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關宏:為東亞的民主轉型點贊 | 社會科學報

社科報 讀書

原題:為東亞的民主轉型點贊

作者:復旦大學 孫關宏

◤在20世紀後期民主轉型浪潮席捲全球的過程中,民主與文化的關係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政治文化研究開始復興。這一重要傾向不僅推動了比較政治文化研究向縱深發展,而且對促進全球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儘管東亞政治文化研究近年開始引人矚目,並取得若干成就,但是在研究視野和路徑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郭定平等教授最近撰寫出版了《東亞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一書,在努力超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從內源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適應性變遷的全新視野分析和解釋了東亞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之間的關係。

亞文化的民主基因

東亞民主政治轉型植根於自身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內源性發展。在東亞的儒家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定的民主基因。

例如:第一是關於「人」的觀念,表達了人的一種普遍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第二是關於「民」的觀念,具有「民本」思想傳統,滲透著一定的民主的精神。第三是關於社會政治關係,這些關係都有一種互惠的性質。第四是關於理想政治模式,儒家傳統強調和諧、合作、穩定、協商、共識,與民主的目標亦有一定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蘊藏著豐富的民主性要素,它在哲學思辨、政治社會,以及生活層面都有體現。在古代日本傳統文化中,我們不僅可以找到現代民主精神的契合性,還可以找到與現代民主建設的制度規範相契合的地方。韓國歷史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李朝封建統治及其形成的政治文化在當代韓國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依然可以發現很多痕迹。

在中國,曾有學者指出,胡適雖以「反傳統」著稱,但是他在推動中國的民主運動時,卻隨時隨地不忘為民主、自由、人權尋找中國的歷史基礎。他承認中國歷史上沒有發展出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是他並不認為中國文化的土壤完全不適於民主、自由、人權的移植。胡適解釋「自由」往往上溯至孔子的「為仁由己」,認為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為信仰自由奮鬥的豪傑之士。他為了給「不自由、毋寧死」的名言尋求中國的根據,找到了范仲淹《靈鳥賦》中「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並進而推論古代諫諍的自由即是言論自由的前身。晚年的胡適在「中美學術合作會議」上所發表「中國傳統及其將來」的著名演說,更是為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足以構成接引民主與科學的「中國根底」。

西交融的創造性轉化

然而,東亞政治文化傳統之中儘管存在一些民主性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本身不足以支持和維繫民主體制,只有在東西文化衝突與交融的過程中,通過廣泛吸收與借鑒西方政治文明成果,推動傳統東亞政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才能為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開闢道路。其中值得特彆強調的是吸收和借鑒西方的自由思想與法治觀念。日本人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徹底,可以說毫無保守觀念,無論是在幕末時期被迫打開國門實行的明治維新中,還是二戰結束後在美國影響下進一步的民主轉型過程中,他們都是懷著一個開放的心態,歡迎外國文化的進入。他們甚至歡迎「全盤西化」的口號,贊同「脫亞入歐」。日本在現代化方面取得成功,和這一文化背景有著密切關係。在韓國現代化過程中也逐步出現了一種新的民主主義的政治文化,這種文化的培育和加強,對韓國民主化的成功以及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近代以來政治文化的曲折發展和轉化困境與中國民主政治的屢遭頓挫是相對應的。然而,也不能說沒有積累一點創造性轉化的文化資源。例如上世紀初開啟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致力於中國的文化啟蒙。民國時期有一批人對民主理論的探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胡適堪稱一個代表。在當時國民黨的獨裁專制時期,他對世界三百年的民主大潮流大方向充滿了信心,認為「民主是世界文化的大潮流」,認為「民主政治的意義,千言萬語,只是政治統治須得人民的同意」。民主政治「確曾養成一種愛自由、容忍異己的文明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發表了許多關於中國一定要實行自由民主的言論,這在《歷史的先聲》一書中有詳細記載。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毛澤東與黃炎培討論如何破「王朝周期率」的民主談話,一個是毛澤東關於擁護羅斯福「四大自由」的聲明。歷史無疑是我們討論創造性轉化論的一個文化資源。

主轉型和政治文化

文化的變遷與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的。文化既是自變數,也是因變數。特別是在全球化、信息化與民主化的時代,文化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東亞民主轉型的過程,說明了隨著經濟政治的改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東亞可以學習和形成自己的民主政治文化,這也是引導精英與民眾學習和適應新的政治文化的過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不能認為,一個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必須以該國人民大眾民主政治文化的成熟為前提。這是違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毛澤東說過:「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說的就是必須在實踐中學習的道理。

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是互動的關係,政治文化的更新推動了民主轉型,而民主轉型則激活了政治文化。形成互動關係的文化動力是世界文明。世界文明是人類共同的價值理念,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文明發展的新時期,自由、人權、民主、法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觀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的聯合國大會發言時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將為中國的民主轉型和融入世界文明添一把力。

《東亞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年)

本書在吸收和借鑒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東亞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的關係,從內源性發展論、創造性轉換論和適應性變遷論三個方面層層深入,循序展開,分析框架科學合理,論述系統完整,引用資料清晰準確。更可貴的是,本書突破了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關係研究的原有理論範式,提出了全新的理論,實現了重大的理論創新。最重要的是,本書的主要結論認為,東亞可以發展民主,能夠發展民主,不存在文化上的障礙。這為中國的民主轉型增添了理論上的助力,對某些人製造的對民主的文化迷霧起到了正本清源、明確方向和提振信心的作用。(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微信號:shehuikexuebao

推薦閱讀:

坑爹的轉讓費(三)
點贊的力量有多大?
你會在意點贊數的多少嗎?

TAG:社會 | 科學 | 社會科學 | 點贊 | 轉型 | 東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