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
(一)先秦時期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詩歌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代只在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錄。
原始的詩歌基本上沒有被記錄下來。《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中《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鳥獸之類獵物)」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獵歌。前兩句是說先民砍斷竹子,再把竹子綁在一起做成弓箭;後兩句是指將土塊用弓箭彈出擊中獵物。它反映了我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它們製造工具和射獵的過程,描繪並歌頌了勞動和勞動者,洋溢著先民學會製造工具以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之情。
先秦詩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詩人創作的漫長過程。
1.《詩經》
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喻等目的做詩、獻詩,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編成《詩》。
《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詩,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按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稱為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雅》、《頌》中的詩歌,對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觸動了詩人的興緻,引發詩人歌唱.詩人找到一個話頭,因此興多數用在詩歌的開端。
孔子曾概括《詩經》的宗旨為「思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楚辭》
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種由詩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楚辭》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兩位詩人。詩人之作,由於其個人的天賦才能、高度的文化素養以及對藝術遺產的繼承,一般說來比起民間樸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為豐富,在情感上更為細膩,在藝術上更為精緻。屈原、宋玉的作品,「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特別是屈原,取熔經意,自鑄偉詞,其作品規模宏大、風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積極成果的產物。
屈原的騷體詩,是浪漫主義的典範作品。對理想的熱烈而執著的追求、愛憎情感火山爆髮式的自我傾訴、獻身祖國的赤膽忠心,都在奔放的辭句、宏大的結構中被容納。詩人大膽地馳騁想像,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自然現象與自身遭遇,創造了一個個前無古人的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獨特個性。這種浪漫主義特色的形成,同楚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楚國巫風盛行,朝廷和民間祭祀都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娛諸神」。這種帶有原始宗教氣氛的樂歌,自然是產生浪漫主義傑作的溫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帶民間的祭神歌曲。從《詩經》的現實主義到屈原的浪漫主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屈原的騷體詩,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繼承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詩經》的比興較為單純,而《楚辭》的比興具有象徵的特質,往往成為一個形象的系統。《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就是範例。楚地本是澤鄉山國,其間頗有疊波曠宇、崇山秀嶺,這些江山的光怪之氣足以搖蕩心靈、催發麗辭偉句。騷體詩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長而靈活,篇章放大而嚴密,詞采絢麗而貼切,是《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坐標。
但騷體詩已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長而靈活,篇章放大而嚴密,詩采絢麗而貼切,是《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有人說,中國歷代詩「莫不同祖風騷」,足見其對後代詩歌的影響。
(二)兩漢時期
漢代詩歌集中體現在漢樂府和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中。
1. 漢樂府
樂府原指音樂機關,漢武帝劉徹時擴充為大規模的專署。其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歌辭予以配樂,以及將文人歌功頌德之詩制譜以供統治者祭祀和朝會宴飲之用。「漢樂府」即是漢代的樂府詩,又稱「樂府詩」或「樂府歌辭」。據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分類,漢樂府大抵保存於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之中,計有百餘篇。這些為數不多的篇章卻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漢樂府民歌直接繼承了《詩經》中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與《詩經》發歌以抒情為主不同,漢樂府發歌以敘事為其特色。這些歌辭描畫了慘重的階級壓迫與剝削,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長期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人民對封建婚姻的抗議,對自由愛情的熱烈嚮往,為後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動具體的漢代社會現實生活圖景。漢樂府民歌善於通過戲劇情節的鋪敘,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塑造出特定環境中富有個性典型形象。其中《陌上桑》、《東門行》、《婦病行》、《孔雀東南飛》皆為傳世名篇。漢樂府還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採用雜言和五言,長短隨意,整散不拘,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特色的新體詩。可見漢樂府繼《楚辭》之後,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實現了漢語詩歌的新解放。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原題為《古詩》,最早收錄於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之內。這些詩並非一人一時之作,作者屬於地主階級中下階層。古詩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可以說代表了漢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這些古詩表現了濃重的感傷情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動蕩不安與黑暗。
曾有人評《古詩十九首》為「風之餘,詩之母」。這些詩長於抒情,善於比興,象徵襯托,所用皆妙。其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往往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其語言實為絢麗之極趨於平淡,具有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藝術魅力。《古詩十九首》在歷代都受到了高度評價,南朝文論家劉勰評為「五言之冠冕」,其藝術成就確是文人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牽牛星》、《西北有高樓》皆為傳世經典。
3. 其它
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也曾出現過斷代。第一次是在秦代,由於時間短促,加上焚書坑儒,思想政治極為嚴酷,因此主要只在民間尚有歌謠流傳。第二次是西漢時期,文壇又呈寥落之勢,僅有漢初高祖劉邦的騷體詩《大風歌》和韋孟的四言《諷諫詩》值得一提。但中國古代詩歌無疑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一顆明珠,充盈著精華與瑰寶,有著數不盡的流傳千古的膾炙人口之作。而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則是我國詩歌文明的活水之源。特別是《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對後來的文人起極其重要的作用,養育了後來一代代的進步詩人。
(三)魏晉南北朝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涌」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
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
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發展了五言詩的詩歌形式。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
在謝靈運手上,南朝詩歌尤其是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
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準備。
南北朝時期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這一時期民歌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四)唐
唐代是詩歌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留下了近五萬首詩歌,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大約有五、六十人。
1. 初唐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陳子昂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2. 盛唐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的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田園山水詩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於輞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讚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有了邊塞詩派。
李白自覺地繼承了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出獨特的李白風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像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歷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常用誇張的語言抒發激情;如「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誇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誇張,所以傳神,極不準確的語言卻極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面反映了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杜詩又被後人稱為「詩史」,即本於此。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掛著郭沫若寫的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心。立身群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寫詩上,其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從這方面說他又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讀書破萬卷」,善於學習和繼承傳統;「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近體詩,都臻於妙境和化境。所謂「詩聖」,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只有杜甫一人。
3. 中唐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與賈島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鍊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深受人們喜愛。此外。柳宗元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李賀在詩歌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闢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
4. 晚唐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面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唐帝國長時期的政治穩定,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取得空前繁榮,整個國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形勢,為詩歌寫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的科舉考試重視詩賦,知識分子要中進士當官,就要會做詩,這也是對詩歌創作的促進。就詩歌本身說,唐代的五、七言古詩和樂府歌行進一步成熟,講求聲調韻律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最後形成,詩歌形式也百花齊放。到盛唐時代,眾多的詩人把詩歌創作推向高峰,壯闊的山河,優美的田園,繁華的都市,蒼涼的邊塞,慘烈的戰爭,都在詩歌中得到充分表現。特別是李白的充滿狂放激情、猛力抨擊現實的浪漫主義詩篇和杜甫關注國家命運、悲憫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詩篇,代表了盛唐詩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宗瑰寶。清代康熙年間編輯的《全唐詩》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詩(佚失的不知其數)。在不到300年的時間,留下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中相當多的優秀詩篇,以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征服了歷代讀者,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五)宋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蘇舜欽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的詩對掃蕩西昆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
1. 北宋初期
宋初詩風歸為三體:
「白體」是指效法白居易做詩的一批詩人,代表作家有徐鉉、李昉、王禹偁等人。宋初優待文臣,且提倡詩賦,所以當時的館閣之臣酬唱成風,編成了許多酬唱詩集。他們的詩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體詩,內容多寫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風格淺切清雅。
「西昆體」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詩壇聲勢最盛的一派。宋代館閣之臣酬唱的風氣到真宗朝達到極盛,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的一批館閣詩人,大量地寫作辭采華麗、屬對精工的詩篇,彼此唱和應酬,使得這種風氣流行起來。作品題材較狹窄,內容較單薄,有的詠帝王故事,有的詠宮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類詠物詩。西昆體詩人最推崇李商隱,兼重唐彥謙,詩歌詞藻華美,對仗工穩,音韻和諧,在宋初詩壇瀰漫著白體和晚唐體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詩風背景下,西昆體的出現無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統一帝國的堂皇氣象,對晚唐至北宋開國初的詩風是有一定衝擊力的。
西昆體的致命不足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詩歌題材範圍狹窄,缺乏時代氣息;二是詩歌藝術立足於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另外,西昆體實際上帶有濃厚的貴族趣味,也和宋代社會的特點不合,西昆體具有明顯的娛樂傾向,也和道統文學觀日趨強化相抵觸。這些也是它遭到批判、最後衰歇的根本原因。
「晚唐體」詩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群詩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準、潘閬與所謂「九僧」,這些詩人除寇準是高官外,大多是隱逸山林的處士和僧人,他們偏重以苦吟的寫作方法,在狹小的格局中描繪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達或是失意惆悵,或是閑適曠達的士大夫情趣,描繪清邃幽靜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只有林逋、寇準等人的詩歌一方面模仿賈島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頗有白體詩平易流暢的傾向,而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也比「九僧」詩稍為充實一些。「晚唐體」詩人對後代詩歌在語言上喜歡翻新出奇傾向的出現,有一定影響。但總的來說,「晚唐體」詩歌意象單調,形式呆板,所表現的情感不出乎閑適、曠逸、愁悶、惆悵之類,色彩比較單一。
2. 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的文學變革,是在宋代文學總體上處於衰退的情況下產生的。它一方面順應著思想控制強化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尋求文學新的立足點和藝術風格。在這裡起著中樞作用的是歐陽修。歐陽修的詩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進行了革新。歐陽修做詩,力矯西昆體的不良詩風,提出「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要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他本人不少的詩文創作,都是涉及具體的社會問題、有感而發的,還有不少詩表現個人的生活經歷或抒發個人情懷,這些詩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與西昆體同類詩歌有著本質的區別。歐陽修詩歌受韓愈影響較大,主要體現為以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
梅堯臣是專力做詩的文人,存詩2800多首。梅堯臣雖沉淪下僚,卻非常關心時政,每逢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發生,他總愛在詩中予以反映。這些詩或以寓言的形式抨擊邪惡勢力,或乾脆直書其事。他積極地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對他擔任地方官時目睹的貧民慘狀作了尖銳揭露,感情憤激,繼承了杜甫、白居易傳統。梅堯臣詩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他常常從日常生活瑣事中取材,並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寫得饒有興味。與題材內容趨於平凡化相應的是,梅詩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平淡」為終極目標,追求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一種超越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梅詩的題材走向和風格傾向都具有得宋詩風氣之先的意義。
與歐陽修、梅堯臣共同革新詩風的重要詩人還有蘇舜欽。蘇舜欽性格豪邁,詩風也豪放雄肆。他喜歡寫雄奇闊大之景,讚美自然界的壯偉力量。蘇舜欽在詩歌的語言藝術方面,力圖用新意象、新句法來打破圓熟陳舊的詩歌格局。他的詩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艱澀的語彙,怪異奇麗的意象。他的詩最明顯的弱點,就在於有時只顧感情的宣洩,而忽略了感情表達方式與語言內在張力的推敲,以致顯得粗糙乃至氣格不完。宋詩暢盡而傷直露的特點,在蘇詩中已見端倪。
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詩歌創作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然而他們為革新宋初詩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宋詩的繼續發展開闢了道路。稍後的大詩人王安石、蘇軾等人正是沿著他們的道路繼續前進的。
王安石寫詩與作文一樣,有重視實際功用的傾向。但是他也把詩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於抒寫個人的情懷,反映的生活內容也更為豐富。王安石存詩一千五百多首,詩歌創作以退居江寧為界,大致劃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宗杜,學習杜甫關心政治時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寫實精神。其中寫得更出色的是詠史詩。晚年,王安石沉溺於佛釋,前期詩歌中洋溢著的政治熱情和百折不屈的鬥爭精神已逐漸消退,心情漸漸趨於平淡,詩風也隨之趨於含蓄深沉。
宋代文人有著強烈的結盟意識,幾乎每個時期都出現了領導風氣的文壇盟主。不同時期的盟主之間還存在著類似於禪門宗祖衣缽相傳的繼承關係。早在歐陽修主持文壇的時候,他就明確表示把將來領導文壇的責任交給年青的蘇軾,並預言蘇軾的成就將超過自己。蘇軾對此也當仁不讓,充滿自信與自負。如果說,在北宋的文學變革中,歐陽修是一個中樞式的人物,那麼,蘇軾則代表了這場文學變革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詩、宋詞都在蘇軾的手裡達到了高峰。
蘇軾才高學博,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蘇軾做詩講究才學,推重才氣。他的才氣首先表現在生動活潑、豐富浪漫的想像上;其次表現在他細緻的觀察力與細膩的表現力上;再次表現在構思布局的波瀾起伏、變化莫測上。蘇軾在講究才氣的同時也講究學問,這主要表現在他善於使事用典上。這又是蘇詩很重要的特徵。蘇軾在繼承前人,特別是韓愈、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基礎上,於詩中發表議論,且表現得更自覺、更成熟。蘇詩議論,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不空發議論,而是或藉助於形象,增加韻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梅、歐詩歌淺率無味、生硬晦澀的毛病;或與敘述緊密結合,邊敘邊議,使這些議論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敏銳的洞察作其堅實深厚的基礎;其次是議論本身新奇警策,富有啟發性,充分顯示了作者思辨的敏銳,識見的卓越。
3. 北宋後期
蘇軾繼歐陽修之後成為新的文壇領袖之際,宋代文學的發展也達到了高潮,其中宋詩的成就更是進入了巔峰階段。北宋後期,蘇門弟子相繼崛起。黃庭堅、秦觀、張耒和晁補之四人,被稱為「蘇門四學士」。此外如蘇軾之弟蘇轍,與蘇氏兄弟並稱為「二蘇三孔」的孫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及唐庚、陳師道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到蘇軾的影響,在北宋後期,這些蘇門人物成了文學領域一枝最大的力量。但是由於蘇軾寫詩的方式是憑才情而隨意揮灑,不主故常,所以別人難以追隨仿效。而且由於從元祐後期開始,激烈的黨爭常常導致文字獄,蘇軾那種敢怒敢罵的作風更使人敬而遠之。於是,做詩極其講究法度,題材又偏重於書齋生活的黃庭堅便成為青年詩人學習的典範。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隨黃庭堅的詩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聲同氣應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這是兩宋詩壇上最重要的現象。
在蘇軾周圍的作家群中,黃庭堅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他最終與蘇軾齊名,二人並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史上之所以享有盛名,一是因為他是詩、詞、文全才的作家,並有自己一套獨到的文學見解;二是因為他被後人推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甚至被推為宋詩最高成就的代表。
江西詩派的另一個宗主陳師道,與黃庭堅並稱「黃陳」。陳師道詩歌題材內容比較狹窄,主要是寫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慨,但寫得真摯誠懇,是寒士生活的真實寫照。陳師道的詩歌有以下兩種風格:一是講苦吟,重鎚煉,求新奇,斗工力,近似黃庭堅。雖有些力作,但多數情況卻是想力逼杜甫而不至,以至弄得詞澀而言苦;二是陳師道詩歌中也有一些平淡自然真率之作,這些作品雖非他刻意之作,但往往是其詩中的精華,特別是一些寫給親人的詩歌尤佳。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之後,詩壇的空氣趨於凝固。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徵已基本定型,黃庭堅、陳師道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於是,他們的詩歌就由社會轉向個人,由外界轉向內心,由生活轉向書本,由魏闕轉向江湖,由儒學轉向佛老,在反抗流俗之弊的同時又不知不覺地關閉了面向社會生活的大門,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的整個詩壇的傾向。
北宋後期的詩壇,總的說來,是在蘇軾、黃庭堅詩風的籠罩之下。然就當時來說,蘇軾的影響實大於黃庭堅。但蘇詩的局面大,包容光,繼起者難以全面發揮,黃庭堅詩則門徑隘而力專,較易進步,特別是南渡後呂本中標舉江西詩派,影響深遠,所以蘇軾的影響反而為其所掩蓋了。
4. 南宋
南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靖康之變」已在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恥辱的記憶。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進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飛等抗敵愛國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廣大百姓和富有正義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愛國熱情。詩人們也從此逐漸放棄了江西詩派「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條條框框,使詩歌創作面向社會人生,反映多災多難的時代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呼聲,詩風也隨之一變。
南宋詩的發展,一般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為代表,宋詩創作繼北宋後期之後,出現第二個繁榮發展時期。
南宋前期的詩人,大多出入江西詩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蘇軾、黃庭堅詩風的影響。但時代的巨變促使他們對「江西體」進行認真的反思,放棄江西詩派那一套陳舊的創作原則與表現手法,去抒寫以抗戰愛國為基調的詩篇。從總的傾向來看,南宋前期的詩歌創作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詩歌創作有「尊杜」、「宗黃」開始轉向師法自然,逐漸擺脫江西詩派末流的影響,表現出獨創意識的覺醒;二是詩歌面向生活,創作題材有所擴大;三是憂時傷亂,愛國主義成為詩歌的主題。
南宋後期,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和尤袤「中興四大詩人」雖以卓越的詩歌成就力矯江西詩派末流之弊病,成為南宋詩歌的突出代表,但他們的詩基本上還是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脈相承的,可以說仍是對宋詩傳統的發展。至南宋後期,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人們對這個傳統的不滿,於是「永嘉四靈」和江湖詩人先後出現,詩風才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永嘉四靈的出現,從文學角度來看,一是不滿於理學家們「以道學為詩」的詩論主張,二是矯江西詩派之失,即針對江西詩派末流「資書以為詩」和形式上的生硬拗捩、追求平淡清瘦,而抬出晚唐姚合、賈島與江西詩派末流對抗。徐璣、徐照、翁卷、趙師秀四人,都出於永嘉學派葉適的門下,均喜為近體,專工五律,注重白描,少用典故,不發議論,刻意求新,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以來至江西詩派的宋詩傳統不一樣。但由於他們的才力不足,四靈詩顯得內容貧乏,局度狹小,情調凄清幽咽,成就不高,更無理論建樹,因而隨著四靈的相繼歿世,便偃旗息鼓了。
江湖詩人的代表是戴復古、劉克莊。四靈詩尊晚唐,江湖詩人也尊晚唐,進而仰慕盛唐和選體,二派的詩學崇尚確有因襲關係。但江湖詩人大多是一些浪跡江湖的失意文人,其中不少人不滿朝廷,關心時事,能體察民間疾苦,對現實態度比四靈詩派更明確,因而有一些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他們的詩歌風格不一,其中一些人的詩不假雕飾,有時雖未免過於平直,然清新流暢、古樸自然的佳篇亦不少。
宋亡前夕,國難當頭,民族憂患意識使一批愛國詩人崛起於宋末詩壇,文天祥、汪元量、謝翱、林景熙、鄭思肖等愛國志士,奔赴國難,抒堅貞不屈之志,發「黍離」、「麥秀」之思。宋詩至四靈、江湖,本已出現「衰氣」,而宋末愛國詩人卻以時代的悲歌為宋詩留下了光彩奪目的最後一頁。這是歷代詩壇所罕見的景象。
5. 詞
詞源於唐代的,鼎盛於宋代。唐末的溫庭筠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後主李煜在詞的發展史上佔有較高的歷史地位。他後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詞仍然沿襲了婉約的風格。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豪放風格。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和周邦彥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於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緻,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丑》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沿襲了蘇軾的詞風,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南宋後期的詞人姜夔最為著名。姜詞絕大多數是紀游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嘆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六)元
元代出現了新的詩歌樣式——小令,也叫「葉兒」,是元散曲中的一種,是單支的曲子。前期作家主要有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等,作品大多質樸自然,接近民歌;後期代表作家主要有張久可、喬吉、睢景臣等,風格趨於典雅工麗,講究格律詞藻,內容開始遠離現實。
元代詩壇,古體詩宗漢魏兩晉,近體詩宗唐,只有楊維楨能開宗立派,以樂府詩和竹枝詞聞名,詞藻華麗、奇特險怪,人稱「鐵崖體」。
(七)明
明初開國時,劉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高啟所著古詩更是膾炙人口。永樂北遷後,出現台閣體。至弘治時,被稱為擬古派的復古運動遂應運而起。擬古派的文學復古運動前後掀起兩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稱為前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第二次高潮稱為後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龍、王世貞等人。明中期的文學領域中,從沈周開始,直至正德時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不僅精於詩文,且擅長詩、畫。在嘉靖時極力反對擬古派而又獨來獨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順之、歸有光等人,在四川還有楊慎等。萬曆時,堅決反對擬古派復古運動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壇興起。
(八)清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清初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如詩人屈大均、陳恭尹、顧炎武、歸庄、錢澄之、杜磑。另外還有一些著名詩人,如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禛和趙執信。詞人有陳其年、納蘭性德、朱彝尊。散文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等。清初的戲曲界,有洪踦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堪稱雙璧。清代中期,著名詩人有沈德潛、袁枚、翁方綱等。文章則有方苞、劉大櫆、姚鼐的桐城派,對後世影響甚大。
推薦閱讀:
※哪些屬相的人容易從友情發展成愛情
※職場菜鳥成長記:我的社會化媒體職業發展之路
※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問題
※讀《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有感
※賦的興起、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