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三傑與理性精神——漫談蘇格拉底之五

希臘三傑與理性精神——漫談蘇格拉底之五 (2012-10-09 16:14:01)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文化

一般地說,西方文明有三大來源:希臘理性、羅馬法律、基督精神。經過文藝復興後,理性精神更是發揚光大,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以反思懷疑的原則,奠定了近現代的理性主義基石,康德雖然試圖把理性與經驗綜合,但始終是以理性精神為根基,黑格爾更是將整個宇宙發展看成是絕對理性的推演。理性精神是指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認識世界的態度,反映的是對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繫的把握。重於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現象,重於普遍性而不是個別性,這是理想精神的根本特徵。這種精神有利於科學與民主的發展。理性精神做為西方文化的原動力或主旋律,也的確推動著西方社會不斷發展。追溯近現代西方理性的歷史根源,當然不能離開希臘理性,說到希臘理性的奠基人,不能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師生三代人。 理性精神的實質是對真理的追求,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只有不懼權威、超越情緒,崇尚客觀,遵從契約,才能追求真理。在蘇格拉底之四的文章里,我分析了蘇格拉底教學模式與孔子教學模式的區別,偏感悟與重邏輯、尚賢與愛智、尊權威與崇平等、注入式與助產術等,教學模式的如此區別,培養不同學生的結果就不同,孔子的學生不會有超越老師的,而蘇格拉底那裡正相反,體現了繼承與創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超越了老師,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超越了老師,以師生三代的輝煌成就,使他們被稱為「希臘三傑」。由此人們不能不想到亞里士多德的那個流行於整個世界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正是依靠這樣的理性精神,亞里士多德才能成為幾乎掌握那個時代所有學科的百科全書式學者;正是依靠這樣的理性精神,西方的思想與科學才不固步自封,新的東西總是層出不窮。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屬於早期自然哲學,包括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的米利都學派與愛菲斯學派,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都是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米利都學派與愛菲斯學派是動搖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開始以數的抽象性表示人類理性、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則則把對感性事物認識稱為意見,具有不確定性與不真實性。應該看到畢達哥拉斯與阿門尼德那裡已經具有理性萌芽,但由於缺乏對主客體關係與分化的認識,還是無法奠定哲學認識論基礎,蘇格拉底面對著龐大的智者派,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代表著感覺主義;高爾吉亞的三命題,則代表懷疑主義。蘇格拉底力圖擺脫感覺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困擾與干擾, 一切認識問題都離不開主體與客體關係問題,蘇格拉底認為人要認識自己的認識能力,需要要做「心靈的轉向」,哲學在蘇格拉底那裡,開始研究自我,即「認識你自己」,所以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國降到了人間。」他認為感覺得來的知識具有不確定性。人應該尋求普遍性,只有普遍性才具有真理的確定性。在所能看到蘇格拉底的教學與思辨活動中,我們都能看到蘇格拉底對於概念、判斷、推理的普遍性的求證精神。蘇格拉底對於認識能力的反思,奠定了哲學認識論的基礎;對於普遍性的推崇與求證,則開創了希臘理性的時代。特別做為服從法律而赴死的殉道者,是知性與德性統一的典範,影響到兩千多年的西方思想的發展。 柏拉圖是影響整個西方文化的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繼承蘇格拉底的理性思想,並發展為「理念論」,他認為,我們感知的個別事物總是變化的,因而就不具有真實性,真正存在的東西應該是永恆不變的,這種東西是具有一般性的概念,也就是理念,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是真實的世界。理念是具體事物追求的目的,最高的理念是善,知識就是對理念的認識,而感覺不具有知識性。他用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一群囚犯在洞穴中,手腳被捆綁,身體不能轉身,背對著洞口。面前有白牆,身後燃燒著火。這些人看到自己影子在牆上,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出了洞口,看到了外面真實事物,返回洞穴解釋,影子是虛幻的。那些囚犯認為他愚蠢,他們相信除了影子外沒有其他東西。柏拉圖的理念論對西方文化與科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他的理性主義也是割裂個別與一般關係,由此引發了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批判。  柏拉圖發展了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思想,提出的「回憶說」。他認為,人在出生以前靈魂就存在,並具有知識。只是靈魂被肉體玷污後就忘記了知識。人後天的學習只是回憶原有知識,所以「知識就是回憶」。人只有不斷破除肉體感官的束縛,才能不斷接近真理。雖然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宣傳「靈魂不死」並先天具有知識的思想,但也是主張思維的內在性與理性的至上性 對於流行於西方的現代教學模式具有積極影響。 柏拉圖是西方學校教育的創始人,他以學生心理特徵為依據,劃分年齡階段進行教學,他創建阿卡德米學園 門口掛的牌子寫著:「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影響著後來的歐洲教育。不同於中國傳統教學模式,柏拉圖開創了西方的學術研究與自由的傳統。 柏拉圖的政治理性表現於《理想國》,這是人類最早描繪理想社會的烏托邦畫面,不同於中國古代的滿足於感官需求的小康社會,理想國更是側重於理性原則,這種理性的烏托邦也影響了後來產生於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公民劃分為治國者、武士和勞動者三個階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慾望三種品性。治國者依靠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管理國家;武士用忠誠和勇敢捍衛國家安全;勞動者創造物質生活資料。 柏拉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做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幾乎後世所有哲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他的理性主義人格,也得到後世的普遍尊重。做為中國人也都記得他的一些至理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恆」、 「生氣是拿別人做的錯事來懲罰自己」、「愛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於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每個在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美是真的光輝,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亞里士多德把希臘理性發展到古代社會頂峰,他幾乎吸取古希臘思想全部優秀成果。他批判他老師柏拉圖的把一般與個別割裂的錯誤,以理性為根基,把個別與一般、經驗與理性統一起來。他建立一個龐大的思辯哲學體系,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幾乎在那個時代的所有學科領域都有所建樹,並成為多個科學領域的奠基人,使胚胎時期的科學得以降生,他創立了邏輯學,使理性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加以確立並不斷完善,為整個西方科學的創立與發展奠定了規範而有序的思維基礎,是邏輯學、哲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的奠基人。在達爾文之前沒有一個人比亞里士多德對生物界做出的貢獻多,他在物理學的權威性,一直到了伽利略與牛頓時期才被推翻,他所研究的領域滲透到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美學、博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等,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除了邏輯學《工具論》,科學方面著作有:《物理學》、《論生與滅》、《論天》、《氣象學》、《論靈魂》、《動物的分類學》、《動物的運動論》、《動物起源論》、《修辭學》、《詩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他的著作被譯成世界各種語言而流傳, 他所創立的呂克昂學園是一個開放的教學園地,教學方式與研究氛圍對對西方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教學經常是在師生共同在外面的林蔭道的散步中進行,所以被稱為逍遙學派。他把教學內容深入到各種自然科學,為學校設立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不同年齡階段側重有所不同。他主張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教學目標放在發展學生的能力方面。 說到亞里士多德的歷史作用,不能不說的是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受到亞里士多德的重要影響。儘管亞歷山大的中央集權思想與他的老師背道而馳但,但亞歷山大大帝始終關心科學,尊重知識,他為老師提供了昂貴的研究經費,並命令征服世界的軍隊,發現所到之處的珍貴動植物標本與其他資料,都送給他的老師。做為世界征服者,他拜訪住在木桶里的第歐根尼(也是蘇格拉底學生安提斯泰尼的學生),亞歷山大問:「需要我為你做什麼」第歐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閃到一旁,不要遮擋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大帝後來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這樣態度也說明了希臘人對理性的敬畏。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與希臘聯軍,摧毀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世界性帝國波斯,建立起新的地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帝國。他把希臘的理性與科學傳播到世界各地,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幾乎都成為經濟與文化中心,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的,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希臘三傑到是希臘哲學的主要奠基人,希臘哲學是古希臘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做為西方文明的重要來源,影響西方兩千多年的民主與科學的發展。當我們直面現代中西方的差異,不能不看到不同背景的歷史根源。人類在遠古時代與上古初期,東西方都是在感覺狀態中認識自然,理性認識方式才使東西方分道揚鑣,而建立完整的哲學體系是理性生長的關鍵,這種哲學體現的建立為什麼能夠發生在古希臘城邦國家而不是中國呢?或者說中國古代理性精神何以缺乏? 我認為理性精神的最大敵人有兩個:其一是權威主義,其二是感覺主義。先看古代中西方第一個因素的不同。公元前8~前4世紀古代希臘進入城邦時代,那個地域狹小地帶遍布著幾百個城市國家。土地的缺乏使更多人走入公共空間或城市,多元化或自治聯盟使希臘人習慣於服從普遍性的法律規範,並把普遍原則看得比感性事物更加重要。伴隨這樣思維理念還有做為現代民主起源的希臘民主制度,為追求理性精神的人們提供著自由,使知識分子得以獨立發展。公元前5世紀的伯利克里時代,雅典的民主制達到極盛,思想與科學成就更是層出不窮。 而不同於城市國家的中國,則是以自然條件優厚的農業文明為特徵,內河灌溉的特徵,從大禹父子治水建立專制國家起,就具有了大一統的專制特徵,專制主義統治下的知識階層難以獨立自由發展,就難以建立理性體系。 從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以及接踵而至的趙高專權的指鹿為馬,到明清時代的文字獄,都充滿著對理性精神的不容與迫害,新文化運動舉起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是中國幾千年的難得一次具有反思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本應是完成理性變革的契機,但後來的救國運動再一次把思想啟蒙演變為政治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更把非理性主義傳統演繹到登峰造極,至今也很難見到認識主體對文革的反思,所以非理性主義到處泛濫。再看古代中西方第二個因素的不同。感覺主義做為認識主要特徵,源於整個人類遠古時代與上古之初,對這認識特徵是固守還是反思,決定著人類從野蠻狀態向文明社會的轉變差異,而對感覺主義的反思的關鍵是主客體分化機制,以及對主體認識能力的反思。西方在蘇格拉底時代對感覺主義進行反思與批判,這是人類脫離感性認識階段的關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雖然在整體與直覺把握世界中有所長之處,但這種文化傳統是缺乏理性精神的。中國人陶醉於天人合一狀態不能自拔,不能走進主客體分化機制,缺乏蘇格拉底那樣的對主體認識能力的反思,也就缺乏對普遍性的追求,所以無法建立哲學認識論體系,也無法建立邏輯體系,也就具有了認識領域的感性化傾向,而哲學認識論缺陷與邏輯的缺乏,會阻礙社會與科學發展。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是缺乏認識哲學的,只是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倫理道德,儒家的推己及人的仁愛,還有那三綱五常,都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徵。理性精神的主要載體應該是知識分子,他們代表著整個社會的理性與良知,以及反思精神,但反觀中國的幾千年歷史,專制主義壓迫下的知識分子,缺乏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獨立與批判精神。經久不衰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士大夫意識,感悟作賦的文人現象,逃避現實的逍遙遊心理。 面對希臘三傑的思想成就,比較中國思想歷史,再看古代思想對各自文明的影響,有必要進行理性反思。理性精神對於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現代化的實現是離不開理性精神的。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多方面,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制度與精神的變革,若缺乏這樣變革,就容易導致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泛濫,很多國家現代化過程經歷的曲折與混亂,應該是向我們提供者警示,我們不應該踏著歷史車輪去重複別人錯誤。聯繫今天的貪污腐敗、分配不公、吳英案爭議、油價亂漲、延長退休年齡、股市融資功能的定位,等等,都包含非理性的錯亂,制度的缺陷使權力無所不能,理性精神面臨新的挑戰。中國需要理性精神洗禮與重建,以適應現代化要求,唯有把改革推向徹底。

20120710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172) 評論 (0) 收藏(0) 轉載(1)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農耕文明與封建專制後一篇:天人合一與原始宗教
推薦閱讀:

理性的女生是怎樣的?
反直覺思考:如何避免不理性的決策失誤
CEO說:HR別過於理性
當我們在談論科學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知乎上, 大家回答問題都是那麼理性, 假設把理性換成感性會成什麼樣?

TAG:精神 | 希臘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