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悟(外一篇)
更深夜靜,家人靜睡。窗外靜月寒襲,室內檯燈靜照。幽靜書房,靜默而讀,內心泛起一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激蕩之情,思緒於夜靜更闌中悄然涌動,頗有幾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境,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 這便讓我自然揣摩起「靜」字來了。這一揣摩還真是頗有所獲、頗有所悟也。據漢語字典的詮釋,我理解「靜」大體有五種基本字意:一是與「動」相對,停止的意思,譬如靜止、靜態、靜物、平靜、風平浪靜等;二是沒有聲音,比如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穆、靜謐、靜默、靜觀、靜聽、靜悄悄等;三是安詳閑雅,譬如靜心、靜氣、恬靜等;四是古用同「凈」,表示清潔,比如前面提到的「靜月」意同「凈月」;五是一個姓氏。儘管「靜」姓,現在較為罕見,但以靜為名的倒是頗為多。似乎百家姓中各個姓氏都有以靜為名的,且多為女性名。譬如趙靜、錢靜、孫靜、李靜、周靜、吳靜、鄭靜、王靜,等等。我覺得,這個看似重複率較高的簡單名字里,實則蘊含著天下眾多父母,對自己寶貝女兒、摯愛千金的一種美好祝願和期望呀!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文靜高雅、娟好靜秀、儀靜體閑。
? 由此可見,「靜」首先蘊含動與靜的內在邏輯關聯與辯證統一。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看,運動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固有特徵和根本屬性泛指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靜止則是指相對某一參照系,事物沒有發生特定變化或者事物的根本性質不變。動與靜密不可分,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正是《孫子兵法》對軍隊攻防中動與靜辯證的最形象、最通俗比喻與概括。開國領袖毛澤東則以詩人的浪漫情懷,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向我們揭示了靜止(坐地)與運動的宇宙空間的辯證關係。
? 正因為「靜」具有相對於「動」的特殊性、暫時性,所以更顯彌足珍貴,這便有了「百動不如一靜」之說。古往今來,世事多變,人間滄桑,當人們生活於動蕩年代,混跡於動亂時期,置身於騷動人群時,難以「買靜求安」,則都神往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凈土,能夠偷閑躲靜,讓自己身心沉靜下來,恭默守靜,以求得六根清凈、神閑氣靜。當我們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更加感覺到瞬息萬變,處處皆為「動感地帶」。欲動中取靜、鬧中取靜,則需要更大的修為。
? 因此,「靜」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格、一種無聲的力量、一種無言的睿智。心靜如水,方能平靜做人,平靜處事。人只有在內心寧靜的狀態下,才能靜下心來深思熟慮地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才能舒展地釋放內心的情愫與潛質,才能真正觸摸和感悟到生命的真諦。歌德認為「才能是在寂靜中造就」的,他並且從修養的角度說過「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手段。」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對靜的闡釋,更是成為國人修生養性的至理名言。亮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由此可見,真正的寧靜是放逐貪念物慾,氣定神閑,避開攀比追逐後的怡然自得。道教之師祖老子則認為「靜為躁君」,主張「守靜篤」,安閑靜處、超然脫俗。靜之境界、靜之品格、靜之力量,無語言表,無需渲染,於無聲處,直擊心靈。
? 帶有「靜」字的成語頗多,我最喜歡的是「靜水深流」。我有一本散文集的書名便是《靜水深流》。從成語寓意看,靜水,象徵為人處世不張揚,態度柔和;深流,意味著胸中自有萬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內容。我認為,靜水深流的深意則是比喻做人做事的一種動靜自如的態度與意境。靜觀默察中洞察一切,暗流涌動中突破桎梏與束縛,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慾望所捆綁,動靜有常中,尋求生活之和諧,生命之激情、生存之快樂。如此之靜,誰能堪比?
? 「靜」富有詩意般的靈動和文化氣息。靜夜讀詩,會驚異地發現,不僅僅有用於詩名的《靜夜思》,更是從《詩經》開始,靜字便悄然入詩。《詩經》曰:「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好一個「靜女」,撩動心扉,令人彷徨猶豫。此後,「靜」嫣然成為諸多名人賦詩中用來渲染某種獨特意境的一個關鍵字。
? 且看,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崔顥「岩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白居易「獨到山下宿,靜向月中行」;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劉長卿「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朱景玄「靜得塵埃外,茶芳小華山」;陸龜蒙「靜煙臨碧樹,殘雪背晴樓」;項斯「靜中無伴侶,今亦獨隨緣」;王安石「靜看蒼苔紋,莫上人衣來」;司馬光「清波見白鷗,靜林聞啄木」;朱熹「藉此雲窗眠,靜夜心獨苦」;陸遊「何時枕白石,靜聽轆轤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同一個「靜」字,竟然穿越時空、跨越朝代,盪及於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風格、不同境遇的詩人們靈感中,巧妙地鑲嵌於不同意境的詩行里,頗有「沉默如金」之感,彰顯出豐富多彩、內涵豐碩的靜之巨大感召力。好一個「靜」字,豈能讓人靜得下來?怎不讓人靜靜思之?
? 突然想起幾年前,小兒初識「靜」字時,曾問我:為啥「靜」字是「青」字旁邊加一個「爭」字呀?說實話,此前我還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當時略作片刻靜思,忽然靈機一動,回答說: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人青年是要只爭朝夕,不斷爭取進步,不斷掙錢養家,老了才能安靜無悔的生活;二是人老了,要與世無爭,不爭強好勝,才能受到年青人的尊重,才能保持年青的心態,這樣方可靜享晚年生活。印象中,兒子靜默無語地看著我,似懂非懂,將信將疑。現在看來,那時即興回答,依舊頗有幾分道理,幾分靜悟哦!
靜影沉璧,夜闌人靜。我於幽靜書房裡,靜靜地寫下這篇安靜的文字。沒有任何人打擾,只有鍵盤的敲擊聲和我心臟的跳動聲。此刻,我感覺自己在這聲色犬馬、熱鬧喧囂的塵世間,守住了幾分難得的寧靜,守住了幾分美好的情趣,更守住了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佛心與俗念
我有一位朋友,已經結婚生子,然而卻非常熱衷於求佛念經禱告之類的修行,在我看來,算得是虔誠的「俗家弟子」吧!在當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能夠潛心向佛,懷有佛心,著實難能可貴,也是一種執著,一種追求,甚至算得一種高雅清新、超然洒脫、陽春白雪式的奢望。但是這位朋友畢竟已有婚姻家庭兒女情長的維繫,日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還有來自外界的各種人情世故的打擾,以及人之本性的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七情六慾的困擾,這就難免會有諸多俗念產生出來,瀰漫開去,擾動心境,甚至迷惑佛心,無法釋然、無法超脫。於是,我能夠真切地感受這位朋友在佛心與俗念之間,時常產生矛盾與困惑、桎梏與掙脫。
? 我沒有朋友那樣的修行和道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的俗念與朋友之佛心,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因此,我們暢談交往的機會並不多。就我而言,我其實一直迴避與這位朋友交流,特別是有關佛教與修行方面的話題。我自知,對於佛教的本源教義,我理解膚淺,對於佛家的經典經文,我知之甚少。即便偶爾淺學一下,也確實是「臨時抱佛腳」,虛張聲勢,故作斯文,唯恐暴露我這「假教授的真面目」。譬如《心經》,這位朋友可以說是倒背如流,融會於心,而我似乎只記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等屈指可數的幾句,且完全不求甚解。
?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有佛心與俗念,只是不同的人兩者的比重不同而已。譬如,我與這位朋友,其佛心大於俗念,於是其潛心向佛,注重修行,不斷地學誦經文,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念佛祈禱、消除罪業、修鍊心性、提高修為。而我則是俗念大於佛心,於是我則忙碌於世俗雜務,心思於掙錢謀生,甚或沉浸於俗念庸事。工作中看似不斷地忙忙碌碌,實則聽命於長官,迎合於領導,業績平平、碌碌無為;生活中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喝,實則負擔較重,捉襟見肘,也就落得一個「窮快活」式的自我滿足;僅有的文學寫作愛好也始終處於業餘水平,閑賦狀態,甚至不敢聲張,不敢得意,唯恐因此耽擱了仕途與工作。哈哈,君看我都俗成何等樣子了?想起來就羞愧也。
? 或許,從一定層面講,佛心與俗念是難以相容的。故而,念佛之人,都希望從腦海中不斷地清除俗念。正所謂「念佛人心清凈,凈心念佛凈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凈定」。就連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有「幽懷一以合,俗念隨緣息」的詩句;更有《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寫道:「聆卿佳音,令人宿酲頓醒,俗念俱消。敢再求一曲,望勿推卻。」南宋末年道學名家丘處機,即長春子道長,自創一個詞牌名就叫《無俗念》。該詞名為《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 其實,透過上面詞句,不難看出,好似「俗念息、俗念消、無俗念」,恰是「另有所念」也。故而,這世間畢竟佛心與俗念同生同在才是一種完整,始終是一種圓滿。
? 佛心與俗念同生同在,且能相互融合的最好佐證之一就是在西藏。眾所周知,西藏幾乎整個地域所有的藏族同胞都虔誠於藏傳佛教。在西藏,活佛是最受人們尊重的人物。而活佛是可以成婚、可以生兒育女的。西藏的家庭組織是多元組合的,一切隨緣。一個妻子可以有好幾個丈夫,一個丈夫也可能有好幾個妻子。一個家庭的孩子的爸爸可以是不同的,兄弟朋友可以共妻,都在一起生活,彼此相安無事。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在西藏很正常,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個人理解,對於活佛而言,一定具有佛心和深厚的佛教修為;對於家庭而言,活佛也一定具有俗念和常人應有的生活情趣。
? 由此可見,佛心是一種境界,俗念是一種現實。佛心與俗念之間看似矛盾、看似對立,其實有時也就一步之差而相容或相悖。禪語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禪語又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 佛心禪語能夠開啟人們的心胸,念經拜佛能夠慰藉人們的心靈。其實,佛心如人心,人心即佛心。正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自觀自在,守本真心」;「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真心應物,不生分別」;「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 誠然,談及佛心,我非潛心向佛之人,沒有資格;說及俗念,我倒是滿腦俗念,怕露庸俗。故而,一直沒敢寫就此文。然而,總覺得應當向我的這位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對此的理解和心得。或許這位朋友看來膚淺得很,粗俗得很,可笑得很。那倒無所謂,畢竟我尚未啟悟、尚未開悟、更沒頓悟,離佛太遠,離俗太近,難有修為。倒是希望我的這位朋友能夠有所領悟,時時動佛心,天天增佛性;同時更希望我的這位朋友能夠保持「俗家弟子」的常人心態和應有的生活俗念,少卻矛盾、少卻困惑,快樂、幸福、健康。
? 同時,也祝願天下所有的人都珍藏善良的佛心,擁有正常的生活俗念,保持中華傳統的民風民俗,共創共享和諧美滿的生活。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推薦閱讀:
※推薦一篇「韓信謀反」考
※如何實踐佛法 第一篇 慚愧懺悔
※送君一篇《寬心謠》【經典圖文/佛語禪心】
※(1)一篇關於金剛薩埵法門精彩的開示
TAG: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