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文化
1. 古玉質的鑒定
2. 玉質堅硬,玉性穩定,不易變化。但入土千百年後,在土壤中微酸或微鹼、潮濕的作用,也會緩慢地起著變化,玉器會失去原有光澤、色彩,會出現斑紋、鈣化、石化,這種變化的現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名目繁多,眾說不一,大致說、玉上帶紅色斑點的叫「瑞斑」。黑色斑點叫「黑漆古」;王質表面鈣化,如塗一層薄薄的黃土,稱為「土古」;或起一層灰白色的雲霧叫做「雞骨白」,玉器在古墓中長期與他物相接觸而變色,也有專稱,如與水銀接角而變黑、初出土的玉器會變得面目全非,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須經過「盤功」這一關,才恢復玉性、或使玉器變為具有更古雅的色澤、斑紋,名為「脫胎」,意思是玉器經千百年後脫胎:換骨成為另一種面貌、舊時所謂盤工,常帶有神秘的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貼身佩掛數年,團長期經受汗脂浸潤,衣服摩擦,逐漸恢復玉性,又變得晶瑩透亮,這種方法稱為「文功」。還有一種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中把古玉器不停摩擦,輪番替換、使生微熱,據說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門」然後上蠟再擦,使之能在短期內恢復玉性,叫做「武功」。經過盤功的方玉器更顯得古雅,價值更高。我們鑒定古玉器,必須從玉質的變化中,判別其新舊和真偽。
3. 古玉器的加工工藝與製作年代的鑒定
4. 古玉器的製作、加工工藝,是鑒定古玉粉時代的重要依據,因為我國製作玉器歷史悠久,各時代的琢玉工藝水平是不一樣的,從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細緻的製作,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同時,製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產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樣。所以,看一件古玉器的加工工藝、是識別玉器時代新舊的重要手段。現將各時代的制玉工藝分述如下: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製作也同石器一樣,是磨製。環壁類的圓度可能不很正規,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現不均,可能有磨製的痕:跡,沒有拋光。壁、環、瓊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鑽,是西面分別鑽孔的,所以,可能出現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況。2.商代殷商玉器花紋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道少,陰紋多,陽紋少1鑽孔是外大里小,常稱「馬蹄眼」。商玉花紋的最大進,出現加工修整和拋光。4。春秋戰國此時已用「解玉砂」,這是硬度較大的砂,用水與砂進行開片,做花,工藝有較嚴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進步。5.漢代大件玉、葬工器琢工粗,刀法簡潔有力,琢玉史上稱為「漢八刀」,意為粗擴簡略。6.唐宋以後唐代琢玉工藝超越前代,其與前代最大不同之點是器皿的紋飾不光是淺刻花紋,而開始有圓雕出現,花紋圖案常以纏枝、花卉、葵花等為主,或有人物飛天。圓雕花飾,人物多大頭,粗而圓渾。唐代刻玉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刻玉圖案,造型以方型為主,刻工細緻,能起五六層花。明清以後,刻玉更為精緻,隨著經濟發達,全國出現揚州、蘇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藝流程細,樓刻精。琢玉工具用銘鑽、旋車。先後出現一些刻玉大師,時做、仿古品類繁多,風格各異,就難縷述。
5.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紋的鑒定
6.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紋,是判別古玉器製作時代的重要根據.現將各時代製作玉器的造型和花紋情況簡介如下:1。原始社會末期玉工具和兵器如斧、刀、戈、鋮,禮玉和裝飾玉也有出現,琮、璧;璜、塊、釧鍘、環等。一般說,原始社會的玉器平素無花,只有琮,有節刻和獸面文,這是例外,器型也是長筒形多;扁矮的少。2.商周時代工具和兵器如刀、斧、戈、鋮等,製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鋮、戚,刻花精美,可能作儀仗用。有較大的玉容器如簋、盤等。禮器中壁、蹤、圭、漳俱全,而瓊反而扁矮無刻花。無論是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紋均與青銅器相類似。玉器花紋也是饕餮、變龍、蟋螭、雲雷、竊曲、蕉葉等。另外還有一種漩現。3,春秋戰國時代這時的玉器以禮器為多,其尤以環壁類居多,而瓊、圭減少,說明禮玉逐步向佩飾玉轉化。所以佩飾類玉的數量增多。從造型看,佩飾玉中的環壁、瓏,形式都在變,壁,有實心透雕的形式出現,嚨、沖牙等形式也為過去所未見。同時出現玉帶鉤、玉印、玉璽等。並有瑪璃、綠松石,水晶的串珠。總之此時玉器器形和青銅器一樣,由笨重型轉向細巧型。花紋也由粗曠而變為纖細,粗厚的饕餮餐紋不見了,多為細緻的蟠螭嫡紋、雲雷紋、蕉葉紋。而玉壁的花紋為谷紋、蠶紋、蒲紋。4.漢代西漢初的琢玉繼承了戰國傳統的風格,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後來,無論在彬形、花紋上都出現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種而言,禮玉之中只保存了玉壁,而在形狀、花紋、用途上都起了變化。以「組佩」而言,磺、沖牙、塊等佩飾玉器大量減少。而心形佩(叉稱雞心佩)、龍形佩、玉人、動物、剛卯等新型玉佩則大量增加。同時,葬玉加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數量為前所未有。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現,如枕、杯等。王器的裝飾花紋,由戰國時代的神秘、抽象的圖案轉向現實風格,花紋以幾何紋如乳釘、渦紋、捲雲紋等為主,玉壁也是以幾何紋的谷紋,蒲紋為主。即如龍,從戰國時期抽象的圖案紋而變為寫實型,使人一望而即可辨識。5.唐代從東漢未到初唐初,經歷了四百年,玉器也有很大的變化。首先是,漢代的葬玉、禮玉,「組佩」沒有了,日常用玉器具增多,出現許多新的玉飾物,如代表官位品級的玉帶等。以花紋而言,漢代玉器上的乳釘紋、、蟋嫡紋、勾雲、「雷紋不見了,玉壁上的谷紋,蒲紋也隨著玉壁的消亡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裝飾花紋是纏枝、連理花卉、葵花等連續圖案,也有動物、飛天等花紋。6。宋代以後宋代玉器繼承了唐代寫實的作風,日用玉器和裝飾玉器占絕大多數,如杯、盤、碗、洗等,紋飾在唐代刻花基礎上更為豐富綺麗,常用龍鳳呈祥圖案。同時出現仿古玉器,有仿青銅器的鼎、彝、熏爐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後至明清,由於工商業發達,玉器使用的範圍和收藏、愛好者更為廣泛,玉器器形紋飾更為絢麗多姿、百花齊放。無論是時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據不同階層的愛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明清是我國制玉最繁榮複雜的時代,時代標準是很難把握。
7. 仿古玉器類型的鑒定
8. 由於古玉器有根高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又很稀少。於是,玉工們競相製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製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完全仿製,以玉古器作標本,如從上古商周到秦漢唐宋都造,不但從器形、大小、花紋都一樣,而且還做人工的傷殘,染色作沁,做到與古玉器一樣,使人難於辨別。一類是器形仿古,是依託某些古玉器的形狀,重新創作。如鼎、彝;壺;爐等,自器形、裝飾物(耳、蓋邊等)、花紋均重新設計,製成一種仿古而又創新的玉器。有時在邊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傷殘,但一望而知是為仿古而作的人為傷殘。還有一種是用劣質、邊皮、雜色(如蒼、蔥、黃、色)等玉材製造仿古玉器。一些質地較劣的王材含有雜質,或玉材的邊緣部分(俗稱「玉根),一種劣質玉),或制器時有意留下一些玉的舊邊皮,或用一些蒼、蔥、黃色玉製成仿古玉器,使這些玉器質地古樸,色澤古雅,好像是出上的千年之物。這些仿古王器如何鑒別其真偽呢?上述三種類型,第二種最容易識別,一望而知是仿品。至於第一、第三種,我們只要從玉器製作工藝入手,鑒別也不難)因為自上古至漢唐,各時代琢玉工藝的技術水平不一樣,加工的工具也不同(上節已論及),而仿古玉器是用後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機器製成。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其加工工藝,就能識別真偽:其次,以上述第一種仿古作品而論、它仿作所依據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製品,那麼這種輾轉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現更多的漏洞,鑒別其真偽也是不難的。
9. 仿古玉器製作方法的鑒定
10. 古玉器人土久長;常受到土壓、崩塌的破壞,發掘時又會受到損傷,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也會受到意外傷害,所以,一般說,古玉器多帶傷痕。要製造偽古玉,首先要將玉器作人工傷殘,使之古意盎然。其手法:1.敲打把仿古玉的邊緣、凸出部分敲打,使有傷痕、裂縫、或乾脆將玉器的耳、腳打斷,然後再行激接。、或用火燒加熱,突然冷卻,使之裂痕累累。2.舵碾用細小的舵碾或鋼鑽,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窪窪,或痕道,粗看像是遍體鱗傷,只要用放大鏡細察,就可以發現碾點的痕迹。3.砂磋新玉器拋光後,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澤,或部分拋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傳己久的舊玉器。古上器不僅是傷痕纍纍,而且入上久遠引起玉質變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顯得色澤古雅斑斕可愛,所以,仿古玉者還得將新造的玉器進行染色或人工作「浸」,因為「浸」、「沁」、「古」,是古玉標誌之一,有了古雅的色澤、斑紋,才能冒充古玉。這種做假的辦法很多,1.上色用虹光草汁、醬油、黑醋等燒煮,玉能變為紅、醬、黑色。2.「提油法」玉器放人烏木屑、紅木屑中緩緩燃燒---煨,玉能成為古雅的黑、紅色。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銀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霧,或一些微小孔竅,猶如剛出土的千年古玉。還有用玉器與鐵屑拌和,令其生鏽,久而成「橘皮紅」的色彩等等,不一而足。綜上所述,這些人工作殘、染色、作浸的手段雖很巧妙,難於分辨,我們只要從玉器的加工技術、器形、花紋根本因素作為鑒定的依據,即使作假的手法再高,也會露出作偽的原形。
12. 古玉鑒別,要看器形。器形即器物的形狀和造型。一般說來,器形是一個時代人類社會生活、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的綜合反映,它就繼承借鑒,又發展創新,從而形成了不同時代不同的形制。
13. 新石器時代,玉器多為簡單粗糙的禮器、工具器和飾佩器。
14. 商周時代,器形受青銅器風格的影響,大量出現了人物形象,以鳥獸魚蟲為標本摹作的寫實和神話動物形象。
15. 春秋時代,佩飾玉器出現簡單化、小型化的趨向,可生產出成對的玉器,器物和動物形器,其整體或局部,皆作「C」和「S」形彎曲。刀劍、革帶用玉器問世,玉飾刀劍始見,至漢代發展成為玉具劍。革帶用帶鉤這一時期最多。
16. 兩漢,器形繁多,出現了成大瓣玉具劍、玉龍、九竅玉、玉舞人、剛卯、翁仲、雞心佩等。器形以件頭碩大著稱。
17. 唐代,器形出現了更多的生活用品,如梳、簪、印、杯、釵、環、碗、盆、瓶等。還突出表現了西域風格,人物主要有飛天和胡人等形象。
18. 宋代,器形多變為文人清玩,多為童子形。玉雕花鳥重神韻,突出的口銜草展翅飛翔的鳥和跳躍的魚兒。北方少數民族其器形為「春水玉」和「秋山玉」。
19. 元代,春水玉、秋山玉較流行。美玉製作帶鉤、帶扣比較多。
20. 明清是我國玉器發展的高峰。明代玉壺杯和玉制文房用具,清代的玉山子和玉插屏等形體碩大的陳設性玉器,都極富時代特徵。明清兩代還流行各種吉祥圖案。
21.玉料的品種和古玉器收藏對於玉的概念,古今以來尚無統一定論。人們通常採用傳統的定義,即孔子和東漢許慎為代表所稱的,凡"石之美",並且有一定德(即美的條件)者即為玉。概括起來就是:玉是珍貴的天然礦石的一種,其表面要有一定的溫潤、光澤和半透明的質感,硬度在摩氏礦石硬度計的4.5?6.5度之間,比重較一般石的比重大,具有一定韌性,其色表現在一塊玉材上是較單純的,即只有白、青、碧、黃、黑五色中的一種,而不是五色中的兩種以上或五色以下的其他諸色,材料折斷後手摸不會割傷,成器後擊之,其聲清越,其價比常物貴等。按此概念,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22.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色澤艷,品質優,價格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帝都愛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密縣玉,遼寧的觸岩五,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23.古玉器的品種主要有:
24.(1)具有工具性質類玉器,如玉錐形器、玉針、玉鑿、玉斧、玉鏟、玉刀等,多見於新石器時代,商墓偶有發現,西周始漸消失。
25.(2)玉武器,如玉矛、玉刀、劍柄,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和商代。
26.(3)仿武器式儀仗器,此類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鉞,主要表現在新石器時期至商代,西周較少。
27.(4)玉禮器,主要有玉壁、琮、圭、璋、璜、琥六種,主要出現在漢以前。
28.(5)玉佩飾。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飾用。有的作頭飾、手飾、項飾、胸飾。自古迄今這類五佩飾都有。
29.(6)葬玉,即專門為死去的人製作的陪葬玉器,盛行於漢代,其品種主要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死者用的玉枕,握在死者手裡的玉豬、玉璜,蓋死者眼目的玉蓋,塞入耳中的玉耳塞,塞入鼻孔內的玉鼻塞,含人死者口中的玉蟬,罩在男性死者龜頭上的玉罩,塞入女性死者生殖器陰道的玉陰塞,塞入人屍肛門的玉肛門塞等。古書有"玉人九竅,以防屍腐"的記載,以上葬玉主要是防屍體腐爛。
30.(7)玉制實用器皿。如玉耳環、玉奩、玉燈、玉杯、玉盒、玉洗、玉硯、玉罐、玉壺、文房用具等。
31.(8)其他玉器,如玉璽、玉印、玉如意、玉鏡、玉尺以及各種人像和動物。
32.古玉器評價與鑒別評價一件古玉器的優劣,一是年代,二是背景,三是質地,四沁色,五是光澤,六是透明度,七是琢工與造型。通常年代越久越好;背景越顯赫越著名越好;質地越細膩越均勻越好;沁色越艷越美越多越好;光澤越油潤越好;透明度越高越好;琢工與造型有時代特點的最好。當然,裂紋、瑕疵越少越好。玉器的鑒別,有三個內容,一是鑒別玉質,即玉器的玉料品種是什麼;二是鑒別人工處理,即玉器的顏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處理所致;三是鑒別仿冒品甚至合成品真品的假冒者鑒別出來。古時玉器的拋光沒有現在亮,多為袖脂光澤,因此我們說要越油潤越好。但不包括剛出土的玉器和出土後末經"盤摩"的玉器,因其表面往往受侵蝕而不見光澤。但若有,則更好,若為玻璃光澤,則是非常難得之珍品。因古代將玉器拋出玻璃光澤來,需要較高的拋光技術或很長的時間。古玉器本身表面所具有油脂光澤,古人稱之為"包漿"。琢工與造型是有時代特點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之時,刀法樸拙、簡潔、粗曠,且器形厚重,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加工要求去評價它。因其年代久遠,涵義深長,價值不同一般。春秋戰國、漢代及唐宋之後,玉器琢工以現代標準評價,亦不遜色,自然是琢工越精細越好,造型或古樸或秀雅,都以和諧有韻味為上品。古玉器的優劣通常是以上述因素來評價的。但也有一些玉器,因其極稀有難得,往往是只佔上述因素的一二項優者,即成奇寶。如常被稱作"四異"的四種異寶:一是天然九色;二是遊絲雕琢;三是老土大紅;四是多種沁色。"天然九色":是指製作玉器的玉料,天然便有多種顏色,古人常常用"九"來形容多。"家有九色玉,勝得百兩金。"可見古人對具有多種顏色的玉料是多麼看重。若再將其製成玉器,到了今天,自是無價之寶。"遊絲雕琢":是說某些古玉之琢工精細之極,其紋飾雕刻的線條細若遊絲,且婉轉流動,毫無滯跡,細人秋毫。這種工藝在今天也算是極高超的,何況是在幾千年前的古時。因而屬少而又少的極品,如今很難找到,當然是無價寶。"老土大紅":"老土",是指剛出土的古玉,或是出土後未被"盤摩"的古玉。若其出土時便帶有滿布的鮮紅色沁色,即所謂「鶴頂紅」,則被稱為"老土大紅",也是極難得的異寶。"多種沁色",即是指一件古玉器之上,有多種顏色的沁色,若這些沁色既鮮麗又和諧,而且深入肌里,則為奇珍。若只是在表面浮著,則表明年代相對要近許多,自然價值也就低些。 良渚文化的玉器杜少陵有詩說:「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我國的玉器製作是先於陶器的,上古石器時代,已有玉器。當時大約距今五千年前,考古學者根據出土玉器證實,玉器乃始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甚至更久。原始社會的玉器製作可說是石器製作為基礎,其剖、琢、磨、鑽的技術相仿,甚至工具同小異。石器在於實用,故體器光滑而簡單;玉器則兼可作為裝飾,故有獸紋、鳥紋、陰陽線和回紋等。除之實用性之外,更有藝術性,使人覺得美。現代引起很多人興趣的「良渚文化」,就是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多年的玉器。一九三六年時(即戰前)已有專家(如施昕更)報導「良渚文化」,但未能引起注意。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初期,浙江省已發掘出了「良渚文化」的玉器。那時識貨的人少,而外國的專家更帶走了不少中國這些珍貴的古代文物。我們研究古玉器,必然追根溯源。「良渚文化」可說是中國上古玉器的源流。筆者尤有興趣於良渚蟖獸面紋,變化多端,不少是採用淺浮雕和線刻刀法,表現不同層面,故有立體感;據說它們還有驅邪護身之功,與「萬物有靈」之說契合。後來有些古周的玉龜、玉虎等,也受其影響。古玉種類 2.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註:「球,美玉也。」 3. 鎮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 4.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 5. 穀圭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註:「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 6.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圭璧見於王。」 7.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8.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又有拱璧和系璧之分。玉璧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多光素無紋飾,器形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不規整。春秋戰國時,璧規整,並有圖紋雕飾。漢雕工精細。明、清時出現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致可分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誌;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9.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 10. 玉琥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 11.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 12. 珩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13. 環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 14. 玉佩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15. 環玦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16. 玉帶鉤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 17. 玉鉤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 18. 玉劍飾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 19. 玉珌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20. 玉琫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 21.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22.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23.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 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 24. 玉蟬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 25.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 26. 玉節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27. 玉璽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8. 玉盤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我員ㄖ衽獺!? 29. 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 30. 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 31.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32. 玉藻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 33. 中國玉器文化特徵與地位 34. 我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從下列比較中可看出其特徵與地位。 1、 從采玉時間上比較。 35. 這裡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里,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棗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棗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棗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 36. 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37. 2、從玉質、玉色上比較。 38.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39. 3、從琢玉工具上比較。 40.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41. 4、從碾琢技藝上比較。 42.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裡須對痕都斯坦玉棗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良玉技藝持揚長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43. 5、從玉器功能上比較。 44.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繫,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複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玉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司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45. 6、從玉器造型比較。 46.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緻,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47. 7、從玉器裝飾圖案上比較。 48.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其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 49. 良渚玉器軟玉雕刻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遺址頻繁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飾,繁密細緻,和諧工整,尤其是那些細線陰刻,堪稱微雕傑作。 1、良渚文化玉器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的玉器,可謂「難施錐刃者」。在遠古時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現,當時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這疑問引起了考古學界極大的興趣。有的學者認為,良渚玉器上的紋飾是用鯊魚牙齒雕刻的。有的學者估計是用瑪瑙、水晶石等打製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學者則認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畫線條的工具應是鑽石。可是單用徒手直接刻畫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藝,卻難以畢現遠古時代玉器雕刻的紋飾精美和細微繁褥的程度。 2、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種不同方式的工藝。第一為直接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即把玉坯直接經「軟玉法」處理,使玉坯表面軟化,然後刻畫紋飾。第二種為全遮蓋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護層遮蓋起來,雕刻圖案後再經「軟玉法」處理,在一定時間內取出清洗,把線槽內白色軟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軟化圖案的線條。第三種是半遮蓋式,這是一種減地法淺浮雕,在良渚後期玉器中有出現。玉器紋飾中陰線部位有筆畫抖手小彎曲痕迹,一看就像畫上去的,這是運用保護層遮蓋「軟玉法」所致,各槽溝深度基本一樣深淺,紋飾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現代機器製作出來似的。 3、以上三種工藝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帶軟化層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質本身晶瑩剔透,可以說採用軟玉技術的刻玉技法的發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時代的輝煌。 50.古代玉器的鑒定古禮玉的鑒定所謂禮玉,是據古文獻《周禮》記載,用於祭把的六種玉器,或稱六瑞玉,是: 1.壁圓形扁平,中有圓孔的玉器,「以蒼壁禮天。」有三種類型:壁、環、援。按《爾雅》的解釋:「肉(玉體部分)倍好(圓孔)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徑還是直徑的長度,有爭議,但以古玉壁的實物來看,肉、好並無精確的比例。我們一般稱小孔者為壁,大孔者為環。其實玉壁也用作佩飾和陪葬,其大小、形狀、花紋差別甚大。 2.淙是一種外方內圓長短不一的筒狀玉器,用黃瓊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有大量較長的玉瓊出現,一般有花紋,而商周以後,反而扁矮,平素無花,漢代以後幾乎絕跡,明清後又出現仿古玉琮。 3.圭長條形扁平,下端平,上端為等邊三角。以青圭祭東方,也是各級諸侯朝覷時手中執玉。其色澤、大小、形狀、等級,按《周禮》有嚴格的規定。但個存的所謂圭,一大部分帶有鋒刃和孔,其實是工具或兵器。 4.璋 形與圭相似,只是上端為一道斜邊。以赤璋禮南方。近時出土大量的「漳」,多為工具和兵器。 5.磺半壁日磺,用祭北方,所謂半壁也只是大概的樣子,其實一般所見的磺,只是「環」的1/3或1/4。或做成魚形、蠶形等,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飾之物。 6.琥 虎形或具有虎紋的玉器,古代均稱作琥,以白唬祭西方,或作為發兵的信物稱虎符。但現今稱圓雕的虎形王器為玉虎,栽雕或透雕! 51. 古佩飾玉的鑒定 52. 古人佩戴的玉器飾物,種類頗多。1.頭飾有笄,或稱管。一般是長針形,用以固定髮髻或者或冠弁,形式有多種,有一端有烏獸頭形,一端尖狀,或一端扁平者,後世婦女有用扁平而二頭尖者等。冠玉,洶上玉怖,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髮用具(不同於今之帽子)。玉導,是引發入冠的工具。玉撥,婦女抿髮使發平整)玉具,平時也插在頭上。2.項飾新石器時代即大量發現,用玉石、綠松石、瑪瑣等製成串珠,作項鏈。另用玉人、動物、玉牌、雞心等為墜,俗稱盜頭。3,手上玉飾有惆、指環、扳指等。玉鍋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賄發現,但略成筒形,今日王鐲形式在漢魏以後才有。現今形式的玉指環,最早發現於隋墓。扳指,古文獻中稱韞,是戴在大拇指上幫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風,男士們戴它作裝飾品。4、組飾東周諸侯、大夫、夫人們按等級地位所佩玉飾,包括環、壁、璜、瓏等玉件組成。另有心形佩,或以為即壁羨,是帶橢圓形的的壁,玫,是帶缺口的玉環;佩物不有玉印、剛卯形亥矚今之圖章,四面刻吉祥語、佩之辟邪,」是漢代物有還有。還有一些工具性的佩飾,玉帶鉤,是系皮腰帶用的。形如螳螂;還有佩,形如多爪的玉器,古人用於解結。但後來從頭至尾到花或透雕,已不能解結,純屬佩飾了。 53. 古葬玉的鑒定 54. 葬王,指專為殮屍或保存屍體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這些玉器有:1.玉衣用小玉片按等級以金)銀、銅絲聯綴,依死者體型製成玉衣,包裹屍體。這種葬制始於春秋、戰國、盛行於兩漢,多用於君王、貴族。后妃。至魏文帝時明令禁止,其後就絕跡了。至今發現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每具用兩千多片小王片以金絲聯編而成。這種玉衣舊時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場出現,呈長方形或梯形,四周帶有小孔,大的長約十餘厘米,因不知為何種玉器,遂亂定名為圭或生產工具,這是不對的,要注意。2。含玉指含於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風商代即有,直至近代還偶有發現。漢魏時常用的含玉是玉蟬,在此前後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蟬而言,往往製作粗糙,玉片略具蟬形,翅體粗粗數刀而已。3.握玉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雙手各持玉玻。東漢以後,一般以雙手握玉豚人殮,這種玉豚握玉,至魏晉南北朝不絕。清代學者吳大微,把玉豚誤認為玉虎,是因玉豚製作粗糙,刻線簡單,豬虎難辨,這是要注意的。4。塞玉古人俁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竅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竅塞」,小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當然並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門等塞玉的形狀各有不同,我們遇見時要能識別。總之,葬玉不同於一般的陪葬玉器,是專為死者特製的,形制、加工似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藝術品。 55. 古玉工具與玉兵器的鑒定 56. 在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有一段金石並用時代。在我國,一些學者稱之為玉器文化時代。具體說,是從新石器則「代晚期至商周。出現大量的玉刪生產工具、兵器、裝飾品及許多反映精神文明的玉器,為我國古文化的特有現象。今先述玉工具與兵器,遠古時代二者很難嚴格區分,大致分三類:1.尖端狀帶刃器如戈、矛、鏈、劍等都有玉制,有些刻有精緻花紋,可能作儀仗用。殷墟婦好墓出士的所謂玉圭,實際上應是玉戈。2.平頭或弧狀、帶刃器如斧七鑄、鑿)鏟等。吳大微《古玉圖考》中所錄的「琰圭」、「琬圭」正是斧、鑿一類的工具。特大的弧刃工斧稱玉鋮,有刻花,也作儀仗用。還有一種被稱為漩鞏,是環形有規則的缺刻,有人說是齒輪,其實多帶有刃面,是一種武器,可」稱之壁戚。3.刀狀器商代的玉刀形狀與青銅器相同,也有刻成魚形、鳥形的刀。另有一種半月形、長方形帶邊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遺址和殷商遺址中均有出土。《古上圖考》中列出的「邊璋」、「筋」等器,其實都是這種刀形生產工具。4.劍飾古代劍上的玉飾,劍柄頂端成圓形,有玉稱劍首、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玉飾叫格,劍鞘上有玉件使之繫於腰帶上,這種帶扣俗稱。昭文帶」,稱為彘,吳大微稱璲、再談一下玉器皿和用具。考古學家對傳世的和文獻記錄的三代玉尊、敦觶、爵等器皿表示懷疑,認為先秦時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1977年殷墟婦好墓出土青、白玉痙各一件,素玉盤一件,說明至少在殷代就能製造玉容器了。漢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發現,只廣州、貴港等地出土過玉杯,河北出土過玉枕。隋唐隊後,特別是明清時玉器皿、用具不單為王室、貴族專用,也進入尋常的中上層家。如杯、盤、碗、盞、盂、壺等大量出現。更有玉文具也被普遍使用,如筆管、筆架、硯、水中丞、載刀、尺。洗、鎮紙、擱臂等。有一種玉山,是利用玉塊的天然形狀,刻出山水人物等,起初為小件用作筆架、鎮紙,後來出現用上噸的大塊玉石,雕成巨大玉山,如清代的「「香由九老」、「大禹治水」等巨型玉山。推薦閱讀: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假如再加一門或幾門聯合國工作語言,哪門語言會勝出?
※外國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大部分都處於哪種階段?
※王道與霸道
※你遇到過哪些庸醫?
TAG:文化 |