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聽話越無力,你家孩子正變得什麼都「無所謂」
春節回鄉過年,預備返程時,滿臉慈愛的外婆環抱著小朋友,依依不捨地叮嚀「寶寶乖啊,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聽話大家才都喜歡你……」這場景這話語,一種恍惚回到小時候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從小到大,家裡家外的長輩們就經常一邊說著「某某家的孩子真聽話、是個好孩子」,一邊教導我們:「好孩子都很聽話」。傳統文化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俗語也默默傳遞著對「聽話」文化的認同。
許是自幼聽多了膩煩,又或許是學了心理學之後覺悟了,老是聽見讓孩子聽話這論調,我心裡不免泛起嘀咕:
「我們說與孩子聽的,一定是對的嗎?
即便是對的,一定適合孩子嗎?
即便適合孩子,是不是一定需要我們來告訴他?
讓他去自由體驗和體悟不是更好些嗎?」
慚愧的是,雖然有著這樣的感悟,但是真的到了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卻又在很多場景下巴不得他乖乖聽話。
這種糾結,其實正是很多新時代父母的心境。也因為不斷地徘徊在「孩子一定要聽話」與「不一定非要聽我的」之間,造就了在教養孩子時我們許許多多的「手足無措」「不知道究竟怎麼做」。
想要避免這些問題,我們在養育孩子時的心態,其實很是值得探究一番。
1.為什麼我們希望孩子聽話?除了因為從小接受的就是「聽話」的教育理念,讓成長後的我們不自覺地施加在孩子身上之外,希望孩子「乖乖的」的原因,總結下來主要有下面三點心態:
1. 都是為了孩子好。
每個人的成長中都走過「彎路」,有過遺憾。
不想讓孩子重複以前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於是家長開始帶著自己的成長經驗,去指導孩子,殫思竭慮地護著他,不讓他再次掉進同樣的「坑」里。
2. 聽話的孩子能夠避免犯錯,我們
教育起來省時省力。
下雨天孩子遇到水窪就喜歡上前踩水,這是他好玩的天性。
但有的家長會因此而大發雷霆:「你這樣會弄濕鞋子、褲子,還容易感冒!到時候臟褲子誰來洗?生病了誰來照顧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這種「孩子總是惹麻煩」的心態,讓我們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大人的話去做,不要節外生枝,按「最省力」的方式成長。
3. 我們的存在和權威在孩子「聽話」
中獲得了滿足。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被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困擾。需要不停地協調周圍的環境和人,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意願。
進入家庭環境後,作為絕對的權威,有時候我們難免會生出:「你是我的孩子,凡事都要聽我的」這種想法。其實這正是一種補足我們日常生活中價值感不足的方式。
正是這些心態,讓我們在教育中總是不自覺地「要求」孩子,也造就了許多家庭截然不同的親子關係。而關係的不同,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2.親子關係造就大不相同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把親子關係劃為四種類型:
(1)權威型——父母對子女實行高控制,反過來又能接受子女的意見和想法,最終以父母的權威控制為中心。
(2)寬容型——父母對孩子寬鬆、寵愛,很少用權威或規則來管束孩子,經常運用說服、說理的方法教育孩子。
(3)放任型——父母對子女的成長、教育不聞不問,無時間、無精力、也無能力教育孩子,與孩子之間很少溝通,感情冷漠,思想上產生了「隔閡」。
(4)專制型——家長對孩子進行嚴格控制管理,力圖使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目標一致,不採納孩子的任何意見和想法,也很少與孩子交流——生活里總是試圖讓孩子聽話,正是家庭尊卑序列下的家長專制。
如果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是專制型的,雖然看上去可以讓「聽話」的孩子避免許多風險,但是如果長期沒有自由思想的空間,重要的行為和選擇都必須聽從父母的意見,甚至穿衣吃飯這樣的小事也要順從父母的意志,這樣成長的孩子會容易失去自我,逐漸變得懶於自己動腦、甚至逐步喪失了果敢決斷的勇氣。
在 「反正我只要按爸爸媽媽說的照做就好了」的想法中,孩子會逐漸變得對身邊的事物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遇到困難就想到放棄,做起事情來無法有始有終。
3.孩子「不聽話」才更「有責任」
一個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心理學家認為,三歲左右開始逐漸發展自我意識的孩子如果不出現反抗的行為,很可能是出現了心理疾病。即使到了五六歲,孩子開始逐漸明白社會規則並遵守規範,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因此,想讓孩子在未來成為一個健康且獨立自主的人,在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的建設中,就不能一味專制,總是要求孩子「聽話」,而完全不在意他的想法。
海桑在《給我的孩子》的詩中寫道:「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自此,我們明白——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社會個體,他不屬於我們,而是全然地屬於他自己。
「聽話」與「不聽話」遠沒有那麼重要,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重點。
當孩子被人塞進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模具,只能按照規範去生長,他就喪失了成長的動力和樂趣,也喪失了欣賞和體驗世界的樂趣,最終變成對什麼都「無所謂」的「提線木偶」。
孩子的發展自有他的天性。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只是擁抱它、接納它,並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生長空間——
我接受你與我不同。親愛的,你不必按照我的想法生長。
作者簡介:凝目
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媒體日常工作與養育男孩的道路上努力平衡著。
迪樂姆是個溫暖的港灣,在這裡,孩子的各種特點都被接納,各種需求都被看到。孩子的成長是長期和多面向的,希望為人父母,能保持心內的澄明,看到每個孩子的全部,而不只是分數和「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迪樂姆能陪伴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 END —
推薦閱讀:
※當眾被揭發隱私無力反抗的十大明星(圖)
※牙齒髮酸、咀嚼無力,這是腎虛的表現
※第七篇 欣然而對無力更改的事情
※美國無力回天!中國在東盟開始顛覆美王朝大動作!
※全球金融大浩劫!歐美遭喋血無力回天一片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