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修鍊:愚者重拳 智者悟道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拳誕生至今從唐代李道子的太極拳理論《授秘歌》計算,也有千餘年的發展史,而太極文化則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固然,即使是太極拳打成太極操,一般的健身作用還是有的,但無法上升到較高的境界。    太極拳蘊含深奧的道家文化    太極拳展示著中國道家和太極的深奧文化,諸如陰陽變化、舉動輕靈、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變換、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等。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深刻地論述了太極的大道文化,在講到大道運行的規律時,老子說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道德經》第二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 第四十章》)太極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但要領悟太極拳中的太極文化,就需要學練者在練拳的過程中反覆認識、領會理解,只有悟得太極拳背後的太極文化精髓,才能有高深的功夫。學練太極拳也是學習領悟太極文化絕佳的契機,二者相輔相成,對太極文化的理解會促進太極拳的提高,而太極拳功夫的提高,也一定會加深對太極文化的理解。    練拳首要是練心    練拳首要是練心:通過習練太極拳,感悟太極文化,首要的還是調心,也就是心態的調整和心脈的打通。調心的關鍵有這樣幾點:一是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心不在焉;二是不能帶著功利心,不能用練拳得到的功夫去謀私利;三是不能急躁,也就是不能急於求成,功夫都是在靜心中一步步練出來的;四是善心,也就是練拳是體驗太極文化、修養自己的身心,而不能首先想著學點功夫去攻擊別人或者顯擺自己的能耐。    練太極拳是修養平和境界    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是修養一種虛空淡泊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因為心有善念者是沒有敵人的。這一思想恰恰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不可爭、上善若水、致虛極」的境界,也是太極文化的核心屬性。    習練太極的思維    習練太極就要有太極的思維:道家講修行時,格外強調內外統一,也就是拳的動作是「外」,太極的思維是「內」。將練拳變**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習練太極拳來改變人為的、習慣化了的思維和觀念,達到內外兼修、內外互動、以拳現文、以文領拳。如果不能改變常人的慣性思維,而以世俗的觀念去理解和領悟太極拳的特性,是很難達到徹悟的。    「逆向思維」更易接近太極思維    扼要地說,太極思維在很多時候表現為與我們常規思維相反的方式,要接近太極思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逆向思維」,這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常人總是見事發力,太極則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常人總是遇事產生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的想法去行動,而太極思維則是順接順成,首先是接而不是頂,首先是合而不是對立;不是直線而是變線。    放棄主觀 服從於太極自身規律    太極拳是表現太極文化的運動,也是表現大道(客觀自然)的拳法,自然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人類自詡為高級動物,在很多事情上發展出了自以為是的規律和行為模式。當人類自身的主觀、主動隨時表露出來時,跟太極拳所表現的太極文化是不相容的。要想練好太極拳,人類就要放棄人類的主觀和主動,服從於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有經驗的拳師都懂得用減法練拳、被動練拳,練拳中,手的動作越少、越小越好,「太極不用手,手到不要走」,這就是「太極無手」之說。領會了這一思想,方可體驗到太極拳的真諦。    太極拳的推手秘訣    太極拳中的推手有三句秘訣:和合為一,化引變線,拿發自然。這三句秘訣說的是,首先要以平和心與對方出手合二為一,不是頂,也不是躲和拒。其次就是通過變線化引對方的力量,而不是將對方的力量接到自己身上,做到隨變而變,捨己從人,化其勁使其落空。第三是在對方力量落空、重心失衡之際,利用自己與對方的接觸點迅速建立自己發力的支點,利用其重心失衡產生的力量自然令其走跌,此謂拿發自然。
推薦閱讀:

《回首廿載氣功路》 第八章
修鍊魅力天天在路上
怎樣修鍊和提升自己的魅力?
等待的光陰 把自己修鍊成銅牆鐵壁
陳攖寧抄給胡海牙的《最上乘天仙修鍊法》

TAG:修鍊 | 太極 | 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