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初探

(作者:陳小卡 在廣東省醫學會第七次醫史會議上宣讀論文)

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通過對西方醫學傳入中國過程的探討,可以了解影響這一過程的一些因素,並從中摸索近現代醫學與醫學教育發展的經驗與規律。下面以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時間順序為綱展開闡述。

一 、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源頭

西方醫學傳入中國,考其源頭可追溯至漢唐時代。史載漢朝和唐朝在與「黎軒」、「拂」、「大秦」(即羅馬帝國)經西亞地區的物質交流中,就有西方的藥物流入中國。在《醫方類聚》所引的《五藏論》中,已提到 「底野迦」這種含鴉片製劑,這是一種由西方傳入的藥劑。《日唐書·拂傳》記載乾封二年(667年),大秦使節曾獻「底也迦」(同底野迦),證實含鴉片製劑在唐初已輸入中國。《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中記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景教傳入中國,景教徒除傳教外,還進行醫療活動,據記載唐高宗患風眩疾,「頭目不能見物」,被景教徒秦鳴鶴治癒。

這時,西方醫學的傳入是在中西方醫學雙向交流中進行的。由於當時西方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水平落後於中國,與其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醫療技術水平尚不及中國醫學,因此西方醫學對中國醫學的影響很微弱。另外,從西方醫學最初傳入中國開始,就可以看到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是與宗教活動相聯繫的。

二 、西方醫學正式傳入中國

西方醫學在16世紀對中國開始較具規模的傳入,這裡有著中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此消彼長變化的歷史背景。在16世紀的西方,以威尼斯為中心的義大利城市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動文化科技的發展,也包括醫療技術的發展。以義大利為中心的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造成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使西方從此進入了文化科技全面繁榮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的巨人達·芬奇等人衝破教會的束縛對屍體進行解剖,加深了對人體的了解,都使西方醫學有了很大發展。

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發展到了盡頭而走向衰落,經濟科技發展相對停滯,統治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儒家思想已走到社會發展的反面,中國醫學缺乏質變飛躍的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歐洲掀起了開闢新航道的熱潮,西方醫學對中國的滲入日漸加強。

16世紀中葉後,歐洲相繼派遣傳教士到中國,有耶穌會教士利瑪竇、龐迪我、熊三拔、龍華民、鄧玉函、陽瑪諾、羅雅谷、艾儒略、湯若望等,其中多以行醫為傳教服務。澳門區主教卡內羅於1569年在澳門設立了聖拉斐爾醫院(ST.RAPHAEI。HOS—PITAI。)和麻瘋病院。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澳門的聖保羅學院擴充為大學後,設有醫科實習班。按張慰豐老師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李經緯、程之范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1版,第110頁一112頁)中所述,聖拉斐爾醫院是外國人在華創辦的第一所教會醫院,聖保羅大學醫科實習班是外國人來華創辦的最早的醫學校。筆者認為此述值得商榷。一般認為自1557年始,澳門雖在名義上屬中國地方當局管治,但是已處於葡萄牙的殖民當局實際控制之下,把聖拉斐爾醫院算作中國的第一間西醫院,把聖保羅大學醫科實習班算作中國第一間西醫學校值得商榷。同理,把1828年由郭雷樞在澳門開辦的診所算作中國第一間西醫院,也值得商榷。(朱潮主編;《中外醫學教育史》,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頁)不過,由於澳門與中國內地有密切關係,聖拉斐爾醫院和聖保羅大學醫科對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有一定影響。

這一時期,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活動帶有和宗教活動密不可分的基本特徵。耶穌會教士來華後,利用醫藥作媒介進行傳教活動。利瑪竇於1583年在今廣東肇慶地區,就曾在為病人診治疾病時勸說患者人教。1693年清朝康熙皇帝患瘧疾,傳教士洪若翰、劉應獻上金雞納一磅,張誠、白晉又進上其它西藥,治癒了康熙的病。有的傳教士除行醫外,還翻譯醫學著作。如在明朝萬曆年間,由鄧玉函譯述、畢洪辰整理加工的《人身說概》(約成書於1635年),是西方傳入中國最早而且比較完備的解剖學專著。

面對當時閉關自守的中國封建社會,相對封閉保守的中國文化科學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相對封閉保守的中國醫學,西方醫學對中國醫學的影響還相當有限。

三、西方醫學大規模傳入中國

18世紀英國開始的西方工業革命,使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飛躍發展,並帶動包括醫學科學在內的西方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當時西方,風起雲湧的社會大變革和翻天覆地的時代大變遷,引發了思想觀念的大更新。也促進了包括醫學科學在內的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發展起來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其商品尋找新的市場和資本尋找新的出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侵略擴張。在當時的中國,封建社會已到了末日,長期封閉守舊的經濟、文化和科技體系已遠落後於西方,被輕視的醫術就更加滯後。隨著西方列強衝決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包括醫學科學在內的西方文化科學也湧進了中國大地,西方醫療技術在其中扮演了先導的角色。

英國人皮爾遜於1805—1860年在澳門、廣州行醫,首先在中國人身上試種牛痘,並將種牛痘技術編成小冊子印行。1835年美國傳教士伯駕(RETER PARDER 1804—1888)在廣州開辦「眼科醫局」(又稱「新豆欄醫局」,後稱「博濟醫院」),這就是中國境內開辦的一間對中國後來西醫與西醫教育影響深遠的西醫院。這是由十三行鉅賈伍敦元以每年500元的低價,將自己的豐泰行租給伯駕辦醫局,一年後,連500元的租金也免收了。伯駕得到廣東鉅賈伍敦元的捐助,在廣州新豆欄街,十三行內購置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一間專科性質的「眼科醫局」,醫局設在新豆欄街,故又稱新豆欄醫局。1816年,伯駕在這間醫院內用最新的乙醚麻醉施行外科手術。①

伯駕創辦的這家醫院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寫給美部會的報告中稱道:「當我們開始嘗試每天都接待病人的時候,我發現一些人手裡提著燈籠,可以看得出他們在凌晨兩三點鐘就出來了,以確保能儘早趕到醫院;挂號比較緊張的時候,他們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來了,在這兒呆上一夜,這樣或許就能夠保證早晨掛上號了……關門打烊時還不時有從大老遠趕來的人利用某個外國紳士或香港商人為其求情。」②

伯駕開辦的醫院承繼人嘉約翰(JOHN GLASGOW KERR 1825—1901),於1866年在博濟醫院內設立了南華醫學校(又稱博濟醫學校),這是中國第一間西醫學校。該校開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了第一個女生,這是中國首招女生的醫學校。1914年博濟醫院設立了附設護士學校,這是中國第一家護士學校。中國的醫學教育事業,以此為濫觴蓬勃發展起來。

1842年,中國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迫使中國開放五大商埠。西醫醫院在中國內地大量建立。如上海的仁濟醫院(1844年)、寧波的華美醫院(1845年)、天津的法國醫院(1845年)、廣州的金利埠醫院(1848年)、漢口的仁濟醫院(1866年)和普濟醫院(1867年)、汕頭的福音醫院(1867年)、上海的同仁醫院(1867年)、宜昌的普濟醫院(1879年)、杭州的廣濟醫院(1880年)、天津的馬大夫醫院(1881年)、汕頭的蓋世醫院(1881年)、九江的法國醫院(1882年)蘇州的博習醫院(1883年)、上海的西門婦孺醫院(1885年)、武昌的仁濟醫院(1885年)、通州的通州醫院(1886年)、福州的柴井醫院(1887年)、福建南台島的塔亭醫院(1887年)、北海的北海醫院(1890年)、南昌的法國醫院(1890年)、南京的鐘鼓醫院(1892年)、九江的生命活水醫院(1892年)、保定的戴德生紀念醫院(1892年)等。西醫學校也紛紛開辦,到1920年已達20餘所。大量的西醫書籍被編譯出來,主持博濟醫院的傳教醫師嘉約翰在1859年到1886年間編譯了《化學初階》、《西藥略釋》、《裹扎新法》、《皮膚新編》、《內科闡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證全書》、《炎症新論》、《內科全書》、《衛生要旨》、《體質窮源》、《全體闡微》、《全體通考》、《體用十章》、《醫理略述》、《病理撮要》、《兒科論略》、《婦科精蘊》、《胎產舉要》、《產科圖說》、《皮膚證治》、《眼科證治》、《英漢病目》,在中國還出現了西醫藥刊物,如博濟醫院主持嘉約翰主編的《西醫新報》,這是我國最早的西醫藥刊物。另外還有尹端模在廣州創辦的《醫學報》,是中國人自辦的最早的西醫刊物。

在鴉片戰爭後的數十年間,西醫大規模傳入中國,並佔據中國醫學界的主導位置,中國的醫學史也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西醫傳入中國,把先進的醫學技術、醫學理論、醫療體系及醫學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國。這對中國近現代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體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在這一大規模的醫學文化傳入過程中,西方來華傳教士起了關鍵作用。他們在中國行醫和傳授醫學的動機各不相同。多數是為著人道主義或傳播宗教的目的。但在當時客觀上被西方列強利用為弱化中國人民抗拒殖民主義的意識服務。「泰西大炮不能舉起中國門戶的橫示,而伯駕醫師的外科小刀即大開其門」③

除認識清楚西方在華教士教會被利用來為殖民主義服務外,我們還要認識到教士教會在華的傳授醫學活動,對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西醫和西醫教育系統的傳入,將先進的醫學理論、醫學技術以及醫學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中國,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閉鎖局面。這對中國醫學科學和近代醫學教育體制的確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西醫和西醫教育系統傳入中國,在華教士教會起了傳播者的作用。教會直接促成了我國近代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體制的孕育與問世,並為中國近代醫學發展起步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②《西方醫學中國的殿堂》(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by Bowers, JOHN Z.BOWERS, M.D., Published by TiosakMacy, Tr.Foundation.in 1972 U.S.A p.p20)。

③《中外醫學教育史》,朱潮主編,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參考書目

(1)《廣州城坊志》董佛頤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上海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111頁

(3) 《中國醫史》,王吉民、伍連德合著,(HISTOR OF CHINESE MEDICINE by K.CHMIN WONG AND WU LINE一THE ,THE TIENTSIN PRESS LTD. Tientsin, China,1931。

《中山紀念博濟醫院概況》,民國23年3月(1934年3月),金曾澄著。《西方醫學中國的殿堂》(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by Bowers, JOHN Z.BOWERS, M.D., Published by TiosakMacy, Tr.Foundation.in 1972 U.S.A p.p20)。

(4)《中國名校》,國家教育委員會編,外文出版社1995年

(5)《中外醫學教育史》,朱潮主編,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6)《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醫學院一覽》,許崇清編。


推薦閱讀:

梁孝:抗美援朝、「156項工程」和新中國工業奠基
振波浪清中國詩聯論壇對句專題  (17301...17400) 揚淮水上三分月
中國教育走近了一個怪圈
屁股下的中國 組圖
挺起中國「根文化」的脊樑

TAG:醫學 | 中國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