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介入術後並非萬事大吉,「終身康復」該怎麼做
不少人以為,患心梗後進行心臟介入治療,出院後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
浦南醫院心內科主任於泓教授指出,「心臟康復」是個終生的概念。國際上近幾年提出的現代「心臟康復」是指心臟病患者通過有處方(指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的運動鍛煉、醫療教育、心理、營養、職業和社會諮詢指導重新獲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動狀態的綜合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WHO)按時間間隔將心臟康復分為三階段:急性階段即院內康復,常包括急性心血管事件後在CCU或住院期間,時間是一到兩周;恢復階段即院外早期康復,為急性血管事件發生後的3—6個月,可以持續到一年;鞏固階段即院外長期康復,是心血管事件發生一年後為院外患者提供預防和康復服務,持續終生。
「拿心梗來說,很多患者介入手術完成出院後,就是不敢運動,有的術後在床上一躺就躺幾個月,甚至不敢下樓,事實上,如果經過心臟科醫生的評估,患者病情已經度過急性期,很多患者術後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動,及早的康復介入、適當的運動對於患者的後續恢復也有好處。我們的主張是,康復師和心臟科醫生共同介入、評估、治療。」於泓教授比較推薦老年人的運動是騎自行車、游泳和水中運動等。
「另外一個極端是,很多患者做完治療後,認為出院後就沒事了。事實上,如果不遵從醫囑進行後續的藥物治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患者的病情可能會複發。生活方式的改變,主要包括適當的運動、調整飲食、戒煙戒酒等。」
於泓教授補充說,「心梗患者也應該有慢病管理的意識。除了患者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我們也會對患者的家屬進行一些比如急救知識的科普宣教,這對於挽救患者的生命相當重要。」
在浦東新區「冠心病診治新進展學術研討會」 上,於泓教授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人口過早地進入了老齡化階段,而冠心病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主要包括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見病。
近幾十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冠心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成績斐然。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重要的治療方法,迄今已走過30餘年,目前已成為與藥物治療、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並駕齊驅有效的治療手段。
推薦閱讀:
※【七個老師】劉英平——能讀就會寫之怎麼「活」
※養腸胃、控血糖…最適合老年人的雜糧是它!專家教你怎麼吃
※怎麼自製氮、磷、鉀肥等養花常用材料?
※春季怎麼穿最淑女 6種搭法要學會
※婚姻出現問題怎麼解決 教你三種方式調節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