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肉」你知道多少?
說到馬肉,可能很多朋友會說沒吃過,但茶業界;很多朋友可就喜歡吃了,在武夷山馬頭岩山場的肉桂,簡稱「馬肉」,大家習慣性,會把喝茶,說成「吃茶」武夷山茶業界,習慣把茶湯喝入口中,進行吸氣打滾,反覆幾次,讓口腔的每個位置儘可能的品嘗到茶的味道,也叫啜茶,不是一口就到肚子里去,所以叫吃茶。
武夷山岩茶中武夷好的肉桂產地在馬頭岩的範圍,因形似馬頭而得名。旁有磊石岩,象五匹賓士的駿馬,又叫「五馬奔槽」。東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紅袍景區(九龍窠)。在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肉桂的畝產量高,政府給予農戶一定的補貼鼓勵種植肉桂,所以很多茶農砍去其它名叢而種上肉桂。馬頭岩區域內的土壤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卻疏鬆,通氣性好,有利於排水,且岩谷陡崖。岩崗上開闊,夏季日照適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較好,形成獨特的正岩茶必需的土力。獨特的地貌造就了馬頭岩肉桂辛銳的桂皮香氣和醇滑甘潤的口感,今天的「馬肉」已經成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大部分當地資深茶師傅都知道:武夷山的山場太多且區域太廣,很多人都認為馬頭岩和武夷山大多數山場一樣,就只是一塊小小的山場。殊不知,馬頭岩地域闊廣,共有兩百多畝,細分了許多的小區域,大致分成為了三花峰、桃樹窠、貓耳石、雲峰幾個為主的小區域。
它們之間有地理共性的同時,也有由於位置、土壤的差異性而各具特色,比如橫窠,位於三仰峰腳下,界於兩坑兩澗之間,有澗水流經,植被和物種豐富。橫窠的肉桂大多種植於八十年代,呈現出較獨特的老樹品質;大王峰背後的桃樹窠以風化石為主,土層較淺,植被多;雲峰的土壤則屬半風化岩,土層較深,植被少;三花峰的土壤是沙粒狀的風化岩,貓耳石則是半風化岩半黃壤土。
除卻上述的這些地理因素,做茶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山場的位置。產於溝澗里的茶由於日照時間短,茶青水分充足,葉片的蠟質豐富,相對來說比較難做,搖青時出香較慢,走水一定要做透,行話叫「下手要重」,否則成品茶很容易半生半熟,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屬於這一類型。而半坡和岩崗上的茶由於日照時間長,腐蝕質少,蠟質較薄,比較好做,容易出花果香,比如桃樹窠、雲峰、貓耳石。
一個好的茶師不僅要精通做茶的每個環節,還要具備相當的經驗,根據茶青的特性採用不同的工藝手法,才能做出好茶。如果還要細分下去,種在闊葉林、松木林、樟樹林、毛竹林、桔林等不同植被附近的茶樹,也會因土壤影響到茶樹根莖,表現出不同的品質。一般來說,毛竹林會影響茶葉的芳香物質,茶青燉火不能太重,否則會失去茶湯清晰平和的品質;闊葉林會在茶樹根部影響茶葉內質,茶青則可以文火慢燉,茶湯內質豐富,口感芳香釅郁。
肉桂,作為香氣濃銳、滋味醇厚且具有明顯品種特徵的武夷岩茶,一直受到廣大茶友的追捧,而素有「香氣易成,滋味難求」之說的馬頭岩肉桂則因其細微而獨到的地域風味,在岩茶愛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評價。為保有馬頭岩肉桂的滋味特質,制茶者可謂煞費苦心,既要完好地保留它最具代表的桂皮香,又要讓這股香氣完美地融入茶湯里,就要求製作者在走水、炭火烘焙時細心觀察,仔細品嘗比較,找出其最佳的融合點和高揚的臨界點:1:茶氣襲面而來,辛香感足,刺激性強。
2:辛香含隱,乳香凸顯,湯感厚重,在口腔內有張力。:3: 水路細膩含香而又不張揚,千迴百轉4:沒有青苔味,沒有樅味。淡淡的木質香之後,似有股清蓮之氣。
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款馬頭岩肉桂無論是茶湯色澤還是香、滋味、葉型條索都很好地詮釋了武夷正岩肉桂的品種特徵。辛銳的桂皮香和悠長的花果香平度有層次,刺激性高低適中,滋味醇厚,回甘悠長,整體給人的感受就是很清爽釅和,不論是滋味還是香氣,把肉桂陽性的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