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傣族
傣族概況
歷史: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人口:傣族約有人口107.5萬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靠邊境的弧形地帶,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
經濟:主要從事農業。寺塔和竹樓、竹橋顯示出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
傣族風俗
圖騰:
禮儀: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不罵人,不講髒話。婦女從客人面前走過,要攏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樓下,不從客人所在位置的樓上走過。每戶人家都備有幾套乾淨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還在大路旁建有專用於接待客人的「薩拉房」。到傣家作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之時,門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銀缽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葉輕輕潑灑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樓入座後,老咪濤會給客人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過傣族村寨的遠方客人都被傣族熱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動,留下難忘的印象。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還有一個重要的禁忌是要注意的,傣族的卧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卧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卧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婚俗:「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喪俗:傣族的葬俗,實行土葬、火葬或水葬。對於一般正常死亡的人,通常實行土葬;佛寺里的大佛爺、和尚病故,則行火葬;凶死之人,或實行火葬,或實行水葬。葬禮的第二天,還要舉行隆重的滴水儀式,連續三天或七天為死者超度。死者親屬帶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去佛寺賧佛超度。寨子里的長者手捧葫蘆,一面把葫蘆里的凈水倒在地上,一面吟誦《吟水詞》:「聖潔的水呀,像兩行滾落的熱淚,滴滴灑向悲哀的土地,來祭那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來祭那離家園而去的親人。」傣家人認為通過滴水,死者能收到親人祭奠的東西,並以此表達對死者深深的懷念,寄託不盡的哀思。至此,一個人已過完他一生的所有歷程,在人生的安魂曲中,永遠離開了他的故鄉。
傣族文化
語言: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優秀的歷史。
文學:傣族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敘事詩、歌謠等。大多有傣文記載藏於佛寺和流傳於民間。主要篇目有:《因帕雅創世紀》、《三牙象》、《召樹屯與嫡木諾娜》、《白荷花公主》、《娥並與桑洛》、《鼠王木希果》、《象王之子》等。
文化: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藝術:傣族繪畫中有水墨畫、布帛畫、壁畫、漆畫等,內容有人物、建築物和各種花鳥魚蟲。雕塑有圖雕、浮雕、泥塑,質料以石、木、泥居多,內容有佛像、花烏和其他動物形象,這些民間藝術品多集中表現在佛寺內。
信仰: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倡積德行善。經典有傣文經藏、律藏、論藏,總稱「三藏」。經書有手抄本,有刻在多羅樹葉上的「貝葉經」。
傣歷:傣歷和農曆一樣,用干支紀年和紀日;不過傣族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對象和漢族不完全相同,如「子」不以表鼠而代表大象,「辰」不代表龍,而代表蛟或大蛇。
名人:刀美蘭,雲南省歌舞團舞蹈演員。2000年當選為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
居住:傣族人居住竹樓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這種建築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分為兩層。底層設有圍牆,是儲藏雜物和飼養家畜的地方。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台,家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清涼的微風,也可晾晒衣物。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卧室過夜。
舞蹈: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後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提煉、加工、搬上文藝舞台,多次在國內國際的演出中獲獎。著名舞蹈家刀美蘭、楊麗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的顫動,身體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獨特的三道彎舞姿造型。孔雀舞還十分講究手的動作,以手形象徵孔雀頭頸,變化多姿,生動傳神,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象腳鼓舞是傣族民間流傳最廣,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男性舞蹈,因跳舞時肩上振著象腳鼓邊擊邊跳而得名。
民歌:傣族民歌以優美抒情見長,它的特點是歌詞長短不拘,多至野外演唱,旋律悠揚舒緩,表現的內容十分廣泛。演唱場合及應用範圍也靈動和自如,在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可以大家載歌載,也可一人領唱,多人舞蹈等;在勞動之餘的夜間歌唱,多是表達愛情的,它的曲調纏綿委婉,輕聲吟唱,在各種傳統習俗中或禮神佛活動中,傣族人都離不開歌唱,這種民歌多稱調子。同時也有歌唱與朗誦相結合的特點。
民樂:傣族的民族樂器有屬於吹奏樂器的有篳、葫蘆簫、豎笛、木葉等;彈撥樂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樂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擊樂器有象腳鼓、光隆、光邊、光邦、鑔等。
傣族服裝
服裝:傣族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
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紅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婦女髮飾均很講究,梳高髮髻,並在髮髻上插綴鮮花;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髮髻位於腦後,余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傣族娛樂
節日: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體育:丟包是傣族節慶期間舉行的一項體育活動,用約16厘米見方的布袋盛滿棉花子或其他粒狀物,一條l~1.3米長的布帶垂在一角,男女各若十人立在場地兩邊互相對擲,接不到包者受罰。這種活動往往又成為男女青年尋愛寄情的極好機會。
龍舟競渡多於潑水節期間進行。屆時,在平時使用的木船上飾以龍頭,扎以花彩,分別由青年男女操漿,在江面上作快速競賽。
1986年傣族田徑運動員白秀芳參加雲南體育運動會,一舉奪得女子100米、200米、40米賽跑3項金牌。
火燈:火燈傣語叫「貢菲」。潑水節的夜晚,人們可以看見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燈放入天空。放火燈是潑水節期間的一項傳統活動,傳說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時,與原始宗教爭奪傳教權,佛教用火燈與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賽誰升得更高。比賽結果,火燈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勝利,火燈便流傳開來。後來,放火燈卻變成傣家人的一種精神寄託,人們把錢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燈底部,讓火燈把這些東西帶到天上,同時把人們死後的靈魂也帶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賦予放火燈新的內容,它是帶著傣家美好的理想和願望飛向天空。推薦閱讀:
※中華經典笑話總匯-古艷部
※關於中華民族構成的思考
※中華古代氣功文化6
※中華慈父 東華帝君 述中華孝道
※中華各民族簡介——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