦,老有睡不足的感覺而提不起精神來。這種現象,民間稱作「秋乏」,併流傳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的口頭禪。
按照常理,與夏天相比,秋時天涼氣爽,溫度濕度適宜,干擾因素不多,人應神清氣足才是,為什麼反易睏倦乏力呢?現代生理學研究認為,秋刑睏乏人體,主要機理有三個:
1、大腦氧供不足[2]。夏時氣溫較高,人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大腦的血供量相對充足。進入秋時以後,天氣變涼,人體的血管發生收縮,以致大腦的氧供量不足,從而出現疲乏、睏倦的癥狀,甚者頭暈頭痛,失眠寐差。一些老年人,或患有心臟病、哮喘、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這種缺氧現象更易發生,缺氧也更易加重這些原有疾病的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晚秋以後,機體對這種現象可能逐漸適應,而「秋乏」癥狀可逐漸好轉。
2、機體自行休整[3]。夏時氣陽洪盛,萬物生長蕃茂,人體消耗超多,腸胃功能減弱。入秋以後,氣涼肅殺,人體的各個器官從夏季的活躍狀態轉入生理性的休整、補償、復原期。此期機體休整,尚未完全復原,所以產生「秋乏」現象。隨著「休整」工作的深入進行,到了晚秋以後,這種「秋乏」癥狀就可以好轉。http://cidian.911cha.com/MjZhOGU=.html
3、飲食攝入過多[3]。人在夏時,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食慾往往不佳。秋涼以後,胃腸功能好轉,食慾明顯增強。另外,有的人認為,夏時食慾不好,吃的較少,身體吃了不少虧,秋後要抓住良機,好好補一下,因此,刻意多食肥美食物。飲食過多時,胃腸為了完成消化吸收任務,不得不增加血液供給。這樣,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道,大腦的供血量相應減少,直接影響到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導致「秋乏」,甚者引發某些相關疾病。
從陰陽學說原理看,夏時為陽,秋時為陰,入秋陰盛而陽衰,是產生「秋刑」進而引生人體「秋乏」的基本原因。有基於此,振奮陽氣,以抗陰衰,是消除「秋乏」的基本原則和最佳方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是「以緩秋刑」而改善秋乏癥狀進而「使志安寧」的良好措施。在理解這句經文時,要特別注意「早卧早起」四個字。
前面在總論中曾經述及:人的作息規律以及相應的睡眠規律是與太陽同步的,日出而下田勞作,日入而休息、睡眠,為我國歷代人民的生活習慣。秋時作息規律,同樣要與太陽同步。從這個意義上說,秋時的作息時間,不遲不早,晝夜平均,因而是最為標準的。按照這個規律來說,秋時睡眠,要不遲不早,才為正好。
由於秋氣性涼屬陰而損陽,具有「刑」殺的特點而損傷人體的神氣,因此,《內經》在保持「與太陽同步」而睡眠時間不變的原則下,將睡眠的形式進行巧妙調整,即「與雞俱興」地稍早一點入睡而收斂神氣,再稍早一點起身而振奮陽氣。這樣,就能將秋涼、秋「刑」對於機體的干擾減至最小,使神氣得斂,正氣充足,與宇宙間的秋氣保持在平和、平衡狀態了。這種早睡早起的秋睡習慣,古來人民頗多遵循。有詩為證:
宋·劉翰《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詩中「乳鴉」指當年出生的、剛學會飛翔的小烏鴉,乳鴉歸巢時即天還沒有黑透時,詩人就入睡了,而月亮尚明、天沒亮透時,就已起身了。
為了增加「早睡早起」的睡眠效果,有幾個注意事項必須遵守:
1)良化卧室環境,保持卧室清潔、安靜。
2)靜化自己心境,睡前不過於興奮,不過度言談,不過度娛樂,不過度用腦,不情緒波動。
3)凈化自己胃腸,睡前不過於飽食,不飲濃茶、咖啡等興奮飲料。
4)排除其他干擾。例如:秋時,蒼蠅、蚊子及其他雜蟲仍較多,對於睡眠的影響繼續存在。唐·白居易《聞蟲》:「暗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卧床前。」因此,檢查修補蚊帳,卧室配備電蚊拍,藥物噴殺室內有關蟲類,也是不可忽略的助眠措施。
四、秋時房事養生
(一)秋時房事特點。在宇宙,秋氣承於夏氣;在人體,則「秋體」承於「夏體」。在前面「夏時房事養生」中曾經述及,夏時人的特殊體質,可分為旺夏、一般和枯夏三大類,體質不同,「性趣」、性能力,以及相應的房事養生措施都隨之不同。這些體質進入秋時,可以用「殊體同歸,性趣盎然」這句話進行總結。也就是說,夏時三種特殊體質的人,到了秋時,都有明顯的改善,性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性興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濃,性生活都可以正常進行。其中以枯夏體質的人,在這方面的改善尤其顯著。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談及此事,他把眼睛睜得老大,朝著我說:「張醫師,你怎麼這樣說啊?!《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入秋以後,天氣轉涼,萬物蕭殺,草木凋落。人與天地相應,此時的人,應該寧神靜志,剋制性慾,減少房事次數,以收斂精氣,使體內的陰陽不再向外發泄,才能符合自然界的收藏規律,有利於養生保健啊。如果恣情縱慾,勢必使體內精氣外泄過多,抗病能力隨之下降,容易引發某些疾病哦。」我說:
其一:「你怎麼把經文讀了一半就停了啊?《內經》作者怕人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產生誤解,不是緊接著又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嗎?意思是說,宇宙間萬物的生、長、收、藏,是一種普遍規律,存在於一切時間段中,一年360多天,任何一天都有生、有長、有收、有藏,不過有主有次罷了。例如:冬時以藏為主,多種糧食收藏進倉了,但是也有莊家在長,最常見的例如小麥和油菜。夏時以長為主,萬物蕃茂,葉綠花濃,但也有收有藏,例如農村『三夏』工作中,『夏收』列於第一,農民稱作『搶收』,爭分奪秒,搶收搶曬搶進倉。」
其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秋三月』的基本特點是『容平』,天地間各種事物都處於平和無爭的平安狀態。人與天地相參相應,此時的人體,亦由夏時的高消耗、高代謝狀態轉為『容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是對人體『容平』的最好解釋。夏時的三種特殊體質,除了一般型體質的陰陽較少偏頗之外,旺夏型和枯夏型體質的陰陽,偏頗都較嚴重,尤其枯夏型。到了秋時,這些體質由於天地『容平』之氣的制約,都向『陰平陽秘』方面轉化了。」
其三:「陰陽的基本特性是:互根,互依,互相消長,互相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陰平陽秘』這個詞語,『陰平』與『陽秘』互文見義,也可說成『陽平陰秘』。換句話說,陰陽是互平互秘的。《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為最佳的健康狀態。人的性生活,與人的整體健康狀態密切相關,身體既然處於最佳健康狀態,性功能、性能力、性活動也就理所當然地隨之好轉,『性趣』也就當然地『盎然』了。美國有關學者近年來研究發現[4]:男性精子的數量,會隨季節變化而增減。一般規律是:從冬季到夏季,不但精子數量減少了41%,而且精子活動的速度也有所降低,有缺陷的精子數目則相對增加。這是因為:男性的生殖器官在偏冷的溫度下,活力會更強。由於這個原因,男性在秋冬等寒冷季節,精子產量高,質量好,生殖能力顯著增強。而在春夏等暖和季節則必相反。這種說法,與《內經》的「容平」理論是一致的,只是說理的詞語不同、解說的方法不同罷了。另有研究發現[5]:夏末秋初為人的最佳受孕季節,因為此時氣溫適宜,空氣質量好;食物豐富,孕婦營養充足,多個方面都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同時,春末夏初為其產期,此期胎兒出生,也風和日麗,氣候適宜,非常易於護理養育。」
其四:「《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精氣溢瀉』的說法,說明精滿溢而瀉泄,是正常的生理過程。由於男性在秋時精子產量高,精液較豐沛,精滿易外泄,故男性在秋冬等寒冷季節,性功能最強,性興趣最大。綜上可知:在宇宙之中,一年四時,秋時風景獨好;在人的生活過程中,一年四時,秋時的性生活最美。在這個天賜的美好時光中,適度行房做愛,盡情享受性愛的愉悅,是符合人體生理需求的,可起到心身兩健的良好養生效果。」
那朋友聽後接著說:「如果恣情縱慾,勢必使體內精氣外泄過多,抗病能力隨之下降,容易引發某些疾病哦。」我說:「恣情縱慾,性生活過度,當然有損健康。但是這個方面的內容,不是秋時的『專利』,一年四時,時時都是這樣;一年360多天,天天都是這樣。在任何季節,任何時候,性生活都不能過度。我從來也沒有說過『恣情縱慾,性生活過度』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啊。」
那朋友接著又說:「據我觀察,一般動物多在春夏季節交配、繁育,入秋後交配次數就明顯減少了,冬季交配更少甚至不交配。牛馬比君子,人也不應當這樣嗎?」我說:「動物的生活條件、生活水平與人一樣嗎?冬天動物也是舒舒服服地睡在被窩裡進行交配嗎?把動物與人當成同一種東西,這種思維方法就是錯誤的。」那個朋友聽後,連連點頭默認。
(二)秋時房事注意事項
1、秋時陰陽「容平」而「陰平陽秘」,適度的房事有益於養生保健。但是,《上古天真論》強調:「淫邪不能惑其心」,禁忌「以欲竭其精」,即不能恣情縱慾,房事過度,否則「務快其心,逆於生樂」,精竭傷身,百病紛起,可引起「半百而衰」的不良後果。
2、秋時天氣較涼,陰氣較盛,行房做愛,要注意保暖。否則,機體高度興奮,精氣暴泄而虛,生殖道和機體經脈開張,寒邪長驅直入,女性可引發痛經等病,男性可使前列腺腺管和血管擴張,腺液淤積,引發前列腺疾病等。
3、行房過程中,要注意「收斂神氣」,保持情志安寧,不可帶有怒、悲、恐、驚等不良情緒。否則,可影響行房質量,甚者可引發陽痿、性冷淡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人天相感機制的影響,秋風凄凄,百花凋蔽,樹上黃葉枯落,空中悲雁南鳴,極易撥引人的悲傷情緒。情緒既悲,豈能有愛生出?此時一定要暫避行房做愛,當化悲為歡而情緒好轉後再行之。至於化悲為歡的方法,詳見後述「秋時情志養生」節。
4、人體精液,由水谷飲食所化生,配合前述飲食養生方法,有益於促進精液的產生,增強行房做愛的功能,減少房事對於健康的影響,提高房事養生的效果。或問:前面所說的秋時飲食養生的方法中,有關食物的選取,都是針對肺臟而言的,而行房做愛,作為在腎啊。答曰:據《靈樞·經脈》記載,腎之經脈,直入肺中。肺臟與腎,經脈往來,金水相生,養肺即是養腎,道理並不複雜。
五、秋時運動養生
(一)秋時運動項目。《內經》倡導的呼吸運動和廣步運動養生法,以及以呼吸、廣步運動為基礎的快走、慢跑、騎自行車、郊遊、跳舞等變通方法,四時咸宜,人人適用。但由於不同的時季具有不同的氣候特點,故在運動的項目、時間和場所等方面,也要因氣制宜,與氣相應,分別採取不同措施,才能收到更好效果。秋時氣候,可分為暑熱尚存和典型秋涼兩個階段,秋時運動也可相應地分為兩類:
1、暑熱尚存期。初秋伏天,暑熱尚存時期,可沿用夏時的運動方法,在早晨日出後或其他適當時間,到室外的樹林里或野外的森林中,在溪旁林下進行吐納呼吸,增強心肺功能;在林間草地進行廣步逛遛,活動經脈氣血。
2、典型秋涼期。一般於處暑以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期含有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即九月九日重陽節。重陽節有個重要的習俗――登高。將這個習俗借作秋涼時期運動養生的主要項目而堅持進行,最為有益。
秋時登高,以登山為主,胸摟藤草楓葉,腳踏羊腸小徑,或駐足而極目遠眺,或小歇而坐觀山景。呼吸新鮮空氣,戲捉雀叫鳥鳴,心曠朗而神怡悅,頭輕爽而肢松輕,心身兩皆舒服,同時得到保健。楊噗庵有詩云[6]:「秋山紅葉正飄飄,迎面霜風鼓熱潮。老馬前驅寧戀棧,羊腸小道樂逍遙。」平原地區,無山可登,可登高墩、高塔、高殿、高地等,遇陰雨風沙等不良天氣時,或老年、體弱等人員,代以登樓梯、登陽台等,能夠收到類似的養生保健效果。
其他如在廣場上結伴跳舞,在林蔭道里散步聊天,深呼吸後自樂自唱一番而散散胸中悶氣,走累了伸伸懶腰而活動一下氣血,均可據情單獨或穿插使用。另外,.呼吸運動隨時可以進行,每日睡前和起床前,平卧於床上,深深地、緩慢地做呼吸運動20-30次,既節省時間,又能提高運動效果,堅持運用,最為有益。
(二)秋時運動的注意事項。
1、秋時天氣冷熱無常,室外氣溫變化尤大。因此,外出運動時不但要穿足衣服,而且要帶上一個行李袋,多帶一些衣服以備用,一旦見冷,趕快添衣,以免寒氣襲體為疾。在典型秋涼時期的早晨,室外涼風習習,野外冷風更大,此時運動,宜在室外樓梯處或走廊中進行。中午天氣回暖後,可到室外的適當地方進行運動。
2、運動時不可用力過猛,以微微地似汗不汗為宜,不可致大汗淋漓。否則汗出腠疏,寒邪容易乘襲入里,引生相關疾病。萬一出汗而內衣潮濕後,不可馬上換上乾衣,因為汗出之時,腠理正在開張,突然把衣服脫掉,寒氣可立即侵入,同時新換的乾衣服也是涼的,涼氣同樣可經汗孔入里。正確的方法是:到避風溫暖處,慢慢休息一會,等心情平靜,熱不蒸、汗不出而而汗孔關閉後,再換上乾衣為宜。
3、嚴重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炎等患者,以及老年、小兒、身體較弱人員,以室內運動為主,呼吸和廣步同時可交替進行。不宜做登山運動,不宜在寒冷等不良的環境中運動。
4、金秋時節,天高氣爽,天地「容平」,人體處於「陰平陽秘」的良好狀態,此季運動宜柔不宜猛,宜緩和不宜劇烈,微微地活動一下陰陽氣血則可,若過於劇烈,反可打亂已有的「陰平陽秘」狀態,對健康造成不利。
5、早晨外出運動時,要先吃點餅乾、麵包等食品「壓壓餓」,再去運動,否則易發生低血糖。但也不能吃得過飽,因為飽食以後,消化系統的血液循環大大增加,此時即刻運動,會「剝奪」血液,減少消化系統的血液供應,影響消化功能,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同樣道理,晚飯後不宜立即運動,以飯後30分鐘後再開始運動為好。
6、禁止在公路邊運動,更忌在公路上運動。因為路邊含有大量汽車排出的有害氣體,並且灰塵較多,在這樣的環境中運動,不是「養生」,而是「養害」。直接在公路上運動危害更大,不但污染嚴重,而且有礙交通,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生命安全。
7、秋時氣溫偏低,人的血管偏於收縮狀態,肌肉和關節的活動能力偏弱,運動時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損傷。因此,每次運動的時間不可過長,幅度不可過大,強度不可過烈,用力不可過猛。具體因人而異,一般以每次運動半小時左右為宜,以身上微微地似欲汗出為好。
六、秋時情志養生
(一)秋時情志特點。秋時,自然界的最大特點是「容平」,即晝夜時間相等,白日的光明與夜晚的黑暗均衡存在。這個特點,決定了人體褪黑素的分泌量,也處於「容平」狀態,既不過多,也不過少,從而將人的情志、情緒維持在「陰平陽秘」的平和狀態,一般不會發生大喜大悲大怒大恐等劇烈偏激情緒。不過,由於秋時是一年之內陰陽之氣轉化的季節,是天氣由暑熱逐漸渡向寒冬的季節,是許多作物成熟和某些作物適時種植的季節,是收穫理想和播種希望的季節,由於這些氣候、物候的影響,使秋時人們的情志情緒,在「容平」的基礎上,又因人的社會存在不同,性格、興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而產生相應的情志、情緒。這些情志、情緒,可歸納概括為兩個類型:
1、喜秋樂秋情緒。秋時,有很多因素,能誘發人的歡樂喜悅情緒。這些因素大約包括下述三類:
(1)物質的刺激。秋時,是收穫理想的季節,又是播種希望的季節。田野里,稻子成熟,匯為金浪滾滾;棉花吐絮,織為素白銀裝;玉米棒子翹著黑鬍鬚微微發笑,高粱稈子舉著火把點頭哈腰。果園裡,柿子黃,石榴紫,成串的葡萄晶瑩透亮,各種成熟的瓜果香飄陣陣,與田中的穀物比美爭香。此時農村,成熟的作物要收穫,來年午季的作物要種植,田野里人來人往,人們在收穫秋熟莊稼的同時,秋播秋種也在見縫插針,緊張進行。春時種下的理想,現在變成了豐收的現實;明年午季的豐收遠景,在憧憬中精心種植。這一切,變成了一朵朵歡樂的浪花,綻開在人們的心頭,凝聚成一陣陣歡聲笑語,充滿田野,穿越河渠,向鄰近的山林中、村莊內,涌動,回蕩,、、、
(2)美景的引發。秋時的天,那麼高,那麼藍,幾朵薄薄的白雲在悠閑地飄蕩;和風煦煦,又輕,又柔,金色的陽光,溫馨、恬靜而又燦爛。秋時的地,那麼香,那麼美,菊花盛開,引來彩蝶嬉戲翩飛;山溪潺潺,松、竹、楓林偎於水里,林中的鳥兒歡飛鳴唱,撥起彩波層層,流向平原遠方。秋時的美景,映入人們的眼帘,撥動人們的心弦,奏成悠美的心曲,縱有一點心悲不適,能不為其化解乎?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決定人們的審美觀、憂樂觀。由於農作物的生長收藏,是農業生產的規律,與農民的關係最為密切,豐收的物質刺激對於農民的影響最深,所以,這方面的歡樂喜悅,唯有農民能夠飽嘗到。但是,由於我國古時的農民社會地位最低,質樸而缺乏文化知識,心中的歡悅之情,難以用文字形式進行表達。因此,滿心的豐收歡悅,只能隨同糧食的收藏而隱遁了。至於一般的文人黑客則不然,引起他們歡樂的最大因素是秋時的美色美景,並且他們文化水平較高,善於文辭表達,心有所喜,則抒而為文,留下了大量的詠秋贊秋的詩稿詞作。例如:
唐·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3)節日的熏染。前面「秋時節日」中曾經述及,我國秋時有多個傳統節日,其中中秋節和重陽節,是洋溢喜慶氣氛的歡樂節日,自古以來流傳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對於娛悅人的心境,促進情志養生,非常有益。具體內容參考前述,不再重複。
2、悲秋憂秋情緒。秋時,有很多因素,能誘發人的悲哀憂愁。這些因素大約包括下述三類:
(1)見景生情。由於見到某種景物而引發出來的情感、情緒,成語叫「見景生情」,源於元·無名氏《閨怨》曲:「風,吹滅殘燈,不由的見景生情,傷心。」同義詞有「觸景生情」、「觸物傷情」等。景物的性質有優有劣,優美的景物能引生出歡樂愉悅等良性情緒,例如上述。相反,不良的景物,則能引生出悲哀憂愁等不良情緒。秋時的不良景物,以草木凋零為代表。秋風蕭瑟,禾枯草萎,殘枝黃葉,隨風凋零。諸物冷落,景象凄涼,人的心境隨之低沉、悲哀、憂愁、惆悵,甚至心酸流淚,影響夜眠。如:
唐·韓偓 《新秋》:「一夜清風動扇愁,背時容色入新秋;桃花臉里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
(2)風雨傷情。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秋時的凄風冷雨,雖然不大,卻淅瀝不停,它一點一點地打在梧桐樹葉上、芭蕉上,浸入人們的心扉,凝為悲傷愁情。這種由風雨引發的悲憂,白日活動而注意力分散時,程度稍輕,傷人較小,而當人們入夜入靜而欲睡眠時,其風其雨的聲響雖小亦大,入心最深,引發的悲情愁緒也非常明顯,嚴重干擾人的睡眠。例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的林黛玉,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初秋夜裡,凄風涼雨,入心化悲,雨、淚交融,展轉難眠,作了一首極其悲哀凄苦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由於秋時屬陰,夜晚屬陰,因此,在秋天的夜裡,即使月明無雨,也可因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比白天為多,再加上冷濕露霧的誘引,而撥動人的愁情,損傷人的感情。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3)垂暮之情。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年12個月,八月中秋,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完了近三分之二,對於年過半百的人來話,過了中秋,則走向黃昏,未來歲月越過越少,難免心泛悲情,感嘆光陰流逝太快,人生苦短不長。甚者終日鬱鬱寡歡,言行懶鈍,易向抑鬱症發展。
北宋·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中有一五言詩《長歌行》:「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
宋·李清照《醉花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二)秋時情志養生方法
秋時情志養生,有兩個秘訣:「換」和「化」。
1、換:即換位觀景。此處所說的「位」,特指社會地位,再具體一點說,特指農村階層的農民地位,即換位為一個農民,站在農村的庄頭,面對廣闊的田野,來認識秋時,評價秋時,享受秋時。這樣,秋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天候、地候、氣候、物候等各種秋景秋色,就恰似春光甚至勝似春光了。這是因為:春、夏、秋、冬四時更迭,是天地發展的必然規律,是萬物生化的普遍規律,沒有秋的收殺,哪來春生、夏長?在農民的眼裡、心裡,秋時的草木凋落,是對萬物生髮的春時的讓位,其下蘊藏的是草長花開、大地織錦的春的美景;秋時的涼風冷雨,是對小麥、油菜等秋播作物的滋潤,是對風和日麗的春時的招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有什麼時候比秋時還美呢?美麗的秋景能促進大腦分泌豐富的愉快激素,進而對各個系統的功能產生有益的調節作用。
2、化:即化悲為喜。此處所說的「化」,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上條所說的,通過換位觀景,將悲憂情緒轉化為歡悅情緒。二是綜合運用某些特殊方法,將心中的悲情轉化為歡情。這些方法例如:
(1)結合運動養生法,增加大腦中「愉快素」的分泌量。有關研究證實[7]:散步、快走、慢跑、爬山、跳繩、健身操、騎自行車、扭秧歌、打羽毛球等溫和運動,促進大腦分泌更多的心理「愉快素」。這種激素能通過改善心、腦功能,增加體內血紅蛋白細胞數量,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機制,而產生良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另外,若以運動形式外出遊山觀景,對於陶冶情操,改善心境,增加愉快激素的分泌量,提高養生保健的效果,更為有益。
(2)日出之後和日落之前,多做些戶外活動,增加光照時間,以減少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輕或消除抑鬱情緒。
(3)在室內栽植些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以增加室內氧氣量,改善血液質量,從而改善心肺功能和不良情緒。
(4)練習琴棋書畫,養成受讀書、愛寫作、愛聽音樂的習慣,有利於陶冶情操,改善情緒。
(5)跟上新形勢,運用新科技,常用電腦寫作、聊天,好處更多:一者,十指連心,經常用手指敲打鍵盤,手巧則能心靈,心靈則能消悲忘憂。二者,通過和網友聊天、下琪,可有效豐富現實生活的內容,補充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空寂,從而消悲生樂。
(6)綜合運用前述飲食養生、睡眠養生方法,調整改善整個體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換」、「化」兩法,各種人員可以通用,可以因地域、因條件、因年齡、因體質、因個人愛好等而選用之。相對言之,「換」法更適用於非農民人員,「化」法更適用於垂暮之人。
秋時養生措施參考文獻
[1]張同遠,張廣修。黃帝內經飲食養生。江蘇、、、
[2] 增加睡眠 秋乏產生的原因與缺氧有關:
http://kx.hinews.cn/sjys/qiufa/20120613/44926.html
[3]秋乏: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550.htm 百度百科
[4] 性生活與季節變化之間有什麼聯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2272710100wyif.html2011-11-17 15:18:01
[5]什麼時間出生最好:
http://wenku.baidu.com/view/a5d048fcaef8941ea76e05de.html
[6]運動保健 :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yangsheng/yangsheng_sishi/sishi_qiu/sishi_qiuyundong.htm
[7] 溫和運動促大腦分泌愉快素:
http://news.ylsw.net/Article/200908/2009-08-03/143464.shtml 2009-8-3
聲明:
①轉載此文必須註明:張廣修 張同遠 編著:「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見: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050699844
②歡迎出版商洽談出版。
張廣修醫師簡介
張廣修,著名中醫實踐家,從醫近50年,收古今醫藥精華,除世人難愈頑疾,對於內科、男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的諸多疑難雜症的治療,積累了獨到的成功經驗。
張廣修,著名中醫理論家,發表中醫論文近40篇,撰寫中醫專蓍10多部,揭《內經》中未揭之秘,正歷代諸家之誤,為改造、發展、完善、統一中醫學說,增添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創新了局面,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醫學史意義,必將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中國新醫學的創立,產生深遠的有益影響。
張廣修醫師的新老患者,張廣修著作的新老讀者,張廣修醫師的新老網友、博友,都是張廣修的良朋益友。在此,願和廣大朋友一道,攜手並肩,共創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靈樞經;九針論第七十八
※「河圖」「洛書」與《內經》
※張其成:《內經講義》
※從《內經》釋營衛與氣血
※【音頻】第135天丨堅持誦讀《黃帝內經》,每天都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