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是這樣把蘇聯拖垮的,現在它又想搞中國? | 智國策

4月11日,瞭望智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聯合舉辦「中美貿易與戰略」研討會,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就此展開充分討論。

特朗普執掌美國政府一年多以來,其對華政策一直撲朔迷離。此次大張旗鼓地揚言對華髮起貿易戰,他到底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巍認為,首先需要理清三個基本邏輯。

文 | 李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巍

最近,我有一點中美經貿關係「疲勞症」。

現在,社交媒體上充斥著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各種各樣的觀點、分析以及各種各樣的口號。有時候,身陷在信息的海洋當中,反而讓人失去了判斷力:一方面,這些信息真假難辨,質量魚龍混雜;另一方面,奪人眼球的極端觀點往往容易俘獲人的理智。

曆數特朗普一年以來對外經濟政策,在這些看似紛繁複雜的政策舉措背後,究竟隱藏著哪種核心動機?

要解釋這種現象,我們需要理清三個基本邏輯。

1

他真的反全球化?


基於保護社會的邏輯,特朗普真的認為二戰以來的全球化出了巨大的問題,所以,他需要通過總統所掌握的行政資源來逆轉全球化趨勢,也就是減少美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繫,其中又主要表現為要減少美國的進口。

不僅是外國人,美國的主流精英也給特朗普貼了這樣的標籤——反全球化,或者說逆全球化。

這是一個很強大的邏輯。

我們回顧全球化200多年以來的歷史就會發現,實際上,真正意義上導致全球化大幅度逆轉只有一個時期,兩次世界大戰。

可以說,市場的力量非常強大,它只害怕一個東西,那就是戰爭——只有戰爭能夠逆轉市場的基本邏輯。戰爭能夠破壞交易網路,並且激發自給自足的緊迫感,只有戰爭能夠對抗市場的力量。

在今天的國際體系當中,戰爭的威脅、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很低。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判斷: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以及出現對戰爭的恐懼,進而導致我們需要中斷相互之間複雜的市場關係,進而重新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

現在,並不存在足夠強大的外部安全威脅迫使特朗普和美國走向逆全球化,當前這個理由看來並不充分。

除了戰爭的力量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力量也是反全球化的,這就是國家和經濟社會關係。市場能夠帶來經濟效率,但市場卻不能帶來社會和諧。我們可能需要重新閱讀《大轉型》這本書。

縱觀19世紀,國家和市場力量經歷了雙重運動:市場力量過於擴張以後,傷害了社會結構,所以社會需要有一個自我的保護,這種自我保護引發了經濟學轉向,於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了。

市場並不是至高無上的法則,凱恩斯主義就是要抑制市場的力量,通過國家行為來保護社會結構。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會發現,如果給特朗普貼上一個反全球化的標籤,他核心的動力就是保護美國社會。

目前,美國經濟沒有太大的問題,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其實,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在經濟上絕對是巨大的受益者!

但同時,美國的社會結構恐怕已經受到了全球化的巨大傷害。這種「傷害」集中表現在以美國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結構正在撕裂、對立。

這種力量非常強大,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如果主要是受這個力量的驅動,他就需要逆轉全球化重新築起國界,通過減少進口來保護受到嚴重傷害的國內社會,核心就是受到進口損害的美國中產階級。

2

口是心非的假動作?


商人是非常喜歡市場的,特朗普這麼一個華爾街商人,沒有理由那麼強烈地反對市場化。因此,如果從這個邏輯入手來解釋他的政治行為,那麼他的反對是假的——特朗普並不是真心實意的反全球化,他的貿易政策是基於經濟利益的邏輯。

特朗普為什麼要「作假」來表達對市場的厭惡呢?原因是什麼?

很明確,他想通過這種「假動作」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好處。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釋這個動機,比如:

特朗普雖然說了很多貿易保護措施,但是他沒有退出WTO;至今一年多來,他沒有實施大規模關稅重建計劃,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措施表明美國在加關稅。

事實上,美國貿易逆差還在進一步加劇。一個貿易逆差不斷加劇的國家,我們很難想像它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當我們給美國貼上貿易保護主義標籤的時候,是得不到數據支持的。

如果說,他的貿易保護是虛張聲勢、是假的,那麼他究竟是想幹什麼?

說到底,特朗普無非是想鼓勵全球化發展,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獲得更多好處。

他的目的不是關上美國的大門,而是打開別的國家的大門,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說他要關閉美國的大門,要逆全球化;後者是說他是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而非關上美國的大門,這顯然不是要逆轉全球化,而是在推動全球化。

特朗普在減少進口可能是打的假牌,做給觀眾看的。他也知道,貿易逆差這個事情是解決不了的,因此,他的目的並不是在解決貿易逆差。

從經濟利益出發,他的主要使命是擴大美國的出口,而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更多地是為了迫使貿易夥伴開放市場以擴大美國出口的需要,而他本身並沒有關上美國進口大門的想法。

但是,如果他想進一步擴大出口,那這個政策肯定代表的是美國高科技以及美國金融業的利益。

我們對特朗普一直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覺得特朗普只是代表中產階級、「鐵鏽地帶」的利益,而非代表加州矽谷的利益或者紐約州華爾街的利益。

【註:鐵鏽地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中西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

至少,從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來看,特朗普顯然是代表著美國高科技和金融界的利益的——相比於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他的政策著力點事實上是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尤其是服務業的出口,這是另外一個套路。

特朗普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受這種力量的驅使?我們需要進一步判斷。

3

在經濟上打垮中國?


還有一種邏輯:特朗普既不想反全球化,也不僅僅是想在市場當中獲得好處,為了把中國從經濟上打垮,他寧願傷害美國的市場利益。

如果要和中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略競爭,他就需要壓縮中國國內市場規模。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獲得了巨大的全球市場。

首先,特朗普要壓制中國,就必須要壓縮、擠壓中國的全球市場,或者讓中國陷入貿易孤立。當年奧巴馬的TPP就是想做這個事情。

其次,還要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

這件事美國一直在做,主要包括兩個層次:

其一,對高科技出口的管制,這個美國一直沒有放開;

其二,對中國投資的限制,特別是對像華為這些企業對美國投資併購的限制,這方面美國現在已經開始做,而且力度非常大。

再次,似是而非的貨幣戰。

我們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說法:當年,日本被美國的貨幣戰打垮。那麼,日本失去的20年真的是因為《廣場協議》嗎?很多經濟學家不認可這種說法。

並且,這種似是而非的貨幣戰,我們已經打過一輪——2005年到2008年,人民幣升值了20%到30%,這種升值使中國經濟更為健康。

最後,曠日持久的經濟消耗戰。

這是很可怕的,當年美國就是這樣把蘇聯拖垮的。具體而言:

一方面,美國把蘇聯拖進了軍備競賽,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效率上無法與美國市場經濟抗衡;

另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與蘇聯進行戰略爭奪,這使蘇聯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戰略投資。

今天,美國是不是還想「依樣畫葫蘆」、跟中國展開戰略競爭呢?比如在全球爭奪盟友和夥伴、通過消耗中國的各種資源,從而促成中國經濟的衰退甚至崩潰呢?

從表面上來看,上述三種邏輯上是互斥的——是A就不是B,是B就不是C。

學者執著於要搞清楚基本的邏輯,並按照一個基本的邏輯做事情。然而,政治家跟學者不一樣,他們的行為很可能是這三種邏輯的混合物。

我們在特朗普執掌美國這一年多以來的各種政策舉措中,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上述三種邏輯的影子。換言之,這三種思維的部分或者整體,可能是構成了支撐特朗普具體政策的核心動力。

當然,究竟哪一種邏輯發揮主要作用、驅使著特朗普過去一年多的行為?這是個開放的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很顯然,如果我們對特朗普的脈把得不準,我們的藥方可能就會失誤。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推薦閱讀:

蘇聯電力機車番外(三):我來自斯柯達——ChS系列機車(1980-1999)
俄共(布)中央對哥薩克的處理意見
蘇聯載人登月歷史回顧:為什麼蘇聯沒能實現載人登月?
列寧在1918——他改變了俄國【1】

TAG:中國 | 美國 | 蘇聯 | 現在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