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論孝:事親,在於一心之誠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贍養爹娘就行了。然而,就是對犬馬,不也是養活嗎?如果沒有一顆嚴肅地孝順父母的心,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善之人,對天下人一視同仁,絕無分別心。善中有真,善中必有真,善是宇宙的特性之一,真也是。以大善大真待人、待萬物,自然包括父母。

宇宙中萬物,從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應到塵世,有恩必報,有德必報,是人的基本準則。人的生命,雖是從宇宙的高層時空來,但他在塵世的軀體,必經母親的十月懷胎成就。父母於兒女有恩,僅僅看其所擔負的生養的責任,即已無可置疑。何況,父母對兒女的牽掛與關照,大多終其一生。所以,父母之恩,既善且真,並不摻雜任何水分。那麼從天道而言,其善必得善報,其真必得真報。兒女承恩於此,就不能不回報。回報可能是物質的,回報卻主要在於精神的層面:意真,心誠,決不虛情假意;否則,既是對父母之恩的褻瀆,更是對天道的褻瀆。

今人強調物質,忽視精神。物質可以保障生活,卻填補不了精神的失落與空虛。如果父母在精神上感覺悲哀,並且是因兒女的孝與不孝而起,這悲哀的苦痛,終究要轉加到兒女身上。如果兒女不能誠心實意對待父母,他就不能誠心實意對待任何生命與事物,他就必定在生存、活動的每一個方面,結下大量冤怨。一旦時候到來,所有冤怨導致的苦痛,仍然要一點不漏地轉加給他們自己。

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買回兩條鮮魚,精心泡製了一大碗生魚片。曾參從學堂回來,聽說今天吃生魚,非常高興,便居中坐下,讓兒子們坐在兩邊。但是,曾參吃了一塊生魚後,臉色突然變得蠟黃,隨後「哇」地一口,把魚全吐出來。

妻子大為吃驚,惶恐不安地問:「夫子,生魚不好吃嗎?」曾參悲傷地說:「不是,我只是想起我的母親生前不知道生魚美味,一直沒有嘗過。今天的生魚雖然好吃,卻只有我獨自品嘗,真是不孝!」

母親已逝,但曾參的孝還在延續,延續到日常起居的任何一絲安逸,都能讓他想起母親的艱苦生活,都不忍心安理得地自個兒享受。大孝在心,心中時刻都有父母的一席之地,時刻都不敢忽略父母的內在感受,那於父母而言,即使饑寒交迫,即使身在九泉,也欣慰、感動之至。


推薦閱讀:

十年公租房,孔子喊你來實現人生理想!
為何孔姓家族很多按照輩分起名而其他姓氏不十分注重這一點?
孔子與蘇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異同?
孔子思想怎樣影響21世紀
儒家社會等級觀--中國孔子網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