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油畫發展歷程及其名家名品
50年代至文革前1949年以後,中國油畫家面臨全新的歷史時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畫家匯成團結的隊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油畫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變化。油畫家面臨新的課題:藝術與政治的關係,為工農兵服務,深入群眾生活等。新、老油畫家都有一個調整或改變原有的藝術面貌,以適應新時代的任務。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新生活題材,成為油畫創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羅工柳的《地道戰》,是兩個經歷、修養不同的畫家,為表現新的時代殊途同歸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頗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畫創作以表現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勞動和建設為主。1949年前佔據油畫創作主要位置的風景、靜物越來越少。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齊白石像》,胡一川的《開鐐》、莫朴的《入黨宣誓》、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等作品,與30~40年代的油畫迥異,顯示了油畫家個人風格的重大轉變。50年代,國家選派留學生分批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美術。同時,聘請蘇聯畫家和羅馬尼亞畫家,分別在北京、杭州執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紹綱、張華清、林崗等人都曾在蘇聯留學。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於長拱、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等人曾在蘇聯畫家任教的油畫訓練班進修。學習蘇聯繪畫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7~1958年前後,極「左」思潮使蓬勃發展的油畫藝術受到嚴重挫折。60年代初,文藝政策有所調整,油畫創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油畫教學方面,由羅工柳主持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三個工作室的開辦,使油畫教學充滿生機,幾年之內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稱建國以來前30年油畫藝術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東渡黃河》(艾中信)、西藏及長征路線寫生組畫(董希文)、《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決戰前夕》(高虹)、《出擊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獄中鬥爭》(林崗)、《寧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兒就一定要實現》(聞立鵬)、《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延河邊上》(鍾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進》(杜鍵)、《金色的季節》(朱乃正)、《罪惡的審判》(哈孜艾買提)……從這些人們熟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一種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義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現形式。50年代被忽視、甚至被誤解的風景、靜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個短暫的繁盛。呂斯百、常書鴻、衛天霖、余本、李瑞年、吳冠中等畫家都有佳作問世。文革時期從1964年開始,油畫創作中便流行起解說政治鬥爭口號的圖式。在畫面形式上,越來越追求宏大、激昂的聲勢,肖像、靜物、風景作品幾近乎絕跡,描繪人體被徹底禁止。雖然毛澤東本人曾經批示裸體寫生可以繼續進行,但這一批示直到80年代才被拿出來當作裸體繪畫存在的理由。這是一個未予執行的毛主席指示,這種情況極其罕見。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代表當時主流藝術的油畫作品是革命歷史題材和各種規格的毛澤東肖像,可謂紅色經典油畫。進入70年代之後,各地組成「三結合」的創作組織,開展繪畫創作。一般都採取領導定題目,群眾討論出主意,作者具體製作,再經過集體討論、集體修改的辦法,畫家成為貢獻手藝的工作人員。在人物畫中,按照「三突出」原則,集中表現主要英雄人物的光輝和高大。在形式上的共同特點,則是所謂「紅、光、亮」,即以明麗的暖色調,精描細磨的筆觸構成的艷俗風格。從時代多嬌(火紅歲月)畫展可見一斑。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被稱作「開創無產階級美術新紀元」的樣板作品,這幅油畫被大量複製9億份,成為世界繪畫史上流傳最廣的一幅繪畫作品。這幅畫的創作和宣傳,當然是為打倒劉少奇這一政治鬥爭目的服務的,因此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油畫創作。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的再次修改和侯一民的《劉少奇同志和安源礦工》的遭受批判和毀壞。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後期,一批老油畫家們陸續恢復工作。劉海粟、吳大羽、關良、衛天霖、常書鴻、吳作人、沙耆、吳冠中等重新拿起了畫筆,中青年畫家力圖追回失去的歲月。這是中國油畫家沒有言語只有動作的時期,雖然不可能出現巨作,但確實產生了一些真切感人的風景、靜物小品。筆者感言:「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義與蘇聯社會主義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中國需要在文化領域更加凸現社會主義特徵,以佔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戰略高地,抗衡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配合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因此一大批左派畫家擔當起了歷史重任,並將起始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推向了極致,形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獨特景觀。當然,在一切服務於政治的背景下,藝術家的創造性處於從屬地位,整體藝術風格非常單一,沒有實現老人家所倡導的百花齊放景象。現代油畫名家名品集油畫百家 >>現代畫史 >>董希文 │吳作人 │羅工柳 │吳冠中 │靳尚誼 │詹建俊 >>國畫百家
劉春華 毛主席去安源 1967
劉少奇和安源礦工 侯一民 油畫 160×322厘米 1961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
吳作人 齊白石像 90×40.5 布面油畫 1954 中國美術館
董希文(1914-1973) 春到西藏 149×230 布面油畫 1954
董希文 開國大典 230×405 布面油畫 1952-1953(另開窗口)
羅工柳(1916-2004) 地道戰 140×169 布面油畫 1952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
吳冠中(1919-2010) 春雪 93×93 布面油畫 1964
吳冠中 太湖鵝群 46×62 布面油畫 1974
蘇天賜(1922-2006) 甌江新綠 布面油畫 1949
彭彬(1927-) 靳尚誼 你辦事我放心 225×270 布面油畫 1977 中國美術館藏
詹建俊(1931-) 狼牙山五壯士 200×185 布面油畫 1959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
靳尚誼(1937-) 十二月會議 160×135cm 1961 布面油畫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高帝(1906-1998)姐妹倆 45.5×41 布面油畫 1956
葉正昌(1909-) 肖像 55×39 布面油畫 1983
胡一川(1910-2000) 開鐐190×250 布面油畫 1950
胡一川 前夜 138×176 布面油畫 1961
楊建侯(1910-1993) 教師家庭訪問布面油畫 1954
孫宗慰(1912-1979) 天津新港55×70 布面油畫 1954
林達川(1912-1985) 紹興水鄉48×63.5 紙板油畫 1960
林達川 漁港 46×65 布面油畫 1960
萬金聲(1912-1993) 大雁塔44×55 布面油畫 1983 中國美術館藏
費以復(1913-1982) 鍊鋼廠21.5×28 紙板油畫 1957
馮法祀(1914-2009) 老國畫家100×81 布面油畫 1956
馮法祀 祖孫倆 71×50 布面油畫 1953
莫樸(1915-1996)清算90×116 布面油畫 1948 布面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艾中信(1915-2003) 雪中送炭72×88 布面油畫 1947
艾中信 女司機田桂英 116×170.5 布面油畫 1950
庄言(1915-2002) 陝北莊稼漢22×19 布面油畫 1942 中國美術館藏
庄言 晨霧36×40 布面油畫 1959 中國美術館藏
李宗津(1916-1977) 周恩來總理32.8×46 紙板油畫 1976
塗克(1916-2012) 歡迎蘇聯訪華艦隊33×42 布面油畫 50年代末
塗克 上鋼三廠煉鐵高爐178×207 布面油畫 1954 中國美術館藏
楊立光(1917-2000) 老婦 81×60.5 布面油畫 1959
俞雲階(1917-1992) 圪亭橋61×91 布面油畫 1965 中國美術館藏
秦宣夫 嘉陵春泛 38.8×47 布面油畫 1955
王流秋(1919) 黎明 73×100 布面油畫 1957
劉依聞(1919-) 母與子45.2×37.5 布面油畫 1956
朱膺(1920-) 山茶54×62 布面油畫 1959 中國美術館藏
何孔德1925-2003)、高虹 我們的好總理152×185 布面油畫 1977
張麗(1926-) 學51.4×38.8 布面油畫 1961 中國美術館藏
陳其(1927-) 回島 104×150 布面油畫 1964
王德威(1927-1984) 英雄小姐妹160×125 布面油畫 1957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
呂洪仁(1927-) 黃海 布面油畫 1976
劉自鳴(1927-) 山果65×50 布面油畫 1985 中國美術館藏
靳之林(1928-) 女書記 107×87 布面油畫 1975
張文新(1928-) 入社去53×72.7 布面油畫 1956 中國美術館藏
李天祥(1928-) 女大學生100×80 布面油畫 1958
張彤雲(1928-) 高唱革命歌140×150 布面油畫 1964 中國美術館藏
魏傳義(1928-) 場院 30×44布面油畫 1956 中國美術館藏
官布(1928-) 讀毛主席的書80×120 布面油畫 1964
鍾涵(1929-) 延河邊上180×360 布面油畫 1962-1963 原作毀於文革時期
鍾涵 山村辦公室 27×38 布面油畫 1976
全山石(1930-) 穿紅背心的婦女97×69 布面油畫 1956
全山石 英雄不屈 233×127 布面油畫 1961
侯一民(1930-) 青年地下印刷所250×180 布面油畫 1957
馬常利(1931-) 天山腳下26×33 布面油畫 1961
李駿(1931-) 娜達沙 84×68 布面油畫 1958
黎冰鴻(1931-1986) 南昌起義201×260 布面油畫 19581
鄭家駒 上學 布面油畫 1960
徐明華(1932-) 鏡前 95×71 布面油畫 1959
趙友萍(1932-) 民間歌手烏傑卓瑪布面油畫 1961
宋韌(1932-) 童年紀事116×81 布面油畫 1979
邵晶坤(1932-) 金秋時節79.5×65 布面油畫 1960 中國美術館藏
諶北新(1932-) 村口 30×34 布面油畫 1974
顧祝君(1933-) 青紗帳183×182 布面油畫 1963
杜鍵(1933-) 黃河激流220×332 布面油畫 1963
周正(1934-) 雨後 91×71 布面油畫 1961
潘世勛(1934-) 我們走在大路上布面油畫 1964 中國美術館藏
宋賢珍(1934-) 她們在成長100×160 布面油畫 1964 中國美術館藏
任夢璋(1934-) 收穫季節人物寫生布面油畫 1957
宋惠民(1937-) 鐵匠肖像85×75 布面油畫 1976
劉秉江(1937-) 維吾爾族女大學生古麗娜98×74 布面油畫 1976
溫葆(1938-) 四個姑娘110×202 布面油畫 1962 中國美術館藏
王霞 海島姑娘175×87布面油畫 1961 中國美術館藏
邵增虎(1937-) 螺號響了156×120 布面油畫 1971 中國美術館藏
秦大虎(1938-)、張定釗在戰鬥中成長 160×160 布面油畫 1964 中國美術館藏
湯小銘(1939-) 永不休戰108×137 布面油畫 1972 中國美術館藏
陳衍寧(1945-) 漁港新醫138.2×98.3 布面油畫 1974
推薦閱讀: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與前景//中國:高端旅遊正興起
※印度宗教關係的發展特點及若干啟示
※4399是怎麼慢慢發展起來的?
※格里芬去發展聯盟是怎麼回事?
※孫中山對儒學的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