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李白|詩仙並不浪漫,因為身世,一生漂泊潦倒

江油李白紀念館裡的李白肖像

撰文:易水

攝影:許培武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記得早年背誦《將進酒》時,熱血沸騰,今天再重讀,我已經很平靜了,多年前的場景像一個夢境,那麼熟悉,那麼陌生。

  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詩作甚多,十喪其九,留傳於世的九百多篇雖真偽混雜,但大都豪氣干雲、清雄奔放。那些詩歌曾經作為「勵志詩」,伴隨了我的整個青春時代。當年我最想乾的事,就是像他那樣,對酒當歌,仗劍天涯。等到年歲漸長,我就拋棄了李白,因為他的世界離我的現實太過遙遠。

  唐以降,李白的詩歌在各種刻本中代代相傳,今天更是出現在課本、小說、歌曲、話劇、影視、網頁、手機里,1200多年來滋潤了無數人的精神世界。他還是中國最具「國際范」的詩人,日本江戶時代的俳聖松尾巴焦,對李白崇敬有加,他最初發表俳句(日本一種短歌體式)所使用的署名便是「桃青」(桃青李白)。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深受李白的影響,在其作品裡多次出現李白詩句。近代以來,李白的詩歌更是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不同的國家流傳。

李白遊蹤圖以及年譜

  李白是誰?這個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到底具備了什麼東西,可以讓這麼多人迷戀?這些年過去,我為什麼不再喜歡他了,我到底遺忘了什麼?

  「李白有自主意識,追求個性和自由,這是他身上最可愛之處。這些品質不僅是中國傳統文人極其稀缺的,也是今天大多數人最缺少的東西,而且還和現代西方的價值觀相融,所以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北京和平里的寓所里,聊起李白,80歲的林東海先生像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彷彿回到30多年前。林老是著名的李白學者,1981年受人民美術出版社之邀重走了李白一生足跡所至之處——史無前例,用時兩年。

  他說:「過去習慣於從書本到書本,須知實地考察也是了解他的另一種方式,像李白一樣去漫遊,去他走過和寫過的地方,會對他有一種新的理解。」帶上林老的書《太白遊蹤探勝》,也帶上未得其解的問題,我決定重走李白之路。

江油大匡山。《冬日歸舊山》:「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一條藤徑綠,風浪與雲平。」

江油大匡山。《別匡山》:「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江油太白公園。《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青蓮是四川省江油市的一個小鎮,離市區也就十來公里。 2015年9月的某一天,我從江油市坐公交車到青蓮鎮,車窗外不時閃過一塊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國際詩歌小鎮」。青蓮鎮是李白故里,在太白碑林南大門廣場上,載重卡車一輛接一輛地魚貫出入,灰塵滾滾,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用腳手架搭建一個很大的舞台。

  「這個舞台用來幹啥子嘛?」買門票時,我問售票員。

  「李白文化旅遊節呀!這個月的27號,中央電視台與我們政府合作,在這裡舉辦中秋晚會,每個節目都與李白有關,會來很多名人哦。」售票員是個年輕的女士,她歡快地說道。

  在江油這個小城裡,李白無處不在但又無跡可尋:他的名字出現在故居、道路、廣場、公園、祠堂、碑林、紀念館、學校、產業園裡;他的雕像矗立在紀念館中、公園裡、街道上、棚戶區……在江油市郊的太平鎮小匡山上的李白讀書台,一位母親帶著兒子跪拜李白雕像,祈禱兒子來年能順利考上大學。在大康鎮星火村的農地里,由彩葉植物種植的「李白出生地 中國科技城」10個巨大的漢字,面積差不多有100多畝。

四川峨眉山。《登峨眉山》:「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峨眉山萬年寺。《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李白是在青蓮鎮出生的嗎?事實上,關於他的出生地,至今仍無定論,反而爭議不斷。除了江油青蓮之外,還有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焉耆碎葉城(今新疆焉耆)、中亞條支都督府(今阿富汗)、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之說等等。

  1920年代,學者李宜深首提西域說,引起了學術大討論,國學大師陳寅恪、幽谷、胡懷琛加入其中。1971年,郭沫若再提中亞碎葉說,也是引起眾多回應,說法紛紜。2009年8月,中央電視台播放了湖北安陸城市宣傳片,結果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讓李白故里從學術之爭變成了地方政府之爭。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緣由是安陸人在宣傳片里用了「李白故里」四個字,一下子刺痛了江油人的神經,憤怒的江油人不斷上書請求政府出面干預,抵制「侵權」行為。安陸人不但不認侵權,還覺得江油人不該「獨霸」李白。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吉爾吉斯斯坦人朱薩耶夫·古邦來到安陸訪問,稱李白故里應是在吉國的托克馬克市,他希望托克馬克與安陸以李白為紐帶,結成友好城市,進行經貿等合作。

  如果說吉國人認識到李白故里所蘊含的經濟價值,試圖分一杯羹的話,那麼另一個城市對「李白故里」的主權宣示可謂火上澆「油」。新發社發表了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的文章《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詳細論證了李白故里在天水市秦安縣,天水人則聚集在龍城廣場,舉行了大規模的簽名活動。連學校里的節目《誇天水》快板書也這樣唱:「李太白,稱詩仙,祖籍是咱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咱們天水人……」

  至此,「李白故里」陷入了兩國四地之爭。幾年以後,這些城市都意識到擱置爭議、合作共贏才會有更大效益。江油人率先提議成立李白遊蹤地的聯盟,這個提議得到安陸、天水、當塗等19個城市一致贊同。2015年9月,19個「李白」齊聚江油結盟成功。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四川劍門關。《蜀道難》:「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9月的劍門關,一場大雨過後,天氣微涼。劍門關位於廣元市劍閣縣,是古代蜀道上的關隘,兵家必爭之地,峭壁中斷,兩崖對峙,一線中通,形似「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山下一塊巨大的岩壁上,刻著《蜀道難》全詩。半山腰中有一條幾年前開鑿的「鳥道」,蜿蜒至山頂。一尺見寬,鐵鏈之外就是百丈懸崖,爬得雙腿直哆嗦。到達山頂後,打開手機里的「李白詩歌」APP:「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在「鳥道」之上再聽《蜀道難》,我並沒有進入那個奇異的「世界」。聽了一半,我便打開了微信,拍照寫字發朋友圈:「政府需要李白,是需要他做城市形象代言人;景區需要李白,因為他的詩歌神句是名山大川的最佳廣告語。我們需要李白,是需要什麼?李白誕生時還是農業時代,但是今天,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比如大自然——不管哪個時代,人都需要在自然中找到慰藉和歸宿;比如情感——李白的七情六慾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表達,尤其是他青春洋溢的生命狀態值得欽佩。」眾多點評中,學者宋紅先生的話讓我為之一震。

蘇州姑蘇台。《蘇台覽古》:「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紹興會稽山南亭。《酬張司馬贈墨》:「今日贈余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

  我不再關心那些無聊的故里之爭,他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這個古代中國的青春詩人,那旺盛的生命力究竟源自何處?這個答案或許就隱藏在他的童年經歷里。文學史家李長之先生,認為李白在童年時代即有異族精神的教養。他在《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一書中寫道:「一般人沒有他要求得那樣強大,這尤其和一般中國人的生活態度相去很遠,那精神乃有點歐洲意味。」

  他對李白身世的看法,與今天學術界主流觀點一致:祖輩在隋朝末年因罪流放到中亞的條支都督府,701年,李白出生在中亞碎葉城,那時屬大唐管轄範圍,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這讓李白接觸了不同的文化營養。五歲那年,全家隨父親李客一起遷至江油。「客」是客居的意思,其實就是沒有名字。可見李白的父輩和祖輩都是流寓之人,祖輩從中原流浪至西域,父親又帶著小小的他從碎葉城流浪至江油,後來,李白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永遠都不能安於一處的性格或許與此有關。

天台山國清寺。《普照寺》:「天台國清寺,天下為四絕。今到普照游,到來複何別。柟木白雲飛,高僧頂殘雪。門外一條溪,幾迴流歲月。」

天台山國清寺。《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山》:「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李白的少年生活在他的詩文中只有寥寥幾筆:「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學神仙,仙游未曾歇。」我們知道的大約就是讀書、練劍、隱居、學道、漫遊、學縱橫術(也稱合縱連橫,主要是戰國時期遊說君主爭雄的方法)等。「李白在江油只生活了15年,便開始了遊學之路!」江油李白紀念館的敬永諒先生曾對媒體說:「在24歲以前,李白主要是在四川境內遊歷。從江油到平武、劍閣等一路南行,輾轉到成都、重慶、峨眉等地。之所以選擇成都和重慶,不是瞎逛,主要是為干謁(自薦)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頲,以期能夠獲得推薦。見了李白的詩文後,蘇頲果然大為讚賞,稱『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但蘇頲的讚許並未受到重視。」

天台山石樑飛瀑。《贈僧崖公》:「自言歷天台,搏壁躡翠屏。凌兢石橋去,恍惚入青冥。」

天台山石樑飛瀑。《送楊山人歸天台》:「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超忽。石橋如可度,攜手弄雲煙。」

  一個師從名士趙蕤學縱橫術的年輕人,一個有「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之志的夢想者,是一定要為他的才華和慾望找到一個出口,入仕為官,經世治國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出路。但是唐代沿襲南北朝遺留下來的門閥制度,客居於蜀,並非本地望族的出身,註定了李白不能由正統的科舉入仕,況且他心比天高,不屑於小官,渴望能一步登天,輔佐君王。

  儘管在蜀地碰壁,李白並未灰心,24歲那年,他攜重金出蜀:「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自此一去,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新昌天姥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推薦閱讀:

【潛點】去《金銀島》潛水,尋找那未開啟的寶藏
尋找新科學誕生的種子——訪中國科學院董光璧教授
【轉載】尋找家的感覺
讀圖:尋找完美褲裝
尋找最美七仙女 各個出眾嬌滴誘人

TAG:浪漫 | 李白 | 尋找 | 漂泊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