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女兒多多引罵戰:女孩為什麼要學打扮?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早在1793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所謂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通常而言,女孩在3歲左右開始出現性別意識,而一旦有了性別意識,也就有了愛美的意識。

這也意味著,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就要開始了。

日常服飾的顏色、搭配,家居用品的設計、擺放和組合,這些都是潛藏在家庭環境中的美育教育。

但更為重要的美育,在於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審美觀。

就拿多多來說。

12歲的她,想要打耳洞,媽媽孫莉不僅親自陪著去,還特地發微博說「小姑娘,恭喜你啊,為你的勇氣點贊。」

不僅如此,黃磊也曾在微博曬出一張多多自製的「別針耳環照片」,並配文「多多人兒昨晚自製的耳環…」

去年巴黎時裝周上,多多為某奢侈品牌走童裝秀,美麗又自信的模樣令很多成年人都折服。

當然,在鼓勵、支持女兒愛美的同時,他們也沒忘記培養女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日常生活中,多多不僅是名副其實的學霸,還是個小書迷,去哪兒都會帶著一本書。

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小女孩,都有像多多一樣愛美的一面,她們內心對美有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但她們的打扮更多是為了好玩有趣。

鼓勵和支持孩子去探索美、認識美,是培養孩子審美觀的第一步,也是家庭審美教育的第一步。

只是,黃磊夫婦對孩子進行的「審美」教育,卻在網路上引發了一場罵戰,而多多也備受網友誹議。

事情的起因是媽媽孫莉在微博上曬了多多手工編織毛線兔子的一段小視頻。

眼尖的網友發現,視頻中「愛美」的多多居然戴了耳釘和戒指。

於是,網友們就開始議論:

認為12歲小姑娘戴戒指和耳釘的行為當做太過成熟,這種想法確實幼稚可笑。

但網友議論的背後,卻戳中了很多父母或許都曾擔憂過的事情。

女孩子愛美會不會影響學習?如果鼓勵女兒愛美,會不會早戀?

為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但愛美,不僅意味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主見,更是孩子第二人格的萌芽。

與其打壓、抑制,不如給與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並輔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不斷提高自己審美的過程中,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鼓勵女孩大膽探索美、追求美,不僅因為美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部分,更因為一個懂得打扮自己、時刻衣著得體的女孩,不僅會更加受人歡迎,其內心也會多一份自信。

曾經25歲的楊瀾,在最落魄時領悟了這個道理。

「你這個毫無素質的中國女孩!滾出我的家!」

紐約冬天的深夜裡,25歲的她,在異國他鄉里,就這樣被房東吼罵著趕出了家門。

起因是,洗完頭髮的她,坐在床上一邊吃麵包卷一邊翻看報紙。這很是違反了房東原則。

房東莎琳娜太太是一個愛美卻很苛刻的中年女人。如果不穿戴整齊就不準進入她的客廳,有客人來訪的時候必須塗口紅,不可以坐在床上吃東西...這些都是她所謂的原則。

可在此之前,楊瀾幾乎從不打扮自己,更別提塗口紅。況且,二十五年來,她的媽媽一直告訴她,一個人的成績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可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以貌取人。白天的面試官竟然以個人形象和簡歷不相符而拒絕了她,這簡直是對她二十五年人生觀的侮辱。

披散著頭髮,她又冷又餓地走進了一家咖啡館。

入座後,對面一位老太太正以非常優雅的姿勢喝著咖啡。她看起來就像伊莉莎白女王一樣尊貴與精緻,裁剪得體的裙子下,是一雙漂亮的高跟鞋。

視線挪回自己腳上,一雙髒兮兮的運動鞋,大衣下是一套舊而起球的睡衣。頭髮披散,面容憔悴。

那一刻,她的狼狽和落魄被無限放大。這時,對面老太太遞給了她一張便箋:洗手間在你的左後方拐彎。

當她從衛生間再回到座位時,老太太已經離開。但餐桌上多了另一張便簽:作為女人,你必須精緻,這是女人的尊嚴。

如今的楊瀾,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精緻與優雅的氣場,充滿自信的笑容也常常讓人如沐春風。

正如她所說的,沒人有義務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作為女孩,保持衣著得體、打扮精緻,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自我能力的一種展示。

作為父母,當我們支持和鼓勵孩子去探索美時,不僅是對孩子審美觀的一種培養,也是為孩子注入一種內在的自信。

而這種強大的自信心,會讓孩子在未來收穫更高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

有了認同感和價值感,孩子的幸福感才會隨之而來。

事實上,沒有女孩是不愛美的。

即便是以才華征服眾人的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為父親打壓其年少時對美的追求而倍感委屈。

幼年時,董卿父親認為女孩子不能把過多的心思放在打扮上,於是從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甚至不允許她多照鏡子。

父親總是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不如多看書」。

像董卿父親那樣,對孩子愛美進行無理打壓、甚至譏嘲諷刺的父母,不在少數。

我的大學舍長,來自農村,為人淳樸善良,成績不錯,在班裡也算受歡迎。

只是有一點不足,那便是穿衣風格太「土」了」,不愛打扮,也不講究搭配。夏天短過膝蓋或露出肩膀的裙子,都不穿。

問為什麼,舍長總是靦腆一笑「我穿不好看。」

記得,大三學期末的時候,我們慫恿舍長去燙了個捲髮,結果寒假回家,舍長被父親劈頭蓋臉一頓罵:

「花那麼多錢,燙這麼個頭髮,給誰看?」

「女孩子,要不要臉?醜人多作怪!」

「供你讀大學,不是讓你去學壞!不想讀,就滾回來!」

後來,舍長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不交朋友,也不參加社團,鬱鬱寡歡了很長一段時間。

畢業時,舍長因個人形象問題,在校招中屢屢被拒。後來舍長回了老家小縣城,考了教師編製,當了小學老師。

如今每每想起舍長當年那句「我穿不好看」,就倍覺心酸。

那種被父母打擊、壓抑的愛美之心,多年積壓後,終於變成了骨子裡難以抹去的自卑。

如果父母從來不給孩子打扮的機會,不給予孩子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孩子又怎會懂什麼是真正的美?

愛美是一種本能,可打扮卻是一種能力。

且這種能力得益於從小耳濡目染養成的良好習慣,更需要後天不斷的探索和嘗試。

再者,女孩講究衣著打扮,不僅是對美的一種追求,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才女張愛玲,便是典例。

幼年時的張愛玲,雖生在貴族家庭中,但家道中落,父親一事無成、好賭成性,母親因無法忍受父親納妾之舉離家出走,從此,張愛玲便陷入了父親不疼、母愛缺失的境地。

繼母為了節省開支,將自己的舊衣服扔了一堆在她面前:""這是給你的衣服,以後你的衣服就不用再買了。""

(穿旗袍短上裝的張愛玲)

生活的磨難,並沒有讓張愛玲放棄對美的追求。因才華在上海一夜成名後,張愛玲終於有了穿衣打扮的自由和權利。

她不僅衣著大膽創新,還分外惹人矚目。大紅、蔥綠、桃紅、土林藍、檸檬黃的旗袍,外罩一件小短襖,這種搭配一度成為整個上海灘競相模仿的樣式。

晚年,張愛玲離異,獨居在異國他鄉,但仍保留了愛美的生活習慣。想要穿旗袍,就畫下款式、列明尺寸,寄給香港好友鄺文美,請她找「周裁縫」定做。

張愛玲對衣著品位的講究,是對美的一種追求,更是對艱難生活的一種反抗和不屑。

清冷困苦的生活里,她依然懂得善待自己。那爬滿虱子的一襲生命華服,她自始至終也沒放棄過。

不放棄美,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對生命最大的珍視和敬意。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裝扮自己的身體,去綻放最美的芳華,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作為父母,希望我們在引導孩子擁有有趣靈魂的同時,也能鼓勵支持他們去擁有屬於他們自己喜歡並好看的皮囊。

與所有媽媽和女孩們共勉。

————————
推薦閱讀:

女孩傷心時如何忍住不哭?
你平生自認為最好的朋友有哪些可貴之處令你感動?
姓"朱"的女孩起什麼名字好聽、有內涵?
再序版:男孩女孩的愛情故事②。。
女孩子的安全感很簡單,希望你懂

TAG:女兒 | 女孩 | 答案 | 黃磊 | 罵戰 | 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