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廣安減筆人物畫*談王承典先生的中國減筆寫意畫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2)

羲之戲鵝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1)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2)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3)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4)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5)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6)

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藝術研究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1)

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藝術研究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2)

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藝術研究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3)

王承典王承典先生性情豪放,涉獵廣泛,琴棋書畫皆善,詩詞歌賦兼長,多年來,他的詩詞、小說、散文、書畫作品及美術評論在《人民日報》、《文匯報》、《中國文化報》、《 中國藝術報》、《大眾日報》、《中國美術》等報刊多次發表,出版有《王承典詩集》、《小鎮名醫》、《王承典畫集》、《王承典書法集》等多部著作。近讀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黃胄先生題籤的《王承典畫集》,令人心清氣朗,賞心悅目。集之作品構圖簡括,筆墨洗鍊,放逸率真,筆簡意遠,沁透著中國文人畫的書卷氣息,頗得中國減筆寫意畫之真諦。承典先生在中國畫這個百花園裡,特別崇尚減筆寫意畫,曾在《中國美術》期刊發表過專論。談及減筆畫有一個問題值得與美術界的朋友商榷:減筆畫並非簡筆畫。簡筆畫是用鋼筆、鉛筆、圓珠筆,也可用水彩、蠟筆、油畫棒等顏色,以簡潔的造型來表情達意的繪畫形式,它是世界性的語言形式,不屬於中國畫的範疇。而減筆畫是中國畫歷來所推崇的簡約之美,它需要在形的基礎上做筆墨的減法,減法的關鍵在於「意到筆不到」。所以歷來有中國畫「加法容易減法難」之說。減筆畫初始於晚唐 的孫位及同時期的陳惟岳,尤其是後者作畫用筆尚簡,不入時流,《廣川畫跋》中評說:「妙於形似,狀簡古,至有餘意,盡藏筆畫內。」北宋的石恪,作畫「縱逸不守繩墨,多作戲筆」,被稱之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減筆畫的集大成者則是南宋的梁楷,他開創了簡約疏闊、洗鍊率真的嶄新畫風,寥寥數筆,意象大千。尤其他的潑墨寫意,擯棄了傳統的以線繪形的表現方式,用純水墨表達虛實濃淡,妙趣天成。後繼的青藤、八大、吳昌碩、齊白石、李苦禪、朱屹瞻、崔子范等都在減筆寫意畫上廣有建樹。減筆寫意畫,為文人畫,史稱「逸品」,被列為「逸、神、妙、能 」四品之首。北宋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就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為逸格爾。」南宋鄧椿在確認逸品在畫史中地位的同時,還將逸品必然地與文人畫聯繫起來,主張「畫者文之極也」。明董其昌在《畫旨》中肯定「畫家以神品為宗極,又有以逸品加於神品之上者」。縱觀前人對「逸品」的定位,可以看出「逸」的基本精神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約,倡導的是文人的減筆寫意畫,反對成法的束縛。對減筆寫意畫王承典先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隨著社會形態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減筆畫的魅力愈益彰顯,社會地位會日見其高。蓋因為減筆不簡,寥寥數筆,內涵豐富,外延無限,它能生動地凸現大千世界,深刻地折射出事物的本質。」由此我也理解了承典先生執迷、熱戀減筆寫意畫的真正動因——他在追求和探索中國畫「逸品」的至高境界。談到文人畫,承典先生就是一個國內知名文人。與共和國同齡的他,出生於人傑地靈的五鎮之首——沂山之麓一中醫世家、書香門第,受環境和家庭的熏陶,自幼酷愛文學藝術。他特殊的閱歷、放逸的性情、齊魯大地豐厚的文化底蘊,理所當然地會影響到他的審美意識、價值取向和藝術的創作形式。他出生於山村,喜歡狂闊的原野和村民的樸質率真;他從政數十年,厭惡人際關係上的虛偽和爾虞我詐。認為「生活原本很簡單,是嚴酷的生活本身將生活弄複雜了、扭曲了、變形了,乃至蕪雜叢生,面目全非。減筆畫畫家的天職就是用自己的筆墨將原本簡單的生活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反映生活的真諦」。使他更加義無返顧的選定了減筆寫意畫。應當說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當今中國為個性的藝術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承典先生的減筆寫意畫是其個性的張揚,也是時代的產物。大家都知道,在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大寫意畫在中國畫壇沒有立足之地,到了80年代,才得以長足發展,方促就了朱屹瞻和崔子范的橫空出世,大器晚成。減筆寫意畫「簡」是形式,「意」是內涵,只有「簡」和「意」的完美統一才算得上是好的減筆寫意畫。承典先生在他的減筆畫論中談到:「減筆畫不是隨意簡化,胡簡亂省。是簡括凝練,準確自然。」「是以最簡單的形式,最省的筆墨,最少的時間,最低的成本,反映最完美的世界、最豐富的生活;是用最小的內涵折射最大的外延」,「減筆畫簡的是筆,寫的是意。什麼地方該簡,簡到什麼程度,應當服從意的需要,即筆服從意。」只講簡,沒有意的畫,不是減筆寫意畫。他的減筆畫理論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得到了最大的驗證。如他在己丑年創作的《李白醉酒》圖,左上角一輪明月彷佛在竹葉中穿行,左下角一罈子老酒倒地,而畫中的主人公李太白則全然不顧,坐地舉杯邀月。他仰頭望月,醉眼朦朧,左手舉杯,右手執扇,寬袍大袖和山羊鬍須在微風中飄動,似乎正在吟誦「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把詩人借月、獨飲、孤寂、高傲等表達得淋漓盡致,讀之催人悲懷。畫中的月、竹、酒罈略賦色,李白的面部和服飾信手勾劃,用廖寥幾根洒脫的線條一氣呵成,一副完美的減筆寫意畫就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再如《天天都是好日子》、《清歌一曲怡天真》、《揚州八怪喜相逢》、《群賢畢至》等,都以他簡約、流暢、狂放、遒勁的線條,勾畫出了多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有的帶給人們以節日般的歡快,有的給人以久遠的學識啟迪。總之,他的減筆畫不簡,筆簡意繁,只要你認真的品,總能從中領悟出許多東西,而且每讀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感悟。承典先生的減筆寫意畫對賦色十分講究。認為「減筆畫與中國畫其他畫種一樣,其構成一是線條,二是色塊」。他把線條和色塊巧妙運用,相得益彰。如《鞦韆悠悠蕩千秋》、《高山流水覓知音》等,人物用線條勾畫,畫面多處留白,僅在嘴唇、指甲、仕女長裙上口微露的內衣著一點紅,給讀者以「萬綠叢中一點紅」,醒目點睛之感。有的畫他就以色塊為主,線條副之。如《思》就使用了黃、黑、紅三種色塊,將月亮賦黃色,作為大的底塊,少女僅頭部在月中,頭髮和長長的辮子用焦墨,嘴唇、眉心、辮梢著紅色,臉的輪廓、眉毛、眼睛和鼻子用明快的線條輕輕一勾,一個正在低頭思故鄉的妙齡女郎便躍然紙上。再如《桃花園裡春來早》、《雨中行》、《待到重陽節》等作品中的人物、景色他都賦以較大、當然也是較簡的各類色塊,人物用少量的線條勾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的寫意花鳥畫《碩果》、《君出泥淖而不染》、《壽桃》等,無論是巨制還是小品,都色塊濃淡相宜,線條緩急有序,沁透著傳統精神與現代意識完美結合的氣息。總之,承典先生的畫在線條和賦色上都十分講究,濃妝淡抹總相宜。畫好減筆畫,要有一雙慧眼,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創作的源泉和動力。按承典先生的說法就是「要練就一雙X光一樣的眼睛,透過紛繁的外象,清晰地看見事物美好的本質,準確地抓住最能反映這個本質的載體,用最簡練的筆墨表現出來」。他十分注重深入生活,注重寫生。如他的《偷得浮生半日閑》,畫中的三個南方都市女孩,應屬打工一族,星期天在公園一角兩個女孩在對弈,一個默默的觀棋。雙方一個穩操勝券,把頭扭向一邊,翹著二郎腿,洋洋得意的樣子;另一個身體微微前傾,全神貫注棋盤,意欲力挽狂瀾。從這幅畫中折射出都市打工一族閑暇時間之優哉游哉。《桃花源里春來早》、《梅園春早》是他在雲南寫生時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歡快生活。承典先生十分重視自身的綜合修養,認為書和畫同源,畫與詩相通,畫中要有意,沒有文化修養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他始終遵循「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四分讀書」的理念,廣讀詩文,攻寫書法,為學好中國畫,把握用線的穩健、厚重,每天堅持練線。使書、詩、畫有機結合,協調發展,這就從根本上提升了畫的品味。作品多次應邀參加全國美術、書法展覽和各種藝術大展,並獲獎,還應邀赴日本、英國、德國、韓國及港澳台辦展交流,多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等機構收藏,近年國畫作品由國家領導人做禮品饋贈外國元首。最後祝承典先生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以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王承典簡介:王承典,1949年生於山東臨朐。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結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國家一級美術師。2004年5月山東省五次美代會當選為山東省美協主席。2005年1月27日中國美協六屆三次會議增補為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山東省文物局局長,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山東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委員等職。二十多年來。先後在《人民日報》、《文匯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紅旗畫刊》、《美術世界》、《美術時空》等報刊發表作品數百幅。其作品先後被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日本、英國、德國、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美術館收藏。國畫作品《桃花園裡春來早》由人民大會堂收藏,並有作品由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贈送外國元首。  出版有《王承典畫集》、《王承典書法集》、《王承典詩集》、《小鎮名醫》等多部著作。

達摩面壁圖

達摩面壁圖 局部

羲之愛鵝圖

羲之愛鵝圖 局部

絕世清音圖

絕世清音圖局部

本來無一物

《淵明醉歸》

《東坡賦鼠》

《僧敲月下門》

《居易眠琴》

梅墨生(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區廣安的作品很傳統,從形式到內容,從筆墨到意境、到氣息都很傳統,很有文人氣,看起來有民國時候人的氣息。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區廣安的筆墨和畫面的章法、構圖、題款、裝裱都把傳統文化表現的非常充分,現在,像他這樣完全沉靜在傳統裡面鑽研、學習、實踐的畫家不多,他的這種對於傳統繼承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褒獎。陳履生(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充滿古意的區廣安的山水,以嶺南畫家盧子樞的畫法為基礎,以黃賓虹、黃秋園的筆墨強其身,復以石濤的精神充其髓。他所營造的幽谷蒼翠、深山密林,不是現實中的自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是中國畫以筆墨化解自然的人文。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區廣安的取法範圍非常廣,繼承了中國山水畫的文脈,這也是他的一個特點。我覺得區廣安先生是在大潮流的推動之下,鑽到了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當中去,而且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踏下心來苦學傳統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區廣安是業餘畫家,以作畫為生活方式。有志向而無包袱,長期保持了寧靜的心態,體會古人筆墨的精微表現力比較到位。石溪筆墨的粗服亂頭不掩國色、王原祁用墨的淡而厚、實而清,我看都被他拿到手了。周國城(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從他的作品裡面我們看到區廣安老師的人品很正氣,很傳統。他的花鳥很大膽,初看很簡單,但是自己動手畫的時候會發現很困難,我認為出這麼多的作品很不容易。盧延光(廣東美協副主席):區廣安的畫展其意義也在於根植本民族的國畫又得以重新延伸,接續,仿似又使我們重見漢唐衣冠,仍正是吾民族自信心的開始恢復。陳永鏘(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區廣安在他的作品《山居圖》中就顯示了他是一個能指揮筆墨技巧構成水墨交響的藝術家。他在這作品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既寧靜又生機勃勃的生存境地。梁照堂(廣州畫院一級美術師):區廣安等人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傳統的「回歸」,更在於他們的理性「歸拓」!就是在筆墨上回歸傳統,在觀念上拓深傳統。他們不是簡單地將時代的表面的東西加進去,而是像當年的齊白石、吳昌碩一樣,深挖傳統。孫茂勇(青年評論家):區廣安的畫,在北方山水的基礎上糅合了嶺南山水的清新。他的畫以寫意為主,注重主觀的感受,蘊意寧靜、平穩,散發出一種理性的思考。

區廣安作品《雲煙供養》

達摩面壁圖

達摩面壁圖 局部

羲之愛鵝圖

羲之愛鵝圖 局部

絕世清音圖

絕世清音圖局部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1)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2)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3)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4)

區廣安減筆人物畫(圖5)

《太極張三豐》

《老子騎驢過別村》

《水閣臨流》 138cmx68cm 2011年

《瀟湘煙雨》《古風清韻—區廣安詩書畫展》在增城區新塘圖書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區廣安近年來創作的山水、花鳥、人物及自題詩書法80多幅。本次展覽的主題為《古風清韻》,區廣安表示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展覽,給觀眾展示承自傳統、具有古風的繪畫面貌。繼承傳統,追求高古的源發美感在近代嶺南繪畫史上,「嶺南畫派」與廣東國畫研究會代表著兩類不同方向的努力。前者以高劍父、高奇峰、陳劍父等人為代表,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經過方人定、趙少昂、關山月、司徒奇等弟子及後人的努力對嶺南繪畫產生深遠影響;後者以趙浩公、盧子樞、潘和、李鳳公、李研山、鄧芬等人為代表,主張繼承傳統。區廣安自幼師從廣東國畫研究會畫家盧子樞的弟子袁偉強,從古法入手,堅守傳統山水畫風。區廣安認為古風的核心在於追求藝術的高度和意境:「畫並不在於畫什麽,而在於畫者要表達什麽東西。畫家將在大自然裏得到的感受,進行消化之後,用藝術語言將此表達出來。所以追求古風不是單純從平面上去模仿前人,而是含載著藝術的思考。古風清韻就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清新的感受。」在現場所展出的畫當中,亦能看出區廣安在這一方面的追求。在他的山水畫當中,可以感受到從畫面裏蘊含的古意。這種古意,來自蒼茫天地間泛舟獨釣的蓑翁,也來自蔥郁山林裏悠然對奕的隱士。區廣安認為這既源於對高古源發美感的追求:「唐宋以前的作品,很追求古意。這是追求人類的源發美感,即是人與生俱來對大自然、顏色、事物喜好和厭惡。越是原始的美感,越能打動人的心靈,越能引起共鳴。」這種古意也得益於區廣安對前人的學習,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曾評價說:「區廣安從臨摹入手,既學元四家、上溯宋人,又近學二黃,上追石濤、八大、石溪、龔賢、明四家。」區廣安認為對前人學習可以繼承前人繪畫當中最優秀的成分,最後從中吸取營養,但最終得消化成自己的筆墨語言:「我現在的畫雖然看起來有古風、有古人的感覺,但如拿去和古人對比,不會找到與古人一模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將這些成分消化了,形成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世界。」自作詩詞恬淡自然區廣安的畫中詩詞往往為自作詩詞,這些詩詞與畫面融洽交繪。而且,在這些詩詞清新恬淡,別具一格。如《湖山賢趣》畫中詩作:「春澗暮煙隱徑蹤,竹休泉韻響淙淙。遠離案牘逢迎苦,閑舉漁竿釣晚風。」這首詩通暢曉達,其他作品的詩作也有相同風格。對於畫中詩歌,區廣安坦言一直追求詩歌語言的平易近人:「我希望用很平易的語言去寫詩。像唐代白居易寫詩的時候要請鄰居老嫗評判,如果老嫗聽不明白,白居易就改到她明白為止。用最平易的字眼,表達最深厚的意境,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中國畫的傳統當中講究詩書畫印,四者都不可缺少。區廣安認為作品中詩並僅僅是畫面的附庸,單純描繪或講述畫面,而是與畫面相互補充。「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代表,它就是詩書畫印四者融為一體。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古語有雲:"畫是有形的詩,詩是無形的畫。"畫中的詩不是對畫的解讀,畫中也不必要真要畫到瀑布,但觀眾能體會到山裡面肯定有瀑布。這都是畫的意境需要觀眾慢慢體會。」繼承傳統,追求高古的源發美感在近代嶺南繪畫史上,「嶺南畫派」與廣東國畫研究會代表著兩類不同方向的努力。前者以高劍父、高奇峰、陳劍父等人為代表,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經過方人定、趙少昂、關山月、司徒奇等弟子及後人的努力對嶺南繪畫產生深遠影響;後者以趙浩公、盧子樞、潘和、李鳳公、李研山、鄧芬等人為代表,主張繼承傳統。區廣安自幼師從廣東國畫研究會畫家盧子樞的弟子袁偉強,從古法入手,堅守傳統山水畫風。區廣安認為古風的核心在於追求藝術的高度和意境:「畫並不在於畫什麽,而在於畫者要表達什麽東西。畫家將在大自然裏得到的感受,進行消化之後,用藝術語言將此表達出來。所以追求古風不是單純從平面上去模仿前人,而是含載著藝術的思考。古風清韻就是希望給觀眾帶來清新的感受。」在現場所展出的畫當中,亦能看出區廣安在這一方面的追求。在他的山水畫當中,可以感受到從畫面裏蘊含的古意。這種古意,來自蒼茫天地間泛舟獨釣的蓑翁,也來自蔥郁山林裏悠然對奕的隱士。區廣安認為這既源於對高古源發美感的追求:「唐宋以前的作品,很追求古意。這是追求人類的源發美感,即是人與生俱來對大自然、顏色、事物喜好和厭惡。越是原始的美感,越能打動人的心靈,越能引起共鳴。」這種古意也得益於區廣安對前人的學習,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曾評價說:「區廣安從臨摹入手,既學元四家、上溯宋人,又近學二黃,上追石濤、八大、石溪、龔賢、明四家。」區廣安認為對前人學習可以繼承前人繪畫當中最優秀的成分,最後從中吸取營養,但最終得消化成自己的筆墨語言:「我現在的畫雖然看起來有古風、有古人的感覺,但如拿去和古人對比,不會找到與古人一模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將這些成分消化了,形成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世界。」自作詩詞恬淡自然區廣安的畫中詩詞往往為自作詩詞,這些詩詞與畫面融洽交繪。而且,在這些詩詞清新恬淡,別具一格。如《湖山賢趣》畫中詩作:「春澗暮煙隱徑蹤,竹休泉韻響淙淙。遠離案牘逢迎苦,閑舉漁竿釣晚風。」這首詩通暢曉達,其他作品的詩作也有相同風格。對於畫中詩歌,區廣安坦言一直追求詩歌語言的平易近人:「我希望用很平易的語言去寫詩。像唐代白居易寫詩的時候要請鄰居老嫗評判,如果老嫗聽不明白,白居易就改到她明白為止。用最平易的字眼,表達最深厚的意境,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中國畫的傳統當中講究詩書畫印,四者都不可缺少。區廣安認為作品中詩並僅僅是畫面的附庸,單純描繪或講述畫面,而是與畫面相互補充。「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代表,它就是詩書畫印四者融為一體。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古語有雲:"畫是有形的詩,詩是無形的畫。"畫中的詩不是對畫的解讀,畫中也不必要真要畫到瀑布,但觀眾能體會到山裡面肯定有瀑布。這都是畫的意境需要觀眾慢慢體會。」減筆人物畫:追求刻畫神態,不註重面目描繪在本次展出的作品當中,有一組令人矚目的減筆人物畫。這批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文化典故,如《梅妻鶴子》、《陸羽品茶》、《老子騎驢》等。從這批畫作的題材上,可以看出區廣安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也能看出他的繪畫追求。對於題材,區廣安自己的解釋是「命題作文」。他先選定一個題目,然後根據這個題目進行思考構圖和述說的方式。區廣安曾經畫過一幅《他鄉遇故知》的減筆人物畫,他說為了體現這個題目,煞費苦心:「這題目當中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他鄉,二是故知,三是遇。在這幅畫裡面,必須要容納這三個因素,不然這個命題作文便是不及格的。」最後的畫是這樣子的:在一匹馱著行李的毛驢旁,兩位老者兩手互握,以嘴貼耳交談。「毛驢表明了這是在道路邊,他們是在他鄉相遇。他們的手緊緊相握,最關鍵的是嘴貼著耳朵說話。這說明他們相識已久,而且年歲已高,從畫面似乎能感受到他們高聲問候的情形。」這批人物畫的有趣之處正在於此。單單從畫的名字來看,觀眾便能聯想到這些題材背後所代表的人物及事跡,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毋庸贅言。當觀眾駐足觀看這批作品時,更能從畫面當中體會到區廣安為了表現這個題材的精心構思。除了構圖外,區廣安的減筆人物畫往往沒有細致描繪人物的面目、表情,在畫中多以寥寥數筆勾勒出人物的身形,只能隱約看到面部的輪廓。對此,區廣安說:「人物需要用最簡練的辦法,去體現他的神態。就算畫面沒有畫上表情,觀眾依舊能從畫面感受得到人物此刻的心境感受。」這種人物不單存在於減筆人物畫中,在山水畫裏也頻頻出現。如前文所說的蓑翁與隱士,都是在山水當中隱約看到一個背脊。這種人物的出現,給區廣安的作品帶來一種隱逸的氣質。「山水畫裡面有人物,這可以給畫面帶來意境。人在哪裏,畫眼就在哪裏。畫家不需要說明他是誰,人物只要在那裏,就能感受得到整幅畫的意境。」專家點評區廣安的畫既註重整體氣勢,又註重精緻的描繪,遵循了傳統繪畫「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原則。因為有整體的氣勢,他的畫能一眼吸引觀眾的註意力;而對具體事物描繪的細致與精妙,又能吸引觀眾駐足欣賞,仔細加以玩味。而這種藝術效果是通過布局和筆墨來完成的。區廣安的布局用的是以實帶虛法,山巒、巖石、樹木、水溪,凡實處他都著力描寫,但又不平均用力,而善於根據主次關系,有重有輕。在筆墨上,他深受歷代大師範寬、石溪、王原祁、石濤之熏陶,也頗受黃賓虹、李可染、黃秋園之影響。順筆逆筆、起訖分明的勾勒,有濃有淡的大小點染、縱橫交疊的皴法,以及水墨融合的渾法,他都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美術批評家)這些年由於提倡深入自然,許多人出現了實景寫真的傾向,有人為了出奇制勝而走入深山老林。還有人追逐時尚,以特技效果等同於風格創新,鹽花洗衣粉等用遍。區廣安選定的道路與前述各家不同之處在於從客觀(自然)與主觀(心靈)二者的關系中尋求適當的坐標點,更表現了他對傳統山水畫的感受力和悟性,在作畫的過程前後感受到了一種升華,一種自由騁懷從而達到「逍遙」的精神境界。—孫克(中國美術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美術批評家)

達摩面壁圖

達摩面壁圖 局部

羲之愛鵝圖

羲之愛鵝圖 局部

絕世清音圖

絕世清音圖局部梅墨生(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區廣安的作品很傳統,從形式到內容,從筆墨到意境、到氣息都很傳統,很有文人氣,看起來有民國時候人的氣息。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區廣安的筆墨和畫面的章法、構圖、題款、裝裱都把傳統文化表現的非常充分,現在,像他這樣完全沉靜在傳統裡面鑽研、學習、實踐的畫家不多,他的這種對於傳統繼承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褒獎。陳履生(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充滿古意的區廣安的山水,以嶺南畫家盧子樞的畫法為基礎,以黃賓虹、黃秋園的筆墨強其身,復以石濤的精神充其髓。他所營造的幽谷蒼翠、深山密林,不是現實中的自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是中國畫以筆墨化解自然的人文。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區廣安的取法範圍非常廣,繼承了中國山水畫的文脈,這也是他的一個特點。我覺得區廣安先生是在大潮流的推動之下,鑽到了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當中去,而且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踏下心來苦學傳統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區廣安是業餘畫家,以作畫為生活方式。有志向而無包袱,長期保持了寧靜的心態,體會古人筆墨的精微表現力比較到位。石溪筆墨的粗服亂頭不掩國色、王原祁用墨的淡而厚、實而清,我看都被他拿到手了。周國城(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從他的作品裡面我們看到區廣安老師的人品很正氣,很傳統。他的花鳥很大膽,初看很簡單,但是自己動手畫的時候會發現很困難,我認為出這麼多的作品很不容易。盧延光(廣東美協副主席):區廣安的畫展其意義也在於根植本民族的國畫又得以重新延伸,接續,仿似又使我們重見漢唐衣冠,仍正是吾民族自信心的開始恢復。陳永鏘(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區廣安在他的作品《山居圖》中就顯示了他是一個能指揮筆墨技巧構成水墨交響的藝術家。他在這作品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既寧靜又生機勃勃的生存境地。梁照堂(廣州畫院一級美術師):區廣安等人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傳統的「回歸」,更在於他們的理性「歸拓」!就是在筆墨上回歸傳統,在觀念上拓深傳統。他們不是簡單地將時代的表面的東西加進去,而是像當年的齊白石、吳昌碩一樣,深挖傳統。孫茂勇(青年評論家):區廣安的畫,在北方山水的基礎上糅合了嶺南山水的清新。他的畫以寫意為主,注重主觀的感受,蘊意寧靜、平穩,散發出一種理性的思考。

藝術最高境界是在其與宗教之間波動收藏周刊:豐子愷論弘一法師藝術造詣時說到,人的生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第一層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第二層是藝術,第三層則是宗教。對這一觀念,您如何看?區廣安:豐子愷先生還強調了「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而弘一法師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但在我看來,豐子愷先生的這一划分未免有點簡單,藝術與宗教的關係可能還要更複雜一些。佛教高人未必通曉藝術,而藝術的高人也未必參透佛理。藝術家的最高造詣或者說創作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在藝術與宗教之間上下波動,越過或不到宗教這條線都不好。收藏周刊:您曾畫過不少佛教經典題材的作品,比如一葦渡江、達摩面壁等。在您看來,佛教與美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區廣安:讀佛經、賞佛教題材的藝術,是我業餘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在我看來,不懂佛,就不會深刻理解中國的文化,也不會真正領悟中國的藝術精神。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種思想支撐的,而佛作為「舶來品」,衍生出一整套的價值體系,親密無間地融入中國文明主體中,融進各種文化樣式的肌理中,其影響力非同凡響。因此,如果不懂佛,不懂儒釋道精神,就很難參透作為中國文化頂端的藝術的本質與理念。收藏周刊:能否舉個例子說明佛對中國藝術的深遠影響?區廣安:禪宗講自修自悟、明心見性、頓見本性,這就與中國繪畫創作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關聯。我們講「意境」,講「意在言外」,都與禪學有很大關聯。再比如中國畫強調留白的作用,那不是「空」,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意義,用著名美學家宗白華的話講就是「乃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從繪畫類別來看,禪宗的興盛,直接催生「文人畫」的誕生與發展。不懂佛理而畫佛教題材,不會有佛的意味收藏周刊:禪宗與文人畫的關係該如何進一步理解?區廣安:先說文人畫的鼻祖王維吧,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創了一種審美形態的範本,而他本人則是禪學修養深厚的大藝術家,其詩歌多空靈淡遠之風致。佛學對中國藝術影響的一個典型案例是董其昌的繪畫「南北宗論」,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收藏周刊:到了清代,禪與藝術的緊密聯繫繼續延伸,比如「清四僧」的出現,則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奇觀。您對此如何看?區廣安:石濤、八大山人、石溪、弘仁,都是美術史上無可辯駁的大師,將中國文人畫推向登峰造極的境界,再次印證佛與中國藝術的深刻關係。以八大山人為例,他是文人畫至純至真至雅的典範,那種抽象獨特的構圖,那種靈動直率的筆墨,那種意味深長的意境,都與佛學修養脫不了干係。再如石濤,他的筆墨語言是形而上的,而非簡單的對自然的再現。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文人畫,不懂佛就不會理解文人畫的美學奧妙。收藏周刊:您接下來在佛教題材創作方面還有什麼打算?區廣安:我一直想用「減筆」的畫法來「演繹」六祖壇經。壇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很強,如果能用畫講出故事來,應該很有意思。收藏周刊:當下也有很多書法家、畫家喜好佛教題材,在您看來,怎樣才能畫出高的境界?區廣安:畫畫重在修養與學問。如果不懂佛理,只是一時腦熱畫些佛教題材,也不會有佛的意味,不過是皮毛罷了。而我自己也在不斷的學習與體悟之中。

《淵明醉歸》

《東坡賦鼠》

《僧敲月下門》

《居易眠琴》

區廣安《蒼崖積翠圖》

區廣安《湖山書屋》

廣州市美協常務副主席區廣安—區廣安,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美協理事、廣州美協常務副主席。「2013年對我來說,不止是藝術創作的豐收年,也是從藝歷程轉變的重要年份。」在廣州市美協常務副主席區廣安眼裡,2013年是自己藝術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一年來,他拜師學詩,重新做回學生;他把書法、篆刻當做每日的功課,鑽研不息;他遠遊陝西、雲貴、楚湘等地,「搜集奇峰打草稿」;他首次集中展出詩、書、畫、印,體現傳統畫家的綜合能力;他向公眾展示《富春山居圖》合璧臨摹卷,黃公望之筆法延續不綴;他終於完成嶺南四大名山寫生創作,期待2014年壯觀展出。「進入傳統有多深,路才能走多遠」。「傳統」二字,可謂是區廣安目前從藝的根本堅守,也是其眺望畫藝之未來的要點。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國畫的基礎是詩詞與哲學區廣安一直有學詩、寫詩的習慣,在其此前的畫作中,也常見到自撰的詩句。而在2013年,區廣安卻又正式拜師學習詩詞。一個已過「知天命」之齡的知名藝術家,又開始老老實實做一名「學生」。收藏周刊:在這樣一個年齡怎麼想到去拜師學詩?區廣安:中國畫不是單一的技法訓練,而是更廣層面的文化實踐,滋養於更多領域的文化修養。經典文人畫家們講究詩書畫印合一,而我作為一個服膺傳統、敬畏傳統的當代藝術家,也自然要以傳統標杆要求自己。在我的藝術架構中,詩書畫印任何門類都不能偏廢,這就像木桶理論,只要有一塊木板矮小,桶里的水也不會飽滿。為此,我要彌補每一塊的缺陷,讓藝術架構完整。中國是詩詞的國度,中國的文化也是詩性文化,浸潤了書、畫等其他門類。真正懂詩、寫詩,也自然成為我的一個主要「課程」。收藏周刊:您是怎樣修學這門「課程」的?成績如何?區廣安:僅僅過去一年,我平時訓練的詩稿近尺厚,有些模樣的題畫詩稿有近百首,但感覺還不夠成熟,仍需不斷錘鍊。不管成績如何,我是真正痴迷於中國的詩歌而不知返了。有時候半夜醒來,一有靈感就打開手電筒記下來。收藏周刊:「青山紅葉伴祥雲,夕照孤村屋樹分。欲覓深秋無限色,晚霞斑駁更繽紛。」您的詩歌畫面感很強,這可能來自於畫家身份。而反過來,寫詩對您的繪畫創作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區廣安:國畫的基礎是詩詞與哲學,而西畫的基礎是科學與宗教。寫詩,體驗詩的思維邏輯,的確有助於繪畫意境的提升。我發現,自己畫面中軟性、柔性的氣息增多了,這大概是「寫詩」的緣故。中國人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自然還沒有達到這一高度,但仍在繼續努力。收藏周刊:早在2011年,您曾做過一場「臨百帖展」,吸引不少人觀賞。目前您的書法研習與創作處於怎樣的狀態?區廣安:我一直都是以書法、篆刻為每日功課來做的。書畫同源的道理自不必多說,而篆刻的布局就與繪畫的結構相映成趣,有互通之處。藝術大師都是詩書畫共冶一爐2013年8月1日,「自出機杼」展覽在廣州開幕,區廣安作為三位參展藝術家之一,集中展示了詩書畫印。據其介紹,這是自己四大藝術門類的首次綜合亮相。而反觀目前嶺南畫壇,有此綜合修為的藝術家並不多見。收藏周刊:能再向讀者簡單介紹一下這次展覽的具體情況嗎?區廣安:我不但展出了自己的畫作,還有書法與篆刻,而書法的內容都是我獨創的詩歌。這體現了一個畫家的綜合能力,目前這樣做的藝術家並不多。也正因此,在劉小毅、鄭丹輝另兩位藝術家的協同努力下,這個展覽得到各方的好評。收藏周刊:這個展覽還有哪些亮點?區廣安:我們在展覽形式方面打破了某些常規,沒有奢華的開幕式,簡單的介紹之後,直接進入學術研討。而嘉賓方面,都是隨便坐,即使有某些領導來晚了,也都是坐在後面,絕不給予特殊照顧。其實,展覽就應該這個樣子,不就是展出作品、交流心得嘛,外在的形式能省略就省略。當下,我們的展覽太多太多,但應該回歸藝術本體。收藏周刊:您的藝術創作不但詩書畫印合一,還兼涉山水、花鳥與人物,打通了各個藝術科別。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區廣安:從命名角度講,中國畫在古代,就是一個「畫」字,並沒有分那麼細,直到齊白石都是如此。這三大科目只是我們表現畫意與心緒的一個載體,在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的劃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須綜合起來。縱觀歷史,幾乎所有藝術大師都是詩書畫共冶一爐的。你看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都是全才,這樣的畫家才會有大成就。深入傳統有多深,路才能走多遠,前進的底氣才會越足。收藏周刊:這就是李可染先生所說的「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目前很多人擔心從傳統中「打不出來」,不願過於深入傳統。對此,您如何看?區廣安: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怕出不來。先不用怕這個,因為我們距離傳統實在太遠了,連門都還沒跨進去,就叫嚷「出不來」,結果面對寶山空手回,回來後亂塗,實在可笑。黃賓虹七十歲之前都是臨摹,這說明了什麼?學傳統不能淺嘗輒止!藝術家要用心描繪身邊山山水水2013年中秋期間,區廣安臨摹的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在廣州雅居樂富春山居展出。據悉,區氏臨本還於2012年在台灣展出,引起當地民眾及媒體的關注。其最大突破在於,完整地恢復了兩岸現存畫作中殘缺的部分。收藏周刊:《富春山居圖》由黃公望耗費多年時間畫成,所蘊含的筆墨文化博大精深,您是如何用三個月的時間臨摹的?區廣安:我運筆臨摹的時間的確是只有三個月,但我對《富春山居圖》的情結其實有四十個年頭了。早在我八九歲跟隨袁偉強先生學畫的時候,我就已經與這幅巨作結緣。當年,袁老師把一張殘破的印刷本給我們看,說這是中國繪畫的最高端,「每一個國畫初學者都應該去感悟,去學習」。收藏周刊:您臨摹《富春山居圖》最大的發現是什麼?區廣安:很多人認為《富春山居圖》表現的是一派秋景,但我認為,黃公望是將四時之變融入畫卷。但看畫面,起頭處春意盎然,接著是草木華滋、夏日蔥蘢之景;畫卷中間則秋意濃郁,而結尾處,慢慢有初冬的感覺,山野肅穆寧靜。黃公望想借四時之變譬喻人生變遷,這是我這一判斷的深層次原因。收藏周刊:據我對您近三年的觀察,您每年都會推出一至兩個有看頭有影響的藝術展覽。對於2014年,您有何期待與規劃? 區廣安:去年,我去了一趟肇慶鼎湖山,完成了一次名山長卷創作,這也標誌我長達四年的廣東四大名山(丹霞、羅浮、鼎湖、西樵)寫生創作即要畫上句號,預計今年將擇時展出,期待藝術界同行及廣大民眾提出批評意見。收藏周刊:用丹青觀照嶺南本土名山名水,出於怎樣的考慮?區廣安:不知從何時起,嶺南畫壇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跑出省外寫生,這對豐富創作題材很有幫助,但也不要忽視對本土自然風物的發掘。我們自己都不喜愛身邊的山山水水,都不去用心描繪,我們的藝術特色該如何凸顯?只要我們對嶺南山水有了敬畏之心,有了充足的文化自覺,我們才有可能畫出自己的格局與氣象。。

《淵明醉歸》《淵明醉歸》

《東坡賦鼠》《東坡賦鼠》

《僧敲月下門》

-北影-陳特麗-

文人畫家是半個思想家半個手藝人收藏周刊:您如何看此次陳履生、梁江、朱萬章、張演欽四人的藝術聯展?對於他們的藝術表現,您作何評價?區廣安:四個人都是理論家、批評家,應該是代表了中國藝術評論的高點。他們共同在廣州做展覽,應該是第一次,展覽本身就很有意義,很有趣味,體現了當代理論家對藝術審美趨向的一種引導。可以說,他們都是堅定的文人畫的倡導者,而他們的藝術主張都體現在他們的展覽里,他們的畫里。他們的畫面中有強烈的文人畫氣息,我相信會給廣東畫壇吹來習習清風,並帶來深遠的影響。收藏周刊:您說他們都是堅定的文人畫倡導者,從作者身份看,文人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區廣安:縱觀歷史,文人畫家們,或者說能稱得上文人畫的畫家們,首先是高學養、高審美眼光的文人。其次,他們一般都有一個非常入世的工作,也就是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以及余英時先生筆下的「士」的概念。他們工作之餘,以筆墨為載體,抒發情志與意趣,也就是倪瓚所說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文人畫是作余之事,而非功利之事。這是文人畫家從藝的一個重要標準。而文人畫家,可以說是半個思想家半個手藝人。顯而易見,這次展覽的四位主角是屬於這個標準的,或者說這是對傳統的延續。收藏周刊:就畫面本身而言,文人畫的審美標準有哪些?區廣安:文人畫有幾個大致的共同點,即淡雅、清高、飄逸、書卷氣。文人畫是寫心的,體現了一種形而上的藝術追求,不能單純以形似與否來判斷優劣。對文人畫的呼籲就是向傳統回歸收藏周刊:就文人畫的創作水準而言,又該如何衡量?區廣安:當然,文人畫絕非等於作家畫、學者畫,或者說,只要是作家、學者畫的畫,就一定是文人畫。文人畫也有藝術表現的高低之分,也有筆墨語言的熟悉程度之分,線條表現能力與質量的優劣之分。更重要的是,畫面所體現的藝術的意境。筆墨表現與意境營造的統一,應該是畫人一生所追求的無窮盡的目標。在這一點上,藝術家、審美大眾都不能盲目。收藏周刊:在20世紀美術史中,文人畫一直是一個論爭不休的話題。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延續不斷的論爭,是在中西文化對立與對話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體現了一種文化的焦慮。而收藏周刊也曾先後發起多次文人畫大討論,劉斯奮、許欽松、陳永鏘、郭莽園、方楚雄、張演欽、劉釋之等人都曾參與其中,引起了廣泛關注。您如何看文人畫的諸多論爭?區廣安:文人畫論爭的確離不開中西文化對立與對話的時代大背景。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與藝術精神的制高點,對文人畫的呼籲,也就是在向傳統致敬,向傳統回歸。我並不反對西學東漸,歷史上這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了中國畫的發展。但原來的中國繪畫八成是傳統的元素,兩成是西洋的,現在慢慢變成兩成是傳統的元素,八成是西洋的。如果再這樣下去,中國畫本質精髓的東西可能會蕩然無存。為此,我始終認為,傳統有多深,繪畫就能走多遠。

不能達不到文人畫的高度就去否定它收藏周刊:當前,很多人對文人畫家及文人畫創作提出種種質疑,認為「逸筆草草」不過是造型基礎不過關、形似把握不充分的表現。對於此類質疑,您如何看?區廣安:現在的確存在「偽文人畫家」,他們也的確導致人們對文人畫的認識出現了偏差。有些人以為能玩幾筆就是文人畫家了,以為草草數筆就是文人畫的高度了,其實離文人畫十萬八千里。在他們的畫里,看不到對傳統的尊敬與傳承,看到書法用筆,看到書卷的氣息,看不到雅緻的審美,更沒有文人的風骨。他們只是拿文人畫的大旗作虎皮,傍文人畫的大款而已,進而提升自己的身價與畫價。收藏周刊:曾有某美協領導提出「當前不適合提復興文人畫,理由是文人沒了,何來文人畫」。對這個觀點,您作何回應?區廣安:董其昌、徐渭、八大、黃賓虹、齊白石等文人畫高峰,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高不可攀的,但高不可攀,就不去膜拜了嗎?不去學習了嗎?我們不能因為達不到經典文人畫的高度,就去否定文人畫的存在價值,就像我們很多人不能攀登珠穆朗瑪峰,就去否定珠峰的存在一樣。收藏周刊:與經典的巨大距離,是不是也意味著文化上的某種斷層?區廣安:當代為何沒有大師?就是因為我們對傳統的破壞太嚴重了。我們的教育、文化環境乃至土壤,都有很大問題,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審美。為此,我認為,藝術家應該補課,補傳統課,補文化課。我們可能達不到先賢的高度,但做好傳承與延續,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如果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丟失了一環,後代會責怨我們的。

本來無一物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圖片9

圖片10

圖片11

圖片5

《太極張三丰》

《老子騎驢過別村》

《水閣臨流》 138cmx68cm 2011年


推薦閱讀:

峨眉十二庄析疑—— 兼與曹洪濤先生商榷
[轉載]嚴新先生修學箴言錄
讀書丨鄭偉:走近容庚先生的學術人生——讀《容庚雜著集》
李家興先生丈二山水畫《蒼松圖》創作
算命先生說的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分別是什麼

TAG:中國 | 人物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