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書房坐具之「理」與「用」
在「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思想原則下,傳統書房傢具形成了中國傢具文化獨有的風骨,也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強大體系,支撐著後世傢具的發展。許多造型和工藝達到一定高度的傢具,大部分都是書房傢具,並由此進一步發展出其它各種傢具。本期開始,將逐篇刊登子川的《斯文在茲——中國傳統書房文化與器物研究》專著之「書房傢具」篇,從「圖書、重器、功具、用具、傢具、清供、動植、養生、文質」等多個方面對傳統書房文化器物進行論述,讀者可窺見其中端倪,值得細心體味。
傢具作為日用器物,可輔助人的日常生活。這不僅是行為的輔助,也是思想的外現,更是生活的實際內容,同時體現對身心性命的關照。所以書房對傢具的要求相對較高,不同於其它場所的日用傢具,其造型和結構都要滿足閱讀、書寫、繪畫、儲藏等特殊功能的要求。傳統書房坐具樣式多種多樣,總體上來說,無一不體現文人士子的學養與修為。
禮儀:正式坐具
中國曆來就有「禮儀之邦」之稱,不僅待人處世、日常生活、飲食穿戴講究禮儀,寫字、繪畫等文化形式、傢具器物也如此,禮儀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由於禮儀的規範、規矩很多,各種場合應該擺放何種器物都有具體的規定,不能隨便亂用。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如祭祀、會見等,對傢具等器物的要求相對更高。各種傢具的形制都有規定,以椅子為例,有的椅子帶有腳踏,有的不帶,這從古代繪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來說地位較高的人所坐的椅子有腳踏,地位低的就沒有;正式場合的椅子有腳踏,非正式場合如燕居休閑時候的椅子就沒有。
許多明清帝後的畫像,他們所坐椅子下面都有腳踏,就是因為古代寫真畫像是一件很正式、嚴肅的事情,不可等閑視之,所以要坐得正式,並穿著正式。腳踏的實際作用是承托雙腳。如果長時間兩腳懸空坐在高的座位上,會使雙腳、小腿和膝蓋受到很大的傷害而落病。
古典家具體現了中國古代修身思想,更體現了古代文化思想造就的禮儀規範。而當今製作和使用古典傢具的人大多不了解傳統思想對健康的整體觀念,所以仿古傢具很難具有應有的功能,反而會給使用者製造一些麻煩。坐具的製作和使用,不同的場合應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這種微小的差別,很可能適得其反。長輩和晚輩各有不同的坐具與坐姿,不同的坐具表明了不同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位置與該做的事情、該有的形象,這才具備了禮儀。坐具之禮,其實也正是為人之理,為文之理。了解不同場合與相應的禮儀,對於坐具的設計與製作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身心:席地而坐的無具之坐
中國傳統觀念中,人與自然是合一的,人身頭頂青天腳踩大地,頭頂百會穴上接天陽之氣,腳底湧泉穴下接地陰之氣,成就人與天地相合相應之勢。《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身作為實體只能生活在實體上,貼近大地才能聚集能量。大地被尊為「地母」,其孕育萬物、生長萬物、不離不棄、不取不舍的精神,正是人應當效法的。西方文化中也有依靠大地才能獲取能量的神話人物。
直接席地而坐的跪坐之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因為這種坐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大地。跪坐可以讓人很自然地直立上身,尤其能使整個脊柱保持正直,不歪不扭。跪坐的另一個變勢為跽坐,即兩膝不動,將臀部抬起,大腿垂直於地面,此為「跽」。如《說文》中有:「跽,長跪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跪坐的時候,如果需要有小範圍的移動,基本上不必站起來用腳走,可以用跽坐的方式,直接立著身子用膝蓋跪行幾步即可,但正是這種簡單的跪行動作卻有意想不到的醫療保健作用,能引氣血自然下行,充實膝蓋、小腿、兩足,能散寒化濕、強腰健腎,治療腰腿的病痛。此外,跪坐還可以幫助飯後消化。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摺疊雙腿使雙腿柔韌有力,是鍛煉雙腿的重要方法,更是將鍛煉融入日常生活,不必特地挑時間,也能有健康的體魄。垂足坐,完全沒有對雙腿的鍛煉,只是借坐具簡單支撐。身體的大摺疊消失了。所以,跪坐有待後人的深入認識。
人在平時,坐著和站立的時候居多。跪坐的姿態一直是中國人生活中的主流坐姿,直到南北朝。漢代畫像磚石上常有許多緊貼地面的矮床,看起來也就十幾二十厘米高的樣子,既離開土地避免潮濕又不過於遠離,與大地的氣息順暢交流。南北朝開始高坐之後,人們越來越遠離地面,只有兩足踩在地上。
動靜:修行靜養坐具
修行,即修正行為。佛家的參禪打坐、道家的內丹修鍊都是歷代出世人的修行法門。而入世的儒家也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宋代之前,儒家的修行法門大都融會在日常生活之中,並不明顯,就像魚生於水卻不知水為何物,對日常器物應用的講究,就是儒家修行方式之一面。從宋代開始儒家也講究「靜坐」,明代讀書、靜坐更是大行其道,而所需的坐具就是書房裡的椅、凳、床、榻等傢具,功能較為綜合。
佛家講究戒律,講究六波羅蜜,其中有精進一項。為了保證精進修行,專門設計出一種特殊材料製作的椅子,取材天然形成的癭木。這種材料就是常說的生瘤的樹木,是樹根或樹榦部位的結瘤木材,滿身都是大大小小、鼓鼓囊囊的節疤、樹疙瘩,到處起伏不平。用這種材料來製作打禪的坐具,可以對治一些修行中的問題。這種天然癭木製作的椅子只有座位板是平整的,其它部位如靠背、腿足和扶手等仍然保持疙瘩的原狀。所以只能端坐,不能倚靠,靠在身上會硌得渾身不舒服。其目的是為修行人驅趕困頓,好直身正坐、精進修行。尤其為唐代以後的僧人多用,唐代僧人都還能很自覺地遵守戒律、法度,但隨著社會動亂、物慾橫行,僧人心態渙散,打坐的時間稍長就會瞌睡,身體自然歪倒在靠背或者扶手上,修行懈怠,難以進步。而這種癭木禪椅能夠讓人及時警覺,及時改正,逼迫修行人重新調整身形端正。但這種自然狀態的傢具,後人難得其用,只能拿來觀賞或臨時閑坐。
清代有一種禪椅,扶手很短甚至被省略,靠背抵腰際,是為了打坐時托住腰部,不使腰部彎曲,讓身體始終保持正直,打坐才有效果。其實這種做法也有點投機取巧,自覺的逼迫遺失,變成直接的偷懶。本來要通過椅子來修正身形,在這裡主動修身的意義卻消失了。
靜坐所用的椅子、凳子,座面一定要足夠寬大,要能把兩腿盤到椅子上並有富餘才合規矩。椅子面最好是一塊平板,如果用鑲嵌,也要保持一個平面,這樣才有利於盤坐。這種禪椅與中國傳統的床也有很大關係。
儒家倡導正襟危坐,是指整理好衣冠服飾,更指調整身形,使身體端正放鬆。在早期的跪坐法中,身形端正放鬆很容易,但改為垂足坐法之後,想要端正放鬆就有些難度,於是有了許多要領,如將臀部坐在椅子面的前半部分,將大腿部位空出椅面,兩足自然踏地,略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這叫危坐。以此來提起並保持敬、慎之心,此為儒家正坐修身之法,道家亦如之。若論舒適,將兩腿全部坐上椅面即可,但已遠離儒家正身之意。
剛柔:閑適坐具
西方人的沙發在當代風靡中國,成為中國家庭中的主要坐具。民國之前,清朝宮廷中很少見沙發,古代中國更是極少見這種軟坐具。古代圖畫中的傢具,也不曾出現類似沙發的器物,至多有軟靠墊或軟坐墊。故宮三希堂可以看到實物。
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硬面的椅子、凳子,甚至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直接席地而坐?是不懂得或者不會製造軟包傢具嗎?這與古人對身心的認識有很大關係,因為這不符合修身的理念,也與歷代提倡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理念不合。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常坐沙發之人就能體會到,坐到沙發里很舒服,但因慵懶而懈怠,心思會逐漸散亂昏沉,這是大問題。尤其到了夏秋之季坐沙發很痛苦,棉墊導致臀部太熱易生瘡痱。中國的硬質傢具就不存在這種問題。硬質是個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變柔軟,只要加個軟墊即可,軟墊可以隨意改變形態,或厚或薄,或方或圓,完全不妨礙原本的硬質基礎,比沙發高明得多。所用軟墊,或席或氈,或用獸皮毛毯,軟硬厚薄,自由隨意,何其方便。古代用來倚靠的軟墊,叫做「隱囊」,《通鑒》載:「隱囊者,為囊實細軟,置諸坐側,坐倦則側身由肱以隱之。」就是把很多細軟之物放到袋中,一般放在坐位旁邊,如果坐倦了,就靠在隱囊上休息一下。與今天的軟靠墊差不多,只是圓形多見,方形較少。據明代高濂所說,隱囊早在六朝時就有,其實可能出現得更早。北齊楊子華的《校書圖》中,左側侍女所抱即為隱囊。元代劉貫道的《消夏圖》中,主人公身後也有隱囊。
推薦閱讀:
※紅木百科--尚比亞小葉紫檀(尚比亞紫檀、贊檀)
※紅木之紅
※三分鐘教你成為識別紅木的行內人
※最大的紅木傢具批發市場是哪個?
※大匯堂紅木傢具品牌:尚比亞紫檀(血檀)開發潛力和收藏價值
TAG:紅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