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訟
《孔子故事系列》之四十一
【原文】: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白話易解】:
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掌管刑獄,當時有一件父子相訟的案件。孔子將那對父子一同關進監獄,過了三個月,既不審理,也不判決。後來,做父親的請求不要審判,孔子便將他倆都放了。
季桓子聽說此事後,很不高興,說:「這個大司寇欺騙了我,過去他告訴我說: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把孝道擺在第一位。如今我們殺一個不孝的兒子,來教育老百姓都要對父母盡孝,這樣不是很好嗎?卻又把他釋放了,這是為什麼?」
冉求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長嘆了一聲說:「哎!為上者喪失治民之道,而要殺掉老百姓,這是不合理的。不去教化人民講究孝道,卻要判處不孝,任其獄訟,這是殺害無辜的人。三軍打了大敗仗,不能去殺士兵啊。牢獄沒有整頓好,不可濫用刑罰。為什麼?上面的教化沒有推行,罪責不在百姓啊。
那法令松馳而刑罰嚴酷,就是兇狠;隨時征賦收稅,就是殘暴;沒有經過試驗、教育,而責令他做出成效,就是虐害。主宰政治如果沒有這三方面問題,而後,便可按法令去加以刑罰。
《尚書》說:『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意思是處罰得當,殺戮適宜,就不用內心感到不安了。謹慎從事,就是說要先教育而後刑罰。已經陳述了道德的具體內容,使人們先從內心裡感到心悅誠服;如果還不行,就尊重賢能來鼓勵他們向善;又不行,就廢除他的職務,停止他們所享有的權利;仍然不行而後用法令的權威去懾服他。這麼經過三年的教化,百姓中的正氣自然形成,有少數邪惡不聽教化的,再拿刑罰來懲治他們,那麼百姓就知道什麼樣是作姦犯科了。
《詩經》曰:『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輔弼天子,使老百姓不致迷失方向。因此權力雖大而不輕易去用,刑罰擺在一邊而不輕易用刑。可如今則不是如此,教化紊亂,刑罰卻繁重。百姓不明白是非善惡,糊裡糊塗地陷入犯罪,接著就用刑罰去制裁他們,所以刑罰越多,盜賊反而越制服不了。
很小的險阻,一輛空車卻爬不上去,為什麼呢?因為陡峭啊。很高的山嶽,滿載著貨物的重車也能夠爬上去,為什麼呢?因為坡度很斜緩。現今風氣衰敗已久,百姓怎能不違法犯規呢?」
孝,是人的本性本善。能啟發內在孝心,使之感恩父母、敬愛父母,如此在生活中,自然會盡心儘力孝養雙親。倘若依賴法律約束或制裁,正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雖有孝養之行,卻無恭敬之意。親如父子,若只力行奉養,內心無感恩、敬意。這樣,父母吃得再好,住得再好,又怎會感到愉悅呢?《論語》有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家中,犬馬一類的家禽同樣在養它,對於父母若只養其身,那與此又有何區別?這樣,又怎不叫人痛心呢?
殺一不孝,若真能教民以孝,那麼殺就可以解決問題。可事實並非如此。「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率民以正,才能真正使大眾信服。因此,教育的意義是很深遠的。教民以孝,形成孝敬之風,使百姓知道孝養父母。之後,再對不孝之人加以懲罰。這樣,大家便知道是非對錯,自然懂得約束自己。否則不加教化,就任加刑罰,那麼刑罰越多越繁重,犯罪反而越多。
家和萬家興,一個家庭,還是要以和為貴。家中瑣事繁多,有謂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需要彼此間多忍讓、體恤,那麼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若非要爭個你錯我對,強要分個高低上下,那於家庭和睦就有妨礙了。
正是「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夫子若真的殺了其子,為父難道不難過嗎?年老喪子,也是人生一大悲哀,老無所養,老無所依,如何享其天倫之樂?三月的自我反省,冷靜以後,更能發現自身的問題。因此,夫子在他們反省後選擇撤訴,便釋放了父子倆,此舉不無道理。當已經放下爭執,希望過回原來祥和的生活,何必再行追究,非要殺了其子?若如此懲治,反違背了最初希望政和人樂的本意了。
推行孝道,使百姓懂得孝的意義,自然可以達到家和人樂,社會安寧的目的。因此,夫子從政,三月便可使民風大變,達到路不拾遺,男女別途,四方人到他治理的地方都像回到家裡一樣的地步。由此可見,夫子的智慧、悲心與治理的善巧方便,非同凡人,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學習。
推薦閱讀:
※傅雷父子:赤子的世界
※父子洗澡 六則
※關於「親親相隱」辨正 《論語》「父子相為隱」考(林桂榛)
※父子關於媳婦的對話
※適合0-1歲的父子遊戲
TAG: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