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改變世界的一周

改變世界的一周

作者:劉植榮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訪華,拉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序幕,改變了世界冷戰格局。這次訪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認為,與中國發展關係有利於削弱東方陣營,孤立蘇聯,從而增加美國的戰略優勢。另外,無視將近9億人口大國的存在,就相當於把中國市場拱手讓給別人,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尼克松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在任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1869-1877年任總統)卸任後進行環球旅遊時到過中國。赫伯特·胡佛(1929-1933年任總統)1899年在中國短暫居住過,他還學會了說漢語。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53-1961年任總統)任職期間訪問了中國台灣省。

尼克松到北京的當天下午,就受到毛澤東的接見。會談中,尼克松透露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博士為安排這次破冰之旅的秘密外交內幕。尼克松對毛澤東說,基辛格在不自由的情況下去巴黎12次,來北京1次,除了兩三個漂亮姑娘外無人知曉。基辛格解釋說,他是用姑娘作掩護的。尼克松的秘密外交也遭到美國國內朝野的批評,「尼克松去中國」(Nixon going to China)甚至被編進了詞典,暗喻「預想不到的舉動」。

訪問中,由於美方的精心安排,美國媒體對尼克松的訪華報道大多給予積極的評價,稱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會晤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高峰會談」,尼克松在他寫的多本著作里,都用生動的語言記錄了會談細節和他此次訪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尼克松訪華期間,還發生過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款待尼克松一行的國宴結束後,加拿大《環球郵報》駐北京記者約翰·伯恩斯衝到了主桌前,悄悄拿走了尼克松用過的象牙筷子。後來,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老布希知道了此事,就建議伯恩斯用外交郵袋把象牙筷子寄給尼克松。尼克松收到筷子,給伯恩斯寫了封感謝信,稱這是他擔任總統期間最精彩的部分,希望在「水門醜聞」煙消雲散後,他還會因此成就而被銘記。

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進行了多輪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了《上海公報》,雙方承諾儘快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

《上海公報》是尼克松訪華的主要成果。中國方面聲明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美國方面則聲明稱:任何國家都不應自稱一貫正確,各國都要準備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檢查自己的態度。

針對台灣問題,中國重申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美國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是: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主要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正常化就很難有實質性進展。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本著務實精神,都做了一些妥協和讓步。例如,美國承認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就意味著美國要與台灣「斷交」。中方則對美國不是立即撤走而是「逐步減少」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給予妥協。

通過這次訪問,中美雙方達成的一個共識是,中國不會侵略美國,美國也不會佔領中國,誰都不會對對方構成威脅,言下之意,蘇聯是中美雙方的共同敵人。這樣,美國就要用主要精力去對付蘇聯,增加蘇聯的壓力,這有利於緩和中蘇邊界的緊張局勢。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尼克松來訪,讓我們了解了美國對朝鮮半島、越南、印度等中國周邊國家的態度,這樣,我們就可以減輕對這些熱點地區的顧慮,可以集中精力對付蘇聯的挑釁,因為當時的蘇聯是對中國的最大威脅。

毛澤東非常重視尼克松在發展中美關係上的作用,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後,毛澤東邀請他於1976年2月21日再次訪華,並派專機接送。

吉米·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中美兩國建立合作關係會大大加強遠東局勢的穩定,有利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同蘇聯競爭,從美國戰略地位考慮,美中關係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經過雙方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美正式建交。

在紀念尼克松訪華40周年之際,基辛格博士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40年前,美中兩國有著共同對手,那時,中國還很貧窮,經濟發展沒有融入世界。40年後的新形勢是,美中兩國沒有共同敵人,但我們有著共同的問題,如環境、核擴散等。美中兩國應視對方為夥伴和朋友。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為此努力,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到。」(本文《新金融觀察》2013年2月4日第23版)

推薦閱讀:

別為我熬雞湯了,我又不想改變世界
周恩來尼克松秘密會談實錄:改變世界的七天
溫柔可以改變世界
改變世界的手稿
別天真了,大數據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坑你的

TAG:世界 | 改變 | 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