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睜眼看中國(聆聽書聲)

——訪《中國震撼》作者張維為本報記者 張健《 人民日報 》( 2011年04月26日 20 版)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而且影響了世界,「中國模式」早已成為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震撼》一書,正是系統研究「中國模式」的理論著作,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此書作者通過走訪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所見所聞,以其獨特觀察與理性分析,豐富了「中國模式」的深層涵義,並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近日,記者採訪了此書作者張維為教授。記者:是什麼促成您寫《中國震撼》?張維為:中國發展到今天,有些問題不能迴避:我們要把自己的成績和問題講清楚,把未來的發展方向講清楚,把一些全球性的問題講清楚。這本書就是力求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解讀中國和世界,探討涉及中國崛起的主要問題,再尖銳的問題也不迴避,同時也為形成一種比較強勢的中國話語做一些工作。記者:書中說,中國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把數千年文明傳統與現代國家形態融為一體的「文明型」國家,具有「四超四特」的特徵。這些特點會給中國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張維為:有人只認同西方模式,認為今天的美國就是明天的中國。其實,中國是不同性質的國家,是與眾不同的國家。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有8大特徵,也可稱為「四超」與「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獨特的經濟。這些特徵本質上反映了中國經過漫長的歷史整合而成的「百國之和」的大格局。這就像基因圖譜,大致規範了發展道路的路徑,規範了中國模式的獨特性。這種「文明型國家」不需要別人認可也可以獨立存在和發展,它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很多方面過去與別人不一樣,現在也與眾不同,今後也還自成體系,並將對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記者:您把中國分為「發達板塊」與「新興板塊」,認為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使中國的發展產生了1+1>2的效果。那麼我們用什麼來保證這兩個板塊之間始終保持良性互動狀態?這種1+1的方法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張維為:我們在「發達板塊」和「新興板塊」之間已建立了1+1>2的良性互動機制。這種機制體現在很多方面,如稅收政策、如不同地區之間的對口支持輻射等。這背後是中華文明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文化傳承,同時還有一個比較中性和高效的中央政府進行全面規劃和推動。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市場飽和、人力成本過高這樣的問題,然後也想通過1+1的方法來解決。歐盟的擴大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1+1,但現在看來未達到預期目標。中國能達到1+1>2的水平,說到底是因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內部整合要比國家之間的整合容易得多。記者:我覺得書里所說的「中國震撼」,既包括中國國家實力的提升,也包括中國摸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後者帶給世界的震撼也許更深遠,帶給世界的啟示可能也更豐富。張維為:中國模式的許多具體做法不一定有普遍意義,因為各國情況千差萬別,中國也無意推銷自己的發展模式。但中國模式背後的思想和理念,特別是「實事求是」、「民生為大」、「和而不同」等,則可能有相當普遍的國際意義。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模式相對成功所帶來的不僅是中國的發展,而且是一種新思維、新話語、新的範式變化。這將對解決中國自己面臨的挑戰、對推動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對全球問題的治理、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未來的演變,都產生深遠的影響。記者: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我們還在路上,一切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您對中國模式的前景有沒有一個預測?張維為:我比較看好中國模式。中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但卻形成於世界範圍內的激蕩和競爭之中,競爭中產生的東西一般都比較厲害,所以這個模式不會走向崩潰,只會進一步完善。中國有一個數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又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對別人的東西加以消化和再創造,逐步形成中國自己的一系列做法和標準,或者叫中國模式。這種模式不封閉,不僵化,能夠與時俱進。記者:我國領導人一直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永遠不會稱霸。現在來談中國模式,談我們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是否會影響到我們的國際關係?張維為:關鍵是要增強國人的自信心。我們講韜光養晦,這是對的,但應該是一種自信的韜光養晦。自信的韜光養晦也意味著讓外界了解中國的真實實力。如果你的實力被外界嚴重低估,也可能導致危機,特別是地緣政治危機。至於國際責任與擔子,我們需要通盤考慮。國際責任和國家利益可以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需要大戰略,需要長遠的思路。記者:國內也有否定「中國模式」的觀點,您是如何認識與評價的?張維為:大體有兩種人不贊同中國模式。一種人認為應該用「中國道路」,而不是用「中國模式」,因為「模式」這個概念給人一種發展道路凝固化的感覺。其實,我講的「中國模式」就是「中國道路」。「模式」這個詞國際上比較通用,一講人家就明白,而且「模式」這個概念在國際上更多地被解釋成一種獨特經驗的總結,而非一成不變的東西,就像我們說重慶模式、浦東模式、深圳模式一樣,是對這些地方經驗的總結,絲毫沒有僵化和強加於人的意思。還有一種人則是立場不同:他們只認同西方模式,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樣,你就還沒有轉型到位,好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此並不認同。
推薦閱讀:

聽書
【聽書】奧運奇談-邱索維金娜
365聽書《子夜》
在線聽書之一
聽了一本書——《偷影子的人》

TAG:中國 | 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