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與設定計劃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案例

認知療法與設定計劃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案例

  [個案描述]

  個案1 設定計劃為主、認知療法為輔的輔導案例

  來訪者李某,女,16歲,2000年11月來學校心理諮詢室進行諮詢。李某稱自己屬於「議價生」(家長出贊助費進入學校的學生),入學成績低,基礎差,在入學時就有強烈的自卑感,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學習的時候也手忙腳亂,費了很大的力氣,學習成績也不見起色,由此產生了自殺的想法。第二次諮詢時心理輔導員向李某詢問了她在學習習慣、學習時間安排方面的一些情況,發現李某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在學習習慣、學習毅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學習過程中經常借各種理由給自己放假,不知道自己該看什麼書、從哪裡開始看、看到什麼程度等等,時間往往浪費在選擇上。

  經過分析,確認李某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內部情緒方面:由於自己學習基礎比較差、是「議價生」等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導致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體驗。

  外部行為習慣方面:學習習慣差,學習時間分配能力不強。

  確定了李某的問題之後,心理輔導員決定採用認知療法和設定計劃綜合使用的輔導模式:利用認知療法調節李某的認知結構,幫助她獲得正確的自我評價機制,並且利用鼓勵等方式消除其不良的情感體驗,使其重新樹立信心;另一方面,利用設定計劃幫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首先利用認知療法調節李某的自我認知結構。心理輔導員告訴她衡量自己不用和他人去比較,只要每天有所進步就很好,並和她一起比較了她入學時的學習狀況和目前的學習狀況,使她看到自己的進步。在第四次諮詢結束時,李某對心理輔導員說:「老師,我明白您說的超越自己了。我可能不夠好,可是只要我每天都比昨天好,我就會很快樂。」

  其次利用設定計劃幫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輔導員幫助李某分析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得出的結論是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欠缺,於是與李某商定,讓她寫一周的時間分配計劃,要具體到每小時做什麼。在她寫出時間分配計劃後,心理輔導員幫助她分析計劃的優點和缺點,並幫助她完善計劃。在計劃修訂完成後,要求她按照計劃一絲不苟地完成。心理輔導員也爭取了家長和教師的幫助,督促李某完成學習計劃,並要求家長和教師對於她做得好的地方及時鼓勵。

  在接下來的一周里,心理輔導員對李某進行充分的關注,隨時注意她所遇到的問題並幫助她解決這些問題,對她成功之處加以適時的表揚。一周後要求她做出第二份時間分配計劃,並按同樣步驟幫助她完成計劃……

  當第三份時間分配計劃最終完成時,李某給心理輔導員一封信,信中說:「今後我每周都會做一個時間分配表,她就是提高我信心的『小魔法』。感謝老師對我的幫助,您使我受益終生,我為成為您的學生而感到驕傲!」至此,對李某的諮詢比較成功地結束了。

  個案2 認知療法為主、設定計劃為輔的輔導案例

  學生王某,男,17歲,1999年9月由家長陪同來到學校心理諮詢室。王某本人很不願意來,足被家長硬逼著來的。家長陳述王某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父母均為教育工作者,對王某在學習方面管教較嚴,其他方面經常不管不問,而一旦發現孩子犯錯時又非常憤怒,處理方法比較粗暴。父母要求孩子說真話,但聽到孩子陳述自己的錯誤時又忍不住要打孩子,打過之後又後悔,對孩子哄愛有加,表現出對孩子教育的前後不一致性。家長陳述王某小學的時候表現非常好,從初中開始出現撒謊、偷錢、抽煙等現象,家長痛打了幾次後情況有所好轉,但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到了高中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也開始不聽家長的話。

  王某第一次來諮詢時非常不信任心理輔導員,認為家長沒必要讓自己來諮詢室,來了也沒有什麼幫助。在第二次諮詢時諮詢關係有所改善,王某自我陳述時認為家長一開始不管自己,到管他的時候又不信任他,總對他使用教師對學生「逼供」那一套,有時候他說真話挨打,說假話反倒沒事,「到了最後,說謊已經成了習慣,不說謊話都難受」。到了高中,認為自己長大了,沒必要聽家長的話。家長越不讓做的事情自己越要做,「反正他們打了我之後我還足他們的兒子,能把我怎麼樣」。在外面結交了不少不良少年,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當談到未來時,王某顯得很迷惘,認為「那是我爸我媽才天天掛在嘴邊的事,反正有他們,我也插不上手」。

  經過分析,確認王某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內部情緒方面:錯誤的認知結構。父母對王某前松後緊的教育方法,養成了王某愛撒謊的習慣。王某認為家長對自己完全不信任,不論自己說什麼家長都不相信,不管自己說真說假都沒關係,由此也產生了對其他人的不信任。同時王某也認識到了父母嚴厲懲罰背後的溺愛,覺得自己將來肯定「有他們管,自己不用操心」。

  外部行為習慣方面:王某最大的不良習慣是喜歡撒謊,因此使諮詢過程變得很困難。

  確定了王某的主要問題後,心理輔導員決定綜合使用認知療法和設定計劃對王某進行輔導。首先使用設定計劃改變王某撒謊的習慣,使諮詢能夠順利進行,而且也利用設定計劃改變其父母對於他的行為反應。其次利用認知療法改變王某錯誤的認知結構,一是改變王某對他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對自己父母的不信任,二是改變王某對自己父母「會安排自己未來」的看法。

  首先使用設定計劃的方法進行輔導。先爭取王某父母的配合,告訴他們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心理輔導員和王某的父母共同制定了幾個短期計劃,一開始讓他們對王某盡量尊敬,對其行為不進行太多的表揚或批評;接著在一定的範圍內誇獎孩子;然後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使王某獲得責任感。計劃的目的就是改變王某父母教育孩子的行為習慣,由近距離的正負面控制改為遠距離對行為本身的獎懲。另一方面心理輔導員也和王某約定,每次諮詢的時候他都不能說假話,進而升級為「明天一天不管對誰都不說假話」,「下一周不管對誰都不說假話」……同時取得家長和親友的支持,對王某說真話的行為進行及時鼓勵,逐步改變王某愛撒謊的習慣。

  其次,對王某進行認知療法方面的輔導。一方面,從王某自我感受到的「說真話並沒有那麼難受」到「原來人人都說話算數」開始,幫助他認識到只有自己相信別人,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自身形象,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別人才會同等尊重他,從而改變他以前對於自我形象的錯誤認識,幫助他重新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觀。另一方面,心理輔導員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實例,幫助王某認識到沒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完一生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幫助王某糾正自己「反正父母會給我找工作」的錯誤認識。

  在經過了將近三個月的諮詢後,王某基本上改變了說謊的不良習慣,開始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並準備努力學習。王某的父母也改變了溺愛加專制的教育方法。無疑,擺在王某和其父母面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改變惡劣的、互不信任的親子關係以及如何讓王某消除不良的行為習題,而是如何幫助和指導王某的學習。以前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次諮詢也告一段落。在後面的時間裡,心理輔導員也對王某進行了相應的學習方面的輔導。

  [總結分析]

  認知療法在改變個體錯誤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而設定計劃針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系統化的細緻改造有很好的效果。兩者綜合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管以哪種諮詢方式為主,兩種諮詢方式是有機結合的,並不是機械組合或涇渭分明的。

  2.在諮詢過程中,兩種諮詢方式的時間順序並不一定足此先彼後,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情況比較嚴重時,如來諮詢的學生有幻想狂、自殺傾向等嚴重問題,使用設定計劃的作用要好得多,而認知療法在這種問題上的作用就不甚顯著。

  3.在對這兩種諮詢方法的使用還不是非常得心應手的情況下,心理輔導員不要隨意將兩者綜合使用。

  [理論依據]

  認知療法是心理諮詢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認為,凡是情緒或行為反應,均與其認知有連帶關係。一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觀念或想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心情與行為。因此在諮詢過程中只要進行認知上的糾正或更改,便可以連帶地改善其情緒或行為。

  認知療法的著眼點是通過改變諮詢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或改善他們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設定計劃足依據心理諮詢中的行為療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輔導法。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足,個體的不良行為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習得的不良行為。行為療法的原理認為,只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處罰,就可消除不適應的行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為。

  行為療法不在乎諮詢者的過去,也不追究不良行為問題的來源,而是把著眼點放在要更改或消除的行為上,研究如何有系統地按程度給予諮詢者獎罰,使他們產生行為上的更改,由此產生治療效果。


推薦閱讀:

大自然設定的人類女性為什麼會是梨形身材?
陳興良:設定性教唆:一種教唆類型的證成
如何設定五鬼運財風水格局?掌握正確的步驟
原專欄「設定控、世界觀研究基地」轉移到這裡
【學員薈萃】團隊建設-解構大電影中的人物設定

TAG:心理 | 認知 | 心理輔導 | 計劃 | 案例 | 設定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