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旅行役、思鄉懷人詩詞的鑒賞

羈旅行役、思鄉懷人詩詞的鑒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就是人間最難捨的情—親情。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常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故鄉、對遠方親友的思念,所以,表達遊子濃郁的鄉愁、鄉情、鄉思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一、共同欣賞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抒寫遊子的思鄉懷親。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高度概括而又極自然地表達了年輕的詩人旅居在外對溫暖的家庭和可愛的親人的刻骨懷念。每當佳節來臨,而自己形影相弔之際,更使他憶及合家歡聚的情景,著既是詩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聲,書寫了他深摯的思親之情;也傳達了世人共有的情思。此句流暢質樸,明白如話,千百年來已成為遊子思鄉的佳句。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過思鄉懷親表現出來。中國人對故土的眷戀,以及「落葉歸根」的思想,都是中國文化凝聚力的體現,是超越時代的。作品中具有一種穿透時代的傳統文化精神,並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

子夜吳歌(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徵人的誠摯情意。「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最後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首詩描寫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環境,抒發了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縈繞在心頭的縷縷鄉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有時?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前四句點明飲酒賞月,讚美月夜,同時也暗含關心朝廷上情況的意思。後五句表面上是說回到天上宮闋,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還不如在人間好,實際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因此還是奮發有為、做好一個地方官。下闋前三句過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題上。先用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以抒發自己在月圓之夜卻與兄弟不能團圓的遺憾之情;接著,又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就沒有什麼悲傷的了,只要兄弟倆彼此珍重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夠了。下闋主要抒發思念兄弟之情。這首詞的基調是積極樂觀的。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渲染出離別的氣氛,這氣氛是暗淡的,但也是開闊的。第二句詩人望著辛漸北去的歸舟,頓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詩人托辛漸向洛陽親友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表達了他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二、歸納特點

一)思鄉(親)緣由:內在―― 戰亂頻仍,久戍不歸,宦遊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孤燈,暮春殘秋,日暮鳥歸,子規夜啼,楊柳青青,花開花落(感時觸景)。

二)情感類型

古代思鄉懷人詩詞一般表達客處異鄉的孤寂、惆悵、落寞、凄清,厭倦戰爭,思念家鄉,懷念親友,渴望過安寧的平靜生活。

1.羈旅愁思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首聯表現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寫了出門在外的作者思念故鄉的感情。頷聯歷來膾炙人口,詩人將六種典型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山間早行特有的畫面。頸聯寫剛上路時見到的景色。尾聯寫旅途的景色使詩人聯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從而將「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塞上聽吹笛(高適)

霜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第一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戰士們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白的清輝,這時,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戰士們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風吹之下,響遍關山,夜長曲悠,戍邊戰士思鄉之情不盡。縱觀全詩,雖然寫了戰士們的思鄉之情,但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而是樂觀開朗、感而不傷的。

回鄉偶書(賀知章)

(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第一首詩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前兩句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也表達出自己戀戀不忘故鄉之情。三四句通過兒童發問的戲劇性場面,抒發了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第二首詩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最後兩句借「湖波不改」越發深沉地感嘆物是人非。

2.思親念友

回鄉樂(王維《雜詩》)

(一)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一首詩從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筆,她見有船從江南來,便急不可耐地問船家,是否捎來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寫女方對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詩從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見到孟津有人來,急問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這是寫男方對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對故鄉的思念。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第一句寫眼前的實景,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煙塵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三四句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親人、故園眷念的親情,又寫出了詩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和開闊豪放的胸襟。

歸信吟(孟郊)

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前兩句寫詩人一邊灑淚,一邊寫信給遠方的親人;後兩句寫自己的魂也隨著信一起回到萬里之外的親人身邊。

3.徵人思鄉

徵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前兩句作者寫道: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馬,征戰不休。自然地透出單調困苦、不盡無窮的怨情。後兩句寫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寫徵人轉戰跋涉的遙遠與苦辛。這首詩一方面以「歲歲」與「朝朝」寫出怨苦無時不有,又以「青冢」、「黃河」、「黑山」表現出怨若無處不在。

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第一句交代了行軍的地域、季節、氣候,渲染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借具有「離別悲傷之意」的《行路難》曲,創造了一個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悲壯境界。第三四句用誇張的手法顯示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並將難言而不盡的思鄉之怨完全包容於其中。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上闋寫景,景中蘊情。前兩句寫道:塞下已自荒涼,秋來更見蕭瑟,雁尚無留意,人留在此純是出於不得已。這兩句既點明了時令和環境,又映襯出邊關將士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接著,悲壯的軍樂和雜亂的邊聲混合在一起,在落日餘輝、煙霧繚繞著的群山中間,將士們就守著那一座早閉的孤城。下闋主要是抒情。前三句從時間上已由傍晚轉入深夜,從人物的描寫上也深入到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離家萬里,但由於「燕然未勒」,將士們還不能有回家的打算。最後,為國為家的白髮將軍,面對濁酒陷入沉思,心中無比苦悶。這首詞詠嘆的是戍邊將士的內心鬱悶之情,不過,鬱悶的原因不單是不能回家,還包括未能為國立功。因此,情緒並不消沉,其風格是沉鬱悲壯的。

4.閨中懷人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飧飯!

『注釋』浮雲「比喻遊子在外地的新歡。蔽:遮蔽。白日:明亮的太陽,比喻愛人,即遊子。 棄捐:丟下。

《古詩十九首》藝術上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是思婦懷念遠方遊子的詩。漢代末年,士人遊宦風氣很盛,大批中下層文人為了尋求出路,不得不遠離鄉里,或游京師,或謁郡縣,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人就是所謂「遊子」。他們長期外出,家眷不能同住,彼此之間難免有傷離怨別的情緒。這些人的家屬就是《行行重行行》中的主人公一類的思婦。

三)常見意象的特定內涵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詩人藉助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

1.月——思鄉的代名詞。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思鄉懷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筆法,還可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異常感傷。「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磧(沙漠)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唐?李益《從軍北征》)——茫茫沙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明月還蘊涵邊人的悲愁。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杜鵑鳥(子歸)——凄涼哀傷的象徵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3.鴻雁——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鴻雁:音信、消息、書信——對親人的思念。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4.鷓鴣——羈旅鄉愁

古載「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聞之思家」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5、柳①、「柳」、「留」二字諧音,折柳又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經常暗喻離別,表示留戀、傷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②、「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③、「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6.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1)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宴殊·《破陣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展示了詞人夢覺酒醒後凄寂惆悵的心境和對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2)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繫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3)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像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7.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沙鷗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8.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9.桑梓:家鄉,表現懷鄉之情。

10.樓蘭:西域古國名,表現衛國立功。

11.陽關:古地名,指代離別送行的歌。

12。西樓: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之樓。

13。關山:指遙遠的地方,多用以表現懷鄉、思人。

四)抒情方式

詩人是怎樣把思鄉的感情與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於景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景和情的關係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絕 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後寫的一首抒懷詩,詩人於吟詠尋常的事情之中,潛伏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容。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字裡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這「喜」的背後,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前兩句是當年上流社會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憶。後兩句是說四十多年後,這兩位歷盡滄桑的老詩人和藝術家又在流落長沙時不期而遇,不勝感慨。短短的四句,時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這兩句不僅點明了重逢的時節,而且是樂景寫哀,「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與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襯;下句「落花時節」則另有寄託:國勢日衰,盛年已過,流水落花,好景難再,不禁凄然相問,潸然淚下。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世運之沉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俱在其中。

2.托物寄情(月、雁、笛、柳、燕)

3.想像、聯想

4.修辭傳情 (比喻 擬人 誇張 雙關 對比)

5.因夢寄情

思江南 ( 方干 )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 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6.即事寫情 (看柳、登高、憑欄、用典、聞笛、望月)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7.虛實結合(化虛為實)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更加濃溢的情思。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8.襯托(渲染)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雙調] 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麼作者為什麼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抒發天涯旅思的代表作。這首小令共描繪出三幅畫面,且這三幅畫面均由一組名詞短語構成,特色明顯。第一組畫面:枯藤、老樹、昏鴉,給人的感覺是灰暗、蒼涼、孤寂、蕭瑟。第二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又給人以「溫馨」的感覺。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讓人覺得冷清、凄涼、路途遙遙。這又都圍繞著一個「愁」字。第一組從正面襯出遊子的鄉愁,第二組從反面襯出遊子的鄉愁,第三組直接點出遊子濃郁的鄉愁、鄉情、鄉思。遊子的思鄉之情以遊子眼中所見之景來烘托,景物帶有哀愁的色彩,襯托的是思鄉的哀情。這也是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鑒賞要點

1.作者、背景 2.特定意象 3。抒情手法 4。情感類型

四、思鄉懷人詩句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崔顥)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杜甫)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上.

1、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答: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2、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遊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最後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3、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麼?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

1)寫夢中返鄉是那麼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2)「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

4、聞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 塘 ( 趙 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1)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於_____ 。 這兩首都是抒發____

(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麼都寫到雁?

答:(1)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彷彿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5、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⑴詩中除了「晨起」、「雞聲」表現了早行之外,還有什麼詞語也表現了早行?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什麼特點?

⑵「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繫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答:1)還有「月」「板橋霜」,月尚未落,板橋結霜,可見其早。②由名詞連綴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春回故鄉、野鴨滿塘的溫暖意境。通過這個溫暖的鄉夢反襯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對家鄉杜陵深切的思念。

6、南鄉子[唐·李珣]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__________。

②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請作簡要回答。

答案:①離愁別恨(或思鄉之愁,或離恨)

2)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鄉而不得歸鄉,更突出強化了思鄉之情

7、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①本詩的景物描寫很精彩,達到了一字傳神的水平,詩的頷聯中的「闊」表現出一幅怎樣的情景?

答:「闊」表現長江水波激蕩,春潮湧流,江水幾與岸平,顯得江面廣闊浩渺。「闊」字既寫出了江水之勢,又寫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②本詩的頸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既描繪出了景物的特點,同時又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


推薦閱讀:

《秋下荊門》李白唐詩鑒賞
第四章 對聯鑒賞
詩詞鑒賞 親情篇
《如夢令》解析鑒賞
宋詞鑒賞

TAG:旅行 | 詩詞 | 思鄉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