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頌課程筆記(三)

  

  2010年11月12日 於台北

  第四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捨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一、我們放不下的是什麼?

  (一)我們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呢?有三個東西。第一是我們最親愛的家人朋友。第二是我們辛勤一生所積聚的財富。第三是我們所珍惜的身體。仔細想想,都不會超過這三個範圍。但是就菩薩道的修行來說,如果認為生命的價值只有親人、財富以及身體,那是不會有圓滿的快樂的。為什麼?因為你建立價值的基礎太脆弱了,就如同這個偈頌所說的。

  (二)常伴親友還離別。你再怎麼愛的人,很抱歉,我必須說實話,你們終究有一天會分開的。像我,我最愛的人是我奶奶,她在我出家的第二年就過世了,而且,還從來沒有給我夢到過。再怎麼樣的金孫,當她這一生的任務圓滿了,她跟你就有其它的因緣了,是不是?

  (三)勤聚財物終棄捐。一個大企業家往生以後,偌大的企業與財富,他能帶走多少?帶不走的。這聽起來有點殘酷。對此,佛陀很幽默,祂說你今生所賺的財富,不是你所獨有的,是五家共有,哪五家?大風、大水、大火、盜賊還有不孝子。所以,如果我們把生命全部的價值建立在積聚世間的財富上,這是很愚痴的。星雲大師曾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例如,你有一千萬,你會怎麼做?渡假、養老、蓋希望小學?如果我們將百分之三十的錢拿來蓋一兩所希望小學,可以讓白花花的鈔票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即使我們往生了,那些財富還是能流傳,對後人有所幫助。

  (四)識客且遺身捨去。我們的身體就像個旅館一樣,它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個是物質的身體,一個是心識,兩者都具備才是人。我們的心識會不會一直住在這個身體裡面呢?不會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會老、會病,總有一天會失去功能,也就是你要走的那一天。這沒有什麼好怕的,隨著我們今生的業力、修行以及種種造作的力量,我們就會再有另一段新的生命,就像衣服髒了、破了、壞了,就再換一件。死亡從今生來看似乎是個句號,但從下一段生命來看卻是個起點,是不是?我今天在facebook上看到一段影片,真讓人生起無常的心。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大多最後都會火化,這段影片大概三分鐘,不會很噁心,隱隱約約錄下一個人被火化的過程。我接下來要講的你們晚上會不會做惡夢?會怕的,先摀住耳朵。影片開始先是頭髮被燒了,然後頭皮被燒了,頭蓋骨慢慢露出,然後全身的皮膚嗶啵嗶啵,有時候還要翻身,因為火很大很濃,頭骨燒到後來已經變成碎片,然後再拉出來用電風扇降溫,再撿起來放到骨灰罈。我們所愛惜的身體最後就是這樣。所以,我現在提倡植葬,不要再跟活人搶地,也不要再送進納骨塔。利用我們身體最後的養分去滋養大地,骨灰埋滿了,就再倒些新土,又可以再持續植葬,既環保又節省社會資源,是不是?

  二、舍現世心佛子行:開啟生命新視野

  (一)我們的心有時候太小了,小到認為今生的家人、財富、身體就是我們生命的一切。如果我們將心打開,我們就會認識到不是這樣子的,就會生起「舍現世心佛子行」,放下對於現世種種的執著。對於放下現世種種的執著,我們要小心去思維、認識,這不是說我們就什麼都不要做了,不是的;這是要我們認清生存的方式與生存的意義是不同的。生存的方式在於如何讓我們延續生命,然而,生命的意義不僅止於親友、財富與身體,而是希望獲得解脫,一種究竟圓滿的快樂。所以,無論今生是富貴、小康、平淡,這都只是過程,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將解脫視為生命的目標。如果我們能夠認清生命的目標,知道解脫對生命的重要意義,我們將會了解我們一生所經歷的生活、工作、家庭之種種都是過程,而非今生之全部。這樣想或許就不會那麼煩惱了,因為我們學佛最終都是要邁向解脫的,解脫才是生命究竟的目標。

  (二)今生並非生命的全部,我們因為心太小,所以視野也就跟著狹窄,無法認清事實。「舍現世心佛子行」,我們要多觀察、思維:親友、財富、身體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嗎?可以讓我們永遠的快樂嗎?還是只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樂?所以,我們要放下對「今生」的狹隘執著,去開拓自己生命的視野。我們的生命意義在於要獲得究竟解脫的快樂。好,那我們把這三偈唱一遍。

  第五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一、第一至四頌的小結:生起出離心

  (一)從一開始的聞思修,遠離貪嗔痴干擾的環境,依靜處,進而更擴大發現此生的意義並不是今生所享有的一切;這一切是需要的,但不是必須的。當我們更深入的思維,我們就會生起生命的目標就是產生圓滿究竟的快樂。因此,你就會生起出離心。

  (二)我們之前上《三主要道》時,出離心講了很多。出離心就是想要超越自己心中種種的負面煩惱以及現狀種種的不圓滿。我們剛剛講到親友、財富、身體,當你真正認識到它們沒有辦法帶給你圓滿的快樂,你就會想要生起出離心,想要超越自己現狀不圓滿的心,也因此你會慢慢的走向智慧的道路,法教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首先,你需要一位老師,我們叫做善知識,而《佛子行》是先告訴你什麼叫做惡知識。這是相對的,有善知識就會有惡知識,就像是有好人就會有壞人。這個判斷的標準在哪裡?並不是用世俗的觀感去認識,而是用心靈成長的角度去看。

  二、惡友的特徵: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

  惡知識不只是不好的老師,也包括不好的朋友。什麼樣叫做惡友?「伴彼若使三毒長」。你跟他在一起,好事沒有,壞的一大堆。什麼叫做壞的一大堆?就是你的貪嗔痴都被他激發出來了!他沒有激發你的慈悲與智能,反而不斷激發你的貪嗔痴。第二個,「並壞聞思修作業」。你本來聞思修都還蠻精進的,但跟他在一起後,你貪嗔痴越來越強,聞思修的學習越來越懶散。第三個,最重要,能轉慈悲令喪失。貪嗔痴越來越多,聞思修越來越懶,都還可以努力,但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根本,如果連這個都沒有就完蛋了。如果你的朋友讓你出現這三個狀況,你得先慢慢的暫時遠離他。

  三、何謂「遠惡友」?

  (一)「遠惡友」不是說我就不要發願去利益他,不是的,而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什麼力量的時候,還不穩定的時候,你需要讓你的心暫時遠離產生負面想法與煩惱的環境以及具備上述三種特質的人,保護自己的心不要貪嗔痴增長、聞思修懈怠、自私自利,進而退失菩提心。

  (二)你們身邊有這樣子的人嗎?不要告訴我就是你先生(笑)!有些人會跟我說:師父,我最大的惡友就是我先生。你們不要這樣子去想。我們清楚自己知道要什麼就好,並不是真的要找到一個完全沒有惡友的地方才叫做佛子行,有可能嗎?在台灣不太可能,在花蓮或許有可能,人很少,在台北,到處都是人,不可能的!所以說,遠惡友不是叫我們去跟他們斷交,這個太過激烈。重點在於你知道生命的方向是什麼,所以「君子和而不流」,還是可以跟他們結善緣的。只是如果真的讓你的聞思修、慈悲心越來越薄弱,你要學會技巧性的轉移以及圓融的處理。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遠惡友」。

  第六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一、何謂「善知識」?

  「善知識」是什麼意思?從一個人的身語意,從他的分享,你可以對於佛法有更多善法的學習,這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利益呢?

  二、善知識對於我們的利益: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

  「依彼若令惡漸盡」,你跟善知識相處與學習的過程中,你的負面思維、觀念、煩惱都慢慢的清凈了,都慢慢的越來越薄弱了。「功德猶如初月增」,什麼叫做功德?功德就是你對於善法越來越肯定,你的心越來越清凈,就像是初月增一樣,初月增就是月亮從初一到十五的過程。你們覺得現在心中的功德是初幾的月亮呢?可能是月蝕,全部被蓋住了(笑)。如果我們依止一位具德的老師,我們心中的功德、與佛法相應的思維就會像月亮從初一、初二慢慢到十五般圓滿,心中的煩惱會越來越薄弱。

  三、面對善知識的態度

  對於具有這樣功德的善知識,我們要「則較自身尤愛重」。我們都會愛惜我們的身體,然而,我們對於善知識要更為愛惜,把親近善知識看得更重要,因為親近善知識會讓我們的煩惱更薄弱,心中正面的特質不斷進步。所以,「依善知識佛子行」。

  四、為什麼佛法越學煩惱越多?

  (一)「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好像我沒有學佛法之前,我都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多不清凈的東西,怎麼我學了佛法後,我心中的貪嗔痴煩惱越來越多了?你們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現場一片安靜)嗯,你們可能有兩個情況,一個是你學得非常好,一個是你根本還沒開始(笑),開玩笑的。我想講的是,我們常看經典,經典裡頭都會講些我們心中負面的東西,例如,我們有什麼樣貪愛的心、瞋恨的心、愚痴的心、忌妒的心......等等。我們有時候會想:喔,我業障好重!喔,我煩惱好多!你要檢視自己,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講這些話的呢?這是第一個重點。

  (二)另外,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們在沒有學習佛法之前,都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學習佛法之後,就不敢肯定自己是個好人,越修越覺得自己很不清凈,真如佛陀所說的,有好多好多的煩惱。但實際的狀況不是如此,是因為你修行,才會發現自己內心的不清凈,你們知道這個意思嗎?有個很生動的比喻。幾十年前,鄉下地方都會收集牛糞,就像我十年前去印度念書,他們現在還是這樣,他們會把牛糞當肥料或是當柴燒。牛糞在燒之前,他們會把它弄得圓圓扁扁的,貼在牆壁上,有看過嗎?我剛到印度去的時候,還想說,那是什麼東西啊?看起來還蠻古色古香的(笑),後來才知道是牛的糞便。牛糞乾乾的時候,你走到旁邊,你不會聞到有什麼味道,是不是?這就像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還沒有認識我們內心的狀況。但是,當你開始拿桶水清洗被牛糞弄得很髒的牆壁,你就會發現,有股臭味開始飄出來了,牆上的水看起來變得很臟、很噁心。從骯髒的角度來說,牆壁是越來越髒了,但是從清凈的角度來說,是越來越乾淨了。你聞到越來越臭,反而是越來越乾淨。所以,我們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不清凈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是越來越清凈了,因為你越來越發現自己的煩惱與不清凈。從清凈的角度來說,因為你發現不清凈,所以你越來越清凈。就像我們剛剛說的比喻一樣。所以說,「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

  (三)很正常的,跟老師學習佛法時會覺得怎麼不是「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反而是倒過來,心中的善法思維漸漸薄了,煩惱從初月增長到滿月?所以,這個老師一定不是個好老師。你不應該這樣認識,你們知道意思嗎?學習佛法會越來越認識煩惱,這是個過程。你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那你現在總算是認識到了。這是因為你慢慢的聞思修,心越來越細膩,所以終於看到了心中的煩惱。換句話說,你已經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看見心中的煩惱。這不是老師的問題,不是你所修持法門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在修行個過程就是這樣,總是要先看到自己的不清凈與煩惱,你才有可能去清凈它,是不是?


推薦閱讀:

【易經課程】學易入門口訣,會了才可掐指一算!
【優惠課程】如何看懂老黃曆的每日忌宜
關於數學課程走向的思考(孫曉天教授的報告)
組織體育課程教學觀摩的另外一個思路
原始點療法課程講義1

TAG:智慧 | 筆記 | 課程 | 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