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創造渡江奇蹟 七隻小破船轉移兩萬人

紅軍長征創造渡江奇蹟 七隻小破船轉移兩萬人 紅軍長征經過的艱難險阻,大致可分為兩種:人為設置和大自然本身所固有。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是人為障礙,自然界的險阻可分為江河、關隘、雪山、草地、氣候、疾病等幾類。在萬里征途中,姑且不論國民黨軍佔有地利、裝備和人數絕對優勢的追剿部隊,即使是大自然擺在路途之上的艱難險阻,也不是一般軍隊所能輕易克服的。 長征中的紅軍首先遇到的大自然的險阻,就是江河。史冊上也就此留下了億萬人耳熟能詳的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渡大渡河…… 烏江:隆冬大雪嚴寒,竹筏赤膊強渡 1934年10月中旬,8?6萬中央紅軍從中央蘇區出發突圍西進,「長征第一渡」便是過於都河。這條河不寬,又有紅軍工兵架橋,且屬蘇區邊緣地帶,渡河時未發生戰事。紅軍渡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時,即開始進行激烈戰鬥。同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湘江之戰中,紅軍蒙受巨大損失,其原因固然很多,不過湘江的江面寬,利於國民黨飛機掃射封鎖和投彈,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蔣介石未達成在湘江聚殲中央紅軍的目的,但當他得知紅軍入貴州的消息之後,又高興了。那裡有窮山、惡水和大量吸毒之民,這些都不利於紅軍。 中央紅軍入黔後,遇到的第一條江河是烏江。貴州險路難行,素稱天險的烏江橫在中間阻隔。當時貴州省主席王家烈集中兵力守貴陽城,軍閥侯之擔則堅守住黔北屏障烏江。此時紅軍身後還有國民黨中央軍10個師緊追,一旦渡江不成或遲緩,便會陷入背水作戰的境地。 烏江是貴州第一條大河,發源於烏蒙山東麓,江水由西南自東北急速奔流,將沿途崇山峻岭削成陡峭絕壁,並把貴州劃成南北兩部。兩岸山高崖絕,陡峭的山岩高達數丈;河床時寬時窄,水底暗流湍急。渡烏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有大木船,二有好梢公,三須是大晴天。 紅軍到烏江邊時,三個條件似乎都不具備:大小船隻早已被敵人擄去北岸,船夫難覓,渡江之時雪花紛飛。在此情況下,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二師和紅三軍團分三路強渡烏江。 1935年新年剛過,紅一師第一團在團長楊得志指揮下進抵回龍場渡口,就地取材,紮起竹筏,在黃昏時分就以一隻竹筏載著8名戰士向對岸偷渡,不幸竹筏被險浪和旋渦打翻,戰士落水失蹤。 當天夜間,又一隻竹筏在寒風怒號中離岸而去。一個小時後,北岸突然響起激烈的槍聲——第一批突擊隊靠岸。等待已久的其他竹筏,一個接著一個地衝進波濤洶湧的江中,越來越多的紅軍部隊被送到對岸,回龍場渡口突破成功。 紅二師四團則選擇了江界河渡口,先是由連長毛振華帶領8名擅長游泳的勇士,冒著刺骨嚴寒泅渡過江,成功到達北岸,然後接應赤膊短褲的突擊隊,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乘三隻竹筏搶渡。其餘幾十隻竹筏也立刻出發,強渡過去迅速佔領高地,控制了北岸渡口。守江的黔北軍閥侯之擔見兩處渡口已失,喪魂落魄不戰而逃。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 1936年春,紅二、六軍團長征進入貴州後,也在烏江上反覆渡過。長征期間,紅軍兩大主力總計六次突破烏江,比四渡赤水還多了兩次。 金沙江:反覆調動敵人,周密嚴謹快渡 金沙江位於長江上游,從海拔五六千米的昆崙山南麓、橫斷山脈東麓奔騰而下,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一瀉千里,大浪咆哮。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後,兵鋒直指貴陽。正在城內督戰的蔣介石身邊只有一個正規團,急令滇軍主力緊急增援,雲南境內敵人兵力空虛。紅軍乘機長驅西進,疾速由黔西入滇,直逼省會昆明。「雲南王」龍雲只好將各地守軍和民團調來昆明,滇西北金沙江畔無兵防守,紅軍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後,立刻按預定戰略方針急速向金沙江挺進,準備渡江北上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為了確保迅速渡江,中革軍委開始規定要搶佔金沙江的三個渡口——龍街、皎平和洪門渡口。由紅軍大學編成的幹部團以晝夜行軍多里的速度,一舉拿下皎平渡口,獲得兩隻小木船;紅一軍團第四團智取三座縣城,控制了龍街渡口,但因江寬水急,無法搶渡,遂轉向皎平渡過江,僅留少量部隊繼續架設浮橋迷惑追兵;紅三軍團搶佔了洪門渡口,也因船隻少,水流急,無法架橋,除留下一個團渡江外,主力也轉向皎平渡江。

在金沙江皎平渡兩岸懸崖峭壁上,一時間集中了2萬多名紅軍戰士,數百餘馬匹和行李擔子。這一渡口雖然水流稍緩,但短時間內無法架設浮橋,第一天只好靠兩隻小船擺渡。以後又找到五隻船,大者渡30人,小者渡11人,但船皆已破爛,船底漏水,每次來回都要將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復渡。 區區七隻小破木船,承載著中央紅軍脫離險境的希望。指揮渡江的,是精於財經統籌和組織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 渡江工作就像一架銜接精準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部隊到達江邊時,事先就被告知紀律,要求到江邊時必須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依船只能載多少人,即令多少人到渡口沙灘上,預先指定先上哪一隻船。每船有號碼,船內規定所載人數,並標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只能一路縱隊上船,以免船隻傾覆。每船設船上司令員,船上的各級首長也須聽其指揮。小船因不能承載騾馬,便將其都趕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牽著牲畜過江。 為紅軍撐船的梢公共有36人,有漢族,也有彝、傣、納西等少數民族。他們打破「夜不渡皎平」的遺俗,夜以繼日,終於在7天之內將所有紅軍擺渡過江,未掉一人一騎。後來西方人了解到此事,認為其組織完善堪與後來「 二戰」的敦克爾刻大撤退相媲美。殿後的紅五軍團也交替掩護渡過金沙江,隨即鑿沉了七條木船, 國民黨追兵望江興嘆。 紅二、六軍團渡金沙江的時候,選擇了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鎮。這裡人稱「萬里長江第一灣」,傳說當地是蜀漢諸葛亮「五月渡瀘」和忽必烈「革囊渡江」 的地方。紅軍依然是佯攻昆明,調動敵人,依然是只有七條小船。歷史有著驚人的巧合,紅二、六軍團僅用4天,1?8萬人便平安渡江。 大渡河、嘉陵江:神奇以少擊多,渡江堪稱經典 中央紅軍長征時,先後經過了於都河、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22條江河,按軍史和戰史專家的觀點,其中以強渡大渡河最艱險。 紅軍進至大渡河邊時,正值5月下旬,天氣轉暖,上游雪山融化,水流不僅湍急,而且冰冷刺骨。大渡河大渡河的河面及水流較金沙江更寬更急,水浪更高。渡船每一往返,歷時至少50分鐘。每隻船至少須有8名船夫才能操作,稍有不慎,即會觸礁,船毀人亡。 紅軍在安順場不僅強渡成功,且未亡一人,以18勇士驅逐對岸敵軍一營,確實前所未有。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索爾茲伯里為瀘定紀念館題詞,評價奪取大渡河上鐵索橋一役說:「在長征中,沒有一次戰鬥的地方可以同瀘定橋相比擬。」 相對於紅一、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可稱得上是紅軍長征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強渡江河的行動。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為迎接中央紅軍,以主力西進,發起了強渡嘉陵江戰役。嘉陵江是著名的天塹,山高水急,四川軍閥在對岸修築了許多碉堡。四方面軍組織了很大的船工會,短時間內造了上百隻船,要求在短時間裡至少能夠同時遣送三個團兵力到對岸,以達成戰役的突然性。發起戰役當夜,紅軍突破川軍嘉陵江防線,8萬大軍陸續過江,對岸敵人旅長連褲子都沒穿上就被紅軍活捉。 【點評】善用兵者化害為利 「半渡而擊」和「背水一戰」,是與渡河有關的最常用的兩條軍事成語。自古江河於民雖然有舟楫、灌溉之利,也有泛濫暴虐之害,更為兵家行軍之大礙。原因很簡單,肆虐的江河是兵力機動的大敵。然而善用兵者,又能化害為利, 在長征中,僅中央紅軍就渡過了22條河流,時常面臨被敵人半渡而擊和背水一戰的危險,然而這些兇險都被英勇的紅軍避過。紅軍強渡這些江河後,恰好能利用難阻遲滯大批追兵。中央紅軍強渡烏江成功,利用這條天險在遵義換取了半個月的休整;四渡赤水後,又把幾十萬被拖得疲憊不堪的敵軍甩在後面,就是巧妙利用江河的典型例子。


推薦閱讀:

福分可以轉移給他人嗎?
三合風水--元真 - 科學有神論---大氣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來之易 - 和訊博...
寸草報春暉:肺癌肝轉移母親治療札記
[指南全文] 實體瘤腦轉移瘤診療指南|EANO 2017版|何華鈺 馬文斌譯

TAG:紅軍長征 | 奇蹟 | 創造 | 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