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毛澤東同志戰友的詩詞創作

試論毛澤東同志戰友的詩詞創作

鄧成龍

毛澤東同志的戰友在革命戰爭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但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創作了很多詩詞作品。如朱德、周恩來、陳毅、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詞作品。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和詩詞研究價值,非常值得我們詩詞愛好者、詩詞研究者和詩詞教育者去認真學習、研究、教學和借鑒。

朱德、周恩來、陳毅、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詞作品比較多,曾經有專門的詩集問世,為我們學習、研究、教學和借鑒工作提供了方便。

人民出版社出版過兩本《朱德詩選集》,共收集了80多首詩詞作品。其中:「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寄語蜀中父老」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印了《周恩來青年時代詩集》,收錄了詩作15首。後來又有人提到了8首的周詩全集。這些版本雖然筆者沒有見到,但為研究提供了線索。

陳毅同志的詩詞較多,據說有陳昊蘇同志的編輯版本,共350多首。陳毅同志在紅軍時期創作的詩歌:「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歸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十分英武、大氣、豪邁和悲壯,為人們所喜愛。

  《董必武詩選》收集了詩詞300多首,包括各個時期的作品。後來又有新版本,增加不少內容,據說共有599首。可謂高產詩人。

認真研究這些革命家詩人的詩詞作品,是我們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的重要任務之一,也為我們毛澤東詩詞研究愛好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研究毛澤東詩詞提供了可貴的歷史史料的印證。

下面分別介紹幾位革命家詩人的詩詞創作情況,供有志於毛澤東詩詞研究的同仁們參考。

一、 關於朱德同志的詩詞

朱德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又是一位碩果累累的傑出詩人。朱德雖家境貧寒,但從小酷愛讀書,中華傳統詩詞功底深厚,酷愛傳統詩詞創作。無論是在戎馬倥傯、戰火紛飛之時,或是在日理萬機之際,他總能忙裡偷閒以詩詞來抒情言志,終生與詩詞結緣。

朱德早在1906年離開四川順慶府中學堂去成都投考四川高等師範學堂前夕,就寫了一首《順慶府中學堂留別》的詩贈學友。到他臨終前5個月,還寫了《喜讀主席詞二首》。1976年元旦,毛澤東1965年作的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鳥兒問答》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雄渾高亢的旋律,激發已九旬的朱德「聆、讀再三,欣然不寐,吟詠有感」,作《喜讀主席詞二首》。其第一首中道:「無產者必勝,領袖砥柱堅。幾度危難急,賴之轉為安。」 從詩中可以看出老人心中激蕩的戰鬥豪情、事業激情、澎湃詩情和領袖詩人的本色。可以說,朱德的人生是詩伴人生,他的詩與他的革命生涯相伴相隨。

朱德一生勤於寫詩,是一位高產詩人。現已收集到的詩詞共有600餘首。為紀念朱德誕辰120周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7年編輯出版的《朱德詩詞集(新編本)》,精選收入550首。遺憾的是,他1927年至1938年即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初期11年間創作的詩詞作品沒能保留下來。

朱德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回憶參與領導南昌起義、率起義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生活的作品。如「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革命大旗擎在手,終歸勝利屬人民。」「南昌起義軍,潮汕一旅行。轉到湘南後,會師寧岡城。」「起義南昌黨有軍,年經廿八告功成。殖民主義驅除盡,封建殘餘也肅清。」「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紅軍會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百鍊,人民專政靠兵權。」「昔上井岡山,革命得搖籃。千流歸大海,奔騰涌巨瀾。」「羅霄山脈建新權,暴動工農改舊天。高樹紅旗驚海內,星星之火已燎原。」

抗日戰爭時期的詩作集中表達了他與人民患難與共、團結抗敵的豪邁情懷。抵禦外侮、守土衛國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題材。朱德的詩詞作品在這一時期充滿了「揮戈退日」的英雄氣概:「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或描寫普通將士、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業績:「我八路健兒,收城屢屢;四軍將士,平復滔滔。」「從不向人言功高。」或表達自己與人民同甘共苦、共襄勝利的情懷。「當年父老授旗旌,誨我諄諄將寇平」,「願與人民共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民黨陣營裡面一些人又做起了獨裁統治的迷夢,而矢志為人民解放事業奮鬥到底的朱德,針鋒相對地在詩里寫道:「堅持獨裁,偽裝民主,竟把人民當蟲雕。」「須嗚鼓而攻,難待終朝。」並表示:「莫將勝利歸麒閣,咱是人民子弟兵。不愛錢財不惜命,願為民主作長城」。在解放戰爭時期,寫人民解放戰爭的進展、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寫解放區軍民新的生活,由衷地讚美人民為自己的解放而奮發鬥爭的精神。其中,《冀中戰況》等詩寫出了戰爭的情景:「河旁堡壘隨波涌,塞上烽煙遍地陰。國賊難逃千載罵,義師能奮萬人心。」《戰局時局》、《寄東北諸將》等詩,描繪了人民戰爭勝利發展的宏偉氣勢:「興安嶺下楚江頭,萬里烽煙接素秋」;「革命高潮連海外,民軍蜂起接滇邊」。《新農村》等詩寫出人民獲得解放的歡樂:「千門萬戶喜朝暉,處處村頭現紫微」;「農民得地耕耘樂,戰士立功遠近傳」。《寄南征諸將》更以精粹的詩句記錄和謳歌了這一歷史巨變:「獨裁政體沉雲黑,解放旌旗滿地紅。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新中國成立,朱德用他大半生的奮鬥,終於實現了「大好河山應革新,推翻封建屬人民」,「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的夙願。朱德雖然年事已高,仍時時關心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關心人民生活,常到全國各地視察或調查研究,所見所聞,興緻而起或有感而發,寫下許多詩詞。

朱德擔任人民軍隊的總司令後,從國內革命戰場到抗日戰場,再到人民解放戰場,詩行伴隨著他的馬蹄一起躍動。他回憶革命鬥爭的詩作,總是把自己放在革命隊伍中普通一員的位置上,來回顧昨天的鬥爭歲月,歌頌人民革命和革命戰爭。1963年,他年近八旬,寫下了《鸚鵡曲》,總結自己的人生感受:「讀書不成去從軍,何畏迅雷急雨。」「平生是戎馬生涯,戰鬥乃心安樂處」。表達了一個老戰士把為人民而戰鬥視作他的責任和使命,把獻身革命事業作為自己最終歸屬的心境。

朱德同志創作了大量讚美了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作。如:「石林天下少,群峰意氣豪。」「麥苗青黃豌豆綠,沱江兩岸似氈鋪。」「冠岩洞里別有天,大湖小沼緊相連。」「驪山帶雨色蔥蒼,湧出華清泉水香。」「閩江綠水浪悠悠,兩岸青山逐水流。」對於祖國的建設事業,他更是竭力謳歌:「子孫受福永無疆。」「梯田初上嶺,紅土變黃金。」「五十年前一漁村,而今躍為工業城。」「干群改換新天地,南北東西處處強。」

朱德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記錄,也是記錄中國革命的史詩。他的詩詞作品,不僅是歷史的升華、人民的心聲、時代的強音、戰鬥的號角,更是詩歌史上的里程碑。

二、 關於周恩來同志的詩詞作品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也是大詩人。「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些作品廣為人知,堪稱絕倫。周恩來文學功底深厚,熱愛寫作,早年有感而發,寫過一些詩歌,後來應該是因為工作忙吧,很少再寫,現存資料保留了他寫過的18首詩。

周恩來總理青年時代的詩作,建國後最早被公開發表在1978年3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共包括《春日偶成》(1914年春,二)、《送蓬仙兄返里有感》(1916年4月,三首)、《次嗥如夫子(傷事)原韻》(1916年10月)、《大江歌罷掉頭東》(1917年9月上!)、《雨中嵐山--日本京都》(1919年4月5日)、《別李愚如並示涕》(1920年6月8日)、《生別死離》(1922年3月)等新、舊體詩;10首。其創作時間斷限為1914年至1922年之間。此後又陸續發表了8首詩,分別為:《賀新婚》(1917年6月);《游日本京都園山公園》(1919年4月5日);《雨後嵐山》(1919年4月5日);《四次遊園山公園》(1919年4月9日);《死人的享福》(1919年12月);《赤光的宣言》(1924年2月1日);《列強共管中國的步驟》(1924年2月1日);《觀時熱血濃》(約1916年)。

這些後發現詩的創作時間為1916年至1924年之間,後陸續被收於《周總理詩十七首》(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3月版)、《總理;十八首解釋彙編》(北大圖書館,1978年3月彙編)、《周恩來青:時代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2月版)、《周總理青少年時代詩文書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周恩來早期文集》(劉焱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版)等書中。除這些之外,後出的《周恩來早期文集》尚收錄了周恩來總理在1916年4月所寫下的詩評二則: 《評詠淮陰侯釣魚台詩》;《評詠岳少保祠七律》。1917年至1918年間所寫的詩聯三副:《追悼王君允彰輓聯》(1917年3月28日,4月18日)。包括:(一)"童年與楊壯飛殷叔泉鼎足稱南開三傑傑氣尚依稀胡張去肖留君竟死;弱冠慕終博士班定遠並峙為兩漢雙英英風空想像遺親悲友痛意滋傷。"(二)"終賈英風空想像,蘇張雄辯尚依稀。"《各放光明照大幹》(約1918年):"共扶元氣回陽九,各放光明照大幹。"

總的來說,周恩來留下的詩作並不是很多。從現存總理所寫的八首舊體詩--《春日偶成》(二首)、《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次皡如夫子(傷時事)原韻分、《長江歌罷掉頭東》、《觀時熱血濃》來看,均平仄合律,寓意深刻,顯示了少年時代周恩來紮實的古文學功底。而周總理後來何以少詩,筆者以為是由於參加革命之後,煩忙的工作奪去了周總理得以寫詩養性的一切閑暇時間。不論是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年代,周總理始終對黨的事業和國家事業承擔著半個"當家人"的角色,對此,不需多加解釋,想必讀者是能夠理解的。

即便如此,我們也發現了1941至1958年他創作的詩詞作品。1941年1月18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3年,周恩來還為劉志丹陵題詩:「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1958年10月底,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歸國和紀念不久前因飛機失事而罹難的鄭振鐸、蔡樹藩等人,周恩來寫詩:「(詩題)歡迎和悼念。(詩序)正值歡迎志願軍勝利歸來興奮之餘,又臨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聯文化訪問遇難烈士大會前夕,思潮起伏,長夜難眠。念及毛主席整風思想中忠於人民、提高風格、獻身海外、戰勝自然諸義,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詩,專此聊以寄懷。(詩文)粉身碎骨英雄氣,百鍊千錘鬥士風。走石飛沙留俠跡,上天入地建奇功。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五時」遺憾的是《人民日報》打算髮表此詩的前天晚上接到周恩來的電話:「暫不要發表」,為何不讓發表,卻一直是個謎。

但是周恩來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領袖,我們讀他的詩,首先要思考一個深刻的命題:即革命領袖何以會成為革命領袖?僅就詩篇而言,其中貫串了周恩來早期思想的有兩條主線,即愛國主義與共產主義。愛國主義思想來自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周恩來所寫下的傳統詩詞、所寫的詩評《評詠岳少保祠七律》、淪文《尚志論》以及周恩來臨終前反覆聽岳飛《滿江紅》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古曲,都是證明。

三、關於陳毅同志的詩詞作品

陳毅是一位久經考驗、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又是一位優秀的革命詩人,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寫下大量的革命詩篇,其中許多名句,在國人中膾灸人口,耳熟能詳,廣為傳頌。陳毅詩詞中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芒,這些思想光芒,教育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是革命的寶貴財富。在陳毅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推出了新編《陳毅詩詞集》,讓讀者更全面地領略這位「元帥詩人」的不俗風采。新近面世的《陳毅詩詞集》分上下兩冊,收入了陳毅從1921年11月至1968年7月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詩詞共計355篇,約700餘首。其中15首作品為首次公開發表。

陳毅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在他還處於童稚時,就對那種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和現狀,表現出不滿和憤怒。早在紅軍初建時期,形勢非常險惡,被敵軍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包圍,陳毅由於有堅強的革命信念,非但不被敵人的洶洶氣勢所嚇倒、壓倒,相反能從黑雲的背後看到熾熱的太陽。他在《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一詩中,就以臨危不懼、藐視強敵的氣慨寫道:「大軍突敵圍,關山渡若飛。今朝何處去?昨夜夢未歸。帶夢催上馬,睡意斗寒風。軍號聲凄厲,春月似張弓。東固山勢高,蜂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在贛南數年的游擊期間,形勢也是異常嚴峻。但在堅定的革命信念的鼓舞下,他歷盡艱險,排除萬難,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戰略意義上的勝利。在1929年6月他寫的《反攻下汀州龍岩》一詩中輕快豪邁地寫道:「閩贛路千里,春花笑吐紅。鐵軍真是鐵,一鼓下汀龍。」1933年3月寫的《樂安宣黃道中聞捷》中唱道:「工農兒子慣征戰,四破鐵圍奇中奇。」1936年,陳毅35歲,生日時,他寫下《三十五歲生日寄懷》:「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時置生日,陳毅沒顧得上去寫自己個人的人生感悟,而是胸懷革命全局,雖時下革命形勢仍處於危難之中,但中心有信念,通過革命的慧眼,清晰地看到「天翻地覆五洲紅」的將來。就在這年冬,他又在《贈同志》詩中寫道:「二十年來是與非,一生系得幾安危?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陳毅吟道:「應知天定由人定,日月重光世運開。」1943年抗戰已度過最艱難時期,陳毅樂觀地擊節唱道:「舊歌不厭人含笑,抗戰新聲更展眉。」在1944年春,陳毅已看到抗戰勝利的曙光,他慷慨高歌:「可憐敵與偽,泥足危岌岌。人民革命軍,狂潮如卷席。沛然誰能御?四海望寧一。辛勤百年來,收功在近紀。」他不僅預期到抗戰的勝利,還展望到全國的統一「四海望寧一」。抗戰勝利前夕,中共召開七大,陳毅唱道:「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革命的信念決定了他作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中國」的正確判斷。在解放戰爭時期,陳毅更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寫下大量堅信革命定能取勝的詩篇「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更喜雨來催麥熟,成功日近樂陶陶」,「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建國後,陳毅的革命信念更為強烈,1954年他高歌道:「大哉新中國,指日富且強。」1956年他又唱到:「迅掃窮和白,世界以我冠。」

陳毅元帥的戰爭詩詞是20 世紀生動形象的革命戰爭史,又是壯美深沉的民族精英 心靈史:在審美上既重風骨,又富意境;在形式上古近體並重,且創作頗豐.陳毅其人品性高潔,風骨凜然,其詩亦然,是2O 世紀傳統詩當之無愧的大家。

「資兼文武此全才」,這是柳亞子先生對陳毅的由衷讚賞。在陳毅的詩詞中,既有抗戰時期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也有新中國成立以來和平發展的建設生涯。這種與時代的緊密結合正是陳毅詩詞的一大特點。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學術委員、學者吳歡章認為,陳毅在他自己的詩歌中,從不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記錄生活,而是以一個革命家的角度投入到歷史之中,寫出他的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用詩筆勾勒戰鬥、提煉生活,不迴避時代的嚴酷,而是用理想的光芒照亮革命的前程。這樣「與時代同行」的詩風,在當時具有推動社會變革、引領時代前進的作用,在現在也具有強烈的啟示意義。

四、關於董必武同志的詩詞作品

董必武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和中國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董必武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解放、為共產主義事業執著奮鬥的一生。他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董必武同志的詩詞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更是他為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董必武自幼聰穎好學,十七歲就考中了秀才。董必武不願在功名中混跡,決心走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家信附詩一首:「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旋轉乾坤終有日,神州開遍自由花。」這首詩寫出了董必武拋棄個人名利功名、決心與讀書求仕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決裂,抒發了他青年時代立志革命的豪情壯志,也是他後來獻身於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思想基礎。

董必武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正的革命道路,他先後多次到日本去學習和考察,隨後又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後又轉入列寧學院也就是蘇共中央黨校學習。大量研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並結合自己的革命實踐,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1931年冬天,董必武以優異的成績在列寧學院畢業。遵義會議結束後,部隊到達貴州黎平,毛澤東會見了董必武。不久,董必武接受了去幹部隊培訓幹部的任務。盧溝橋事變後,董必武又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派遣,於當年9月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從延安到了武漢,進行抗日救亡工作。

只要是革命需要,董必武從不討價還價,總是認真地去干,千方百計地干好。正如他1941年12月26日《再呈亞子先生仍步原韻》詩中所說的那樣:「頑鈍如常能執戟,願聽驅策衛中華。」他自謙為「頑鈍」,但自信還能拿起武器,願聽從黨的「驅策」,去捍衛中華。董必武的這種一心為革命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和對同志、對朋友真誠謙恭、肝膽照人的崇高品德,贏得了黨內外許多同志和朋友的景仰和崇敬。人們都願意和他接近、談心、交朋友,把他當親人,視為最可信賴的人。就憑這,他為黨和革命的事業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董必武虛懷若谷,極為謙虛謹慎,從不擺老資格,把自己擺在普通一員的位置上。在黨內,不僅對平輩極為尊重,對下級、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1945年3月5日,是董必武的六十大壽,黨中央給他發來了電報。南方局和《新華日報》的同志要為他祝壽,他極力遜謝,寫了兩首七律謝詩,詩中說:「諸子情深殊可感,藐公德薄不相宜。」

 他認為自己功德微薄,為他祝壽不應當,不適宜,他擔當不起,甚至還說:「我似老牛鞭不動,後推前挽總蹣跚。」謙遜地說自己是步履蹣跚的「老牛」,後推前拉、鞭催不動。三十年後,四屆人大召開之前,黨中央提議董必武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時,他又賦詩謙遜地說:「新功未建慚高坐,老本無多啃早完。」

董必武謙虛之風,為大家所稱道。黨內同志尊敬他,黨外朋友欽佩他。郭沫若曾在一首詩中讚揚他「革命功高譽未過,九旬壽考靡蹉跎」,是一點也不過譽的。董必武一向嚴以律己,他還在《七十自壽》詩中說自己「出身舊家庭,世網重重裹。」

  董必武心無半點私,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受到黨內外的許多同志和朋友的景仰,大家都說他是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聽後深感不安,先後兩次賦詩表明他不敢當,做的還很不夠。其中一首詩中雲:「先憂後樂吾何敢,尊聖希賢志則然。」(注:希賢指范希文,即范仲淹。)在另一首詩中,他又表示慚愧地說: 「學愧未能忘盡我,詩慚無似韻於人。」

他是在說對照黨和人民的要求,他還差得很遠。學習改造思想吧,還未能做到「忘盡我」;寫詩吧,也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只是按照別人的韻唱和。這是董必武的自謙。他的詩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讚賞。毛主席在《致陳毅》信中說:「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至於說「未能忘盡我」,其實,董必武不僅是做到了「忘盡我」,而且簡直是達到了「無我」的最高境界!

「學得毛公雙字訣,擠鑽如意更何求」 董必武勤奮好學是出了名的,所有熟悉他的人,都知他一生酷愛學習,他曾多次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他在一首詩中所寫到:「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

董必武學習不僅「惜秒陰」,還提倡「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學習要有連貫性、系統性,要像卒子過河,一步一步地走。他在詩中說:「五篇六本相連讀,學習當如卒過河。」

這裡說的「五篇」,是指毛主席的著作《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恩》、《愚公移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六本」,是指馬列著作《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國家與革命》。

 董必武的治學格言是「學貴專心,學貴有恆」。在重慶紅岩村,他的年紀最大,但他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卻不比任何人差。大家沒有不欽佩他的。他還經常督促周圍的同志們抓緊時間學習。他在1943年《重慶辦事處五周年紀念》詩中寫道:「學得毛公雙字訣,擠鑽如意更何求?」

 董必武向大家介紹自己運用「擠」、「鑽」雙字訣的學習經驗,並親自書寫了「太忙就擠,不懂就鑽」八個大字,貼在八路軍辦事處二樓圖書室門口。他語重心長地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說:「毛主席曾經說過,學習沒有時間就"擠』,學不進去就「鑽」。有位青年同志根據毛主席的教導,提出了"太忙就擠,不懂就鑽』的口號,恩來同志很贊同,提議把它寫出來,貼在這裡,作為大家參加整風學習的座右銘。」

 董必武不僅自己學而不厭,而且對別人誨而不倦。「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1975年3月5日,董必武的九十壽辰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不時地觀看窗外的景色。對於病危,這個偉大的唯物主義者,並不把它放在心上。他常講:「老去自然理,不因誰願否」,「倘世人都萬壽不死,恐怕世上已無立錐之地了。"人過七十古來稀』,我年近九旬,當屬高壽了。」然而,國事、民事、天下事,卻常使他輾轉反側,不能心靜。回首往事,九十年的光陰,瞬息從眼前閃過。回想自己的一生,親歷了清王朝、民國初元、袁世凱篡國、北洋軍閥割據、蔣介石篡權等五朝的弊政。從前清秀才,到今日共產黨人,經歷了多少蹉跎歲月;從武昌起義,到新中國成立,多少革命志士灑盡一腔熱血!才成就了黨的事業。想到這裡,他胸中激情澎湃,詩興大發,他以驚人的毅力坐了起來,輕輕地靠在墊高的枕頭上,向何蓮芝要來鉛筆和紙,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後的詩篇《九十初度》。詩寫成了,他還來不及簽名,只覺得一陣頭暈,已實在支持不住了,何蓮芝和孩子們連忙圍攏過來扶他躺下。他用手指指詩稿末尾,意思是想讓他們替自己代簽名字,何蓮芝和孩子們都意識到這可能是老人留下的最後詩篇,怎好在上面留下他人的筆跡呢,就沒有勸說他靜靜地休息。董必武在床上養了一會兒神,再次打起精神,語重心長地對孩子們說:「自從1921年建黨以來,我跟著黨走了五十四個冬春,沒有積攢半點資產,沒有絲毫祖業,沒有什麼遺產留給你們。」這時他轉過頭對夫人說:「我最後的工資應當全部交納黨費。」面對即將逝去這樣一位德高望重、高風亮節的慈父,孩子們都悲痛萬分,他們強忍住眼淚,伏身繼續聽爸爸的囑託。何蓮芝也禁不住熱淚盈眶,無限深情地望著這位令她敬重的革命伴侶。停了停,董必武接著說:「我感到欣慰也值得你們珍惜的是,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過半個世紀的艱辛路程,贏得了今天的偉大勝利。在這個勝利之中,包含著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也包含著正確的經驗與犯錯誤的教訓。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豐富了馬列主義寶庫,形成了適合中國革命的科學思想體系,這就是毛澤東思想。這是千百萬革命人民共同創造的,你們要珍惜它。」他說話越來越吃力,聲音越來越小,最後他說:「要珍惜過去,要面向未來!」從這以後,他的病情日益加重,1975年4月2日,一代偉人,大家尊敬的董必武同志與世長辭了。

當人們知道他在病情垂危之際,想的仍然是黨,仍然是革命,叮囑孩子們「要珍惜過去,要面向未來!」囑託夫人「我最後的工資應當全部交納黨費。」大家都從內心敬佩這位革命長者,從肺腑發出稱頌: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以自己一生的實踐證實,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大家讀了他一生中最後的詩篇《九十初度》,更為他在病危之際,還說要「徹底革心兼革面」,還要跟大家一塊兒去整治山河,這種自我改造精神是多麼高尚啊!大家都為之肅然起敬!大家還認為,詩中的「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是董必武一生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得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他最後給後人留下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詩中說的「伐柯」,是《詩經》上的話。《詩經》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辭海》上說:「後亦以"伐柯』比喻遵循一定的準則。」董必武在這裡借用「伐柯」,就是說只要遵從馬列主義,黨確定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就一定會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正因為董必武一生堅信「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所以,他在漫長的革命征途上』無論遇上什麼艱難險阻,他都能認清方向,守正不阿,大義凜然』勇往直前,化險為夷,贏得勝利。

五、關於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詩詞創作

《中共五老詩詞鑒賞》:2008年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了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的部分詩詞作品。編者指出:「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在為我們黨和國家立下不朽功績的同時,也分別留下了數量不等的詩詞佳作。這些詩詞佳作真實華麗藝術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和風雲變幻,既是他們思想、工作和戰鬥生活的寫照,又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書中收錄的作品有:董必武詩詞50首和《董必武詩歌藝術創作簡論》;林伯渠詩詞17首和《林伯渠詩歌藝術創作簡論》;吳玉章詩詞24首和《吳玉章詩歌藝術創作簡論》;徐特立詩詞13首和《徐特立詩歌藝術創作簡論》;謝覺哉詩詞50首和《謝覺哉詩歌藝術創作簡論》。

《十老詩選》:除了《中共五老詩詞鑒賞》外,還有一本《十老詩選》,收錄了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范續亭、李木淹、熊瑾玎、錢來蘇同志的詩詞作品共345首。

「懷安詩社」:林伯渠同志於1941年在延安組織成立了「懷安詩社」,是專門探討詩詞創作的文化組織。

《革命詩冊》和《林伯渠同志詩詞選》:林伯渠同志早年在私塾教育,使他在古典詩詞方面有較深的修養。整個革命生涯中,與詩詞為伍,並並在延安出版過《革命詩冊》(作者暫時沒有找到)。198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林伯渠同志詩詞選》,內選林老自1906年起至1960處去世前共收入194首作品。陳雲同志為本書題字。內容以反映災難深重的社會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思、展望光輝的革命前景為主。這本詩集詩風淳樸、語言平實、是林老詩文的典型風格。

《葉劍英詩詞選集》:共收入葉劍英同志從18歲至逝世前的182首作品。葉劍英同志一生愛詩,詩詞伴隨了他的一生。葉帥的詩,卓然特立,蔚為大家。既繼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又深受歷代愛國詩人作品的影響,他的詩風既有「放眼高歌氣吐虹」的雄強豪邁,又有心鐵石總溫柔的俠骨柔情。有詩人評價他是「放眼詩壇多俊傑,劍膽琴心一詩翁」。

總之,毛澤東同志戰友們的詩詞創作還有很多,是我們研究毛澤東詩詞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去學習和研究。

參考資料:

1、卓人政《朱德詩詞特點析》,2009年11月30日,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論周恩來青年時代的詩歌與理想、人格》,作者不祥,1998年3月23日3、《論陳毅詩詞的思想光芒》,作者不祥,2014-03-034、《陳毅元帥戰爭詩詞簡論》,鄭家治(成都師專中文系),2003 年11 月

5、《新編《陳毅詩詞集》面世》,(武翩翩)

6、《董必武詩詞鑒賞》

7、《不朽的光輝詩篇——董必武詩詞研讀札記》 (作者湛有恆曾任中共紅安縣委書記、鄂城市委宣傳部長)

(作者簡介:鄧成龍,1955年5月生,四川三台人。七十年代從原籍參軍入伍來到寧夏,在當時的寧夏阿拉善左旗(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野戰部隊服役,部隊退役後到公安機關工作,1987年元月調入黨委機關工作至退休。歷任科長、處長、副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寧夏詩詞學會副會長、寧夏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作品在《當代詩人吟寧夏》、《寧夏詩歌選》、《寧夏日報》、《夏風》、《寧夏文藝報》、《六盤高峰》等書刊入選和發表。毛澤東詩詞研究文稿曾兩次被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選定參加年會交流。)

推薦閱讀:

悼卡斯特羅
淺論詩詞創作與新詩創作之互補
律詩的字法-詩詞創作小講(7)
關於詩詞創作中的詩法
詩品,其實就是人品

TAG:詩詞 | 創作 | 詩詞創作 | 戰友 | 同志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