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詩化150首(70-71)

子曰丘也幸

昭公知禮乎?司敗問孔子。答曰其知禮,司敗乃質之。子曰丘也幸,有過人必知。

【原文】 陳司敗問①:「昭公知禮乎②?」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③,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⑤。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注釋】 ①陳司敗----《四書集注》曰:「陳,國名。司敗,官名,即司寇也。」或曰:陳司敗,人名,姓陳,名司敗。 ②昭公----魯昭公。 ③巫馬期----孔子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或曰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 ④黨----《論語註疏》曰:「相助匿非曰黨。」或曰偏袒。 ⑤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魯昭公。取,娶。魯、吳兩國都姓姬。按照禮的規定,同姓不婚。魯昭公娶吳國女子為夫人,應該稱為吳姬,為是同姓,諱曰吳孟子。故陳司敗說昭公違禮。【原文今譯】 陳司敗問道:「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孔子離開後,陳司敗朝巫馬期作揖後走向前去,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人,君子也偏袒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是同姓女子,叫她吳孟子。倘說魯君懂禮,那還有誰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孔丘幸運,如有過錯,別人一定知道。」【吟余淺語】 儘管好像沒有人不承認人都會犯錯誤,然而當犯了錯誤的時候,又往往不願意別人知道,乃至於文過飾非。孔子不這樣。不但不這樣,而且以別人知道為幸運。竟然以別人知道為幸運!照我想來,他之所謂幸運也者,也許可這樣解讀:我有錯誤而別人知道,對我改正錯誤便是一種無聲的督促,故別人知道比不知道為好。聖人之為聖人,此其又一端也。

文吾猶人

聖人孔子曰:文吾猶人也。躬行之君子,則我未有得。

【原文】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②,則吾未之有得。」【注釋】 ①文莫,吾猶人也----對這句話,不同的注釋者斷句和解釋大相徑庭。或斷為「文,莫吾猶人也。」解「莫」為疑辭,是或者、大概的意思。全句解讀為:文化知識(或文章學問,或書本知識),大概我同別人差不多。或「文莫吾猶人也」連讀,以黽勉、努力為「文莫」作解。全句的意思就應該是:就黽勉而言,我跟別人差不多。 ②躬----親身。【原文今譯】 孔子說:「就文化知識而言,或者我跟別人差不多。至於身體力行地做個君子,那我還沒有實績。」【吟余淺語】 孔子是個很謙虛的人。謙虛歷來被認為是一種美德。然而有人詬病,說,謙虛就是裝傻。這是混淆了謙虛和偽謙虛的界線。還有人說,「謙虛使人落後,驕傲使人進步」。不知這種說法遵循何種邏輯,以及有何具體事實以為根據。在我看來,謙虛在許多情況之下,乃是實事求是。比如說,一個人,別人認為他很有學問,他說他的學問不多,別人就說他謙虛。那麼請問:一個人的學問再多,同其所不懂得的部分相比,難道不真是大海之一滴么?

(來源:《詩化論語》作者:於冠深)


推薦閱讀:

《論語》沒有哲學體系(3)
紀念日|《論語》的雜亂形影
閱讀《論語》,推薦這十本好書
《論語》譚(三十五)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