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醫問葯】一名醫名方 51方
名醫名方 51方1、補陽療嚏湯 ?組成:蒼耳子10-15g、白芷10-20g、辛夷10-12g、細辛3-6g、桂枝10-15g、白芍12-20g、党參20-30g、白朮 20-30g、黃芪30-60g、鹿角霜10-20g、藁本10-15g、徐長卿15-20g、制附子10-12g、巴戟天12-15g、炙甘草6-10g、大棗3枚、生薑3片。 ?功能:溫陽補氣、療嚏止癢。 ?主治:鼻鼽(過敏性鼻炎) ?用法:浸泡30分鐘,先武火後文火煎10-15分鐘,放涼溫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分服。 ?2、生精助育丸 ?組成:西党參100克(紅參更佳),北枸杞100克,龜板膠100克,鹿角膠100克,大熟地100克,補骨脂60克,菟絲子60克,五味子30克,漂白朮100克、鱘黃魚鰾200克、淫羊藿60克、秦當歸60克,生淮山藥60克,潼蒺藜60克,山萸肉60克,雄蠶蛾100克,紫河車100克,海參100克。 ?功能:補腎助陽,生精種子。 ?主治:男子腎虛,精液異常,如精子數量少(或無精子症),精子活動力弱,精子活動率低(死精子過多) 等男性不育症。 ?用法:本方各葯依法炮製後研成細末,龜、鹿膠另烊化拌入蜂蜜內調勻,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2丸,每日早晚用淡鹽開水送服。3個月為一療程。由於本病療程較長,服用湯劑不僅患者難以堅持治療,而且葯價較昂貴,製成丸劑服用方便,既節約了藥費,而且比湯劑效果更佳。 ?3、瀉青光明湯 ?組成:夏枯草18g 決明子15g 石決明30g(先煎)黃苓10g 梔子6g 大黃6g(後下) 茵陳10g 木通10g、豬苓 10g 澤蘭10g ?功能:清肝瀉火,消瘀利水,降壓明目。 ?主治: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或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急性發作期。症見單眼或雙眼脹痛,睫狀充血,眼內壓增高明顯,視力迅速下降,伴頭痛,心煩失眠,舌苔黃膩,脈象弦數,大便燥結,小便黃赤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若葯後大便溏瀉,大黃不必後下。 ?4、心痹湯 ?組成:黃芪20g 党參20g 山楂15g 丹參15g 薤白10g 田七10g 赤芍10g 桂枝10g 紅花5g 當歸10g 川芎10g 枸 杞15g 鬱金10g 黃精20g功能:益氣養血,宣痹豁痰,活血散瘀。 ?主治:冠心病初期、中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500毫升,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1次。 ?5、益氣活血利水湯 ?組成:黃芪20-30g 白朮30g 連皮茯苓30g 當歸10g 三七粉3g 赤芍15g 柴胡10g 鬱金12g 車前子20g 陳葫蘆 殼30g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各種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調,日久氣血水互結體內形成積聚水臌者。 ?用法:成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口服。 ?6、清化復陰湯 ?組成:麥冬10g 石斛12g 花粉10g 貝母10g 膽南星10g 竹瀝10毫升、遠志6g 菖蒲10g 僵蠶10g 地龍30g 牛膝 10g 羚羊角2g ?功能:滋陰益胃生津,祛風化痰,開竅鎮痙,平肝熄風,導瘀下行。 ?主治:適用於風火熾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寒靈竅,昏不知人,中風及糖尿病並發腦血管病之疾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7、芎龍湯 ?組成:川芎30克、地龍15克、葛根30克、延胡30克、川牛膝30克。 ?功能:活血化瘀。 ?主治:癌症、心腦血管病、肝病、痛經、糖尿病、膠原性病等伴有血液高粘狀態者,或見青紫舌、舌脈異常 者。 ?用法:急火煮沸,繼慢火煮半小時,濾藥液,加水再煎,共3次,3次藥液混和,約在600-900ml間,吩3次飯 後1-2小時溫服。 ?8、消胃痞方 ?組成:黃芪20-30g 党參15g 白朮15g 茯苓15g 甘草3g 丹參15-30g 檀香8g(後下)枳殼10g 白芍15-30g 薏 苡仁30g 蛇舌草20g 豬苓15g 烏梅15g 黃連5g 山慈菇10g ?功能:健脾益氣,養胃生津,活血化瘀。 ?主治:中醫胃病痞證,西醫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表現為胃脘痞滿疼痛,納呆,噯氣,嘈雜,泛酸,口 干口苦,消瘦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為1療程。 ?9、乳癖靈 ?組成:仙靈脾12克 鹿角9克 制香附9克 益母草30克 山慈菇9克 生山楂15克功能:調攝沖任,理氣活血。 ?主治:乳腺增生病,乳腺纖維腺瘤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共取汁500毫升,每次250毫升,早晚各一次。 ?10、溫腎安胎湯 ?組成:鹿角膠(烊沖)10克,金狗脊 10克,仙茅 6克,菟絲子 12克,川斷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蓮房10克,仙鶴草15克,淮山藥15克。 ?功能:溫腎止血安胎。 ?主治;先兆流產及習慣性流產。 ?用法:每劑加水 400毫升、浸泡 1小時後,用慢火煎藥液至200毫升左右,如此二次,分早、晚溫服。出血稍多,加荊芥炭10克;噁心嘔吐,加砂仁(杵沖)4克,半夏10克;大便秘結,加桑椹15克,首烏15克。 ?11、活血化瘀湯 ?組成:當歸15g 丹參20g 川芎10g 制乳香10g 制沒藥10g 靈脂10g 香附10g肉桂5g 炮姜5g ? 功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治:少腹隱痛,喜溫喜按,包塊日久不消,腰部酸痛,經期或勞累後加重,經期乳房脹痛,月經後期量少,色紫有血塊,白帶量多,色白質稀,尿清便溏,舌質淡白有瘀點,苔薄白而膩,脈沉遲或沉澀。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水煎煮兩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分兩次,每次200毫升溫服。 ?12、熱痹煎 ?組成:忍冬藤30g 金銀花20g 晚蠶砂(包煎)30g 制僵蠶10g 川桂枝10g 生石膏30g 大生地30g 連翹殼20g 紫草根10g 香白芷10g 生甘草6g 人工牛黃(分吞)0.6g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勝濕,涼血行瘀。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於熱痹者。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筋脈拘急,甚則關節局部紅腫灼熱,疼痛劇烈,手不可近,活動不利。兼有發熱惡寒,口渴心煩,小便色赤。舌質紅,苔黃糙 ,脈象弦數。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後,武火煎10分鐘,再用文火煎10-20分鐘。1日1劑,共煎3次,分早中晚飯後1小時服,10天為1療程。如病情好轉用量酌減,適加當歸、芍藥各10-15克;若病情時緩時劇,可去連翹、人工牛黃,加露蜂房10克、烏梢蛇15-20克。 ?13、益腎解毒湯 ?組成:生黃芪30g 大生地10g 山萸肉10g 懷山藥15g 雲茯苓12g 川黃柏10g 紫丹參30g 鹿銜草30g 六月雪30g 生大黃10g ?功能:扶正祛邪,益腎解毒。 ?主治:慢性腎功能衰竭。 ?用法:每日一帖,每貼煎二次口服。 ?14、活血通脈湯 ?組成:丹參30g 田七15g 赤芍10g 葛根30g 黃芪30g 何首烏20g 女貞子20g 法夏6g ?功能:活血化瘀,益氣養血,滋腎豁痰。 ?主治:腦動脈硬化症,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之頭暈、眼花、頭痛、腦鳴、耳鳴、健忘,體倦乏力、腿膝酸軟、語言不利、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肢體麻木、反應遲鈍等。 ?15、清熱化痰益氣活血方 ?組成:瓜萎10g 薤白10g 半夏10g 黃芪15g 党參15g 丹參15g 赤芍15g 黃苓10g 連翹15g 公英24g 紫花地丁 24g 魚腥草24g 甘草3g ?功能:清熱化痰,益氣活血。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合併感染,中醫辨證為痰熱壅肺、氣虛血瘀。症見:咳嗽,痰黃不易咯出,胸悶,氣短,神疲乏力,或見發熱,口乾。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脈細滑等症。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2-4次,連續10天為一療程 ?16、補腎五要除痹膠囊 ?組成:仙茅、仙靈脾、杜仲、雞血藤、白芍、牛膝各15克,螞蟻、丹參、黃芪各20克,烏稍蛇、全蟲、制川烏各6克,桂枝、甘草各10克,威靈仙、白朮、木瓜各12克,細辛3克,制馬錢子0.5克,麝香0.3克 ?製作本葯膠囊時,以本方劑中各自藥物劑量為基數,分別乘以300為其總量,除麝香外經煎熬濃縮提純烘乾壓粉,在密閉條件下將麝香研成細面,均勻拌入諸葯中,裝入膠囊,每粒重0.5克,相當於生葯 3.9克。 ?功能:補腎壯督,益氣健脾,活血通絡,祛濕除痹。 ?17、補氣活血湯 ?組成:黃芪80-120克 當歸10克 赤芍15克 豨薟草20克 丹參15克 水蛭10克 紅花6克 桃仁6克 地龍10克 懷牛膝9克 僵蠶10克 菖蒲10克。 ?功能:益氣化瘀,化痰通絡。 ?主治:各型、各期中風病所致的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失語、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水煎煮二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溫服,每次200毫升。 ?18、肝復寧 ?組成:茵陳30 板藍根20 白花蛇舌草30 露蜂房10 白礬3 山豆根3 紫草10 大黃6 生芪30 鹿壽草30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先武火後文火煎20-30分鐘,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劑,早晚各1次 分服。 ?19、風濕骨痛葯 ?組成:當歸、防風、麻黃各30克,秦艽、獨活、續斷、羌活、雞血藤、川芎各20克、淮牛膝、木瓜、杜仲、土鱉蟲、白芷、制川烏、制草烏、紫草各10克。功能:追風散寒、舒筋活絡。 ?主治:因受風寒引起四肢麻木,關節疼痛,風濕麻痹,傷筋折骨。 ?用法:口服一次30-60ml,一日2次。 ?20、百合益心湯 ?組成:百合30克 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30克 丹皮15克 ?功能:益肺養心,涼血解毒,清熱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症見心悸、胸悶、氣短、咽紅赤、舌紅者。 ?用法:諸葯共水煎,每劑取汁500ml,分三次服,每日一劑,用藥期間忌食油膩辛辣之品。 ?21、柴胡利膽湯 ?組成:柴胡10g 半夏10g 党參15g 甘草10g 鬱金10g 金錢草50g 丹皮15g 芍藥15g 薏 仁30g ?功能:利膽和胃,清熱滲濕。 ?主治:慢性膽囊炎是膽囊慢性炎症性病變,為膽囊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本病有時為急性膽囊炎的遺患,但大多數病例,既往沒有急性作病史,發現時即為慢性。症見:右脅下隱痛,或右肩胛區疼痛,上腹或左上腹不適,胃脘脹滿或灼熱,口苦,噯氣,噁心,進油煎或脂肪類食物後,上述癥狀加重,小便時 黃,大便時干時稀,脈弦,舌苔厚膩。 ?用法:浸泡20分鐘,水煎兩次,每次煎25分鐘,兩煎混合,早、晚空腹各溫服一半,每日一劑。 ? ? 22、宮血丸 ?組成:生熟地炭各15g 旱蓮草30g 女貞子15g 炒蒲黃10g 炒黃芩20g 炒白朮10g 党參15g 仙鶴草30g 烏賊骨 20g 田三七3g ?功能:滋補肝腎、養陰止血。 ?主治:各種類型的功能性子宮出血。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泛水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 ?23、參苓赤白止瀉湯 ?組成: 党參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朮10克、補骨脂10克、肉蔻10克、蓮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 健脾補腎,澀腸止瀉。 ?主治: 腎陽虛衰,脾失健運,大腸不固致泄瀉經久不愈者(腎脾兩虛之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 )。 ?臨床應用:本方對虛寒型急、慢性腹瀉標本兼治,平穩有效,如進3劑不能顯效加訶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瀉緩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殼10克;納呆噁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瀉向愈仍面色蒼白、怕冷、四肢不溫者加制附子6克、炒乾薑10克;泄瀉雖愈而見口、鼻、咽乾燥、目澀者加麥冬12克、枸杞子 10克。本方用於小兒患者藥量酌減。 ?24、咳喘七子湯 ?組成: 紫蘇子10克、葶藶子(包)10克、車前子(包)10克、光杏仁(打)10克、萊菔子(炒打)10克、五味子10克、補骨脂1O克、生白朮10克、生甘草10克 ?功能: 健脾化痰、溫腎納氣、止咳平喘。 ?主治: 急慢性支氣管炎。症見咳嗽咯痰艱辛,痰白或黃濁,胸悶息短,納食欠香,大便粘滯不爽或乾結,小 便黃熱,脈濡滑,苔薄黃膩。 ?臨床應用:本方為咳喘而設,無論外感咳喘或引動伏飲喘咳,今之急性支氣管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均可加減應用而獲效。其辨證要點為咳喘痰稠,或黃或白而艱咯,胸悶息促,納少大便結,脈濡滑,苔黃或膩。加減法:外感風寒加蜜炙麻黃10克、防風10克解表宣肺;感受風熱咽紅燥痛加銀花 10克、黃芩10克、板藍根20克、清熱解毒利咽;咳甚痰多視痰色而定,痰清稀如涎沫加細辛3克、乾薑 2克溫化痰飲;痰白粘而易咯加法半夏10克、雲茯苓10克、橘紅10克健脾化痰;痰黃稠艱咯加黃芩10克、百部20克、海浮石10克清肺消痰;胸悶或胸痛加白芥子10克、枳殼10克、瓜簍皮10克、丹參10克化痰瘀、寬胸止痛;久咳肺虛,動則汗出、息短,面色蒼黃加黃芪15克、防風10克、党參10克益氣固表;肺陰不足,咽干舌紅,大便燥結加元參15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滋陰潤燥通腑;腎虛腰酸,咳喘息促,神疲氣力,脈細苔薄加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菟絲子10克、胡桃肉10克補腎納氣。 ?25.理氣散結方 ?組成: 旋覆花6克、代赭石6克、陳皮6克、雲苓15克、制半夏6克、竹茹6克、降香6克、烏葯6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僵蠶6克、地龍15克。 ?功能: 行氣、降逆、散結、安神。 ?主治: 氣機紊亂(主要包括氣滯、氣逆)及其病理產物瘀血、痰濕所致內科心身疾病及心理疾病。症見胃脘痛、胸痛、心悸、呃逆、腹痛、脅痛、氣短、胸悶、腹脹以及易激動焦慮、壓抑、睡眠欠佳等軀體障 礙與情緒障礙。 ?26.溫陽止崩湯 ?組成: 炙黃芪30克、党參30克、熟附片炭5克、炮姜炭5克、生地炭12克、鹿角膠12克、三七粉(吞)3克、熟軍炭6克、血餘炭10克、仙鶴草30克 ?功能: 溫經壯陽,固攝沖任。 ?主治: 陽虛型血崩。 ?27.癌熱方 ?組成: 柴胡30克、銀花15克、三葉青15克、青蒿15克、山慈菇30克、水牛角30克、干蟾皮9克、制大黃10克 、生甘草6克 ?功能: 宣郁導邪,解毒退熱。 ?主治: 腫瘤發熱。 ?28.健脾溫腎瀉湯 ?組成: 黃芪30克、党參20克、白朮15克、升麻9克、桔梗9克、柴胡9克、茯苓12克、炒扁豆15克、炒苡米 20克、砂仁6克(後下)、補骨脂15克、五味子15克、肉豆蔻9克、吳茱萸9克、甘草9克 ?功能: 益氣昇陽,健脾溫腎。 ?主治: 肺、脾、腎俱虛所致的慢性泄瀉。症見病時日久,形瘦神疲,納谷呆頓,下肢腫脹,食入即便,晨起五更泄瀉,晝日大便溏稀,每日4-5次甚至10多次,常感睏倦短氣,便後更覺乏力,頭暈,目眩,四肢不溫,喜熱飲食,進食生冷油膩即腸鳴、泄瀉,舌質淡胖,苔白薄,脈沉細無力。 ?29.太子健 ?組成: 太子參6克、柴胡4.5克、黃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蟬衣3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 、紅棗12克 ?功能: 和解表裡,調和營衛,增強體質 ?主治: 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遷延期及恢復期。 ?30.理氣散結湯 ?組成: 青皮l0-l2克、枳殼10-12克、鬱金l0-l2克、當歸12-15克、川牛膝10-12克、川貝母10-12克、僵蟲 10一15克、炒麥芽30-40克 ?功能: 理氣調沖,活血散結 ?主治: 乳癖(乳腺增生) ?31.人蔘鱉甲湯 ?組成: 白參20克,當歸、川穹、茵陳各25克,安黃、鬱金、丹皮、赤芍、茯苓、雞內金各15克,鱉甲、土蟲、柴胡、青皮、白朮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 活血柔肝,健脖益氣,軟堅消痞。 ?主治: 肝硬化,以肝血瘀阻為主 ?32.鐵枵消疹飲 ?組成: 丹皮15克、赤芍15克、紫草6克、生地15克、防風10克、銀花藤30克、地膚子15克、全蠍6克、蟬蛻 10克、僵蠶10克白蘚皮15克 ?功能: 涼血祛風,清熱利濕 ?主治: 各種濕疹(包括濕性過敏性皮炎)。 ?33.復方益母膏 ?組成: 益母草500克、當歸120克、白芍120克、生地120克、炒川芎60克、黃芪50克、党參50克、醋香附90克、陳皮60克、砂仁15克、紅糖500克 ?功能: 益氣補血,理氣止痛,活血止血,健脾調經。 ?主治: 月經不調、崩漏、閉經、痛經、不孕症等。 ? 用法:先將益母草為第一份,用水9公斤煎煮3小時(將益母草煎至爛為度)。然後把當歸、白芍、生地、香附、黃芪、党參做為第二份放在煎過益母草的水裡煮沸2小時,再把砂仁放入,煎15-20分鐘後,壓榨過濾去渣,再放鍋內熬至1000毫升,最後把紅糖放人,溶化即成。早晚各服1次,每服15克(約一 湯匙)。 ?臨床應用:對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不孕症患者,需堅持服藥三個月為一療程,以觀察療效,一般一個療程可治癒。對崩漏患者,可酌情增加眼藥劑量,每日可服3-4次,每次30-40克。如子宮出血過多,採用自擬方(固沖止血湯):黃芪30克、西洋參10克、焦白朮15克、當歸10克、醋白芍15克、巴戟肉 15克、山萸肉10克,黑蒲黃10克、茜草炭15克、地榆炭10克、黃芩炭10克、烏梅炭30克、丹皮炭 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共取汁500毫升,早晚每次250毫升溫服。待出血基本停止,水煎湯可停服,繼續服用復方益母膏,還要囑患者卧床休息,增加營養,調理情緒 ?34.平肝降壓湯 ?組成: 粉丹皮15-30克、淮牛膝15-30克、嫩鉤藤(後下)15-30克、黑玄參15-30克。 ?功能: 滋陰熄風,平肝降壓。 ?主治: 原發性或繼發性高血壓,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或肝腎陰虛、內熱生風者。 ?35.保元湯 ?組成: 黃芪24克,党參24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棗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 6克,炙甘草3克。 ?功能: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治: 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症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出現上述證候者。 ?36.仙人舒心湯 ?組成: 人蔘10克、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鹿角膠15克、肉桂6克、丹參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檀香15克、三七3克 ?功能: 溫腎益心,宣痹通脈,止痛。 ?主治: 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絞痛。 ?37.益氣升降湯 ?組成: 黃芪30克、人蔘10克、西洋參15克、台党參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實10克、麥冬 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 補益宗氣 調暢氣機。 ?主治: 太息症:自覺胸間憋悶,壓迫感而 深吸氣,然後以呼出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夢、眩暈等。 ?本方可治療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種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隨著癥狀的減輕和好轉,心電圖也隨之改善。應用時,心悸怔忡加酸棗仁15克,黃連12克,丹參15克;全身乏力、動則氣短酌加黃芪、人蔘量;口乾渴加元參、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氣兩虛加三參飲;血虛加當歸、阿膠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煩燥不安加知母、炒梔子、竹茹、竹葉各10克;虛熱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乾薑10克;項背肩腫不舒加葛根30克;脈遲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脈壓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O克。 ?38.消化復寧湯 ?組成: 竹茹10克、蒼朮15克、柴胡10、黃芩9克,枳殼12克、鬱金10克、延胡索12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蒲公英20克、車前草15克、谷麥芽各15克。 ?功能: 寬中理氣,調和肝膽,健脾和胃,平衡升降。 ?主治: 膽囊炎、膽石症、膽心綜合征、膽汁返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病證。怔見脘脅痛脹,不思飲食,噯氣吞酸,大便干稀不一,小溲偏黃,口苦,苔薄或滑膩或質紅少苔,脈細弦等。 ?39、通痹湯 ?組成: 羌活15克、秦艽15克、細辛3克、川芎15克、當歸20克、杜仲20克、赤芍20克、萆* 10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牛膝20克、乳香10克。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 風濕性關節火、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見關節腫脹、疼痛,筋脈拘急,活動不利等。 ?40.清上溫下湯 ?組成: 桑白皮20克、地骨皮20克、旱蓮草20克、女貞子20克、知母12克、黃柏6克、黃精15克、懷牛膝15克、玄參12克、仙鶴草20克、炒梔子15克、炮姜10克。 ?功能: 清上溫下,導火歸元。 ?主治: 反覆鼻衄,久治不愈。 ?41.治偏頭痛方 ?組成: 杞子30克,菊花9克,龍膽草9克,珍珠母30克,蔓荊子9克,藁本9克,白芷6克,羌活9克,清夏9克,白朮9克,天麻9克,丹參24克。 ?功能: 滋下清上,通絡化痰,祛風止痛。 ?主治: 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症見頭痛時發,發則頭痛劇烈,痛連眉棱,或牽引目痛;或偏於一側,或滿頭皆痛,或其痛如刺,痛處不移,或頭昏沉重,胸脘痞悶,嘔惡痰涎,舌質淡,苔薄白,脈沉 弦或沉澀。 ?42.口眼歪面正湯 ?組成: 明天麻(沖)10克、全蠍(沖)10克、炙僵蠶10克、生甘草6克、羌活10克、蔓荊子15克、大川芎 15克、全當歸20克、白附子12克、防風12克、白蒺藜15克、蜈蚣二條、鉤藤12克 地龍15克。 ?功能: 祛風活血、化痰止痙。 ?主治: 驟然口眼歪斜或左或右,飲食言語不利,舌強不能轉動司味,淚多井流口涎,雙目閉合不全,面部作麻抽搐,苔膩或白,脈象細浮或遲或滑。 ?43.五子補腎益肝湯 ?組成: 枸杞子3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北五味10克、車前子15克、菊花15克、菟絲子20克、桑椹子20克、韭菜子2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女貞子15克、補骨脂 15克。 ?功能: 滋補肝腎,益精髓,養氣血,強陰壯陽。 ?主治: 陰陽俱虛、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疼痛,頭暈耳鳴,乏困無力,骨蒸潮熱,盜汗遺精,乙型肝病、 病毒攜帶的保護治療等。 ?44.解毒潤燥湯 ?組成: 黃芪15克、玉竹15克、土茯苓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甘草3克、紫草6克、紫丹參12克、木賊草10克 、威靈仙10克。 ?功能: 益氣養陰、解毒祛瘀、生津潤燥。 ?主治: 乾燥綜合征(中醫謂之"燥毒症")。其臨床指征多見口乾唇燥,頻喜漱水、目澀少淚、齒浮鬆脆或有腮腫、關節肌肉游竄疼痛、肌膚甲錯、指端膚色蒼白或暗紅(雷諾氏綜合證)、形瘦疲乏、低熱、 脈細澀等。 ?45.疏肝和營湯 ?組成: 柴胡10克、香附10克、鬱金15克、青皮10克、枳實10克、當歸12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川楝子 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 疏肝理氣,和營散結。 ?主治: 婦女乳腺增生病,乳房結塊,月經前乳房脹痛,月經後則減,並伴月經不調等症。 ? ?46.復方連術湯 ?組成: 蒼朮30克、川黃連3~5克、胡黃連10克、人中白10克、甘中黃10克、生甘草10~13克。 ?功能: 清熱化濕,瀉火解毒,健脾護中。 ?主治: 口疳(複發性口腔炎、複發性口腔潰瘍) ?47.潰瘍散 ?組成: 炙黃芪20克、烏賊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蠣15克、炒白芨10克、廣木香10克、炒白朮10克、五靈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 健脾調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 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 ?48.活血軟化湯 ?組成: 當歸10克、丹參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炒山甲6克、烏梅9克、公丁香3克、火麻仁30克、生薑 皮5克。 ?功能: 活血軟化,潤膚除屑。 ?主治: 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苔癬化,頑癬,魚鱗癬,毛髮角質症、脂溢性乾性皮炎、銀屑病、扁平疣、尋常疣等頑固性皮膚病均屬於本方治療範圍,常服本方對皮膚有柔潤作用。 ?應用: 本方適用於頑固性乾燥性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苔癬化)、頑癬、魚鱗癬、銀屑病、乾性脂溢性皮炎、扁平疣、尋常疣等。上述諸病症病史較長,患部皮膚多以乾燥、粗糙、增厚、脫屑、搔癢等為共同特點,同時根據不同皮疹在本方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加減:癬症加補骨脂15克、小皂莢10克,扁平疣加生薏仁50克、牛蒡子20克、板藍根30克,尋常疣加穿破石30克,皮膚乾燥厲害者加玉竹 30克、北沙參15克、麥冬15克,搔癢明顯者加白蒺藜15克、白蘚皮15克。在服藥的同時可適量配合應用樂膚液、恩膚霜,蘚類皮膚病適量地選擇皮康王外用。 ?49.清眩湯 ?組成: 荊芥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枳殼6克、桔梗6克、薄荷6克、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2枚。 ?功能: 祛風解表,清腦定眩。 ?主治: 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臨床上以突發性、劇烈性眩暈為特徵,伴噁心、嘔吐、無耳鳴、耳聾。發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用法: 上藥十二味,水煎兩次,煮沸15分鐘後取汁,兩煎共取汁300毫升,分2-3次溫服,略略取汗避風,每 日一劑。 ?臨床應用: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是臨床賞見病、發病,發病年齡各在20-50歲。本病發作時病人非常痛苦,可持續發作數周之久,回前臨床多採用對症處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對繼發於病毒感染的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應用清眩湯治療,能明顯縮短病程,迅速解除患者痛苦,平均服藥3劑左右,一般不需加減。 ?50、益腎生白飲 ?組成: 淫羊藿15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15克、人蔘10克、當歸10克、黃芪20克、雞血藤30克、炮山甲15克 、甘草10克。 ?功能: 益腎健脾,補氣養血。 ?主治: 虛勞(癌症放、化療後引起白細胞減少症、貧血等)。 ?51.消瘀接骨散 ?組成: 花椒20克、五加皮50克、白芷50克、桂皮20克、川芎50克。 ?功能: 溫經通絡、行瘀止痛。 ?主治: 各種急、慢性損傷後的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 ?用法: 上述藥物研成粉未,用少許飴糖或蜂蜜調成糊狀即可使用。取該藥膏適量敷於患處,外用潔凈的紗布或棉布覆蓋固定即可。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為1療程。 ?臨床應用:本方廣泛用於骨傷科的急慢性損傷。急性腰扭傷以該葯外敷後10-20分鐘即可止痛;新鮮骨折複位後外敷10分鐘止痛,1~2天即可消腫,明顯縮短骨折癒合的時間。在慢性損傷中治療髕骨軟化症、跟痛症、肩關節周圍炎、網球肘、頸椎病、腰背肌筋膜炎等有良好療效。在患處外敷的藥膏厚度不得小於1毫米,一般2-3毫米,否則局部藥物濃度不足,會影響療效。夏季長期運用時,局部可能會出現皮膚髮紅、搔癢、丘疹等過敏反應表現,停葯後或改用丁鍔教授另一外用藥方骨疽拔毒散外敷即可消失。在更換藥物期間,局部可予溫水擦洗,配合同部按摩療效更好。?〓更多精彩〓
推薦閱讀:
TAG:尋醫問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