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泠印社記

  聞名天下的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國際性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社址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孤山南麓,東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南接外西湖。佔地面積709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印社建築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台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朴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曆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件。  吳昌碩《西泠印社記》碑現鑲嵌在杭州孤山西泠印社「仰賢亭」外壁間。它不僅是研究我國印學和西泠印社史的一篇重要學術文獻,而且也是吳昌碩書法的精心之作。  規矩從心 中和為的  ——談吳昌碩《西泠印社記》的藝術風格美  《說文》曰:「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於竹帛。」書法史自周史籀作大篆,秦李斯作小篆,又有摹印者作繆篆等形式,是篆書發展的中興階段。自兩漢之後,隨著篆書實用性的下降,其書寫性逐漸被主流書風所埋沒。而從清代至民國時期,碑學興起,篆隸得到了書家的重新重視,風格表現為提按使轉,變化豐富,書寫自然流暢,節奏變化明顯,逐漸打破了工穩「玉箸篆」的束縛。吳昌碩作為碑學的推波助瀾者,其創作於1914 年的《西泠印社記》,成為此時期篆書藝術發展的典型代表。  吳昌碩,原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老缶、苦鐵等,浙江安吉人。作為一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在篆刻、書法、繪畫領域的技法堪稱精絕,詩文方面也是窮其一生來研究,卻一直謙稱不足。《西泠印社記》是他71 歲任職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時,為紀念印社創辦十周年所撰,這從其落款可知。2008 年鄒濤先生在《中國書法》發表的《吳昌碩< 西泠印社記> 疑為沈石友代作》一文,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從流傳至日本的吳昌碩致沈石友信札諸篇中,進行分析和推斷,闡明了此記的作者應是沈石友,這在學術界引起一片嘩然。  吳昌碩與沈石友的交往還得追溯到1882年,當時39歲的吳俊卿旅居蘇州,通過友人推薦,始作小吏,以維持生計。期間與虞山沈石友(即沈汝瑾,字公周,號石友,江蘇常熟人)結識,對其文采頗為推崇,常致信謙虛請教,長久以來便成了他的詩文老師。晚年的缶翁因應酬日多,又不想失文人逸氣,常委託友人作詩記文,從他們的信札交談之間,常以資談助,所以沈汝瑾代筆撰文也就不足為奇。  無規矩不成方圓  《西泠印社記》先後有八篇。吳昌碩這篇是公認的最具文採的一篇,記述了西泠印社籌建的背景和建立經過。通讀此記,文情並茂,敘事得體,結構縝密,這也就理解了老缶為何請求沈石友代筆撰文的緣由。雖簡述了印社成立的相關事情,然讀罷不禁被其文辭、才情、達觀的心態所感染,文達書藝,令人賞心悅目,如若身臨其境,應接不暇。  吳昌碩以書《石鼓文》得名,他曾先拜師於經學巨擘俞樾,師習辭章和訓詁之學;後又入書家楊峴之門下,汲取金石書法之能,他的篆書特點,是結合三代吉金文字的體勢,兼而有之,並將漢印與其時下的皖、浙印派融入至其書法創作之中,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風格特點。書風注重端莊渾穆,又追求自由閑適,於法度之外體現洒脫,將古法歸結於心,不囿於規矩的束縛,將自我的感知性情融入筆端,這與他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評:「趙之謙作篆,不主故常,隨時有新意義出來;吳先生(吳昌碩)作篆,也不主故常,也隨時有新意義出來。可是趙之謙的新意,專以側媚取勢,所以無當大雅;吳先生極力避免這種『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代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得多。」故而形成了其詩、書、畫、印相映成趣,融為一體的中和之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吳昌碩巧妙的運用技法,綜合筆法,取法中和,其篆書創作主要以大篆筆意行道,強化了對大篆金石氣的探尋,篆法寫意,婉轉遒勁,圓不至規。在規矩之中,反而求得心源,悟出古茂。結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勢,筆勢通暢自如,渾厚又有一分恣肆,可謂是自出新意,直追先秦……


推薦閱讀:

西泠印社今日開展:一室書齋,長物不俗|退藏
創建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現在還在么?
西泠印社理事 ● 郭強
西泠印社建社114年,為何僅7任社長?社長空缺累計達59年!(下)

TAG:西泠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