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一二三重要概念

歷史必修一二三重要概念

 必修一

1.禪讓制:傳說遠古社會,黃帝以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採用民主的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

3.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徵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

4.郡國並行制:又稱郡國制,漢朝時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

5.禁軍:帝王封建時代,帝王直轄,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御林軍等不同稱呼。

6.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它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7.明朝的內閣: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無決策權;是君主專制下的產物,維繫了君主的絕對權力;內閣對皇帝負責,直接聽命於皇帝,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

8.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而不是君主負責,要執行的是議會的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內閣是國家的權力重心,君主不干涉內閣,更不能任意撤換內閣。

9.票擬權:指內閣輔臣在奏章上根據自己的意見用黑筆寫上批示,然後經過皇帝首肯之後,才由皇帝用硃筆批上去(或者是批閱同意等字眼),再加蓋玉璽方才生效。

10.君主制:以君主作為實際上的或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政體。

11.貴族制: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掌握政權的政體。作為一種集體領導,

多實行任期制與選舉制。

12.寡頭制:指極少數人執掌政權。

13.債奴制是公元4世紀初期古日爾曼人建立法蘭克王國後,開始實施的一種土地和奴隸相聯繫的制度,具體內容是大量平民因為破產而淪落為各個封建領地的領主的奴隸,無償為領主服勞役與土地都成為了封建領主的附庸,債奴制到了後期由於土地的大量兼并而瓦解。

14.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它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

15.習慣法和成文法:習慣法又稱為不成文法,指由國家認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而成文法是指由國家機關制度和公布,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又稱制定法。

17.君主立憲制度: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政體,它保留君主,君主的權力受憲法限制,也稱為「有限君主制」。

18.內閣制亦稱責任內閣制。資本主義國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的政權組織形式。內閣由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幾個政黨組成,經國家元首任命。內閣以總理或首相為首腦,下設有閣員,稱為部長或大臣。內閣通常只對議會負責,並受議會監督。

19.國家制度,包括國體與政體,即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國體(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指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形式去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它與國家的階級性質相適應。

20.資本主義: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所謂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革命勝利後建立的國家,是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的工具。

21.聯邦制:即「聯合的國家」,是一種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國家由各個聯

邦成員組成,各成員單位先於聯邦國家存在。聯邦成員國在聯邦國家成立之前,是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之後,雖然不再有完全獨立的主權,但在聯邦憲法規定的範圍內,聯邦成員的主權仍受到法律的保護。

22.邦聯制:即「國家的聯合」,是指若干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如軍事、經濟方面的要求)而組成的一種鬆散的國家聯合。邦聯制比聯邦制鬆散,是主權國家的聯盟,通常根據條約組建。

23.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共和政體區別於君主政體,包括總統制共和制和議會制共和制。

24.總統制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之一。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統率陸、海、空三軍,行政機關(政府)和立法機關(議會)相互獨立;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

25.代議制:是一國統治階級從各階級、階層、集團中,選舉一定數量能夠反映其利益、意志的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並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管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重大事。代議制度,是間接民主的形式,包括議會主權形式(以英國為典型)和人民主權形式(以美國為典型)。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代議制。

26.議會制共和制: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之一。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內閣)等權力: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只擁有虛位,沒有實權。

2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國家主權,政治上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控制和奴役,但仍保持著國家主權形式上的獨立和自主的「外殼」形象,經濟上受其掠奪和剝削。「半封建」是指封建社會開始或已經解體,但又未完全解體;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產生和發展,出現了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局面;同時,出現了新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是代表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28.領事裁判權:是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主要內容是:該僑民在居留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由其本國在居留國的領事或法庭依其本國法律審理。

29.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的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實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此稱「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有條約和根據。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條約中,往往只片面規定一國享受最惠國待遇,而另一締約國則無對等權利,因而是片面的。

30.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

31.「拜上帝教」:又稱「太平基督教」,是中國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義、揉合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組織。

32.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33.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

34.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資本家或壟斷集團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或利息對國外進行的投資或貸款。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在國外直接投資辦廠或與當地政府、個人合營企業,叫做生產資本輸出。另一種是政府、銀行或企業貸款給外國政府或私人,叫借貸資本輸出。

35.新軍:清末編練的近代化陸軍。開始籌練於1894年;甲午戰爭後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1903年清朝在中央設練兵處;1905年練兵處制定陸軍軍制,各省設督練公所,將新軍的編練推行於全國。

36.立憲派:即20世紀初,隨著「新政」和「預備立憲」而崛起的資產階級上層及其政治代表所組成的政治派別,以張謇、梁啟超等為代表,主張在中國實行憲政。

37.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38.土地革命: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這種革命鬥爭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稱土地革命,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又稱為土地改革。

39.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工農為主體的、以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階級和階層的廣泛聯盟。它是一個包括進步力量、中間力量和頑固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統一戰線。

40.運動戰是一種軍事作戰方式,依託較大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移動兵力包圍敵方,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一些軍事評論家將這種戰術效果簡稱為「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41.殲滅戰:是指全部或大部殺傷、生俘敵人,徹底剝奪敵人戰鬥力的作戰。它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其主要特點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圍殲敵人。

42.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創立的。

43.社會主義:指科學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指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標誌是共產黨執政,而且往往是採用共產黨一黨制,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稱為「共產主義者的國家」。

44.「蘇維埃」:是俄文「COBET」的漢語音譯(英文為 Soviet ),意即「代表會議」或「會議」。蘇維埃制度是蘇聯的政治基礎,是俄國勞動人民在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革命鬥爭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政權組織形式。

4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46.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舉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的制度。政治協商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

4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48. 依法治國:是運用強制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將國家事務的決策與

公民的行為納入法律軌道。

49.村民自治:是農村居民依法自主管理本村事務的基層民主制度,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治理的一種重要方式。

「主權」:源於拉丁文supremitas或supre mapotestas,意為最高權力;後來演變成法文souveraineté,用來指在自己之上沒有其他權威的政治或其他權威。

50.「求同存異」:「同」,一是指與會亞非國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異」是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都存在差異。「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

51.聯合國:是二戰後期建立的戰後國家合作組織,是一個統一的世界性綜合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係。

52.霸權主義:是指在世界上或在某個地區稱王稱霸的政策。泛指大國、強國不尊重他國主權和獨立對他國強行干涉、控制和統治。

53.世界格局:在一定時期內,國際上各種基本力量對比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和體系。

54.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制),簡言之就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主要通過雅爾塔會議所確定的戰後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

55.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

56.多極化趨勢:是指世界格局在兩極體制瓦解後向多極體制發展的總趨勢,既包括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也包括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通常所指的多極化主要是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57.第三世界:是指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地位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在地域上大多處於發達國家的南邊。第三世界國家也稱為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

58.「獨聯體」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簡稱。「獨聯體」是獨立主權國家的協調組織,以主權平等為基礎。它的宗旨是為各成員國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友好、睦鄰、信任、諒解和互利合作服務,為各成員國在國際安全、裁軍、軍備監督和軍隊建設方面協調政策。

59.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社會的基礎是該社會的經濟關係的體系,即生產關係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分配關係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經濟基礎派生和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的這種相互作用關係表現為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是劃分不同社會形態的直接的客觀依據。按照經濟基礎的性質,通常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低級階段)五種基本形態。在新舊社會更迭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解體著的經濟基礎和形成中的經濟基礎相互並存和鬥爭的局面。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時亦用經濟基礎指生產方式。

60.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是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思想上層建築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美學、宗教、文化傳媒等等。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制度、設施和意識形態的總和。上層建築是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表現在:一定的制度、設施、是以一定的意識形態為指導建立起來的。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以獲得和憑藉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成為支配人們的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一定的制度和設施,一經建立,又會反過來影響意識形態。一種新的政治上層建築的出現,將會產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會觀點,並強烈地影響其他各種意識形態。上層建築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關係和政治關係的統一。

61.國體∶國家的性質稱為國體,具體的說,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本質,它是由社會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來的國家的根本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階級、各階層在國家中所處的統治與被統治地位;二是各階級、階層在統治集團內部所處的領導與被領導地位。不同類型國家的憲法對國體的表現方式卻很不一致。資本主義國家憲法通常以「主權在民」「全民國家」等超階級的字樣規定國體,否認國家的階級本質。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公開表明國家的階級本質,宣布自己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包括總統制、議會制、集體元首制、單一元首制。

62.政體: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指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形式去組織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政體是與國體相適應的。由於歷史條件和階級力量對比等具體情況的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能採取不同的政體,但都體現同一特定階級的專政。如資產階級國家有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內閣制和總統制)等不同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必修二

1.自然經濟:簡單地講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它指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

2.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是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3.商品經濟:是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或以交換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形態的總和。

4.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

5.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最初形態,是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6.商幫:明清時期商人利用它們天然的鄉里、宗族關係聯繫起來,互相支持,而形成的市場價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7.絲綢之路:是自張騫通西域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闢了東西方交流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8.朝貢貿易:朝貢就是朝拜和進貢的簡稱,是兩國或兩個政府之間的一種承認尊卑地位的禮節性外交關係。在唐朝以後,這種朝貢關係又發展成朝貢貿易,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形式。

9.井田制:是商周時期佔主導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其性質是土地國有制度。井田屬國王所有,分配給臣下使用,耕種井田的領主對國王承擔義務和責任。

10.新大陸:是歐洲人於15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的群島後對這片新

土地的稱呼。

11.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這一儀器裝在羅盤上,

故稱羅盤針。

12.黑奴貿易:15世紀~19世紀末,歐洲及美國殖民者從非洲大量掠奪黑人,販運至美洲作為奴隸高價出售的罪惡活動。近四百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上億人口,卻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13.世界市場:它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分工的發展,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

14.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

15.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複式動力機械。

16.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廣泛的說,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以保障少數人的權利。

17.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指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即世界範圍內通過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繫而形成的統一的經濟整體。它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

18.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也叫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它是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受帝國主義壓迫剝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體系。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口和土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9.民族工業:民族工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只要是中國人辦的,都是民族工業,國營民營皆是民族工業;狹義的則只指民營資本所辦企業,不含國營的。一般地,民族工業是在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

20.近代工業:是指使用近代機器生產的工業,包括資本主義工業但並不等於資本主義工業。

21.實業救國:指中國近代史上主張以興辦實業拯救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其產生於洋務運動時期,盛行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前後,代表人物有張謇等。

22.生產力:是其內涵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人類生存和生產的能力),外延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和精神(科技)力量。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統稱為生產資料。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隨著勞動者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技能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總要改進和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對象的範圍。使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因此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

23.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係、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係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具體表現形式。人類歷史上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5種生產關係。作為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它將逐漸成長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所決定、不依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係,它決定著思想的社會關係,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中國理論界對生產關係包括的內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產關係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一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的主要內容: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和產品分配方式三項內容。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是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它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佔的地位決定的。物質利益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物質動因。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直接就是為了物質利益;人們進行階級鬥爭,最終也是為了物質利益。2.官僚資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統治者憑藉國家政權的力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

通貨膨脹: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2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24.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它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指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區以及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等沿海開放地帶。

25.菜籃子工程:為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農業部於1988年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

26.安居工程:中國政府於1995年1月20日頒布《國家安居工程實施方案》,由政府負責組織建設,以實際成本價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提供的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宅建設示範工程。

27.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是將兩台計算機或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繫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28.法西斯: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束棒」(古羅馬使用的權力標誌棒),象徵由人民賦予的權力。近代指對內恐怖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的資產階級專制獨裁政權。德國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日本軍國主義是世界法西斯主義的三大形態。

29.自由放任:是自由主義最主要的一項內容,其核心內容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政府對經濟領域中的問題應當實行自由放任的原則,用不著干預經濟生活,也不必直接參加再生產過程。

30.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其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政權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加強計劃指導性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

31.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創辦並資助社會公共事業,實行和完善一套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以調節和緩和階級矛盾,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統治的一種方法。

32.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33.工業化: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它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生產日益社會化,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城市迅速發展。有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它們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34.區域集團化:指同一區域的一些國家在維護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合作,通過某種形式(條約、協議)組成貿易組織,其目的是鞏固擴大集團內部市場,增強經濟實力,加強同外部世界的競爭。它是政府契約性的、有形的經濟組織。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必修三

1.百家爭鳴: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湧現的不同學派及各種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2.平民:本謂平善之人。後泛指普通老百姓。古代平民的別稱有黎民、布衣、黔首、庶民、庶人、倉生、丁口等。

3.士: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

4.儒:在古代原指術士,後指那些傳授知識的學者。

5.王道:是指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

6.大一統: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

為大一統。

7.對策:漢代出現的察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方法,又稱「策試」。 就是把策題書於簡冊之上,使應舉者作文答問。

8.六藝: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技術;御: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書寫,識字,文字);數:演算法(計數)。

9.科舉制:是從隋唐開媽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10.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11.書院: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組織

形式,從唐中葉到清末,經歷了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並形成了一套獨具他色的辦學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於成熟和完善。

12.君主專制: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

13.經世致用:中國宋代後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要求經書研究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聯繫起來,並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方案的治學方法。

14.人文主義: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於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

15.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國家中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行使決定國家大政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的政治制度。

16.希臘城邦:公元前8~前4世紀古代希臘的城市國家。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

17.贖罪券:亦稱「赦罪符」,拉丁文意為「仁慈」或「寬免」,後被引申為免除賦稅或債務。1313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稱教徒購買這種券後可赦免「罪罰」。

18.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19.民主: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是指在一定的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20.應用數學:是應用目的明確的數學理論和方法的總稱,研究如何應用數學知識到其它範疇(尤其是科學)的數學分枝,可以說是純數學的相反。

21.雜劇:最早見於唐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

22.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23.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單位。一個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

24.量子:在物理學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量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例如,一個「光的量子」是光的單位。而量子力學、量子光學等更成為不同的專業研究領域。

25.遺傳:一般是指親代的性狀又在下代表現的現象。

26.變異:表現為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差別。變異有兩類,即可遺傳的變異與不遺傳的變異。

27.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簡稱。所謂「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所謂「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8.馬克思主義: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對哲學的觀點、社會理論和社會政治學說。

29.孔教:指孔子的學說主張。認為儒家的學說主張與佛、道一樣,具有宗教性質,故稱之為「孔教」。

30.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於1919年成立,1943年解散。

31.共產主義:是推動建立一個以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無階級和國家的社會經濟體系的學說。

3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同富裕的奮鬥目標緊密相聯繫的,與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態有根本的不同的市場經濟形態。

33.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

34.結晶牛胰島素:是牛的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是牛胰臟中胰島β-細胞所分泌的一種調節糖代謝的蛋白質激素。

35.基因工程:又稱基因拼接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以分子遺傳學為理論基礎,以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現代方法為手段,將不同來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預先設計的藍圖,在體外構建雜種DNA分子,然後導入活細胞,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生產新產品。

36.傷痕文學: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十年「文革」期間悲劇性的遭遇。

37.反思文學: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在中國大陸文壇出現的一種令人矚目的文學現象。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

38.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39.「現代主義」:常常被用來談論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文學藝術。它標明了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時期的文學精神氣質或「現代的感受性」,是象徵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等諸種流派的總稱。

40.新古典主義: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影響了裝飾藝術、建築、繪畫、文學、戲劇和音樂等眾多領域。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亦即反對華麗的裝飾,盡量以儉樸的風格為主)。

41.民族意識: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它通過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

史學理論

1.歷史意識:是人類對自然、人類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發展變化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人類的歷史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認識能力。這種能力逐步發展為繼承歷史、創造歷史的能力。

2.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基本觀點: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③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3.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的總和。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物質文明史包括物質生產文明史、物質交流文明史、物質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學術思想文明史、文學意識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觀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組織文明史、政治行為文明史和政治技術文明史等。按照不同的發展階段文明史可分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又可分為不同的階段,如物質文明史又可分為採集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幾個階段,按照不同區域又可分為東亞文明、南亞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一切文明都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他們相互交織、滲透和轉化,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由低級走向高級,所有文明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應得到承認和尊重。

4.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重點把握兩點,一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二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5.現代化範式就是把現代化作為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把現代化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轉變過程,即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大轉變的過程,進行整體性研究。從文明演進的角度講,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其主要觀點:一是現代化首先從西歐開始,隨之通過殖民化彌散到美洲、澳洲、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所以現代化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歐化、西化或工業化。二是現代化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或工藝技術的進步,它也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變遷過程中接受文明結構的現代史觀: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是核心。三是現代化範式認為1500年以來的人類歷史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是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諸層面在內的全方位轉型。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洋務運動可用現代化範式立意,以「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為核心組合教學內容。


推薦閱讀:

砥平里的法國營
781.讀歷史37~開爾文爵士
縣域經濟變遷簡史1978-2016
歷史上真實的李君羨,參加玄武門事變,後被李世民錯殺
【歷史觀】向古代母親學教子

TAG:歷史 | 概念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