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對傳統文化「硬心腸」的反省:《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帶您領略浩瀚無邊的思想世界
對傳統文化「硬心腸」的反省: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在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聲浪中,傳統文化的價值似乎成了不容置疑甚至不容置喙的東西,國民性、現代化等話語,好像都已進入歷史,與我們不再相干,更遑論什麼思想啟蒙、自由獨立這些更遙遠的概念了。我們真的足夠進步,不需要反思自己了嗎?今天為您推薦孫隆基先生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將中國傳統的另一面赤裸裸展示給您,從了解中國傳統的局限入手,更深刻地了解我們自身。
孫隆基
一位中西文化兼通的學者
孫隆基先生本科階段在素有「台灣的北京大學」之稱的台灣大學就讀,後赴美明尼蘇達大學專攻俄國史,獲碩士學位;繼而轉赴斯坦福大學專攻東亞史,期間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獲博士學位。
輾轉於最頂級專業學府求學的經歷,使孫隆基先生成為中西文化兼通的學者,學養深厚。有人將他與柏楊、李敖相提並論,孫隆基先生不以為然,認為柏楊、李敖是作家,而他是學者。這從側面可以表示,他的結論更有依據,因此也更可靠。
一位傳統文化合格的批評者
孫隆基先生1945年生在重慶,長在香港,本科讀在台灣,研究生讀在美國,豐富的經歷使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合格的批評者。本書延續了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國民性的批判筆調,孫先生自己就說:「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反省的結果。」
的確,讀者會感到本書的行文是熾熱的,但不是熾熱的愛國主義,而是對自身文化一種接近白熱化的反感。這種反感是如此強烈,以至由它啟發的文化批判遠遠超出一般的國民性批判。本書的特點,正在於它不是泛泛羅列幾項國民的劣根性然後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萬剮的切割。這個濃烈的感覺,是只有身處其中而又想全力掙脫出來者才有的感覺!
寫書不為救國
書里談現代化,談國民性,會讓人認為他是為了救國,但這是誤解。孫先生在談到創作動機時說:「這本書是我個人的陳詞。」「"救國』原非寫這書之目的,只是表達了一個人與其原生文化之間的疏離而已。」「中國人探討國民性往往是為了救國家,美國人探討國民性往往是為了救個人。」
書中金句
◆中國人對「人」下的定義,正好是將明確的「自我」疆界剷除的,而這個定義就是「仁者,人也」。這個定義,到了現代,就被擴充為社群與集體關係,但在「深層結構」意義上則基本未變。
◆傳統中國那種必須由「家」去「定義」個人的情形,建國以後就擴充而為由「國家」去「定義」個人。因此在今日的中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也都是一些不好的名稱,而且是現成的帽子,可以隨便用來套在脫離常軌或表現個性的人之頭上。因此,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文化」規則基本上未變,只是產生了新的運用,並且加多了一點現代的辭彙。
◆中國人是用「身」這個名詞來指稱自己的。因此,中國人對自己都只有「人身」觀念,而沒有「人格」觀念。
◆不尊重「個人」,將其當作是不能自主的「不道德的主體」,也就是說,單個的「個人」之所作、所為、所思,是必須被看管的。
名人評點
我至今還保留著那份複印件,書角已經捲起,字跡模糊,不知道已經是原本的第幾代孫,上面還布滿了各色各樣的手印、油跡和警句式的批註——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人曾經向我借閱過。 ——許紀霖
一個未斷奶的民族已讓人憂慮
何況那千年的奶水又混沌不清
儒家思想到底入了多少人的骨
中西方人性的巨大差異
究竟原因何在?
孫隆基先生經典反思之作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推薦閱讀:
※50種令女人反胃的男人,中槍的爺們該好好反省自己了!
※一日禪:以他人為鏡 常反省自我
※迷茫的反省
※戰後70年首次:日本天皇表示對二戰深刻反省
※你焦慮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你心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