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 返回 |
一、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科學研究的性質與特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2.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特點
(1)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2)要有科學假設和對研究問題的陳述,研究的問題有明確的目標和可供檢查的指標。(3)有科學的研究設計,準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並收集可靠的資料數據。(4)強調方法的科學性,它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活動。(5)有創造性,對原有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點。
3.教育科學研究的獨特性
教育科學研究區別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獨特特點主要表現在:
(1)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2)研究的周期較長; (3)針對性、實踐性強; (4)教育科研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的積极參与,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4.教育科學研究的效度
所謂效度,是指所進行的研究是基於事實或證據的,是能夠被證明的,是有效的。具體地說,效度包含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內在效度是指研究結果能被有把握地準確解釋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結果能被推廣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條件的程度。研究的效度指結論的準確的解釋性(內在效度)和結論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兩種效度都只是度的問題。
5.教育科學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條件和結果是否可以重複,是否具有前後一貫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內在信度指在給定的相同條件下,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複研究並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結論,它指的是重複性。為保證可重複,研究中必須包括對研究過程和條件的充分界定。不同研究所需要界定的方面可能不一樣多。
(二)教育科學研究的分類
1.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或目的來區分的。基礎研究不一定要有當前的實際用處(雖然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它的基本目的在於發展和完善理論。如果基礎研究產生了實際應用價值,那也是附帶的,並非研究的初衷。通過研究,尋找新的事實,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它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與建立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有關。
應用研究旨在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理論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決當下的、實際的問題。這樣的研究是指向特定問題的,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劃分有時是相對的,兩類研究常常互為補充。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來描述現象,而不是用數字和量度;相反,定量研究是用數字和量度來描述現象,而不是用文字。儘管二者在概念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但這種區別就實施研究來說不是兩分的,而是一個定性定量的連續統一體。定性研究基於描述分析,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即從特殊情境中歸納出一般性的結論。定量研究與演繹法更接近,是從一般的原理推廣到特殊的情境。
3.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根據一定的假設,在教育活動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從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聯繫。
4.准實驗研究
准實驗研究與實驗研究一樣,包含一個或多個實驗變數。但是,與參加者被隨機地分配的實驗處理不同,研究中的被試是被「自然」地分配組合。因為隨機分組的努力經常遇到困難,所以在教育研究中更經常地使用准實驗研究。
5.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涉及教育、心理、社會變數中的事件、分布和關係。與實驗研究不同,它的變數不是人為的,而是現有自然情景中的變數。有些調查只局限於現狀,有些則試圖確定變數之間發生的關係和影響。後一種情況稱為回溯研究。
6.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涉及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它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以往事件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幫助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事件。7.人種學研究
人種學是在廣義的文化概念下對特定的文化情境做深入、解析性的描述。教育的人種學研究是指對特定情況下的教育制度、過程和現象的科學描述的過程。人種學大量依賴於對所研究現象的觀察、描述、定性判斷或解釋。它發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重視過程,旨在獲得整體畫面。
(三)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層次和類型
l.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四種研究水平
(1)直覺觀察水平(資料收集水平):回答的問題是「發生了什麼?」(2)探索原因水平(內在效度):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探索的是現象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屬於探究因果關係水平的研究。 (3)遷移推廣水平(外在效度):回答的問題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將發生同樣的現象嗎?」(4)理論研究水平:回答的問題是「研究中有哪些潛在的基礎理論原則?」
2.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分類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類型
目前所使用的較有效的分類方式基本上有三種。
(1)按適用範圍和概括程度分,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適用於某科學研究領域的特殊方法,是具體的科學方法論。第二層次是適用於各門科學的一般的研究方法,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相關領域的方法論,這是現代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共同適用的科學研究方法論。第三層次是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論,這就是更具有概括性、適用於一切科學領域的哲學方法論,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對立統一關係。(2)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評價研究、預測研究。(3)按研究方法分,可分為歷史研究、描述研究、相關與比較研究、實驗研究、理論研究。
(四)教育科學研究與教育科學發展
1.現代教育的概念
所謂現代教育,是指朝著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條道路前進的教育。現代教育是相對於傳統教育而言的。
2.現代社會對現代教育提出的新問題
現代社會的發展給現代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諸如:(1)要求更深入地研究人類自身發展和教育發展的規律,儘快提高和改善人口質量。(2)要求拓展教育的功能。面對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內容、形式及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教育不僅擔負人類自身發展的功能,還應擔負相應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等。(3)現代社會發展的整體性、開放性,要求教育也必須改革調整自身的內部系統結構和外部關係,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聯繫,加強國際間教育、文化的對比研究。通過研究,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保持相對平衡,等等。
3.教育科學研究在教育科學發展中的主要作用
(1)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的動力。(2)教育科學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3)教育科學研究是培養未采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戰略措施。
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一)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
1.從古希臘至16世紀:直覺觀察時期
2.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
3.20世紀以來:形成為獨立學科的時期
4.現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
(二)影響教育研究極其方法發展的基本因素
1.哲學認識論與教育研究
2.科學技術發展與教育研究3.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與教育研究4.相關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研究5.社會文化傳統與教育研究
(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論原則
1.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論的構造性、清晰性、預見性,(2)教育研究方法的統一性與多元性(3)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4)關注教育研究的價值標準(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2.教育科學研究應遵循的方法論原則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2)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方法論的合理移植和借鑒
(3)數學方法的合理應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
(4)從國情出發,批判、繼承與創新
第二講 教育研究的構思與設計 | 返回 |
一、研究課題的選定
1. 正確選定研究課題的重要意義
(1)科學研究始於問題(2)選題決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3)正確選題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功
2.一個好的研究課題應有的特點
(1)問題必須有價值 (2)問題必須有科學的現實性(3)問題必須具體明確(4)問題要新穎,有獨創性(5)問題要有可行性
3. 教育研究課題的類型及來源
(1)教育研究課題的基本類型(2)教育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
4. 選題的過程及方法
(1)要有明確的、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2)要善於對問題進行分解(3)要善於轉換問題的提法,並使問題形成系列(4)要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
二、文獻檢索(ppt)
第三講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
返回 |
一、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
(一)教育科學歷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1.歷史研究法、教育科學歷史研究法的概念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地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特點歷史性
(1)歷史性。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科學預言。其次表現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3)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3.歷史研究法的作用
(1)通過歷史研究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幫助認識現代教育的實質。(2)通過歷史研究,幫助我們借鑒歷史經驗,預測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促進教育發展並提高科學化水平。(3)通過歷史研究,開拓新的教育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不斷提高研究人員的評判分析能力。
4.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用範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以歷史發展的邏輯順序完整地認識教育發展史的基本脈絡,包括對中外教育史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的教育實踐與理論發展的研究。(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中外許多重要的教育家在各自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不同的學術觀點,集中反映了一定時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軌跡和規律,也代表著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側重於教育思想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各歷史階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點,對教育實踐的作用和對以後教育的影響,並探討不同思潮和流派論爭、融合和演化的規律。(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的評判分析。(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側重對國際教育的比較研究,內容十分廣泛。(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二)歷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驟及方法結構體系
l.歷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驟第一步,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權衡使用歷史研究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第二步,史料的搜集與鑒別。要用多種方法儘可能地搜集有關史料,並用各種方式鑒別其真偽,為下一步研究提供確鑿可信的歷史事實。第三步,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2.歷史研究法的結構體系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基本包括三個層次:(1)搜集、鑒別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首先,要通過博覽認真搜集史料。史料要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其次,要學會使用輯佚、校勘、訓詁等方法。要尊重歷史,用歷史發展觀點對待史料,不隨意塗改。 (2)揭示歷史事件與歷史過程發展規律是歷史研究的核心。這一層次涉及三方面的研究:教育領域各學科發展通史以及斷代史;教育領域各學科基本理論與實踐發展專題史;教育科學理論學派史及其代表教育家基本理論的研究。分析的方法包括歷史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3)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方法論。它是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論,為教育領域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指導原則,是歷史研究方法系統的最高層次,又是研究的落腳點和保證。
(三)運用歷史研究法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其分析鑒別
歷史研究的資料可以是第一手信息資料,即原始來源,也可以是第二手信息資料,即間接來源。對史料的考證和評價過程分為外部評論和內部評論兩種。外部評論主要確定資料的真偽或真實性,內部評論主要確定史料的客觀性、可靠性。 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有辨偽考證、年代考證各地點考證、作者考證、文獻原形考證。
2.堅持唯物史觀,正確處理歷史研究中古與今、史與論、批判、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1)古與今關係,即研究歷史與研究現實的關係。要正確對待古與今,通古今之變,尊重歷史,古為今用,使教育研究為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服務。(2)史與論的關係,即史料與史學的關係。任何歷史史料的搜集,都必須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論及方法論的指導,以明確史料的性質、範圍和種類,並伴隨初步的鑒別、審定。理論在歷史研究中的滲透性和決定性,能彌補由於客觀條件和主體價值標準制約所帶來的偏頗,避免僅限於現象的描述和史料的堆積,從形式到內容真正把握歷史事實的發展演變並揭示其發展規律。(3)批判、繼承與創新關係。應繼承豐富的歷史遺產,但不是全盤照搬或全盤否定,而是在選擇、批判基礎上的繼承。批判中包含著繼承,而繼承是包含在否定中的肯定。批判、繼承的目的在於創新。
3.研究者應具有歷史感和現實感
歷史感,是一種以歷史事實為前提,以尊重歷史的價值為基礎,以歷史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創造性轉化歷史為目的的主體意識。現實感則表現為研究者對所處時代教育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對反映時代發展的重大課題的高度敏感性及對發展變化特點、趨勢的深刻洞察和認識,也表現在藉助當代認識工具和思維方式,不斷擴展和深化對歷史問題研究的水平上。
二、教育科學的比較研究法
(一)教育科學比較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1 比較研究的概念
教育科學的比較研究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從而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
2.比較研究的實質
從事物的相互聯繫和差異的比較中,觀察事物,認識事物,以而探索規律。
3.教育比較研究的歷史發展 據國外學者的考察,一般將教育比較研究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旅遊者的傳說」階段。(2)記實研究階段(19世紀)。(3)分析研究階段(20世紀前60年間)。(4)多樣、綜合的系統比較研究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
4比較研究在教育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1)比較研究法與歷史研究法結合,幫助我們從顯示問題人手,追溯事物發展的歷史淵源並研究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2)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繫,有利於深化教育科學理論的研究。 (3)通過對教育現象問題的比較研究,為制定正確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教育科學的調查研究法
(一)教育調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
1.教育調查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學的調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科學方法,搜集研究資料,從而對教育的現狀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整套實踐活動。
2.事後追溯研究
事後追溯研究是調查研究的一種類型,它通過對已發生的事進行追溯,研究各種變數可能的關係和效果,強調非實驗性的啟然情境和數據資料收集的方式。
3.教育調查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1)揭露問題,暴露矛盾,通過不斷解決教育內外部的各種矛盾促進教育的發展。(2)發現、總結和推廣先進教育思想和經驗,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 (3)為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預測工作服務。
4.教育調查研究法的分類
按調查對象的選擇範圍,分為典型調查、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和專家調查(德爾菲法);按調查的內容,分為學科性的典型調查、反饋性的普遍調查和預測性的抽樣調查;按調查方式方法,分為被調查者自我報告方式搜集資料的方法、研究者經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資料的方法、通過一定測試搜集資料的方法和總結經驗法;按綜合性程度,分為三類:包括學校調查、社會調查及公意調查的一般調查研究;包括個案研究、因果比較研究、相關研究的溯因調查研究;包括兒童發展研究、趨勢研究的發展調查研究。
5.教育調查的縱向設計和橫向設計
縱向設計涉及隨著時間推移收集資料的調查和在特定時間內及時收集資料的調查。趨勢研究是縱向設計的一種,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研究總體的縱向研究,通常要從總體中取樣,再測量隨機樣本。其變通形式是群體研究,即在一段時期內對特定群體進行的縱向研究。縱向設計的另一形式——專門對象研究,是對同一樣本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測量的縱向研究。 橫向設計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從一個樣本或者從一個以上代表兩個或兩個以上總體的樣本中收集資料。
6.教育調查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目的、任務,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地點,選擇相應的調查類型和調查方式;(2)擬訂調查計劃;(3)做好各種技術、事務和組織準備;(4)進行試探性調查,得到被調查對象的一般認識,修改調查提綱及工作方案;(5)制定調查表格、觀察問卷、訪談提綱及編製測驗題目;(6)實施調查;(7)整理調查資料;
(二)調查表與問卷調查
1.調查表
(1)調查表的基本特點與適用範圍調查範圍較廣,調查對象多是某一教育群體或某一地區教育現狀;偏重事實資料的搜集;由被調查群體有關承辦人依據實際情況填寫,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調查表簡明,便於統計。
(2)調查表的種類與基本格式種類:單一表和一覽表。基本格式:總標題;橫行與橫標目、縱欄與縱標目;數字資料;表尾;附錄。
(3)調查表的編製與要求
編製科學適用的調查表,不僅要掌握編製的基本技術要求,而且要抓住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根據研究課題擬定研究的具體問題,從而界定表格涉及的內容範圍;二是要對每一基本方面項目的具體內容有準確的把握,客觀地反映事物的全貌及蘊含的特性,以便分析和比較。 編製要求:表的標題應簡明醒目;表的大小能容納所有研究項目,便於攜帶保管;表中各項目有系統地排列,簡明清晰;為防止答案有誤,宜有相互參證的項目;表尾應註明調查單位,調查員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表內數字的上下位置要對齊,相同數字仍須全部寫出。暫未獲數字用刪節號表示,不可能獲得數字用短線標明,推算得出的數字應在表下註明。
2.問卷調查
(1)問卷調查的特點與適用範圍
特點:方便、省時、花錢少;可以不署名,某種情況下結論較客觀;能搜集大樣本信息;便於整理歸類,進行量的統計。局限:若問卷設計不當,或被調查者不合作,就會影響結論的代表性;所搜集的資料往往是表面的,不能深入了解深層次的真實情況;若調查對象不作回答,難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會影響問卷的效度。適用範圍:偏重於意見、態度或看法的調查,並往往以個人或——群人為對象。
(2)問卷類型及問題型式
結構型問卷(封閉式問卷)的問題型式包括:是否式、選擇式、評判式、劃記式。非結構型問卷(開放式問卷)的問題型式包括填空式和問答式。綜合型問卷一般以封閉性問題為主,根據需要加上若干開放性問題。
(3)調查問卷的編製程序
第一,明確研究目的,根據研究目的和假設範圍收集所需資料,並確定調查對象;第二,列出問卷調查所需研究問題的綱要,確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問卷類型;第三,圍繞主題草擬問題,列出標題和各部分具體項目;第四,徵求有關人員、專家的意見,修訂項目;第五,試測;第六,再修訂。
(4)設計問卷問題的基本要求
明確問題的範圍;問題的內容符合課題研究目的和假設的需要,所列項目具有較好的覆蓋面,且不交叉重疊;問題數量適度;問題的文字表達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易於回答,措詞講求禮貌,避免冷僻或專業性太強的術語;結構上,一般一個問題只含一個疑問;問題的分類清楚、層次分明、合乎邏輯;注意問題中隱含的心理因素,問題不應具有暗示傾向性,不要涉及個人隱私以免填答者不願直接回答問題。
(5)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偏斜估計
發放形式:郵寄、有組織地分配、當面填答。問卷回收:在剔除廢卷的同時要統計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研究結論依據的問卷,回收率一般不應低於70%。對問卷回答偏斜估計:答案中的偏斜指被調查者未真實反映事情的客觀情況。引起偏斜的主要原因有對事實的回答錯誤、裝假傾向、默認傾向、道義理論與事實相悖、無回答問卷的比率。
(6)提高回答率的方法:使回答人感到回答問卷的花費(時間和精力等)相對於報酬來說是低的;設計富有吸引力的、看上去很專業化的問卷,並注意問卷外觀;郵寄問卷前告訴答卷人將與他聯繫。
(7)跟蹤發送信函對於問卷調查是必要的,而且應事先做好計劃。
(8)鑒別不回答的原因。 研究者應根據回答者的特徵鑒別不回答的原因,判斷是否某一亞群體有較高的不回答率。
(9)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實的回答敏感性問題進行調查時,回答者可能會有不誠實的動機。
(三)訪談
1.訪談的概念和特點
訪談就是研究性交談,是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問者的答覆搜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準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 特點:方便易行,深入的交談可獲得可靠有效的資料;團體訪談節省時間,與會者可作較周密思考後回答問題,相互啟發影響,和利於促進問題的深入;缺點是樣本小,需較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應用上受一定的限制 。
2訪談的題目
分為選擇回答型和結果開放型兩種,它們都應完全以問題的形式,用富有意義的、清楚的術語向訪談對象陳述,且術語對所有的訪談對象都應有一致的含義。
3.訪談的進行
對訪談者要進行必要的培訓;要選擇對訪談對象與訪談者都方便的時間;對兩名或更多的人進行訪談時,一定要在訪談中檔核對他們之間的一致性;任何訪談中,訪談者都不應影響被訪談者;在訪談時間安排好或訪談工作開始後,訪談人員和被訪談者要建立把良好的關係;應用在訪談中的資料收集方法應當為訪談者有效把握,以使訪談不會受到干擾;訪談前應準備好框架性提綱,並但使櫃友好和實事求是的氣氛中進行;如可能,應對所做回答的精確性予以核實。
4.影響訪談成功的原因
(1)訪談對象在回答中有回答不精確或不正確的傾向,「回答效應」; (2)訪談人員對訪談對象的消極影響; (3)訪談方法不當,採訪時間太長,有其他人在場等。
5.對分叉性題目的評論
分叉性題目常要求依據對某一題目的回答而讓回答者跳過些題目。在問卷中應清楚地指明要跳過哪些題目進行回答。
6.訪談的藝術與技巧
(1)談話要遵循共同的標準程序,避免只憑主觀印象,或訪談者者和調查對象之間毫無目的、漫無邊際的交談,關鍵是準備好訪談計劃。(2)訪談前儘可能收集有關被訪者的材料,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訪者能否提供有,百他的材料,考慮如何取得被訪者的信任和合作;(3)訪談中所提問題,要簡單明白,易於回答;(4)訪談時掌握好發問的技術,提問的方式、用詞的選題的範圍要適合被訪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慣;(5)談話內容要及時記錄;
(6)研究者要做好訪談過程中的心理調控,善於洞察被訪者的心理變化,隨機應變; (7)研究者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以誠相待,熱情、謙虛、有禮貌。
(四)教育的觀察研究
1.教育觀察研究的概念和特點
概念: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特點:教育研究中的觀察法屬於科學觀察,科學觀察的基本特點:(1)觀察的目的性,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決某一問題而進行的;(2)觀察的客觀性,在自然狀態下,研究人員不干預研究對象的活動,不改變對象的自然條件和發展過程;(3)觀察的能動性,觀察是在充分研究和準備的基礎上有目的進行,因而是一種能動的活動。
2.觀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與局限
作用:(1)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某一現象及變化過程進行全面、細緻和深人的觀察,從而獲得認識該事物的比較充實、比較客觀的事實材料,確定其得以發展的條件;(2)觀察研究也是檢驗教育科學理論觀點是否正確的重要途徑;(3)觀察有助於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形成。 局限: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只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的問題;由於觀察時間和觀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對象人數多且分散的情況下應用較困難;由於教育現象十分複雜且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觀察項目太多,會影響研究的信度;觀察研究往往取樣小,觀察的資料瑣碎,不易系統化,普遍性程度不高。
3.觀察的類型
(1)按觀察的情境條件分: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2)按觀察的方式分: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3)按觀察者是否直接參与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分: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4)按觀察實施的方法分: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4.觀察研究法的步驟
(1)明確觀察目的和意義,確定觀察對象、時間、地點、內容和方法;(2)搜集有關觀察對象的文獻資料,並進行閱讀分析,對所要求的觀察條件有一定的認識,為觀察做好充分準備;
(3)編製觀察提綱;
(4)實施觀察;
(5)資料收集記錄;
(6)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5.觀察研究的描述記錄
(1)日記描述法。用日記的方法詳細描述,裴斯泰洛齊最早使用。(2)軼事記錄法。記錄某種有價值的行為,可以是有主題的,也可以是無主題的。隨時記錄感興趣的問題,不受任何時間和條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做特別的編碼分類。(3)連續記錄法。在較長的時間內做連續不斷地記錄。
6.觀察研究的取樣記錄方法
於本世紀20年代後興起,是以行為為樣本的記錄方法,可分為時間取樣法、活動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1)時間取樣法:以時間作為選擇標準,專門觀察和記錄在特定時間內發生的行為,包括行為是否出現、頻率、持續時間。
(2)活動取樣法:以活動作為選擇標準。
(3)事件取樣法:選取特定樣本對象進行觀察。
7.觀察研究的行為核對錶
主要用來核對重要行為的呈現與否。觀察者將規定觀察的項目預先列成表格,出現此行為時即在該項上劃「√」。表格上要列出一些具體要求,項目應有一定的順序性。
8.觀察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觀察的目的性。要按照研究課題的目的,撇開那些無關的內容和次要的過程,排除干擾因素,使研究的主要對象及其主要過程得到充分的暴露。(2)觀察的客觀性。為保持觀察的客觀性,必須注意克服先人為主的偏見,無意過失,假象與錯覺。(3)觀察的自覺性。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提高收集事實材料的可靠性,提高從事實材料中概括提煉的結論的可靠性。
(五)教育科學研究的測驗調查
1.測驗調查法
(1)測驗調查法的概念及其與傳統考試法的區別
測驗調查法是用一組測試題去測定某種教育現象的實際情境,從而收集資料數據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測驗調查法與傳統考試法的區別:取材範圍不同;編製試題程序不同;施測過程不同;對分數的解釋不同;應用範圍,測驗範圍不同。
(2)測驗的基本類型
按行為目標、測驗內容可分為四大類: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成就測驗、個性測驗。
(3)測驗調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適用範圍
測驗調查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單純使用測驗作為收集資料的工具,二是與其他方法特別是實驗法結合使用。其主要功能是:診斷,建立和檢驗科學假設,評價,預測與選拔。
(4)測驗調查的施行步驟
確定測驗目標;制定測驗計劃;編製測驗題目;在使用測驗項目前檢查測驗題目並判斷題目的質量;進行正式測試;分析利用測驗結果。
(5)測驗的基本要求
測驗的準確性要高,即效度問題;測驗的可靠性要高,即信度問題;教育測驗還應有常模以便比較。
(6)測驗中的目標分類
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分為認知、情感、操作技能三個領域。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加涅的分類包括能力技能、認知策略、文字信息、運動技能。
(7)編題
第一,通過任務分析,選擇教育測驗材料,將目標轉換為可操作性的語言。第二,確定題目類型。備擇式測題包括多重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排列題、改錯題;自由反應式測題包括簡答題、填空題、論文式應用題、操作題、聯想題。第三,編排試題。並列直進式,按先易後難排列;混合螺旋式,按難度水平組合不同類型的題目。
2.測量
(1)測量的效度
效度即一種測量手段達到測量目的的程度,是測驗或調查測得的結果對測量對象解釋的充足程度,尤其是對特定研究目的的充足程度。效度分為內容效度、標準效度和結構效度。
(2)教育研究中變數的測量
教育研究中要測量的變數多種多樣,不同變數應採用不同測量方法。
(6)用於測量的測驗和項目法
學術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測驗;態度項目法(李克特量表、語意差別量表);能力測驗;個性測驗(有投射測驗和非投射測驗);等級量表;觀察系統;整體打分的測量。
(六)教育調查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評論
調查到的資料或數據可以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在許多調查中,至少有部分的調查結果是以描述性的方式報告出來的。通常要提供對某個題目各選擇項的回答的百分比或比例數字。由於一般調查包括許多題目,最終得到的數據繁多,需要採用一些數據分析的方法。 在調查中使用到成就測驗或態度量表時,通常要用平均數、標準分數和測量範圍來描述分數的分配。若使用很多題目測量一個單一的概念或特徵,就要結合這些題目的分數以概括出一個總體的分數。調查結果常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這些表格包括一般的描述性信息,任何適當的分析和隨後的報告都要切合調查目的。
四、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法
(—)教育實驗研究法概述
1.教育實驗研究法
教育實驗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一種特殊的科學實驗活動。
2.教育實驗研究法的歷史發展
教育實驗研究法本身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是從自然科學實驗經由心理學而引進教育領域,就是物理學→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實驗心理學→實驗教育學的發展過程。二是從一般教育活動的本身分化發展而形成的教育實驗。由此形成了目前兩種各具特點的教育實驗的基本模式,一種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數學工具的運用和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將事實與價值分開以追求結論的客觀性;另一種是選擇教育自然環境,強調研究目的的應用性,對象的整體性以及定性說明方法。
當代教育實驗隨教育改革的進行而廣泛開展,其基本特點是:日益重視哲學方法論對教育實驗的理論指導;重視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教育實驗類型豐富多樣;教育實驗技術手段在變革。
3.教育實驗研究的特點
教育實驗研究首先是一種科學實驗活動,從而區別於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並具有科學實驗的基本特徵:因果關係的推論;自變數的操作;控制無關變數。 教育實驗研究是一種特殊的實驗活動。由於教育現象和對象的獨特性,教育實驗又具有與自然科學實驗相區別的特徵。從總體上分析,教育實驗基本上屬於社會科學實驗範疇;在研究對象上,教育實驗以人和人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為研究對象;在實驗物質手段上,教育實驗主要在教育和教學的自然環境狀態中進行;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實驗更強調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4.影響實驗外在效度的因素
對照 坎貝爾和斯坦尼認為影響實驗外在效度的因素有四個:(1)測驗的交互作用,前測與實驗處理髮生作用,並導致結果不能推廣到未經過前測的群體中。(2)抽樣偏差和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根據實驗處理的需要而挑選現成班級進行實驗,其結果不能推廣。(3)實驗安排的副效應,被試知道他們要參加實驗並對其具有新鮮感,也稱霍桑效應。(4)多重處理干擾,一個被試受兩項或兩項以上的處理,會產生一種後遺效應,導致不能推廣到單獨處理中。
5.提高教育實驗效度的主要措施
主要是通過隨機設置控制組,設計控制,統計控制等多種方法控制無關變數。使用設計組加以平衡;用隨機匹配,或讓被試兼作自己的控制組以控制被試變數;設計控制;統計處理控制。
6.教育實驗分組設計的基本類型
前實驗設計、准實驗設計、真實實驗設計。7.教育實驗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哪種設計能驗明研究假設,能較好地控制外來變數,能有助於研究結果的鑒定和推廣且經濟有效。
(二)前實驗設計
1.前實驗設計的基本概念、主要表現形式
前實驗設計通常是一種自然描述,用來識別自然存在的臨界變數及其關係。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實驗,對無關變數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縱變化自變數,是真實實驗設計的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
表現形式:單組後測設計、單組前後測設計\固定組比較設計。
2.前實驗設計的優點與局限
單組後測設計的特點和局限;單組前後測設計的優點與局限;固定組比較設計的特點和局限。
(三)准實驗設計
1.准實驗設計的概念、特點、類型
准實驗設計是指運用原始群體,而不是隨機地安排被試進行實驗處理。用於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實驗設計來控制無關變數,不能採用隨機方法分派被試的情況。 特點:不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被試和隨機分配被試於各實驗處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學班為實驗單位,故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強調對自變數進行控制操作,但對無關變數控制較差。主要類型:不等控制組設計、時間序列設計、平衡設計。
2.不等控制組設計的概念、基本模式
不等控制組設計有實驗組和控制組,一般在原有環境下按照自然教學班、年級或學校進行,不隨機抽樣分組,故兩組不等,但實驗處理可隨機指派。兩組都有前後測。
3.時間序列設計的類型與方法類型
單組相等時間樣本設計、多組時間樣本設計。方法:對一個非隨機取樣的被試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測量,在這一時間序列中施以實驗處理。然後,觀測呈現實驗變數後的一系列測量分數是否發生非連續性現象,從而推斷實驗處理是否產生效果。
4.平衡設計的概念、基本方法
平衡設計也叫實驗條件平衡設計、固定組循環設計,或稱拉丁方格設計,是採用拉丁方格安排實驗條件。它是一種使被試變數和順序變數可能發生的誤差大約平衡,最終互相抵消的實驗設計。 基本方法:採用拉丁方格的方式安排實驗,所有組以不同的順序接受各種實驗處理,即各組的處理數目是相等、平衡的,每一組既是實驗組,又是對照組。用拉丁方格實驗設計的方差分析來處理實驗結果。
5.行動研究與准實驗研究
行動研究通常是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為解決具體的問題,或為基層決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行動研究可運用各種定量的或定性的研究方法。由於它經常用於原始群體和個人,如果在研究中涉及到實驗處理,在性質上更接近准實驗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設計很可能是准實驗設計。
(五)真實實驗設計
1.真實實驗設計的概念
真實實驗設計中的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都能得到比較嚴格的控制,能較好地控制內外部無效因素,並有效地操縱研究變數。都有一個控制組,被試隨機選擇並隨機分派到組。
2.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的概念、方法、特點
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是一種最基本、最典型的實驗設計,被試隨機分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不給予實驗處理;兩組均進行前後測。 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的優點是,由於利用隨機分派方法分出兩個等組,就可以控制「偶然事件」、「被試缺失」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都進行了前後測,便於作對照比較。局限在於可能產生前測與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而影響外在效度。
3.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的概念與方法、特點
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是隨機選擇被試並分組,僅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實驗組與控制組均只有後測,沒有前測。實驗結束時,測量兩個組並以此作為研究的因變數。 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的優點在於能消除前測與後測、前測與自變數的交互影響,內在效度較高,節省人力和物力。局限在於不能對被試的缺失加以控制。
(六)教育實驗中的因素設計
1.因素設計的基本概念
因素設計是指在同一實驗研究中,操縱兩個或多個變數(因素)的設計,也稱析因設計。
2.教育實驗中因素設計的特點
因素設計的特點是將實驗中每個變數的各個水平都結合起來進行實驗,設計至少需要兩個自變數,每一自變數至少有兩種層次。這種設計不是單因素設計的簡單組合,而是更真切表現教育實際現象和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有更好的外在效度。
因素設計只需一個設計,經濟方便,並非要對每一自變數都提供不同的設計,且可以研究變數間的交互作用。理論上,因素設計可以有任意數目的自變數,而且每一自變數可以有任意數目的水平,但隨著自變數和水平的增加,分組的數目也迅速增加,交互作用就更複雜,解釋起來也更困難。
(七)教育實驗科學水平的評價
1.教育實驗課題的效益性評價
(1)價值標準和價值判斷在教育實驗中的作用。價值體現了教育實驗活動的目的性。價值標準和價值判斷是構成主體進行教育實驗活動的動力因素。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價值作為實驗的動機,將規範、調節研究者對教育實驗的理解、取捨與設計,影響教育實驗體系的表達方式和風格,決定教育實驗的評價。
(2)教育實驗價值的表現形式 總體上,教育實驗的價值效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實驗的社會效益。就是根據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要求實驗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促進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二是教育實驗的學術效益。就是根據教育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要求教育實驗有利於檢驗、修正、創新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追求的是理論價值。二者有分工,有所側重,但又是相互聯繫的,二者統一於教育實踐。一個好的教育實驗研究應該是兩方面效益科學的統一。
(3)教育實驗研究的價值性判斷 判斷一個教育實驗研究的價值質量,應看其基礎性、創新性、操作性、變異性程度。 基礎性,即該實驗研究所確定的總課題將對教育科學有關領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為這一領域其他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 創新性,即該課題的研究對原有理論框架、思維模式或實踐方式將有所突破、更新和再創造。 操作性,即該實驗研究將抽象的理論研究假設轉化為操作化的經驗,提供一套可行的操作方式,能在一定的範圍中推廣。 變異性,即該課題的研究不僅能引發一系列有內在聯繫的、逐漸深化發展的研究課題,而且對相鄰近學科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2.教育實驗假設的科學性評價
教育實驗假設所依據的教育經驗事實,是由研究者通過觀察、調查所獲得的知識,它可能符合客觀事實,也可能不符合或不太符合客觀事實,因此對教育實驗假設所依據的經驗事實必須力口以評價。 教育實驗假設所依據的教育科學基本原理,除其本身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內在邏輯性外,還要對理論的批判性、綜合性、鮮明的特色有所認識。
3.教育實驗設計、程序與方法的合理性評價
(1)教育實驗設計及實施過程的評價。
教育實驗設計與實施過程是否規範,應重點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有較明確的實驗研究假設,並通過採取相應的改革教育教學的措施,以驗證假設,對成功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從而使實驗結果納入一定的理論框架;二是遵循教育實驗的規範要求,在選擇被試、操縱自變數、評價因變數、控制無關因素方面,儘可能達到科學的要求。
(2)教育實驗方法論基礎的科學性評價。
主要對以下四個基本關係做評價分析:教育實驗過程中的主客體關係,科學理論與經驗事實的關係,教育實驗中質與量的關係,定性與定量分析的關係。
五、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
(一)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概念
1.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概念
在已有的客觀現實材料及思想理論材料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方式進行加工整理,以理論思維水平的知識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觀規律。
2.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特點
(1)抽象概括性與間接性。理論研究以客觀的現實材料、已有的思想理論材料作為研究起點;理論研究是對已有的感性認識或觀念材料進行加工,形成理性認識,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研究結果力求符號化和形式化,成為嚴密的理論體系。(2)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教育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需要從多方面、多視角、全方位地加以考察,也就會形成眾多的研究學派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表現出理論形態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3)層次性。根據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將理論研究分為經驗的和理論的兩個層次。經驗性層次是對事物和現象的單純排列與分類,是各種事實的積累過程,通過對這些事實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形成經驗概念。理論性層次,是通過分析性、批判性思維,將教育現象中隱含的本質性的因素外化並明確地表述出來,以揭示出經驗定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處在較低概括層次的各種經驗概念形成為理論原理,從現象深入到本質,獲得對事物的較全面的了解。(4)超前性和繼承性。教育理論的發展,無論是表現為外延式擴展,還是理論的橫向發展、縱向質變,都體現出批判性、突破性和超越意識、不滿足現狀的進取精神,同時又反映出反覆性、繼承性特點。
3.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功能
(1)構建理論體系。要從豐富的教育實踐、教育實驗中構建教育科學理論,必須藉助理論研究的方法,以抽象的理論框架解釋研究對象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構架理論體系。(2)對各種教育理論觀點的評價分析、整合和轉換。通過理論研究,吸取各種教育理論觀點中的合理因素並加以提煉概括,形成一個時期社會統一的教育觀念,成為一個時代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形態。(3)發展和完善原有教育理論體系。清理和更新教育科學理論原有範疇和原理的科學含義,不斷完善、發展教育理論。(4)對研究成果的邏輯證明。通過理論研究,使研究者對新理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自覺深入的具體研究和準確把握,從而進行有效的探索活動。
(二)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過程以及理論模型的構建方式
1.理論模型的基本概念
理論模型是一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原則。理論研究正是通過種種帶有總括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論原則和理論框架來對教育現象進行概括和闡釋,以反映教育的系統結構特點和因果關係。
2.理論模型的構建
(1)搜集完備準確的資料並加以科學分析。要從教育的現實問題出發,提出具有普遍性、全面性、時代性的重要理論研究問題。同時,必須以客觀真實的、全面充分的歷史和現實材料作為概括對象,才可能達到研究的最高水平。 (2)合理確定理論分析的著眼點。首先,必須從總體上把握世界教育理論流派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理論線索。其次,要有對教育現象本質問題的深刻洞察。(3)確定概念範疇並提出研究假設。概念必須準確,尤其基本概念應該具有嚴格規定的含義。(4)保證理論體系結構的合理性。(5)對形成的理論體系進行檢驗,檢驗分實踐檢驗和邏輯檢驗兩種。(6)擬定理論研究論文的寫作提綱。
(三)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
1.發生學方法的概念、起源及其應用
發生學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會現象時,以分析它們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為基礎的一種研究方法。早在18、19世紀,各種科學認識活動中就已廣泛應用發生學方法,如哲學界、心理學界對人的意識發生髮展規律的探討。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縱向研究,要求把被認知的現象從某種初始狀態中分離出來,進而探究其發展過程中的各個基本階段和趨勢。在理論研究中,利用發生學方法主要是為了考察教育現象的起源、形成、變化發展過程及其本質。
2.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
(1)分析與綜合的辯證統一。分析是將事物的整體分解為部分和要素,分別抽取其個別屬性加以考察,從而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確定事物不同特徵的思維方法。綜合是將事物的各個部分和要素聯結成一個整體加以考察,從內在的相互關係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整體特徵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認識過程中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是同時進行的。人們的認識總是在分析一綜合一再分析一再綜合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2)歸納與演繹的辯證統一。歸納是從個別性的前提出發推論出一般性結論的方法,側重於對經驗事實的概括,把握個性中的共性。演繹是從一般性的前提推論出個別性結論的方法,是對一般性原理的應用。兩種思維方向是相反的。人們的認識總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方法,從個別事實引出一般結論、概念,又從一般原理引出個別結論而使認識不斷深化。在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中,通過歸納和演繹可以擴展和深化知識,檢驗一般原理的可靠性程度,進行科學預見,發展理論。
3.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人們通過把握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繫,把各種抽象規定性按一定的邏輯順序聯繫起來,從理論上完整地再現事物的多樣性的方法。應注意:這裡的抽象和具體是理性認識階段的抽象和具體,而不是感性認識階段的抽象和具體。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包含邏輯起點、邏輯中介、邏輯順序和邏輯重點四個環節。
4.歷史一邏輯方法
指捨棄事物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及偶然因素通過一系列概念範疇,以「純粹」的理論形態來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 基本表現形式:邏輯推演與研究對象的實際發展過程相符合鏟概念、判斷及相互關係與事實相符合;邏輯推演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相符合;邏輯推演與人類認識形式的發展史相符合。 歷史一邏輯方法應遵循的要求:更深入研究對象的形態和結構,要通過各屬性、成分因素在空間上的分布看到事物間的內在本質聯繫;要揭示對象發展過程與認識發展過程的歷史規律性;要使歷史的研究和邏輯的研究相結合。
5.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方法與教育研究:系統方法是將對象作為系統進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擇優化的研究方法。從系統論觀點出發進行理論研究,應堅持整體性、全面性、結構層次性、相關性、動態平衡性等基本原則。 信息方法與教育研究: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論考察研究系統的行為功能結構,從信息的獲取、轉換、傳輸和儲存過程來研究控制系統的運動規律的方法。始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數學家申農創立的信息理論。運用信息方法研究教育問題,最主要的特點是完全撇開對象的具體結構和運動形式,把系統的有目的性的運動抽象為一個信息變換過程。 結構功能方法與教育研究:結構功能方法是一種說明系統整體結構和功能關係的方法,運用於教育理論研究時,要從結構與功能的相互聯繫上研究教育現象和過程。
六、教育人種學方法
(一)教育人種學的特性
1.人種學、教育人種學的概念
人種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主要對個體文化進行科學描述。 教育人種學是對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現象完整和科學的描述。
2.教育人種學的現象學特徵
現象學家不僅注意某一行為的發生,而且儘力去理解這些行為對行為人意味著什麼,這種方法強調行為的主觀性。就本質而言,現象學的方法強調的是,在「行為者的眼睛和頭腦里」,現象意味著什麼,強調被研究者看待他們經歷的方法。
3.人種學研究的自然主義特徵
人種學研究強調實地研究並強調「情景性」,即對結果的解釋依存於收集資料的情景。
4.整體、全局的觀點
人種學研究以整體的、全局的觀念看問題。假設更可能來源於資料而不是在研究之前就產生。
(二)人種學研究的理論框架
人種學研究重點關注社會組織。組織是以穩定的、結構性的方式組成的互動限定的群體。組織可以看成是文化的產物,文化是由觀念構成的。
(三)人種學研究的過程
1.確定被研究的現象;2.確定對象;3.假設的概括;
4.收集資料;
5.分析;
6.得出結論。
第四講 教育科學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表述 |
返回 |
一、教育科學研究數據資料的分析
(一)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優缺點:定性分析注重整體的發展的分析;定性分析的對象是質的描述性資料;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彈性;是對搜集資料進行歸納的邏輯分析;定性分析易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並具有對背景的敏感性。 適用範圍:適於對過程的探討,而不十分注重結構;個體的發展,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行為上的演變以及個案研究;比較研究中的差異描述;定性的評價分析;有關觀念意識方面材料的分析。
2.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類型
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符號學法、解釋學方法、現象學方法。
3.定性研究的可靠性檢驗
(1)定性研究的可靠性表現為信度、效度與客觀性。三者中首先是客觀性,沒有一定的客觀性也就不會有好的信度和效度。(2)定性分析的信度表現在所發現的事實材料不受意外情況的干擾。(3)定性分析的效度集中表現在對發現的事實的正確解釋,適用的概念能否正確反映研究對象的客觀實際。
(二)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賦予對象一種純形式化的符號以反映事物的特徵的方法。
特點:分析的對象是具有數量關係的資料;採用的方法主要是數學分析的方法。
2.統計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
統計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得到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類,掌握數據分布形態和特徵;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處理,通過統計檢驗,解釋和鑒別研究的結果;通過總體參數的估計,從局部去推斷總體的情況(點估計與區間估計);應用教育統計作為控制變數的手段,幫助教育研究者熟悉科學的抽樣、分組以及因素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水平。
3.教育研究與元分析
元分析是用統計分析程序對某一問題的大量單獨的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的方法。通過元分析,避免分析中的主觀因素所帶來的不一致性,以獲得普遍性、概括性的結論。 元分析的基本步驟:確定要進行系統總結和評價的問題;儘可能全面搜集有關的研究報告和文獻;對搜集的文獻按記錄特徵進行分類;測量效果的大小,並探討效果大小與情景變數的相關情形,從而獲得總的結論。
元分析主要涉及的問題:(1)處理產生效果的指標與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統計顯著性水平,二是效果大小,對誰有效,三是這種效果的推廣程度;(2)無論用描述性統計方法還是推斷性統計方法評判文獻資料,元分析中對資料的選擇和評判都是重要一環;(3)對效應大小的計算。
4.模糊數學與教育的定量分析 模糊數學用於教育研究的理論說明,借用模糊數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不是降低了研究的嚴格性,而是用更嚴格的方法保持研究的嚴格性,使研究工作更接近研究對象的客觀實際。應用模糊數學方法處理的對象是類屬邊界和性態不明確的教育現象,基礎是模糊集合論。
二、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概念
1.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表現形式
用事實說明問題的研究成果:教育觀察報告、教育測量報告、教育調查研究報告、教育經驗總結報告、教育實驗研究報告。
用深刻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論證來說明問題的研究成果: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學位論文。
2.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目的
(1)通過展示研究的結果及價值,得到社會的鑒定、評價和承認,以取得社會效益;(2)提供有關研究過程的實際資料及對研究結果的評價分析,利於學術交流與合作;(3)促使研究的深化,成果的擴展以及進一步發現新問題,提高研究的科學化水平;(4)提高研究者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3.撰寫教育研究報告和論文的一般步驟
確定報告或論文的題目及研究報告類型;擬定寫作提綱;寫作;對初稿的內容、結構、文字的推敲修改;定稿。
(二)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表現形式
1.教育調查報告的主要結構一般由題目、前言、正文、總結及附錄五部分組成。
2.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與格式包括題目、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和附錄。
3.學術論文的概念與特點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特點:學術性,表現為創新性、科學性、實踐性。
4.學術論文的基本類型理論探討性、論證性論文;綜合論述性論文;預測性論文。
5.學術論文的框架結構包括標題、內容提要、序言、正文、結論與討論、引文注釋與參考文獻。
(三)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
1.對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質量的判斷
理論構建的完備;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鮮明的創新性;切合實際,針對性強;研究方法科學規範;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合理;結構嚴謹、完整,論證深刻有力;文字精鍊,簡潔流暢,具有可讀性。
2,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的基本要求
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創新;觀點和材料的一致性;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語言文字精鍊簡潔,表達要準確完整。
(四)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評價
1.教育科學研究質量評價的功能
(1)通過評價做出價值判斷,將教育科學研究豐富的內容價值外化,發揮教育研究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制定教育政策方面的價值效益。(2)通過評價得到反饋信息,使研究者按照一個好的教育研究應有的基本標準,對研究目標、過程和方法進行及時調整,總結成績,提出問題,更好地把握方向,以保證研究目的的實現。(3)通過評價搜集有關資料,使行政管理部門加強對本地區、本單位教育科研的宏觀調控和指導。(4)通過評價確立對教育研究的基本要求,科學地指導教育研究逐步達到高質量高水平,在總結和改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方法論體系。
2.教育科學研究質量評價的內容
(1)教育科學研究的目標評價。教育研究的目標評價實質上是對教育研究理論思路和理論體系的評價。評價時重點考慮:研究課題的價值效益以及選題的基礎性、創新性;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概念系統的完備性、可靠性及內在的邏輯性。(2)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評價。研究過程評價涉及研究的準備、研究的實施\研究的總結等階段,是對從研究問題的確定、研究設計到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數據、形成科學事實和得出科學理論的每個環節的評價。包括兩大類:整個研究結束後,對研究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在研究過程中隨時審視考察,以便及時發現並糾正存在的問題。(3)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評價。這是對教育科學研究所取得的總體效益的評價。評價時,首先要鑒定其是不是教育研究的成果,作為研究成果,應具有理論性、學術性、創造性、實踐性以及目標實現後的效益。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般表現為理論性研究成果和應用性研究成果兩種基本類型,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評價側重點是不同的。理論性研究成果包括對教育科學新思想的解釋論證,提出新的教育科學概念,補充和發展新的教育發展理論、新的思想,提出有生命力的研究課題以及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上的創新等。應用性研究成果包括學生素質的培養,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新措施的提出,以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研究能力的提高,等等。(4)教育科學研究的條件評價。條件評價的實質是效益評價。條件包括人力\物力狀況,如教師水平、學生來源、學校設備等。不同的教育科學研究,常常條件懸殊較大,進行研究的起點存在差異。因此,在評價時不僅應使指標體系有一定的彈性,看到事實存在的不平衡,更重要的是應將教育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進行綜合比較。
3.教育科學研究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
建立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要求:客觀性、可測性、簡易性、可行性。
4.教育科學研究質量評價的方法
所採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方法;選擇或製作評價工具的方法;採集和分析評價數據資料的方法;對評價結果的解釋與檢驗方法;對評價誤差客觀原因和心理原因的分析與矯正;計算機技術與方法在評價中的應用。
教育科學研究質量評價包括三種類型:研究者自我評價;同行專家論證;行政部門評審。
三、教育科學研究的組織與管理
(一)科研群體的類型以專業為基礎的學科科研課題組結構模式:多以高等院校、獨育研究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為核心組織力量,既有同單位內相同專業或不同專業的協作研究,也有校際、國際間跨學科的研究力量的組合。 以教育實際問題為中心,在基層教育組織建立的三級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組結構模式。三級,指市、區教育機構和中小學校教研室。 以教育實驗研究為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相結合的科研課題組結構模式:一般由三部分人組成,即高校或獨立研究機構的專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一線教師。
二、科研群體優化組合的基本原則
1.增強科研群體的凝聚力。群體內每個成員都應自覺服從於共同韻目標,形成濃厚的團結協作氣氛,樹立集體主義精神。2.科研群體要有合理的層次結構。包括專業結構、智能結構、年齡結構。 3.科研課題管理制度化、規範化。要制定科研工作條例,作為科研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活動依據;加強對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建立科學研究情報網路和信息庫,加強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與交流。
(三)研究者個體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結構及其培養
l.研究者個體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結構定向能力(應具有在大量教育問題中準確抓住有發展前途的兩三個研究方向的膽識);理論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評價分析能力(綜合力和判斷力);組織科研活動的能力。
2.研究者教育科研能力的發展(1)堅持學習科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相關學科理論。(2)紮根於教育實踐,努力發現有重大意義的科研課題。(3)有良好的學風,有責任感,扎紮實實,一絲不苟,要有嚴謹、嚴肅和嚴格的治學作風。(4)在博採眾長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這是一個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達到成熟的標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6 歲學生刺死班主任這種行為?
※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教育普及真得很高嗎?
※【調查】加國成中國富豪最想移民人第二大國家!出走只因教育和污染!
※家長:莫錯過考試教育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