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唐代江都人,著名詩人。關於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記載甚少,今據多方查考,他大約生於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卒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名當世,時稱「吳中四士」。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為齊梁餘音,聲律和諧,情感細膩,但詩意平平;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原為陳後主創製的樂曲名,歌詞已不傳。隋煬帝在江都繼作兩首,第一首云:「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第二首云:「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兩妃。」張若虛繼其後又加鋪敘,衍為長篇巨制。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

張若虛以家鄉濱江風光為背景,寫成《春江花月夜》。詩中前16句著意描繪了「春江」、「月夜」的景色,寫了春江潮起,月隨潮生,水光月色,交相輝映,萬里春江,一片空明,在人們面前展示出了一種美麗、澄清、寧靜的意境;而後20句,則在這美景與意境中寫了遊子的思婦之情。這情又以月色來烘托,使情隨月的升、懸、斜、落而曲折起伏,給全詩籠罩上一層空明迷幻的色調,創造出一個深沉、寥廓的境界,從而抒發出雖時光易逝,仍執著追求的深刻內涵與哲理。(頭條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張若虛全詩寫了春、江、花、月、夜,且以「月」與「江」為重點,以景襯境,因景生情,景隨情轉,情景交融,時而淋漓酣暢,時而婉轉深沉,使人領略到濱江月夜的江潮美,與江潮共生的明月美,在江潮、月色相互輝映中的意境美。它還用明麗的形象、輕快的節奏,將自然美景、詩人遐想與人間相思,交織成一幅神奇的畫面,並將生命的有限與自然的無限,永恆的時空與短暫的人生,春景之美與離人之愁,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了高度的平衡與和諧。難怪這首詩歷來被人認為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更是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

張若虛之所以能創作出千古傳頌的詩篇,這和他家鄉的自然環境很有關係。唐代詩歌中,描繪江上風光、月下夜色、春光景緻的詩歌很多,但是,或因取材角度的問題,或因五、七言律詩字句的限制,都沒有能夠展現出大江月夜的美妙景色與神奇意境來,不是缺少意蘊,就是氣勢不夠宏大。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從江都南部濱江地帶的自然風光,尤其是古稱「白沙」的大橋鎮一片白色沙灘的獨特自然景觀中得到啟發,獲得靈感,勾起回憶與聯想,使他的詩作開闢了這一主題的新天地。只此一篇詩作,就足以為唐代詩歌增輝,也就此奠定了他在詩壇及文學史上的地位。

推薦閱讀:

煙花三月下揚州,上海出發3小時,簡直是吃貨們的天堂!
【憶。揚州】(五)史公祠
揚州自由行詳盡介紹
溫潤如玉的東南小城——揚州
揚州東關

TAG: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