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張國榮一去十年
06-22
2003年,張國榮46歲,萬千寵愛,半世榮耀,縱身一躍。他被永遠地定格在照片里,微笑著,眼睛中盪開普天下的水。在此後每一年的這個時間,在一首一首的循環播放中,在一場一場的紀念活動中,思念如燕,盤旋而來。不知不覺地,他已經離開我們十年。2013年,張國榮46歲,斯人長逝,容顏不老,一去十年。 大夢一場整十年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哥哥生前好友兼經理人陳淑芬將在紅館舉行一場「繼續寵愛」紀念演唱會,屆時會有超過十五組藝人登台,唱哥哥的歌來懷念他。陳淑芬還特意叮囑歌迷要準時入場,因為演唱會開場時她要為哥哥傳達一個重要訊息,「是哥哥最想和大家講的話,關於他自己。」 這樣的紀念活動,每一年都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舉行,彷彿只要他的歌聲一直在我們耳邊,他的笑容一直在我們心中,他就永遠不會離開我們。2012年,韓國最大的流行音樂頒獎禮Mnet亞洲音樂大獎在頒獎禮開場播放張國榮的告別演唱會片段,並由韓國藝人宋仲基演唱張國榮的《當年情》向他致敬。2011尖沙咀海港城舉行《阿飛正傳》20周年電影珍藏展,開幕禮嘉賓潘迪華曾在張國榮參加的歌唱比賽中擔任評委,談到張國榮的時候她說:「絕世名伶這四個字於哥哥是實至名歸,所以我們永遠懷念他。」 「張國榮」這三個字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他代表了香港的流行音樂,伴隨著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哥哥的香港精神、人文思想,被永遠地留在了人間。2010年香港電台組織了一次「愛香港的理由」評選,位列第一的是「有張國榮」。2009年,《辭海》將「張國榮」作為詞條收錄其中。同年在韓國首爾舉辦了張國榮電影節,而此前的2008年在日本橫濱,張國榮成為了音樂節的名字。 人們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記住張國榮,留住張國榮。2007年《集體回憶張國榮》DVD出版,收錄了80年代到2002年間哥哥的電視劇及電影作品,讓觀眾可以在影像中重溫香港,緬懷哥哥。2005年香港出版了紀念郵票,以表彰這位香港樂壇殿堂級歌手。2004年張國榮的名字留在了尖沙咀星光大道上,同年3月31日,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為張國榮蠟像舉行了揭幕儀式。這一年,他還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的「演藝光輝永恆大獎」。人們希望他依然生活在我們身邊,在熒幕上,在歌聲里,在每一個午夜夢回中。 2003年,香港正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襲擊,街道上冷冷清清,繁花褪盡,為數不多的行人將口鼻遮擋在口罩後面,低垂著眼帘匆匆而過。4月1日,在東方文華酒店的二十四樓,張國榮縱身一躍。 連張國榮都要捱十年 1977年張國榮獲得麗的電視台的「亞洲歌唱比賽」亞軍,並由此進入歌壇。他回憶自己的參賽的過程:「去比賽的時候什麼也不懂,選了一首7分多鐘長的英文歌《American Pie》。因為歌曲太長了,進入複賽之後音樂總監黎小田對我說"張國榮,你要停。』我說"只唱一半這首歌就失去意義了!沒有道理!』他跟我吵起來說"什麼叫沒道理?我就是道理,我給你3分鐘,你唱就唱,不唱就別唱!』最後我還是唱了3分鐘的版本,得了第二名,黃錫傑和我握了手,麗的電視也和我簽了約。」 正是張國榮身上的堅持和反叛精神讓黎小田對他刮目相看,也正是這首歌奠定了哥哥進軍歌壇的基礎和信心。他曾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說:提起這首歌,年長一些的朋友會說這是唐?麥克林的《American Pie》;年輕一些的朋友會說這是麥當娜的《American Pie》;而中間的朋友會說,這當然是張國榮的《American Pie》! 黃錫傑頒獎給張國榮的時候對他說「我要捧你做明星」。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十年,以至於香港人有句口頭禪「張國榮也要捱十年才有今天」。在經過了反響一般的《風繼續吹》和唱到了街知巷聞的《Monica》兩張專輯的積累之後,1987年他的大碟《Summer Romance》在香港本地銷量突破七白金,成為當年的銷量冠軍。此後他的唱片屢創佳績,與譚詠麟一起開創了香港樂壇的「譚張爭霸」時代,張國榮終於成為香港流行音樂指標歌手。 1988年,譚詠麟宣布不再領獎,失去了競爭對手的張國榮橫掃香港樂壇各大頒獎禮,他感受到了如日中天背後的孤獨,在1989年舉行完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他急流勇退,宣布退出歌壇。 歌手張國榮成為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無法跨越的豐碑,而演員張國榮的輝煌,也在這一年拉開帷幕。1990年他憑藉《阿飛正傳》折桂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張國榮用他的獨特魅力帶給這部影片一種別有的味道,無論是張揚、沉默、頹廢,都被他演繹的入木三分。阿飛在房間里一個人跳舞的影像也成了張國榮最迷人的一個鏡頭。影片結尾阿飛在火車上被泰國佬打了一槍,奄奄一息的時候,他想起了被自己拋棄的蘇麗珍,他說:該記得的我永遠不會忘。 張國榮讓人無法忘卻的熒幕角色還有程蝶衣。導演陳凱歌回憶起張國榮的表演時說:「文革前夕,程蝶衣走在王府夾道聽著廣播,穿了身扣得緊緊的灰色中山裝,戴著副老派眼鏡,提著包。實拍時,張國榮站住了,我嚇了一跳,不過他只提起腳抖了抖,又接著往前走,我才注意到地上有很多煤渣。張國榮非常自然流暢,但這不經意的細節,表現了程蝶衣的潔癖,而這又何止是潔癖。」 張國榮以其精湛的演技把「程蝶衣」這個不瘋魔不成活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奧斯卡影帝賓京士利曾經說:「他在《霸王別姬》里的演出讓我見識到什麼是完美表演!」1993年的這部《霸王別姬》為他帶來了極高的國際聲譽。該片先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大獎,成為國際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此後的十年里,張國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熒幕形象,並重返歌壇振興香港唱片業,在演員和歌手兩個角色中,一再地刷新香港流行文化的指標。 2003年4月1日,陳淑芬和張國榮相約一起吃飯,在通電話時張國榮突然說:「我想趁這個機會看清楚一下香港。」她察覺事態不對,立刻搭計程車衝到文華酒店,張國榮打來第二個電話說:「你5分鐘後在酒店門口等我,在正門,然後我就會來了。」5分鐘後她聽到一聲轟然巨響,張國榮結束了他46年的生命。 懷念張國榮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他去世時值非典橫行期間,可謂令香港雪上加霜。這對於香港人的心理打擊,比非典還要嚴重。對香港公眾而言,他26年的演藝生涯是一個香港傳奇,他是香港最後一個巨星。現在的香港娛樂業,已經很難容納像他這種重視個人尊嚴和追求完美的藝術工作者。他的辭世,隱喻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張國榮的生命聯繫著香港流行文化及歷史的盛衰起落,也只有香港這樣不完整的殖民地,才能孕育出他這樣的演藝者。 上世紀80年代是香港經濟起飛的時段,也是流行文化及電影的光輝歲月。張國榮的乘時而起,既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形勢造就了他的機緣,但也是他的參與和建立,才令香港流行文化的體系與光環得以完成。從「麗的」到「無線」,從「華星」到「新藝寶」,他的成長軌跡見證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視風雲,以及八九十年代唱片工業的轉型。張國榮的演藝生涯與時俱進,可算是這個城市的倒影。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香港本土文化的轉變,也標誌香港這個城市興旺的一段歷史。 每個年代,張國榮都為我們留下記憶——上世紀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被一陣日本風席捲,張國榮翻唱了許多日本歌曲;1987年香港回歸邁出第一步,張國榮在《胭脂扣》里演出「五十年不變」的愛情承諾與幻滅;1997年香港回歸,他又在《春光乍泄》里反覆念著「不如從頭開始」的遊戲,恍若歷史的魔咒;千禧年前夕金融風暴橫掃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在市道低迷之下他以一元港幣的片酬接拍《流星語》,支持香港電影工業,同時也記錄了經濟滑落下中產階級的苦況;就連他的死亡身影,仍牽引這個城市疫症的命脈,非典的時代創傷與他已是血肉相連。 香港流行文化自此跨入「後巨星時代」。再沒有人願意忍受長久的磨礪和苦寒,再沒有人信奉「連張國榮都要捱十年」。文化變成了產業流水線,藝人不再靠歌藝演藝千辛萬苦成名,而是莫名其妙的成名了,再去拍電影賣唱片。「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神話一個又一個的誕生,卻再不見哥哥一樣的巨星。 「秋天該很好,你若是在場,秋風即使帶涼亦漂亮」。在一代歌迷的心裡,張國榮的歌聲,曾是香港一個時代的背景音樂。在他生前摯友的回憶里,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拘小節,他自信爆棚,他有一點邪氣,他喝了一點酒會用髒話罵傳媒的不實報道。他是寂寞高手,一個人在山上舞劍,也沒有什麼人跟他對劍。 梁文道說,哥哥走了這麼多年,香港演藝界發生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摘於2013年3月29日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有一萬個這樣的人念佛,我們這個世界上災難會化解
※錢穆:我們如何讀古詩(二)?|錢穆|古詩|國學
※究竟為何我們總是在害怕與人親密?
※短暫人生,我們可以這樣活!
※我們都只是歲月的天涯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