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倫理道德與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和平之精神
唐君毅(1909–1978) ,四川宜賓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時代頗受梁啟超、梁漱溟、熊十力學術的影響。本文節選於唐先生《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上期我們已經發了唐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的《中國之人文精神》,本期我們繼續共學其《倫理道德與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和平之精神》篇章:
中國古所謂五倫,除父子兄弟之倫外,尚有夫婦君臣朋友三倫。夫婦之倫之重要,在中國先哲,並不專從兒女之情上說,而是因為夫婦可以合二姓之好。通過夫婦一倫,而我們之情誼,即超越過我所自生之家庭,而貫通於另一家庭。故夫婦一倫,即家與家之連接以組織社會之一媒介。夫婦重愛尤重敬。敬即承認對方之獨立人格之謂。由夫婦之有愛且有敬而不相亂,是謂夫婦有別。由是而男女夫婦之關係,乃不至於沾戀狎褻,而別於禽獸。故中國先哲又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至於君臣之倫,則是就人在政治中之關係言。在現代之中國,君臣之名已廢,但其義亦未可全廢。唯說來須有一番曲折。本文不談政治,故暫不多及。但對於朋友之倫,則須略說幾句。
中國五倫中最後為朋友。朋友一倫,自一方面說亦是最重要的。父子兄弟之倫,乃生而即有,乃出於天。夫婦之倫一半依自然之男女之情慾,一半依於自覺之愛敬。此乃一半天一半人。而君臣朋友之倫之成立,則純由人之自覺的選擇。但人不參加政治系統,人即可與他人無確定的君臣之關係。而朋友之倫,則是人在社會中與人接觸時不可免的一倫。一切同事、同業、同志、同道,皆是朋友。
中國古所謂朋友一倫中,即包括師生朋友之關係,重在以道義事業相勉。人對家庭之愛,恆不免夾雜私心。君臣關係恆夾雜利害。然真正朋友之關係,則可為一純粹之精神上人格上,超乎一切私心與利害之關係。師生之在朋友一倫中,即為學術文化之傳承延續之所依據之一倫。中國古人對於朋友之道,重在彼此互信。朋友之間相規以善,故彼此可和而不同。朋友之道,重在互尊其所以異。故朋友之切磋,即所以培植人之寬容異己之精神。朋友之範圍,愈大愈好。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朋友師生之倫之擴大,人可尚友千載,神交古人。不僅聖人為百世之師,而人類歷史文化之世界中,一切我所欣賞、讚美、佩服、崇敬愛戴之人物,皆可在我們發思古之幽情時,成我們之師友。唯我們之師友之範圍,可以橫面擴至天下之善士,縱面擴至古今之賢哲;然後吾人之精神乃能日趨博大與敦厚;然後民族之各地之學術文化,乃更能交流而互貫,以趨於充實,而過去之學術文化,能不斷獲得新生命之滲入,而日新其光輝。
相連於中國之和而不同之友道者,是中國學術文化中之自由精神,與崇尚人類之和平之精神。在中國歷史中,大家都知道沒有西方之所謂宗教戰爭。雖然佛教曾經三武之厄,康熙曾一度禁止基督教。然而言都有其他的原因,而非由於中國文化之缺乏宗教的寬容。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有各種宗教並行不悖的傳教之風。所以和會三教,五教同源之論特別多。中國學術在春秋戰國時,原是百家爭鳴。只有秦始皇曾焚書坑儒,但漢繼秦興,漢初仍是儒道法與陰陽家之言競起。
漢武帝罷黜百家,只是不與百家立官學,仍未嘗禁止民間百家學術之流行。魏晉以後,佛學東來,中國人立刻競相講習。唐代與世界交通更盛,而佛耶回波斯之教齊來。雖然韓愈闢佛,宋明儒亦闢佛而要復興儒學,然韓愈與宋明諸大師,皆常與佛徒往還,並常出入於儒佛道之教中。至於清代之文字獄,則是滿人摧殘漢人民族意識之事,又當別論。
儒家之成為中國學術文化之主流,乃由於儒家教義,本來較他家為周備,而非由於儒者借政治力量,以箝制他家學術之自由發展之故。而且儒家本來是相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孟子反對他家,只反對其執一而廢百。荀子反對他家,只因他家有所見而又有所蔽。儒家之精神,重會通之道、全盡之道。故要於殊塗見同歸,於百慮見一致,於睽異而見其相通相類。中國道家則更重思想之自由,中國之所以莫有宗教戰爭,莫有異端裁判所,中國人之所以最富於寬容博大之精神,而不箝制學術文化之自由發展,亦正由儒家與道家之此種精神所陶養。
至於中國人之重和平的精神,亦是世界所周知的。中國人素來莫有狹隘的國家思想。當先秦時代各國正爭霸之時,儒家則講平天下、治天下、講太平世、講大同、講王道、反霸道。道家講和天下、均調天下、在宥天下、講帝道、反霸道。墨家講兼愛、講非攻、講兼利天下、一同天下、講天鬼、仁愛之道、反霸道。唯一的例外是法家。他要尚爭戰,講霸道。然而秦統一六國,漢代秦興以後,中國之政治,即以文治為主,仍求以王道易霸道。中國歷代固均有北方夷狄之患,不能不有拓邊防患之事。然而孔子之教是「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南北朝五胡云攘,亦皆漸同化於中國之文化,而有隋唐之大一統。漢唐之盛,重譯來朝。然納責大皆只以成禮,中國從未有加以征服剿滅之意。而且在當政府正從事拓邊防患之戰爭時,詩人之稱美和平而反戰之詩,仍到處流行。外來宗教中,回教比較富於戰爭之精神,但亦為主持正義。佛教則崇尚慈悲,並要人不殺生。而佛教大盛於中國,更使中國人愛和平。中國人之太愛和平,使其易受外敵侵入。然而此愛和平之精神,終是一極可貴之文化精神。而且中國人由酷愛和平,因而極能反抗侵略。故四千年來中國人對於一切侵入之外敵,亦無不能加以同化,或終將其打退。能愛和平而念念在天下一家四海清平,又能保衛和平以反侵略,這真是中國文化中之最偉大的愛和平之精神。
(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下期文章)
推薦閱讀:
※科研界收入不平等加劇,基層科研人路在何方?
※張玫 祝鳴:「伊斯蘭文化視野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學術研討會綜述
※論中國法學的學術尊重
※吳承學:學術史識與學術價值觀
※一代學術巨匠饒宗頤辭世 一生情牽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